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  在外人眼里,我县橡胶产业的兴起简直是个“神话”。   一个与橡胶原料产地“八竿子打不到边”的地方,就在上世纪80年代,在上海国有橡胶企业几名老工人的带动下,从提炼二手胶开始,逐渐搅活了一方经济。经过几十年发展,橡胶产业已成为我县五大

  在外人眼里,我县橡胶产业的兴起简直是个“神话”。

  一个与橡胶原料产地“八竿子打不到边”的地方,就在上世纪80年代,在上海国有橡胶企业几名老工人的带动下,从提炼二手胶开始,逐渐搅活了一方经济。经过几十年发展,橡胶产业已成为我县五大支柱产业之首。

  但眼下受金融危机影响,这门笼罩着“神话”光环的产业正遭遇一道坎:今年一季度,全县橡胶行业的生产总值和出口额分别为3.44亿元和1.15亿元,同比下降18.21%和19.26%。

  危机面前,是坐以待毙还是起而图存?连日来,记者走访多家橡胶企业后发现,有的企业正加快转型升级,有的企业正大力拓展市场新“版图”,党委政府也想法为他们“强筋壮骨”,一股新的活力正在橡胶行业中悄然萌生。

产业积弊被放大

  “虽然去年我们已对形势有所预料,但没想冲击面会这么大。”县橡胶行业协会秘书长、浙江紫金港胶带有限公司董事长郑有灿说,突如其来的金融风暴对2008年橡胶产业的影响并不明显,去年共实现产值近20亿元。但今年以来,影响越来越明显,企业订单普遍锐减,外贸企业订单量更是大幅下滑。

  据介绍,往年正月初八刚过,大大小小橡胶企业都会开足马力生产。但今年直到3月底,38家规模上橡胶企业中仅有29家企业正常开工生产,8家企业部分开工生产,1家企业处于停产状态。

  据了解,我县橡胶产品远销欧美、中东、东南亚等30多个国家和地区,年出口量占销售总额的32%,整个行业出口量占全县出口总额的40%左右。去年下半年以来,由于金融危机逐步向实体经济蔓延,原材料价格大幅下跌,企业存货损失严重,欧美两大经济体需求大幅下降,国外客户由于对经济前景不看好,纷纷减少库存,使得一季度我县橡胶企业的出口订单下滑,整个行业销售量同比下降20%以上。

  “表面上看,这种艰难处境源于金融危机。但折射出的,却是橡胶产业成长过程中问题的积累放大。”县相关部门负责人认为,这些问题主要集中在三类,即技术水平不高,创新能力不足;管理水平偏低,营销网络不健全;企业低、小、散,存在无序的恶性竞争。

  众多事实表明,这位负责人的判断有充分依据,也印证了“内部问题的放大”这几个字。

  模仿,是我县橡胶行业公开的秘密。我县橡胶企业家数众多,相互之间的生产、研发等情况都十分熟悉。有些企业的产品刚研发出来,没过多长时间,市场上就会出现大量同类产品。

  习惯模仿之后,导致的后果便是:小企业没有能力,也不想去开发新产品,只等大企业或国外企业出新品,然后去模仿;而大企业因怕被仿,而不愿意投入太多资金开发新产品。从而致使我县橡胶行业产品档次低,以“大路货”居多,同质化现象严重。

  金融危机来临时,由于一些大企业减少研发资金,小企业在订单减少的情况下,又拿不出新产品去开发市场,结果就是“雪上加霜”。

  “时下,我县255家橡胶企业很多处于作坊式生产状态,相互压价的现象比较普遍。”郑有灿说,受金融危机影响,部分作坊型企业只注重眼前利益,为了争取订单不惜压价,缩小了整个行业的利润空间。

  品牌,代表行业地位。但我县橡胶企业整体品牌意识不强,品牌建设相对滞后。在250多家橡胶企业中,只有国家免检产品1个,中国驰名商标3个,省级名牌和著名商标6个,市级名牌和著名商标12个。“许多企业都选择贴牌销售,自己只能挣到一点点工料费,大量的生产效益落入了别人口袋。”相关部门负责人说。

  此外,我县大部分橡胶企业由于技术力量十分薄弱,只能走简单的产能扩张之路。“没有人才的强力支撑,你就无法做到品牌化经营,无法走高科技含量之路。橡胶产品的附加值低,要维持正常生产,只能大量生产,薄利多销。金融危机下,在缺乏订单的日子,靠量的增加维持生产,必然举步维艰。”浙江元创橡胶履带有限公司董事长王大元说。

  “对于我县橡胶行业来说,金融危机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不去理睬成长中的深层次问题。”业内人士指出。

自主创新在行动

  “在金融危机影响下,我们只能选择走节能降耗、科技创新和产品结构调整的发展新路子。”郑有灿这样告诉记者。

  1991年,在高枧、珠岙等地掀起“橡胶热”时,郑有灿创办了三门第一同步带厂,在众多作坊企业的合围下,率先开始企业化生产。2005年,三门第一同步带厂改名为浙江紫金港胶带有限公司。郑有灿的这一步跨越用了整整14年,期间的酸甜苦辣只有他自己清楚。

