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就在人们的目光还在聚焦“嫦娥”之时,11月16日,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以下简称航天一院)迎来了建院50周年。他们用一个寓意深长的举动——改旧院墙为航天科技主题文化墙来纪念50年的辉煌,这也标志着航天一院此次由神秘走向开放。 惊天动地“长

就在人们的目光还在聚焦“嫦娥”之时,11月16日,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以下简称航天一院)迎来了建院50周年。他们用一个寓意深长的举动——改旧院墙为航天科技主题文化墙来纪念50年的辉煌,这也标志着航天一院此次由神秘走向开放。

惊天动地“长征”路

航天一院坐落在北京市丰台区南苑机场的北边。如果不是那道长达1346米的航天科技主题文化墙取代了该院东南原本高挂铁丝网的旧院墙,路人经过这里大多不会感到什么特别。

创建于1957年11月16日的航天一院是我国第一个从事运载火箭研制的专业研究院,是中国航天事业的发祥地。航天一院可谓一直都“锁在深院人未识”,而以其为主研制的“长征”系列火箭则早已声名远播。1970年4月24日,长征一号运载火箭成功发射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1975年11月26日,长征二号运载火箭成功发射我国第一颗遥感返回式卫星;1990年4月7日,长征三号运载火箭第一次为亚太公司进行商业发射;2003年10月15日,长征二号运载火箭第一次成功发射载人飞船;今年10月24日,长征三号甲遥十四火箭成功将“嫦娥一号”卫星送入预定轨道。

从航天一院建院至今,“长征”系列火箭已经成功地发射了102次,将70余颗国内外卫星送上了太空。

从神秘走向开放

自1985年中国宣布长征火箭承揽国际卫星发射服务以来,长征火箭已成功发射了近30颗外国卫星,在竞争激烈的国际市场确立了中国航天的地位。

经过50年的建设,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发展,航天一院现已发展成为拥有12个研究所,4个试制生产工厂。其资产规模达100多亿元,占地530多万平方米,形成了研究、设计、试制、生产和试验的研制实体,成为中国最大的火箭研制基地。

尖端的技术,更要有尖端的人才。航天一院共培养了17名两院院士,涌现出了以钱学森为代表的杰出人物,23位“两弹一星”元勋中,有6位出自航天一院。在现有2万余名职工中,有高中级技术人员8000余名,共获得3500余项部级以上的科研成果,其中3项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

开拓创新闯市场

航天一院党委副书记李光亚告诉《市场报》记者,如今,“长征”系列运载火箭已经成为我国航天事业的著名品牌,具备了发射各种轨道空间飞行器的能力,载荷能力可以进行卫星发射,也可以满足载人飞船的需要,已经在国际商业卫星发射服务市场占据了重要位置。

目前,航天一院确立了“军品立院、民品兴院”的方针,充分利用航天科技的品牌和人才优势,按照归核化、产业化、市场化、国际化的发展方略,民用产业正逐步形成规模,并且在风电设备、专用车、煤化工项目等产业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市场空间极为广阔。为此,航天一院还建立了一支专业民品研制队伍,将航天科技转向民用,在化工、医疗、机械、电子、通信、生活等领域开展业务,开发了风力发电机、汽车电喷技术、稀土电机、特种泵阀等数百种民用产品。

李光亚自豪地说:“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从神秘走向开放,目前已进入全面发展的新时期,正在朝气蓬勃地向着国际化一流企业跃进。”


发射研究院火箭神秘天一长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