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时光荏苒,再过不到一周的时间我们就将送走2007年。在这一年中,笔记本行业并没有太多像2006年那样让人十分惊异的事件,但是这看似平静的表象下却发生了很多意义深远的事件,这些事件虽然没有直接引起行业的动荡,但是却间接地影响着整个笔记本产业

时光荏苒,再过不到一周的时间我们就将送走2007年。在这一年中,笔记本行业并没有太多像2006年那样让人十分惊异的事件,但是这看似平静的表象下却发生了很多意义深远的事件,这些事件虽然没有直接引起行业的动荡,但是却间接地影响着整个笔记本产业和技术的发展。在这些事件中产业和技术是不折不扣的主角,而炒作和浮躁的花边新闻则彻底沦为了配角。

盘点2007年的这些大事,我们可以很清楚的看到笔记本技术正在进行着新一轮的进化,最新的硬件架构和设计思路逐步走进了人们的视野,其进步速度之快,甚至与台式机技术相比也有过之而无不及。而在笔记本产业方面,国内笔记本企业的地位令人欣喜地在逐步提升,而日本笔记本厂商则在国内市场经历着痛苦的变革。说到这里您可能要问了,在这一年中究竟发生了哪些大事呢?而这些事件又会对我们笔记本用户带来什么影响呢?还请您切莫着急,待笔者为您逐个道来。

1.Santa Rosa迅驰四代平台:大器晚成的技术革命

作为电脑硬件领域的领头羊,Intel公司的移动平台技术更新一直是人们关心的焦点之一。从3月份在CEBIT展会上的最新产品展示到5月初的正式发布,第四代迅驰技术平台Santa Rosa一步一步地走进了人们的视野。与上一代迅驰技术平台NAPA相比,新一代迅驰平台采用了很多前卫的新技术,因此人们对其给予了更多的期望。但是在上市的初期,第四代平台在市场上却并不叫做,直至今年第三季度其出货量才有所上升,可谓大器晚成的新一代平。
迅驰四代平台,大器晚成的技术革命

Santa Rosa平台的核心为Intel 965芯片组,集成显卡版本为GMA X3100,它能够支持800MHz前端总线,在移动平台的应用方面支持IDA(Intel Dynamic Acceleration)和ITM(Intel Turbo Memory)等技术。与前几代迅驰平台注重处理器架构的更新不同,这一代更加注重节能和平台整体效率的提升,其中IDA技术可以在处理器空闲一个内核的情况下最大限度地发掘另外一个内核的工作潜能,ITM技术则让我们第一次见识到利用闪存提升磁盘系统性能的方法。而X3100显卡则把笔记本带入了DX10的时代,其对移动显示芯片领域的影响是独立显卡所不能企及的。

第四代迅驰平台将笔记本的处理器技术、显示技术和多年不变的磁盘系统“进化”到了一个全新的时代,但其生不逢时的处境却为其带来了很大的麻烦。第二季度上市的新平台不得不经受传统销售淡季对其推广所带来的影响,加之新技术对软件的应用环境要求比较严格,导致了Santa Rosa平台在上市的第一个季度叫好不叫座的窘境,这一境况一直到第三季度才开始缓解,直至Intel停产Napa平台,新一代平台的技术革命才在市场中大面积的普及开来。

就在去年我们还都认为第三代NAPA平台生命将是短暂的,但在今年它仍然凭借着顽强的生命力对新平台的普及产生了影响,从近年的平台更新速度来看,在每年都进行一次的平台更替策略影响下,自家新老平台对打的情况在今后仍有可能出现。就在年底Intel又提出了更新45纳米生产技术和更新一代迅驰平台Montevina的计划,当我们还没有完全体会到第四代迅驰平台所带来的技术进步的时候,第五代平台又出现在了人们的视野之内,然而新平台能否洗去前两代平台的浮躁而稳步走向市场呢?我们拭目以待。 2.CPU和GPU将被整合:AMD抛出前卫硬件架构