  郑有灿将他的同步带厂改名为紫金港胶带公司,不仅仅是一个名称的改变,最主要的是他决定走一条自主创新的道路。去年,他投入巨资新建一个年产2000万条高性能传动带项目,目前已投产,企业发展由此再上一个新台阶。

  走自主创新,发展各自的“拳头产品”,不仅仅是“紫金港胶带”的单独行为,三维橡胶、奋飞橡塑、海中天橡塑等橡胶企业也在集体行动。

  浙江三维橡胶制品有限公司拥有一支20多人的研发团队,他们根据客户需求和市场空间,日以继夜研发新产品。目前该公司研制的阻燃钢丝绳输送带已成功问市,为企业增加上千万元销售额。

  2005年至今,浙江奋飞橡塑制品有限公司每年都在技改项目上投入上千万元。去年,该公司在形势严峻的情况下,不仅没有减少技改投入,反而比以前投入更多——投资4000万元上马国内外需求量较大的钢丝绳输送带项目。目前该公司已具有年产各种规格输送带7000万平方米的生产能力。

  “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是提高企业综合竞争力的关键所在。为此,大的橡胶企业都选择各自倚重的产品投巨资、搞技改、打品牌,原先行业内普遍存在的同质化竞争开始向个性化竞争转变,高附加值的产品不断研发出来。

  此外,浙江尊华橡塑工业有限公司通过“民外合璧”的方式,顺利实现“寒冬”中的转型。该公司通过美国的合资伙伴引进三条美国技术的生产线,生产用于矿山的耐高温大型输送带,计划于今年6月建设第一条生产线,明年投产后每一条生产线的产值将达1.5亿元。

  县橡胶行业协会会长、浙江三维橡塑制品有限公司董事长叶继跃认为,提高整个行业的竞争力,实行“品牌战略”、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和科技创新能力是必然选择。他说,只有提升产品的科技含量,才能提高产品的附加值,才能在未来市场图得一席之地。

政企携手迎“暖春”

  “今年一季度,我们的出口订单虽然减少20%左右,但内销却增加15%。”浙江元创橡胶履带有限公司董事长王大元说,从目前情况看,由于公司重视国内市场的开拓,金融危机对公司影响很有限。

  去年,面对外贸环境发生深刻变化的事实,该公司把目光积极投向国内市场。“我们已与国内两家大型收割机生产厂家签订供货合同,可增加销售额1000多万元。”王大元说道,这样一来,公司内外销比例达到5:5,真正实现“两条腿”走路。

  而浙江三维橡胶制品有限公司第一季度也完成了9000万元的销售额,在逆势中扬头前进。在当前严峻的经济形势下,该公司靠什么保证销售额?对此,该公司财务主管陈红向记者透露,关键在于日积月累建立起来的销售网络。

  据介绍,“三维橡胶”一贯以“两条腿”走路,重视开拓国内市场。经过多年的精心耕耘,目前该公司已在除西藏外的所有省份建立销售网络,拥有销售代理点100多个,而且销售网络已渗透到乡镇一级,其中湖北某乡镇去年的销售量就占整个销售额的5%,是我县橡胶企业中销售网络最完善的企业之一。

  “由于欧美市场需求大幅下降,橡胶出口肯定受到冲击。与其这样,不如早掉头,转变单一的外销模式。”多位外贸企业老总也向记者这样分析。“外贸企业把目光转向国内,是顺应时势作出的选择,是充分考虑后的成熟决定。”县外经贸局相关人士分析道。

  浙江凯欧传动带有限公司开发处于国内领先水平的高速防油带,这种产品使用寿命长、价钱便宜,将成功替代国外进口同类产品。“这样将会迅速增加国内市场的占有率,增加产值3000多万元,目前已经有很多销售商前来洽谈。”该公司副董事长叶继师说。

  其实,早在企业自救之前,县委、县政府就开始精心谋划橡胶产业的规模化、集约化发展道路。

  ——去年1月份,经过两年多筹建,全省首家省级橡胶制品质量检验中心在我县正式成立。目前该中心能检测平型传动带、一般传动用普通V带、一般用窄V带等10个橡胶产品和16类橡胶原材料,并有能力承担委托检验、监督检验和仲裁检验任务,有效促进了我县橡胶产业的升级换代;

  ——去年,在县经贸局牵头下,我县7家实力雄厚的橡胶企业的法人代表,以自然人身份入股,筹资3000万元组建三门海翔橡胶商贸城贸易有限公司,框定了物流中心的具体形态:集市场、研发、物流、检测、培训、信息、展示等于一体,打造中国橡胶市场“航母”;

  ——为继续扩大我县橡胶产业的影响力,我县将重新制订橡胶产业发展规划,着重打造国内一流的橡胶胶带生产基地与橡胶胶带类产品集散中心。在此之前,我县已提出培育龙头企业,培育国家级名牌产品,培育国内一流的研发、生产、管理队伍等分级目标。


橡胶神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