导读:中国投资咨询网讯 凭借过去8年的“风调雨顺”,上海软件产业规模去年首破1000亿元大关;但金融寒潮呼啸而来,这个新晋的“千亿产业”正努力化危为机,力保平稳较快发展。 “千亿之喜”恰逢寒冬 对上海软件产业来说,2008年绝对是不寻常的一
中国投资咨询网讯 凭借过去8年的“风调雨顺”,上海软件产业规模去年首破1000亿元大关;但金融寒潮呼啸而来,这个新晋的“千亿产业”正努力化危为机,力保平稳较快发展。
“千亿之喜”恰逢寒冬
对上海软件产业来说,2008年绝对是不寻常的一年。
日前,上海市经信委首次公布了一个“热气腾腾”的统计数据:去年,全市软件产业经营收入达到1004.8亿元,同比增长25.3%——2000年,上海软件产业的规模还不到50亿元,8年整整增长了20倍。2006年,有关方面预测,上海软件产业迈过“千亿门槛”的时间大约在2010年,如今,目标提前实现了。
过去8年,上海软件产业的发展可谓顺风顺水。一方面,国内对软件的需求迅速扩大,“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战略让软件产业受惠颇多;另一方面,借助成本和技术优势,上海接纳了大量海外软件外包的订单,成就了一批大型出口企业。加上政策扶持,上海软件业曾创下连续5年增长超50%的佳绩。
可是,面对去年的“千亿之喜”,产业界和政府管理机构却无心开香槟。随着国际金融危机对实体经济的影响日益显现,软件产业也面临冲击。
上海最大软件出口企业之一的“中和软件”副总经理傅航翔说,去年3月,他们就察觉到了订单减少的“异动”。
上海最大的软件公司“宝信软件”总经理陈再根说,去年,“宝信”的收入和利润增长都很快,但从九十月份开始,“寒意”逐渐明显。软件业位于产业链末端,相比最早受冲击的实体经济部门,大约有3到6个月的滞后。对于2009年的前景,他坦言“看不清楚”。
“不裁员”“招新人”迎春天
“冬意”渐浓。但许多上海软件企业的“掌门人”明确表态“不会裁员”,这并不仅仅是出于社会责任感,也不只是对政府号召的响应,更是基于对企业长远发展的判断和决策。
去年,上海软件产业从业人员达到20万,几乎是2000年的10倍。8年来,软件业成长为一个规模化的新兴高科技产业,同时创造了大量就业岗位。实际上,上海软件产业的迅猛发展正是得益于上海高素质的人才优势,这一制胜因素在“冬天”里也不能轻弃。
海隆软件总经理包叔平说,虽然业务量减少,但“我们不能裁员”。相反,还要抓住时机,争取招进优秀人才。包叔平说,这是为将来业务走向高端做人才储备。而且,以目前的就业形势,国内软件企业对一流高校的毕业生产生了吸引力——这在以往是很难想象的。
应对危机,中和软件的傅航翔谈到的第一要点就是人才战略坚持不变:“我们要招聘应届毕业生,而且要一如既往地对他们先做日语培训,然后送到日本进修。”傅航翔说,这个已经被证明正确的人才战略,如今依旧要保持:“目前是企业增强实力、练好内功的契机,我们要积累更多自主知识产权,迎接下一个春天”。
内需外需市场都有不少机会
尽管存在各种困难,但上海软件产业多年来在人才、技术和市场上的积累,给了大家在危机中捕捉机遇的实力。国内“4万亿扩大内需投资”的措施,以及海外软件订单进一步转移的趋势,都给了上海软件企业“过冬”的信心。
“和过去相比,软件业最大的变化是——软件的价值终于得到了社会的肯定。”上海普华科技老总包晓春说,做软件16年了,过去想也不敢想“一套软件能卖到几十万、上百万元”,但这一天如今终于来了。环顾目前全国的软件应用市场,包晓春认为依然能看到很多机会。
“宝信”的陈再根说,受4万亿投资计划的拉动,最近国内交通运输业景气度很好,而在轨道交通、高速铁路等的基础建设中,迫切需要利用软件提升运营和服务水平,这使得“宝信”近来“有很多投标机会”。陈再根说,国务院最近又陆续出台了汽车、钢铁、纺织、装备业的振兴计划,这也让软件企业看到了机遇。
谈到海外市场,PFU的屠云峰说,虽然海外企业因为经营情况不佳,大幅压缩了IT预算,但上海企业借助成本和技术的综合优势,可以用更少的预算提供更好的软件,反倒增强了拓展海外市场的竞争力。
“尽管今年面临很多不确定因素,但我们对软件产业继续保持平稳较快发展非常有信心。”市经信委副主任邵志清说。
软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