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根据国际能源机构(IEA)的预测,从目前到2015年这段时间内,中国的能源需求每年将增长5.1%。国际能源机构中国能源项目经理辛顿博士和国际能源机构能源分析处研究员陈小宝最近在上海介绍世界能源展望研究报告时,对中国能源市场需求与供应
根据国际能源机构(IEA)的预测,从目前到2015年这段时间内,中国的能源需求每年将增长5.1%。国际能源机构中国能源项目经理辛顿博士和国际能源机构能源分析处研究员陈小宝最近在上海介绍世界能源展望研究报告时,对中国能源市场需求与供应、环境和政策制定所产生的影响作了深入分析,并建议中国积极采取提高能效、节能和发展可再生能源等措施,确保能源安全。
中国能源需求与消费飞速增长
辛顿博士指出,在过去,中国的能源需求主要依靠自给自足,其能源消费量也很低。而如今,在不到一代人的时间里,情况已经发生了极大的变化,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能源消费国,其增长势头也最为迅猛。据统计,从20世纪80年代初到90年代末,中国能源需求的增长速度慢于国内生产总值(GDP)增速,能耗强度一直呈现下降趋势。在1980-2000年期间,中国一次能源需求增加了1倍,而国内生产总值增加了5倍。但是,在2000-2005年期间,一次能源需求出人意料地飙升了55%,而国内生产总值(GDP)增长了57%。实际上,能源需求仅在2002-2005这三年内就增长了44%,能耗强度也随之增长。这样的大幅飙升几乎要完全归结于燃煤发电和伴生的热量损耗。仅在2006年,中国就新建了多家电厂,其中绝大多数为燃煤电厂。
辛顿博士认为,中国能源发展趋势之所以发生这样的逆转,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一、对电力的需求不断高涨,这部分需求主要依靠增加煤炭消费来满足;二、基础设施建设对金属、建筑材料和化工产品等制成品的需求激增;三、国内和出口市场对生活消费品的需求十分旺盛。为了满足国内市场和出口的需求,制成品的工业产量迅猛增长。同样,为了满足国内建筑行业的需求,建筑原材料的工业产量也在猛增。这些都推动了能源需求增长。
中国的能源资源(尤其是煤炭)非常丰富,但不足以满足其所有能源需求的增长。中国90%以上的煤炭资源都位于内陆省份,但最大的需求增长来自于沿海地区。这将增加国内煤炭的运输压力,而使沿海省份从海外进口煤炭更具有竞争力。中国在2007年上半年成为煤炭净进口国。据预测,2030年中国的煤炭净进口量将占到其煤炭总需求的3%,占全球煤炭贸易的7%。
运输业是推动石油需求增长的主要力量。国际能源机构的研究表明,2005年到2030年,中国交通运输业的石油需求将翻两番,占到中国石油需求总增长量的2/3以上。车辆数量将增加6倍,达到近2.7亿辆。到2015年前后,中国的新车销量将超过美国。中国2006年的石油消费量为710万桶/日,其中进口量达350万桶/日,预计到2030年中国的石油净进口量将增加到1310万桶/日。
收入的增加使住房、家电以及对供热和供冷的需求有了强劲增长。国际能源机构的研究显示,未来中国的一次能源需求将翻一番多,2005年为17.42亿吨油当量,而2030年预计为38.19亿吨油当量,年均增长率为3.2%。
化石燃料消费的过热增长带来诸多问题
所谓化石燃料,如石油、天然气和煤炭,依然是全球一次能源的主要来源。国际能源机构的研究表明,大气中二氧化碳和其它温室气体的浓度不断增加,大都来源于石化能源的燃烧,是造成全球温度上升和气候变化的原因之一。中国与能源有关的二氧化碳排放量预计在2007年超过美国,成为全球第一大排放国。1990年到2005年期间,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带动下,中国的二氧化碳排放量以年均5.6%的速度强劲增长,预计到2030年中国的排放量将达到114亿吨。中国的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排放量也增长过快。
国际能源机构能源经济分析处陈小宝研究员认为,能源需求增长对中国环境和气候变化已产生重大影响,环境恶化出现的酸雨、水资源匮乏、沙漠化问题日益突出,而气候变化更是中国面临的一个严峻挑战。中国大部分地区都曾经历过季节性的极端温度情况,并且自然灾害的影响非常严重。
另一方面,从能源市场和供应安全的影响角度看,中国也面临着应对世界能源安全的威胁。与通过自给自足的方式保证不间断的能源供应相比,任何国家增加对能源进口的依赖并不一定意味着可靠的能源供应将下降,所增加的贸易量可以为所有相关方带来互惠的经济利益,然而,它也可能增加能源消费国的短期能源安全风险。
随着全球剩余的石油储量越来越集中在一小部分国家中,主要是中东的欧佩克成员国和俄罗斯,它们在市场中的主导地位将增强,所需的产能投资速度因此可能面临不确定性。在高经济增长情景中,欧佩克成员国的全球市场份额都将增加。对这些地区石油和天然气的需求增加得越大,它们就越有可能寻求从出口中获取更高经济收益,并且在较长时间内通过延迟投资和限制产量来维持较高价格。较高的价格尤其会为那些仍然寻求通过补贴来保护其消费者的发展中国家带来繁重的负担。
节能和发展可再生能源,中国应对全球能源挑战的重要途径
中国面临的挑战是,如何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前提下采取行动构建一个更为安全、低碳的能源体系。辛顿博士认为,尽管中国正以前所未有的规模和速度发生变化,但其面临的能源相关问题实际上是世界其他国家都经历过的。与其他国家一样,中国的能源政策挑战在很大程度上是由国家的社会经济政策目标决定的。其中最重要的就是需要以更公平、更具环境可持续性的方式保持经济快速发展和国民产出增长,只有这样才能使能耗强度低于目前水平。
陈小宝分析,中国对煤炭的高度依赖是近来二氧化碳、二氧化硫及氮氧化物排放量增加的主要原因。政府举措应侧重于抑制燃煤发电站二氧化碳排放量的快速增长,提高能效和节能应该在抑制电力需求激增和减少发电原料消费量方面扮演主要角色。核电和可再生能源的利用也能对减排起到重要作用。洁净煤技术(特别是CCS技术)是最有希望实现长期减排的途径之一,尤其在中国、印度和美国这三个煤炭消费增长最快的国家中。如果CCS技术可以进行大规模示范并且存在足够优惠的投资条件的话,那么它将可以化解长期持续使用煤炭和需要减排之间的矛盾。
国际能源机构的研究显示,可再生能源将超过天然气成为仅次于煤炭的第二大发电原料。欧盟已经制定了更严格的政策来推动可再生能源的使用。预计实施这些政策会使2030年可再生能源在一次能源需求中所占的比例达到15%。中国的“十一五”规划承诺,到2010年实现可再生能源发电量占到总发电量的10%,并在2005至2010年期间使整体能耗强度下降20%。
能源采取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