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近两年,山东船舶工业抓住国际造船业转移的机遇,全面落实山东船舶工业“十一五”发展规划及配套政策措施,实现了造修船、海洋工程以及船舶配套业快速协调发展,呈现出经济效益大幅提升、产业结构不断优化、综合实力显著增强的良好发展态势。

近两年,山东船舶工业抓住国际造船业转移的机遇,全面落实山东船舶工业“十一五”发展规划及配套政策措施,实现了造修船、海洋工程以及船舶配套业快速协调发展,呈现出经济效益大幅提升、产业结构不断优化、综合实力显著增强的良好发展态势。

今年1~7月,山东省列入行业统计范围的船舶企业共完成总产值192.8亿元,同比增长72%;利润11.7亿元,同比增长66%;利税17.1亿元,同比增长61%。山东省上半年已实现造船完工量24.3万载重吨,手持船舶订单791万载重吨,新接船舶订单138.9万载重吨,订单接至2012年。

山东省副省长王军民表示,山东的船舶工业近两年能保持如此高的发展速度,关键是坚持以总装为核心、以配套业为重点、以科技创新为动力、以项目建设为依托、以行业管理为保障,大力推动船舶工业转型升级,逐步由单纯追求做大向注重做强做大转变,由追求规模速度向注重质量效益转变,由依靠要素投入向注重科技创新转变,由造修船为主向注重造修船、海洋工程和配套业协调发展转变。

以总装为核心加快建立现代造船模式

山东省近年来建立了以总装造船为核心、设计为先导、船舶中间产品为导向的现代造船模式,市场竞争力明显提升。特别是骨干造船企业的钢材利用率、舾装率普遍提高,造船周期大大缩短,生产效率大大提高。

烟台莱佛士船业有限公司投资2.6亿元,建成世界上最大的2万吨固定桥式起重机,使每个海洋平台的建造周期平均缩短了20%,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并获得由美国机械工程协会颁发的2008年“最佳机械工程成就奖”。黄海造船有限公司投资建设分段及模块加工中心,提高船舶分段的完整性,一次起吊整体分段达到223吨。青岛北海船舶重工有限责任公司推广壳、舾、涂一体化造船模式,提高造船效率,10万载重吨海上浮式储油船提前63天完工交付。威海船厂采用分段总组技术、船坞船台无余量合拢工艺建造1300标箱集装箱船,钢材利用率达到87%,单船无余量合拢量达到80%。蓬莱中柏京鲁船业有限公司坚持高起点建设,通过股份制合作,把协作单位纳入公司发展体系,走出了一条总装造船发展路子。

以科技创新为动力推进企业技术进步

山东省船舶工业坚持走技术改造、技术创新与对外开放有机融合的路子,加快企业技术中心建设,推进技术改造项目实施,加快国外先进技术的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建立和完善了产、学、研结合的科技创新体系。

目前,山东省全行业在建重点技改项目13个,规划投资56亿元;拥有省级企业技术中心13个,其中造船企业省级技术中心3个,产、学、研创新联盟6个,增强了企业创新能力。青岛海德威科技开发有限公司研发生产的船载航行数据记录仪,各项性能指标达到了国际领先水平,通过国际权威机构认可,并实现批量生产。青岛北海船舶重工有限责任公司引进美国三维设计软件系统,使公司造船设计生产能力大幅提升,为中海油建造的5号钻井平台工期仅为369天,创造了国内同类产品生产最好记录。黄海造船有限公司联合有关高等院校共同研发的ERP整合项目,被列入“国家倍增计划首批项目”并获得“山东省中小企业管理现代化创新成果优秀奖”。威海船厂与世界著名船舶设计公司芬兰德他马林有限公司合资成立山东德他马林海事工程有限公司,并已经开展3000吨成品油轮和30000吨散货船设计任务。淄博柴油机总公司研发的Z6150型柴油机等7个新产品,被列为“山东省技术创新项目计划”,其中,6个产品通过省级技术鉴定。山东通裕集团有限公司规划投资2.6亿元,研发生产大功率船舶内燃机全纤维曲轴项目,该项目被列为“2007年度省自主创新成果转化重大专项”,并于今年6月份与燕山大学签订技术合作协议。

随着科技创新深入开展,人才队伍建设步伐加快。黄海造船有限公司与哈尔滨工业大学威海分校签订了人才培养及科技开发合作协议;淄博柴油机总公司与山东理工大学签订了科技研发合作协议;山东威海船厂、黄海造船有限公司分别与山东交通学院建立了校企合作关系;青岛造船厂与青岛海洋大学工程学院合作开展了造船专业人才短期培训及研发推广虚拟样机技术,与青岛科技大学机电工程学院合作研发造船自动焊接设备。

以项目建设为依托加快基地发展步伐

山东紧紧围绕制造业强省建设,结合“一体两翼”及海洋经济发展战略的实施,把项目建设作为加快基地建设、促进聚集区发展、强化产业基储提升产业素质的重要支撑点,加快青岛、烟台、威海三大造修船基地建设,成效明显。

山东省造船行业现在建重点项目达到28个,规划总投资372亿元。2007年,累计完成投资118.5亿元。2008年,计划完工项目18个,投资总额208亿元。这些项目的实施,大大增强了三大造船基地发展后劲。青岛基地现有重点造修船企业15家,配套企业21家,造船能力达到80万载重吨,到“十一五”末有望达到220万载重吨。烟台基地现有重点造修船企业15家,配套企业17家,造船能力达到50万载重吨,到“十一五”末有望达到180万载重吨。威海基地现有重点造修船企业36家,配套企业4家,造船能力达到50万载重吨,到“十一五”末有望达到200万载重吨。2007年青岛、烟台、威海三大造修船基地共实现造修船产值111亿元,占全省造修船业的96%,基本形成了集群效应和聚集优势。


船舶造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