与竞争对手Intel循序渐进的技术发展方式相比,AMD更推崇技术上的创新和不按常理出牌的发展方式,这一特点在2007年笔记本技术领域的体现莫过于提出代号为“FUSION”的集CPU和GPU为一身的处理器技术。这项前卫的技术对人们的吸引程度大大超过了AMD今年的主打平台“彪马(Puma)”,它在电脑硬件架构方面的影响力和受关注程度相比当初AMD提出的64位处理技术和整合了内存控制器的处理器相比也有过之而无不及。


最前卫的硬件架构!FUSION平台

众所周知现今电脑的处理器和显卡是各自为战的独立组件,两者之间的数据交换一直由一条特定的总线来支持,而从AGP时代一直到PCIE时代,这些总线标准一直都是由Intel牵头制定的,并且以总线和芯片组承载各个硬件子系统数据交换任务的结构也一直被延续了下来。对于AMD而言,虽然其开发了自己的HT总线技术,但在整体硬件平台上其或多或少要受到竞争对手技术标准对其自身产品结构发展所带来的影响,因此近年AMD开始推出新技术以求得竞争上的优势,而继承了CPU和GPU的新硬件系统则在一定程度上摆脱了在总线标准上所受到的Intel方面的影响。

而具有“挑战”意味的是,这一架构将首先被应用在“移动处理”这个Intel占主导地位的领域。集成了CPU与GPU的平台系统将会带来更低的总线延迟和系统功耗,使整机的运行效率得以提高,而高度集成化的产品在发热量的控制方面比起分散组合起来的产品也具有优势,电路的设计也可以得到简化,成本将进一步得到控制。AMD这次是抛出了最前卫的硬件架构来挑战Intel在移动计算市场的主导地位,同时在技术上也带给人们无限的遐想。

更为微妙的是,据传新一代“FUSION”平台的开发者中还包括计算机领域的重量级厂商IBM,这使得AMD在工艺制程等方面的弱势能够得以弥补,同时我们还看到IBM这位“蓝色巨人”在个人电脑领域再一次的“进攻”。同时,在AMD最新披露的发展路线图中,这一最新的硬件架构还将向着台式机领域延伸。若干年之后的电脑会变成什么样呢?AMD给我们带来了更多的憧憬。
3.独显进入DX10时代:必须面对的尴尬进步

今年5月,继迅驰四平台携整合显卡X3100面市和Nvidia发布GeForce8系列移动显卡之后,ATI推出了最新一代的HD2000系列移动显卡,此举标志着移动显卡进入了DX10时代,而随着年底Nvidia的8800M系列显卡发布和明年年初ATI的顶级移动显卡RV670的问世,移动移动独立显卡也将全面普及DX10特效。除去支持新特效这一进步之外,这些新生代的独显还采用一些共通的方式来提高芯片的处理效能。


DX10显卡,必须面对的尴尬进步

从制程工艺方面看,这一代的产品都开始了由90纳米向65纳米的转变,由此带来了更高的集成度和更低的发热量;从渲染架构上看,他们都采用了统一的着色引擎,避免了过去不同渲染通道以任务分类而造成闲置的情况,处理器的效率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而在视频加速方面,它们都提供了相应硬件加速功能,从而使CPU由视频处理的任务中解放出来,进而使得系统整体的处理能力有了显著提高。

通过以上我们提到的这些技术进步,新一代移动显卡在提升性能的同时保持了对功耗和发热量的控制水平。但是技术的进步并没有适应的软件环境的变化,它们面临着与台式机显卡一样的窘境,即中低端产品不足以应对DX10游戏的应用,只有高端产品才能勉强支撑高端游戏对硬件系统的压力。相比之下入门级的整合DX10显卡(X3100)的状况则要乐观的多,因为它们所对应的用户群体并没有太多对特效等方面的要求。

