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中国园林网12月19日消息:12月12日,西部偏远的甘肃定西大坪村马铃薯交易中心的综合信息服务大篷车内挤满了人,通过互联网同步看到央视“我们的30年”在大坪村的现场直播,人们兴奋不已,称“网络太神奇!”。 其实,这只是甘肃定西在严酷的自

中国园林网12月19日消息:12月12日,西部偏远的甘肃定西大坪村马铃薯交易中心的综合信息服务大篷车内挤满了人,通过互联网同步看到央视“我们的30年”在大坪村的现场直播,人们兴奋不已,称“网络太神奇!”。

其实,这只是甘肃定西在严酷的自然环境面前,以“村通工程”、“农村信息服务站点”和“信息化乡镇”等为代表,展开信息化建设浪潮以来所取得成绩的一个缩影。

一系列信息化工程的实施,为定西克服恶劣的自然环境、提高农业生产水平等的过程发挥了独特的作用。今年,定西因其循环发展模式和卓越的成就,被“中国特色发展之路”调研组列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成功开拓发展之路的18个典型地区。

村通工程:挑战“靠天吃饭”

甘肃定西地区地处黄土高原边缘地带和西秦岭末端,这里山大沟深,降雨稀少,是典型的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被称为“风神捏就的世界”,农民们只能靠天吃饭,早在清代时期,就被称为“陇中苦瘠甲于天下”。

自然条件的恶劣制约着甘肃省定西市的经济发展,尤其是占全市人口总数88.3%的农村地区,发展条件更为艰苦,农村经济主要是种植业,一年一收,十年九旱。农村的信息化建设更是“一穷二白”,2005年中国电信甘肃公司在全省承担村通工程的主要任务之前,全省的电话普及率只有32.19%(包括固定电话和移动电话),宽带、手机在农村地区都是“稀罕物。”在定西市下设的国家级贫困县漳县,信息化建设更是落后,农村的很多优势产业、比如土豆、羊肉、药材也因此而长期在小范围经营。

为解决这些地区农村的通信困难,为农村扶贫创造良好的条件。2004年信息产业部在全国范围内实施了行政村通电话工程,甘肃是第二批新增的8个村通工程试点省份之一,中国电信甘肃公司则被确定为甘肃“村通工程”的主要建设者,分配承担全省2499个行政村通电话的任务。

让特色产业由小变大

甘肃定西地区虽然深处西北,但区域跨度大,气候差别明显,也因此形成了多种不同的优势产业和文化:定西市的马铃薯、岷县的当归、陇西的党参、通渭的书画……为了让特产产业变成富民产业,定西扎扎实实的展开“农村信息服务站点”和“信息化乡镇”建设,一批特色产业由小变大、由弱变强。

在此背景下,一批“名片”网站先后建成并开通运行:岷县“中国当归城”网站、通渭书画艺术网、陇西清吉洋芋、临洮森源苗木网、西部药都网、陇西堂药业网……在网上,大批交易每天都在进行,许多当地农民受益匪浅。

目前在定西市,农民不仅通过网站实现了交易,而且通过网络了解最新的农业发展情况,指导农业生产。在定西的县农技中心的网上,农民通过专家的指导和帮助,从全国各地引进适合定西地区广泛种植的马铃薯、胡萝卜等新品种已达30多种。

中国电信甘肃公司自“千乡万村”信息化示范工程建设以来,目前已在定西建成农村综合信息服务站点99个,基本做到了所有乡镇全覆盖;自“信息化乡镇”建设以来,1个一星级信息化乡镇,7个标准级信息化乡镇已建成,全市有18个乡镇的网站链接到信息田园“市县导航”栏目里。鉴于此,2008年,定西市被工信部列为国家农村信息化综合信息服务试点。

循环经济节节高

一系列在具有标志性意义的信息化工程表明,信息之花正盛开在这块曾经以“苦瘠甲于天下”而闻名的土地上。定西地区信息化建设所取得的优异成绩,为定西发展循环经济加入了“燃料”。

截至目前,定西市村通基站已基本能够覆盖到全市所有的行政村和绝大部分的自然村;2007年底,全市实现“村村通电话”,“乡乡通宽带”,预计到2008年年底,通宽带的行政村将达到200多个。2002年,全省第一家地级农经网――定西地区农村综合经济信息网开通;2005年3月,全省第一个村通基站在临洮上营建成;2007年12月,定西教育信息网开通运行。

随着一批农村综合信息服务站点建成运行,广大农村地区群众感受到了网络的丰富多彩,以土豆、杂粮、羊肉等为特色的农村产业将生意做到世界各地。截至2007年底,定西农业增加值39.24亿元,是1978年的23.9倍;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1863元,是1978年的25.9倍。目前,定西农村产品的购料、生产、销售已经基本走向“一条龙”;同时,农业和信息化建设也带动工业的崛起,2007年,定西地区第一、第二和第三产业的比重为39:22:39,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比1978年分别提高了12个百分点和15个百分点。


互联网生机恶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