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  粮票、油票、盐票都是计划经济中的产物,如今已经停留在改革开放的记忆里。随着历史的推移,这些票证成为收藏者的必收品,对于更多的收藏爱好者来说,收藏“票证”是为了怀念铭记,怀念铭记的目的是为了总结经验、汲取教训,解放思想,继续深化改革开

  粮票、油票、盐票都是计划经济中的产物,如今已经停留在改革开放的记忆里。随着历史的推移,这些票证成为收藏者的必收品,对于更多的收藏爱好者来说,收藏“票证”是为了怀念铭记,怀念铭记的目的是为了总结经验、汲取教训,解放思想,继续深化改革开放。

  改革开放30年来,对于老百姓来说,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最大的区别就是摆脱了票证对日常生活的坚硬控制。和全省其他地方一样,成县居民也都度过了紧张艰难的“证票时代”。如果说改革开放陇南的变化巨大,成县饮食文化的变化应该是最为突出。

  1980年,成县只有2家食堂,2007年,成县的饭店达533家。30年增长266倍,改革开放使成县的饮食业从食堂时代走向了酒店时代,从卖方市场走向了买方市场,这是有目共睹的变化。而正是因为有这样的变化,使成县成为陇南“第一经济大县”,成为饮食文化发扬广大的“根据地”。

  2006年12月,成县承办了首届“陇南名宴名菜暨首届地方名优精品小吃”大赛,对于发掘成县餐饮文化,全面提升文化品位,具有重要的意义。这一拐点更大的成就了餐饮业的发展:2007年,成县国民收入和社会发展统计数据显示,当年成县餐饮业商品消费总额为7135万元,占到社会商品零售总额的21.8%,相当于会宁县3年的财政收入。与此同时,成县人餐桌上的饮食结构发生了变化,当年城镇居民人均消费305元,饮食业已经是成县经济发展的有力推手。

  餐饮文化是展示一个地区人民生活、经济发展、社会和谐程度的重要标志之一,也是社会全面发展的‘晴雨表’。从“有啥吃啥”到“吃啥有啥”,这是成县餐饮质的变化,“朝阳产业”的餐饮业为成县经济增长添了亮点,更大意义上开拓就业渠道和开辟了振兴经济的重要途径,而这种发展模式将成为县域经济发展的样板。

  改革初, 成县餐饮是食堂时代

  1966年出生的乔新文在伙伴群中“非常风光”。借着父亲是成县服务公司大众食堂厨师的身份,每天都在大众食堂吃饭的乔新文自然成了同阶层伙伴羡慕的对象。炒面是当时食堂里最好的饭食,也成了少年乔新文心中的“大餐”。

  乔新文说,1980年,成县全县就只有两个国营食堂,一个是工农兵食堂,另一个是成县服务公司大众食堂。“当时买一碗炒面条要两毛钱外加二两粮票,由于光顾食堂的多是国家干部职工及其家属,许多人只能是经过食堂时,做几个深呼吸也觉得过瘾解馋。”

  历史如潮,光阴如梭。如今成县工农兵食堂和大众食堂早已消失,但它们的影子仍然找得到。大众食堂原址已经被商业局新的办公大楼取代,商业局对面有一栋老式建筑,青瓦上生满了青苔、砌墙的青砖泛滥发白、两扇红漆大门,油漆斑驳。

  “以前的食堂就是这个样子。”成县商业局副局长尹育鹏告诉记者,对于食堂吃饭最深的记忆就是排队,一般队列有两列,一列人是拿钱和粮票等饭牌,一列人是拿饭牌等饭,“等一两个小时都是很普遍的,要是什么时候吃上一碗炒面,那就过年了。”

  1982年4月,成县出现了第一家私人饭馆——成县回民食堂。为了建设这家食堂,政府干部在马占祥家“三顾茅庐”,动员有餐饮经验的马占祥经营,“最后碍着关系,只好把食堂盘下来。”

  已经86岁马占祥对30年前的事情记忆犹新,他说,当时对承包并不感兴趣,承包合同几乎是在被动的气氛中完成的。“一间石棉瓦房,简陋的条件,就连完整的电路设备也没有”。但是两个月后,可观的收入让马占祥改变了看法,“三角一碗的牛肉馄饨一天可以卖到80元左右。”。