对于使用者而言,在进入DX10时代之后,独显笔记本用户并没有因为技术上的进步而体会到应用上的实际改善,在跳过DX9这个新操作系统(Vista)所设下的门槛之后,移动显卡技术并没有给我们带来什么本质上的提升,此外独立显卡的技术的进步并没有跟上应用软件前进的步伐,用“高不成低不就”来形容现在的移动独显是再合适不过了,而中端用户要面临的则是“选择整合显卡或者等待新一代独显”的尴尬局面。
东芝发布的128GB固态硬盘,闪存式硬盘渐入佳境
就在12月10日,东芝发布了业内最大容量的固态硬盘(Solid State Drive,简称SSD),预计将于明年的第一季度开始量产。就在今年年初固态硬盘的最大容量还只有32GB,远不及传统机械式硬盘在容量方面的优势地位,然而就在短短一年的时间内,其最大容量就已经追赶上了主流笔记本机械硬盘。从总的发展趋势上看2007年正是固态硬盘的上升期,是闪存式硬盘渐入佳境的一年。

东芝发布的128GB固态硬盘,闪存式硬盘渐入佳境 在这一年中固态硬盘不仅仅是在容量上提升这么简单,随着富士通、索尼等日系大厂相继决定在各自的轻薄型笔记本电脑和UMPC产品中应用固态硬盘,闪存式存储已经向市场迈出了普及的第一步。而对于那些没有配备固态硬盘的笔记本产品,众多存储厂商在年初便推出了基于Express卡接口和IDE接口的固态硬盘产品,从应用的角度进一步向传统机械式硬盘发起又一次的冲击。 相比传统的机械式硬盘,固态硬盘具有不存在机械伺服机构的优点。由于没有运动组件的存在,这类产品彻底告别了震动和机械故障,最新产品的平均无故障运行时间基本上都达到了上百万小时,而且运行功率仅在1W的水平。此外由于是芯片直接存储数据,不存在寻道等等慢吞吞的机械过程,因此其读取速度相比传统硬盘也有很高的提升。正是这些优点使得人们对固态存储技术寄予厚望,曾经有调查显示2009年底将有超过三成的笔记本应用固态硬盘。 固态硬盘也不是没有缺点的,现在摆在它面前的最大障碍就是成本,相对于混合硬盘和传统硬盘,其售价只能用“高高在上”来形容。容量仅4GB的固态硬盘开价就要将近3千元人民币,这一数字相当于5块传统机械式120G硬盘的售价,而且在经历了闪存颗粒价格的波动之后,这一价格能否稳定还是个未知数。在应用层面上也只有少数高端和超便携产品提供了这一配置。但不管怎么说,固态硬盘在2007年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且一步一步地走向了实用,可谓渐入佳境。
5.日立7K200硬盘上市:传统笔记本硬盘开始终极进化

虽然今年闪存式硬盘来势汹汹,但是传统机械式硬盘也没有停止“进化”的脚步,就在5月1日日立公司发布了世界上最快最大的2.5英寸硬盘Travelstar 7K200。这款产品的容量达到了200GB,并且在转数上向主流台式机硬盘一样达到了7200转,再次刷新了7200转笔记本硬盘在容量上的纪录。同时,它在提升容量的同时还提升了整机的磁盘性能,可以说是目前最强的笔记本硬盘产品,相比台式机硬盘也毫不逊色。
日立7K200硬盘,传统硬盘终极进化的开始

由于技术上的提升,这款硬盘的数据传输速度达到了876Mbps,在PCMark05的测试成绩比上一代产品具有了22%的性能提升,平均寻道时间仅为10ms。同时,其在发热量、噪音和功耗方面也有很好的控制,平均耗电水平为2.6W,峰值功耗也仅为5.5W在降噪和控热水平上也与主流的5400转产品相比一般无二。此外这款产品还应用了16MB的缓存和SATA接口,进一步保证了硬盘整体性能水平的提升。

由此可见传统的磁盘系统正在努力地向着更高的水平发展,在采用垂直存储技术后,磁盘的转数寻道时间和传输水平都有了较大的改善。但是相对于处理器等子系统的发展,存储系统的进步显然要慢很多,直至固态存储概念浮出水面。上文中我们也提到了固态硬盘的一些优势,但相对于闪存式存储(固态硬盘和混合式硬盘),传统硬盘保持着价格、容量和性能的平衡,且不乏一些节能、省电、低故障率的产品问世(如富士通的MHW2040AC硬盘)。

