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2007年底的世界无线电大会确定了IMT-Advanced的使用频谱,ITU的IMT-Advanced技术征集函即将在2008年初发出,4G话题受到业界越来越多的关注。在本刊记者的4G研究跟踪与报道中,有幸采访了移动通信领域的数位知名专家,也多次参与了未来移动通信论坛组织

2007年底的世界无线电大会确定了IMT-Advanced的使用频谱,ITU的IMT-Advanced技术征集函即将在2008年初发出,4G话题受到业界越来越多的关注。在本刊记者的4G研究跟踪与报道中,有幸采访了移动通信领域的数位知名专家,也多次参与了未来移动通信论坛组织的专家在线活动。本文中各位专家对未来移动通信各关键问题的解读,来自本刊记者此前采访记录的整理,其中部分内容引用自未来移动通信论坛网站高层访谈及专家在线栏目,希望对读者从多方面了解4G有所帮助。    4G频谱:资源紧张寻求共赢    赵厚麟:    不断涌现的新技术,使全球频谱资源更趋紧张。随着数字技术的迅速成熟,原先模拟通信系统占用的频段大量空闲出来,这些新释放的频段成为各类技术争夺焦点;空间技术的发展使得外层空间的频谱争夺也逐渐激烈,虽然掌握并且能运用空间技术的只是少数国家,但现在多个国家已经意识到频谱资源的宝贵,从而要求分享使用外层空间频率所获得的利益;随着3G商用网络日益扩大,现有的频谱不能满足市场需求,3G频谱的扩展又带来了新的矛盾。    我国自主创新的TD-SCDMA所需要的频谱要得到有效保护,否则会产生一系列新问题。    尤肖虎:    4G从技术角度看来,其特点概括地说是在新的频段上使用新的技术。4G使用频带的带宽将会比3G宽10倍,而我们使用的比3G更为先进的技术,又可以使我们的传输效率提高10倍。根据我们的预计,4G移动通信系统在整个系统能力上面将会比3G系统提高大概100倍。可以设想,如果通信系统的传输能力能够提高100倍,就相当于跑业务的“马路”比过去修宽了100倍,原来在上面不能传的一些业务,比如原来受限很大的视频业务等多种应用,到4G在全球开始推广应用的时候,就可以顺畅地实现,我们人类所梦想的“千里眼”就可以成为现实。    谢飞波:    随着模拟系统向数字系统的更新,频谱效率会大大提高,现在的一个信道今后可以播出4~8个信道,甚至更多,那么频率资源就会节约出来,很多国家建议从用于模拟电视广播的400MHz~800MHz划出一定频率作为IMT-2000和IMT-advanced的使用频段。由于这个频段传播特性比较好,对于广大发展中国家来说这个频段在建设方面有比较好的投资和效益,尤其适合像中国这样拥有广大农村地区和大量农村人口的国家,所以我们国家的立场是同意随着数字电视技术的普及,将这个频段的一部份资源拿出来供IMT-advanced等未来宽带无线电系统使用。    但各个国家“模转数”的时间表不同,所以具体从这个频段拿出的数量和时间要根据各个国家不同的情况和“模转数”时间表来确定,我们国家的“模转数”时间会比较长,预计将在2015年完成。    在国际上,3200MHz~4200MHz和4400MHz~5000MHz被认为是IMT的可能扩展频段,这两个频段的优点是频谱非常宽,能满足第三代及未来移动通信业务众多的要求。这段频率的划分分歧主要来自卫星运营商。在历史上,这个频段主要用于卫星和微波系统共用。目前卫星和微波系统已经建立了很好的兼容与共存性,如果将这两个频段作为公众移动通信的使用频段,移动终端和地球站之间很难做到兼容共存,就会形成干扰。我们国家的态度是如果要拿出这段频率,首先需要解决系统之间的协调性和兼容性的问题。    作为一个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一向与其他发展中国家站在一起,共同寻求发展机遇。但是我国的发展势头非常迅猛,特别是在公众移动通信方面,我们已经成为世界上比较“先进”的国家之一,这便与其他发展中国家的需求产生了差异。我们也在积极研究频谱共用的解决方案,希望能在创造国内无线技术发展的良好环境的同时,寻找到一条能够与其他国家,尤其是发展中国家共同发展的道路,在频谱资源日趋紧张的今天求得共赢。    