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报记者 马海邻   在中国网民最关注的十大电脑品牌中,日系品牌只有一个索尼可怜巴巴地占据了末席,关注度仅为首席联想的1/5。这是近日公布的《百度风云榜·PC行业报告》中透露的一个令人讶然的信息。   在3个月前,日立宣布停止研发和生

本报记者 马海邻   在中国网民最关注的十大电脑品牌中,日系品牌只有一个索尼可怜巴巴地占据了末席,关注度仅为首席联想的1/5。这是近日公布的《百度风云榜·PC行业报告》中透露的一个令人讶然的信息。   在3个月前,日立宣布停止研发和生产个人电脑,并将旗下相关生产设备全部转让给惠普,已经为日系品牌电脑败走作了注脚。日立承认,在个人电脑领域采取收缩战略的原因,是在垄断势头日渐明显的欧美和亚洲大企业面前无法保持足以抗衡的竞争实力。目前,不能盈利的PC业务已经严重破坏了公司的核算平衡。   除了索爱,还有哪个日本手机品牌在中国市场受欢迎?如今,电脑产品又在重蹈手机的覆辙,每况愈下。   日系PC相继退场   百度报告显示,在网民最关注的十大电脑品牌中,日系品牌中只有索尼上榜,但居第十位,关注度3.37%,仅为国产品牌联想关注度的1/5。细分到笔记本电脑市场,国产品牌、欧美品牌和日韩品牌三系对峙,以联想为代表的本土品牌占据了半壁江山,宏碁、华硕、海尔、方正等都在国内笔记本电脑市场表现不俗;欧美海外品牌以惠普、戴尔为代表,尽管品牌数量不多,占据的市场份额不可忽视,在国内国外均拥有着重要的市场地位;日韩系列的品牌相对表现较弱,进入十强的品牌仅有三星、索尼和东芝,且合计占比仅为17.97%。其他日韩品牌已经逐渐淡出中国市场。   2007年2月,在全球市场占有率排名第七、连续12年日本市场销量第一的NEC笔记本退出中国市场,似乎已经折射出日系品牌竞争力不断降低的事实。此前在中国市场上无限风光的东芝,在近期表现也相当疲软,富士通则一直以来都是不温不火。不仅在中国市场,在全球电脑市场上,日系品牌的市场占有率也逐年减少。业内人士指出,日系厂商在美国、欧洲等主要电脑市场,价格成本、产品推出速度与规格弹性等方面都难与美系及中国品牌相抗衡,在亚太等新兴市场则更甚。   日立被誉为“日本PC业鼻祖”,在日本与IBM在世界PC业的地位相当,它1978年就制造出了首台家用PC。2001年,日立PC的出货量达到创纪录的70万台,但随后便开始走下坡路。据透露,早在一年前,日立的商用PC就已外包给惠普代工生产了。日立壮士断腕退出PC市场,与IBM不无相似之处,却更为悲情。IBM的选择基于极具前瞻性的战略布局,甩开亏损的制造业,轻装奔向前途无量的服务业,日立恐怕并没有准备好这样的产业升级。   在中国市场,索尼、东芝、NEC等日系品牌曾叱咤风云,NEC笔记本1999年一度占有中国8.1%的市场,冲进前5名。但随后由于战术选择失误,几度起落,很快归于沉寂。   NEC退出之后一个月,轮到松下。据报道,这个因“连续3年不降价”而扬名的品牌,从2007年1月起竟成降价幅度最大的笔记本厂商。对于外界提出的“已经将近一年没有在中国市场推出一款新品的松下,是在清理库存和回笼资金”质疑,松下官方也没有作出任何反驳。   第一阵营的索尼与东芝,也日子难过。12年前,东芝笔记本连续4年在华销量四连冠,一时间,消费者默认“笔记本就是东芝”。但在爆出质量缺陷又对中国消费者歧视性处理的打击下,东芝品牌光芒黯淡下来,加之本土品牌开始崛起,东芝的好时光过去了。2001年,东芝笔记本结束了连续7年全球销量榜首的纪录,2005年甚至跌出前10名,在中国前10名也没份了。   索尼能否一枝独秀?分析人士认为,PC产业朝着寡头垄断发展的趋势不可逆转,在其他巨头频频出手合纵连横的形势下,索尼在并购方面没有大的动作,在技术方面仍维持清高独享格局,却又接连发生电池着火之类质量事故,使人对一向以精良著称的“日本制造”投以怀疑目光。   分析认为,日系电脑厂商落败的根源在于保守和自大。一方面,一味追求高端产品,无视中低端市场的兴盛;另一方面,本土化做得不到位,中国分公司权限过低,市场竞争力自然强不起来。   日增20万网民的市场   与日系电脑的抱憾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中国PC市场的前景。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最新发布的《第21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07年12月31日,我国网民总人数达到2.1亿人,仅以500万人之差次于美国,居世界第二,互联网普及率提高至16%。2007年一年网民增加了7300万人,年增长率达到53.3%,平均每天增加20万人,预计2008年初中国就将成为全球网民规模最大的国家。PC作为最主要的上网工具,仍将是朝阳产业。   业内专家介绍,中国PC市场的竞争形态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产品竞争。