此外传统硬盘还得到了闪存技术的帮助,第四代迅驰平台就提供了新的闪存加速技术(名为“Intel Flash Response Memory Technology”缩写为“FRMT”),由此一来我们便可以通过更低的成本来平衡性能与成本,并且在新一代操作系统的支持下,这类混合式存储系统的应用前景将更加光明。虽然业界已经普遍认为固态硬盘将是今后存储系统发展的方向,但相信在传统机械式硬盘更深一步进化和与其他存储子系统的“合作”中,其寿命将会继续有更持久的延续。
6.笔记本外置显卡问世:“摸石头过河”的大胆尝试 鉴于越来越多的家庭用户开始使用笔记本,人们对笔记本在音视频方面的要求越来越复杂,大有追赶台式机应用环境的趋势。随着越来越多的用户给笔记本装备外置硬盘、外置声卡、外置音响甚至是外置显示器,人们开始逐步重视起笔记本在影音娱乐方面的拓展应用,而厂商也凭借敏锐的洞察力发现了这部分的市场缺失。就在今年的Computex Taipex 2007展会上,华硕和微星两大硬件厂商就推出了专门针对笔记本图形系统拓展的外置显卡子系统。

外置显卡,摸着石头过河的大胆尝试
从1月提出概念到6月的展示,我们只等待了外置显卡不到半年的时间。华硕推出的产品被命名为XG STATION,而微星推出的产品被命名为Luium,两款产品都通过express card接口与笔记本进行数据交换,外置部分则提供了一条PCI express x16接口,从而接驳一块普通的台式机显卡,除了提供视频扩展之外还提供了音频以及USB等子系统的拓展接口。不同之处在于华硕的外置系统采用了普通的台式机显卡,而微星的外置子系统采用了ATI特殊设计一款双核心被动散热的显卡。 这两款产品都只是试探性的产品,华硕的产品甚至只制造了一台样机。而且从实际应用方面来讲它们还有一些不尽如人意的地方,比如仅仅依靠xpress card接口来传输数据,这种接口所提供的实际传输能力仅相当于PCI express x16接口的80%,对于高端显卡来讲其性能显然是会受到影响的。此外,这两款产品只提供外接显示器的接口,这就意味着用户在拓展外置显卡的同时还需要外接显示器,笔记本自带的显示器就被浪费掉了。 两家厂商的举动显然是一次“摸着石头过河”的大胆尝试,这一举动为厂商带来了最实际的产品验证效果。就在外置显卡概念提出之后的两个月时间里,华硕的工程师们就针对早期产品的不足提出了二代产品的改进方案,新产品将提升数据交换带宽、支持LVDS输出(将信号输出到笔记本显示器上)并且支持最新的总线规范,支持更多的显卡。总的来看这次尝试还是很成功的,相信在成熟的产品上市之后我们将会在笔记本上体会到同台式机一样的多媒体体验。但是,厂商们的举动毕竟是一次尝试,能不能获得成功还需要经受市场的考验。

7.微软Vista操作系统上市:最艰难的选择属于用户

2007年1月30日微软的操作系统Vista正式发布上市,与其一同发布的还有新版本办公软件2007 Office system。在经历了一再的推迟之后,这一项目成本超过百亿美元的操作系统终于上市了,它的跳票甚至给微软带来了财政季度上利润的下降。新系统分为六个版本,涉及从家庭到企业的广大用户群体,横跨32位和64位两大硬件系统,当然其开发团队也达到了9000人(包括新版Office团队),从资金规模到人力资源的使用等各方面都创下了历史纪录。
对于新系统,最艰难的选择属于用户

Vista的上市可谓费尽周折,其售价也因此而不菲,中文家庭普通版的报价为2060元,成交价格也将达到1500元左右。虽然新系统的售价可能会影响其普及,而且微软也做好了新老系统共同存在的准备,但是其市场拓展仍在持续的进行着。就在新系统上市两个月后,戴尔等厂商开始在旗下的全线主流笔记本产品中预装Vista操作系统,甚至连苹果电脑都开始提供在Mac系列产品上安装Vista系统的兼容程序。