ITU的宗旨是消除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的数字鸿沟,而这也是我们的重要目标。    4G技术研究:占领制高点    尤肖虎:    目前在由3G到4G的发展过程中已经出现了多个地区性的、区域性的组织以及一系列推动实体。这些实体之间能否能达成共识,实现共同合作,形成全球统一的标准?面临的不确定因素是比较多的,要想达到这样一个目标还需要我们共同去努力。    在这些博弈的背后,我们在一些基本技术上已经达成了共识,这些技术包括以OFDM为代表的多载波技术、以MIMO为代表的多天线技术以及采用IP作为网络的基本构成技术。但是如何在这些关键的技术点上形成更高层面的共识?这需要大智慧,需要不同的组织之间进行相互合作。针对此,未来移动通信论坛扮演了这样一个角色:希望在不同的技术和标准推动的实体中间能够起到一个桥梁作用,能够把中国的一些基本理念、基本想法透过这样一个交流的平台和其他国家及组织进行沟通,希望得到理解和支持,也希望通过这样一个平台使中国的移动通信产业界、学术研究界在4G技术演进以及产业化过程当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未来整个电信网朝着IP化发展的趋势非常明显,但其中还有大量的问题需要研究,特别是有关保证未来的4G移动通信系统服务质量的要求要比3G更高,这里面涉及传输时间更短、服务质量更高、用户的体验更好等条件。要满足这些需求,我们现有3G体制就要做一些比较大的改变,在网络体系结构上进行改变,使网络更加扁平化,便于网络能够更加直接地接入到IP网络。    曹淑敏:    目前国家已经启动了面向IMT-Advanced的标准化工作,下一步将协调国内运营、制造、高校和研究院所的力量共同参与。    全球新一代移动通信技术首先会在现有的移动网络、技术和产业的基础上持续演进和发展,但肯定也会出现一些新的技术。下一步就是3G技术的长期演进,这必将进一步提高业务支持能力和与现有网络与产业的衔接能力。    李少谦:    欧洲国家和亚洲的日本、韩国在B3G/4G都行动较早,而我国是少数几个与国际上同步启动B3G/4G研究的国家之一。与其他国家不同的是,我国的4G研究—FuTRUE项目目前主要由大学等研究机构主导,而非企业和运营商,这与该项目立项时国内移动通信领域的企业还不是特别强大有一定关系。中国的大学与国外的大学不一样的是:我们的很多国家重点实验室都在设在大学,这些实验室的职能更像是研究所,所以国内骨干大学的国家重点实验室就首先参与了B3G/4G的研究。从2003开始,我们做了很多关键技术的研究,包括仿真、计算等,随后就开始了规模庞大的系统试验。    我国在上海进行的B3G/4G外场试验,目的就是验证FuTRUE计划中B3G/4G技术的可行性,而这离B3G/4G商用还有5~10年的时间。这是一个非常好的开端,如果没有这个开端,中国很难在下一代移动通信领域取得技术等方面的优势。现在我们在B3G/4G研究上与国际同步,上海这样大范围的B3G/4G外场技术演示和示范在世界上也是比较超前的。国际电联已经初步决定2008年制定第四代移动通信的标准,我们的研究成果为将来中国提出自己的标准奠定了非常好的技术基础。    在B3G/4G研究上,我国移动通信领域人才的储备非常重要。由于移动通信的高速发展,我们国家在大规模超前研发方面的人才储备不是很足,移动通信是市场经济,我们面临的国际竞争的压力还很大。在市场经济下,在重大研究项目上维护国家利益,内部的合作团结非常重要,人才储备更重要。    周建明:    在4G业务研究方面走在世界前面的是日、韩等国,这些国家的新兴业务市场需求也排在全球最前面。而中国的现状是:用户对各种业务的市场需求很强烈,甚至超过欧美等地的用户需求,但从研究的角度来说,中国研究机构更多的是进行了应用方面的研究,而在包括3G在内的原创方面的业务研究相对较少,主要原因是起步晚。
第1页/共2页 <<上一页 | 下一页>>

移动通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