这种竞争形态的重心在于价值链的前端,主要以产品为集成,以原料、技术、资金、品牌等稀缺性资源为主要竞争手段。这种竞争形态出现在市场导入期,主要表现为市场垄断,甚至是寡头垄断或完全垄断。在这一阶段,少数几个市场垄断者依靠对稀缺资源的控制,以及“卖方市场形态”下的信息不对称,获取高额利润。上世纪90年代,中国PC市场就处于这个阶段,例如当时市场由康柏、IBM等少数几个国外品牌所垄断。   第二阶段是终端竞争。这种竞争形态的重心在于价值链的后端,主要以客户为集成,以渠道、价格、服务等直接关乎消费者利益和购买行为的因素作为竞争手段。这种竞争形态出现在市场成长期,主要表现为竞争者数量迅速增加,供给的增长速度快于需求的增长,市场竞争开始由有限竞争走向完全竞争。在这一阶段,中国本土PC企业迅速崛起,打破了外国品牌对中国市场的垄断,并很快在家用电脑这一新兴市场上占据有利的竞争地位。上世纪90年代,先期的联想、方正,后来的长城、同方、实达,以及TCL、海信、海尔等家电厂商在中国PC市场竞争形态的演进过程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第三阶段是价值链竞争。以价值链各环节所构成的价值系统作为竞争主体,通过价值链的整合和再造,获取和维系企业竞争优势,从而支持企业或成本领先或差异化或专注化的竞争战略,而网民终端竞争是价值链终端竞争的延伸部分。   三大阵营竞逐鹿   百度的报告显示,2007年PC市场马太效应异常明显,在用户经常关注的PC中,前10大品牌的用户关注度超过60%,前3位品牌的用户关注度超过30%。未来大品牌大厂商会加速并购小品牌,随之而来的是PC及周边产品价格会急速下滑,降价将成为各品牌间竞争的重磅炸弹。   中国市场上,各厂商分成明显的三大阵营。   联想独占了第一阵营,关注度16.39%。联想已经平稳度过收购IBM全球PC业务后的磨合期,渐入佳境进入上升通道。百度数据显示,联想(包括Think系列)已经坐稳PC品牌龙头老大地位。其品牌关注度为16.38%,领先第二名惠普(包括康柏)1.8倍。联想2007-2008财年半年报显示,全球PC业务的总营业额达到84亿美元,6个月销量比去年同期上升23%。2007年,联想集团首席营销官迪帕克-爱德文尼对外透露说,自联想收购IBM全球PC业务至今,品牌价值已达140亿美元。2007年6月,联想推出3款笔记本电脑新品;7月实行暑期战略,对产品线进行了整体价格调整,推出了3999元普及型笔记本,4999元双核笔记本和5999元独显笔记本; 8月-10月,“你就是火炬手”联想北京奥运会全国火炬手选拔节目热播,上述策略不仅起到了巨大的市场宣传效应,刺激了消费者的购买需求,而且提升了用户关注度,从而为后期产品销售作了铺垫。   第二阵营:惠普、华硕、神舟、三星。   惠普专注于为其所有客户简化技术体验,包括个人消费者和大企业。惠普产品线横跨打印、个人计算机、软件、服务、IT基础设施,位居世界上最大的IT厂商之列。IDC数据显示:2007年第三季度惠普占全球PC市场19.6%的份额,位居首位。惠普连续两个季度PC出货量同比增长超过30%。   华硕在2007年展开内部重组与分拆计划,销售方面进入恢复性增长。借助于推出Eee PC(易PC),华硕启动低价策略,同时也不断巩固其品牌在中高端笔记本电脑的形象。   神舟则以低价杀入笔记本电脑市场,并在以后将价格作为其吸引市场视线的杀手锏,每次发布新品都必定引起市场价格波动。神舟总裁曾宣布在2008年推出“1999元”笔记本电脑。如此极具诱惑力的低价,在用户中引起高度关注,一举超过三星、戴尔等海外品牌。从神舟的身上,不难看出价格仍是中国电脑消费者最关心的因素之一,也从反面印证了日系电脑败退的一个原因。百度数据显示,大批用户通过搜索引擎查找各产品价格,此类用户占比11.19%,即每100个关于PC相关的搜索请求中,至少有10个是对某品牌PC产品价格的询问请求。   三星笔记本素以外观时尚、性能实用赢得消费者的青睐。2007年10月1日三星公布财报显示,三星全球的营业额超过了1000亿美元,其中笔记本业务在中国增长达到了3倍。   第三阵营: 戴尔、东芝、苹果、方正、索尼及其他品牌。   戴尔2007年亚太(含日本)市场的销售额为21亿美元,占其全部收入的14%,同比上升了1个百分点。   东芝自笔记本电脑家庭娱乐化概念提出以后,也适时调整其产品战略,推出了诸多适合影音娱乐的笔记本,满足个性化需求。去年第三季度,东芝笔记本电脑在中国市场的占有率为6.4%,东芝希望能尽快将这一数字提高到10%,中期目标则是恢复到2003年的水平,再度进入第一阵营。成与不成,事关日系电脑能否挽回一城。索尼偏向家庭娱乐化的产品风格,受到年轻、时尚人群的推崇,站住脚还是没问题的。   尽管苹果笔记本产品设计能力无人企及,但市场表现却不尽如人意,在美国市场份额只有区区6.3%。目前苹果笔记本电脑只有两大系列,分别针对高端专业应用和入门级,选择余地不大。
电脑笔记本东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