不可否认新系统在上市之后,市场的反应(特别是品牌机厂商的支持)对于其推广还是非常有利的,但是在用户的实际应用中我们却发现了一个比较奇怪的现象,即很多用户把预装了新系统的笔记本电脑重新装回Windows XP。与以往的新操作系统所面对的情况相似,新系统同样面临着上市之初整体需要完善、软件兼容性有待提高、需要客户额外升级硬件系统来满足需求以及提升系统换装成本的问题。

除此之外,新系统对于笔记本用户而言还有一些艰难的选择。新系统全面支持宽屏幕显示和更华丽的界面,但这对于笔记本用户而言则增加了选购难度,很多轻薄产品采用了普屏设计,而且华丽界面对整个内存及显示系统提出了很高的硬件要求,此外新系统显然对笔记本产品的续航能力产生了负面影响。“选择软件系统还是选择硬件系统”成为了摆在很多笔记本用户面前的艰难选择,于是买来电脑重装老系统成为很多用户的无奈选择。随着硬件和软件技术的不断发展,相信这一问题会得到很好的解决,但在短时间内这一现状仍将继续存在。 8.联想ThinkPad去标“IBM”:品牌变更与传统形象的矛盾 自从联想收购了IBM的个人电脑部分之后,人们对于Think系列电脑产品便格外的关注,其中最为关心的是这一品牌在联想的带领下会走向何方。在经历了“飞线门(2006年由于内部飞线引起的人们对ThinkPad质量的争议)”事件之后,人们开始对这一系列产品,特别是ThinkPad系列笔记本电脑产品开始变得敏感起来。在IBM品牌地位的影响下,应该如何看待曾经被奉为“神器”的产品则成为了包括联想和笔记本用户在内的众多观者所要面对的问题。在2007年品牌变更与传统产品形象的矛盾竟然被一个小小的事件扩大化了,这个事件就是“IBM换标”事件。
简单的商标却蕴含着不简单的传统


事情的起因原自于一批通过非正常渠道流入中国市场的ThinkPad X系列笔记本的标示发生变化,以往我们熟悉的IBM ThinkPad标识被ThinkPad X series所取代,此事经媒体披露之后立刻引起了轩然大波。之后在美国市场上ThinkPad开始全面启用全新的产品标识,“IBM”这一经典的标志开始从笔记本的机盖上消失,只是对于国内市场所推出的产品上还保留着这一标志性的LOGO。 由于内地的水货笔记本市场情况复杂,很多产品上的标识也发生了改变,这在受品牌效应影响比较大的国内消费者当中无疑是引爆了一颗“炸弹”。联想针对这一问题在年初就做出了回应,换标的做法只是针对部分客户的要求,在全球供应上提供两种标识:IBM-ThinkPad和ThinkPad-XX Series,而在产品本身的系统设置上并没有区别。并且在下半年,联想也针对了国内的渠道商进行了规范,但是换标的问题却仍然在非正规渠道的影响下存在。 其实联想将自己旗下的产品的标识进行更换并无可厚非,ThinkPad毕竟是国人的品牌,IBM只是曾经的辉煌。但是,人们却总是担心ThinkPad会像很多国外品牌被收归国内企业之后的市场表现一样,换了“东家”就等于没了质量,而且像ThinkPad这样一个以质量立命的产品,人们对其品质的变化更是敏感。在这样的情况下,小小的问题都会对市场产生巨大的影响,在经历了“飞线门”事件之后,品牌变更与产品传统形象之间的矛盾则更加突出,换标事件就是这一矛盾的突出表现,联想若要解决这一问题并维系ThinkPad在消费者心目中的地位,如何延续IBM标志背后的内涵是其中的关键。
9.AMD预推出超低功耗芯片:UMPC竞争趋向白热化

自2006年UMPC(Ultra-Mobile PC,超移动个人电脑)的概念被提出以来,这种小巧的电脑产品越来越受到人们的追捧,日韩甚至国内的厂商相继推出了各自的产品。这一产品概念虽然起源于Intel和微软,但是在不断增长的市场的刺激下,越来越多的厂商参与其中,而处理器的竞争则成为今年UMPC领域的焦点。随着全美达放弃Crusoe、Efficeon处理器后,能生产超低功耗处理器的厂商只剩下了Intel和VIA两家。
面对Intel的低功耗平台,AMD怎能轻言放弃

在Intel的2007年首场信息技术峰会(Intel Developer Forum,简称IDF)上,第三代UMPC产品平台Manlow亮相,新平台将采用专门为UMPC平台开发的CPU,功耗降低10倍,封装减少4倍。CPU的代号为Silverthorne ,采用45纳米制程。而专用主板则可以做到和一个扑克牌差不多大小。这一平台的推出使得UMPC有机会向传统通讯终端产品“智能手机”挑战,此举大大刺激了处理器领域另外的一个关键厂商AMD。

就在今年的Computex台北电子展上,AMD宣布将在2008年间推出新款超低功耗处理器,专门面向UMPC等小型便携设备。会上AMD执行副总裁、全球市场营销总管Henri Richard表示,新型处理器代号为“Botcat(山猫)”。对于这款产品的细节AMD官方并没有过多的透露,在移动处理器功耗方面现有的AMD处理器显然不适合UMPC,而AMD是否会将Geode处理器发展为UMPC用处理器也是个未知数。

虽然AMD进入超低功耗UMPC处理器市场的时日尚早,但我们可以体会到UMPC市场的竞争正趋近于白热化。此外,我们在上文中还提到了AMD会推出Fusion架构硬件平台(CPU与GPU将被整合),其技术是否会提前“嫁接”到Botcat处理器上也是个未知数,到了明年我们也许将会再一次看到AMD与Intel的碰撞。令人期待的是,竞争总是会带来产品的成熟和发展,而UMPC又会在这种局面下向着什么方向发展呢?它会不会对传统笔记本产品构成影响呢?我们拭目以待。
10.Acer并购Gateway:不成功则成仁

2007年8月27日,Acer宣布斥资7.1亿美元收购Gateway。在完成了这次收购之后,Acer在全球PC市场的占有率将达到8.8%,稳居全球第三。而在我们所关心的笔记本领域其将占有15.7%的市场,成为排在惠普(笔记本市场占有率20.9%)之后的第二大厂商。这则消息在当时刚刚被宣布的时候业界体一片哗然,更多的媒体仅仅是依靠简单的数字计算来推断Acer此举将会对世界PC市场造成多大的影响,但从两家公司的实际情况来看这次的并购风险甚至超过了当年惠普和康柏的合并案例。
Acer董事长立下“军令状”,并购不成功便辞职

国内的发烧友对Acer和Gateway两大公司有着很有意思的“别称”,前者被称为“台湾神州”而后者则被称为“美国神州”。虽然这只是一句开玩笑的话,但却反映出了两大品牌的产品定位都是针对大众PC市场,与国内专做普及型产品的厂商别无二致,而且其产品的市场定位几乎全部相同,收购所带来的产品线互补性并不强,而同业整合所带来的成本节省也需要合理的整合才能体现。

更令人担心的是这次收购采用的是溢价方式,即要高于被收购企业的市值进行收购,简单的理解是花高价钱买入。这一举动对于这场收购案而言更是增加了风险,虽然很多金融机构分析Acer的举动只会短期影响获利,但当年惠普与康柏的并购案所导致的短期获利不足所带给人们的印象是极其深刻的,很多人开始对这次的并购产生了怀疑,而Acer的股票更是在并购宣布之后的两个交易日内连续的跌停。

面对此种情况Acer董事长王振堂立下“军令状”,称如果此次并购失败即告辞职,此举显然是为了给资方来打气,此外也表现出Acer管理层对这次收购的信心。但事实却是残酷的,如果没有对两家企业的供应链进行合理且高效地整合,并且合理的对企业和产品线进行结构调整,Acer所面对的便不仅仅是董事长辞职这么简单的事情了,进而我们对这次高风险并购的最合理的理解便是“不成功则成仁”。
笔记本硬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