  据马占祥介绍,成县回民食堂建立的初衷是为照顾来成县的回民干部职工。但经常出入成县回民食堂吃饭的人除了干部外,过路人和做生意的成为新的群体也加入进来了。

  1986年以后,成县的餐饮行业形势开始大变。背景是市场经济开始启动,来成县开采矿业的外来人员剧增。伴随着经济活动的全面提升,公关需求与日俱增,请客吃饭就成了最平常的礼节。“这种内在需要与餐饮企业体制改革的现实不谋而和,大大刺激了餐饮业的发展”。

  “随着个体户的崛起,餐饮市场的平衡被打破了”。1986年,成县餐饮业所有制结构改革后,实行了“国家、集体、个人一齐上”的方针,加上社会各界积极投资餐饮,“三资”餐饮业的增加,使得餐饮业的规模不断扩大,出现了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繁荣局面。餐饮业规模的不断扩大,经营模式的逐步创新,餐饮市场的激烈竞争以及老百姓饮食需求向高层次发展,多种经营模式并行的格局已成为成县餐饮市场的一大特色。

  30年后 成县饭店从两家发展到533家

  1990年,在承包饭店中吃到甜头的马占祥,撤去自己饭店门头成县回民食堂的招牌,改之“马占祥牛肉馄饨馆”。马占祥从承包初的被动接受市场,变成完全主动,这是成县餐饮业变化的一个缩影。

  1992年,全国粮票停止发行使用了。而这一年,成县建成了最顶级的“桃园饭庄”,顶级的标准是,有一次性卫生筷、擦手毛巾和包间雅座,饭店布局设计上开始考虑食客的喜好。

  “70平方米的饭店里,有了大厅和包间的区别,小包间的生意非常火爆,要到包间吃饭必须要提前预约。”对于顾客对小包间的“钟情”,曾经桃园饭庄的李老板家人的解释是,由于“阶级时代”刚过去不久,当时人们都有藏富心理,不愿在大庭广众下吃饭。

  然而好景不长,3年后,“桃园饭庄”最高档次的“桂冠”就被投资140万的“小江南大酒店”摘取,。酒店不仅可以承办酒席,而且最高饭价达到了一桌400元,应有尽有,吃啥有啥。

  成县商务局的干部开玩笑地告诉记者,虽然当时好多人都不认识海鲜,有的人也不会吃,但是甲鱼、龙虾上餐桌改变了消费观念。“进酒店的人也不是为了单纯吃饭,饭桌成了许多生意的谈判桌”。

  现如今的成县是大街小巷各种档次和风味的餐厅与酒店随处可见,仅小吃市场就有两家。乔新文说,成县现在每个月都有开张的酒店,饭店最高档次的“桂冠”频仍地交换着。由于饭店的档次高,服务好,陇南市的好多接待会议都设在成县。

  据成县商业局统计数字显示,只有26.15万人口的成县,目前有大小饭店533家,接纳80人以上的饭店250多家,够得上星级标准的30多家。“国际大酒店”是成县唯一的四星级酒店,“在这里可以吃遍全国。”

  饮食业:经济发展的有力推手

  可喜的是,成县人们餐桌上的饮食结构逐年发生着变化,2007年居民人均餐饮消费305元,占食品消费支出的25%,比五年前上升8个百分点,是10年前的20倍。

  更值得一提的是在餐饮发展的态势中,个体户和民营企业的迅速崛起起到了积极的作用,经过20多年的苦心经营,已经占据了成县餐饮业大半江山。在成县的餐饮市场上,国有企业的占有率从以前的100%下降为3%,现在是民营企业和外资企业唱主角了。同时餐饮业作为的主要服务业,对全县经济发展的拉动作用越来越明显,并体现了越来越明显的细分特征。

  “成县商务消费占餐饮市场的比重在持续提升。”尹育鹏认为,一方面,这得益于随着高档餐馆在成县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商务消费从高档餐馆向星级饭店转移。另一方面,整体商圈的档次提升,为餐饮业的发展提供了更广阔的资源。

  “马占祥牛肉馄饨馆”是成县家喻户晓,童叟皆知的特色名小吃,这个招牌不仅在成县有3个店面,而且分店已经开到武都、文县等地。随着成县饮食业的发展,民族餐馆也不再是马占祥的“专利”,马琪林牛肉面、马氏兄弟铁板、羊肉串等一批在周边地区有知名度的名优特色小吃在成县渐次出现。在饮食业的带动下,相当一部分回族群众搞起了牛羊、家禽、粮食等农副土特产品的贩运。

  记者了解到,在成县大小饭店533家的饭店中,有农家乐特色服务网点109家。在“十五”期间的5年时间里,成县全县共接待旅游人数50多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达到8000多万元。农民的腰包也开始鼓起来,2007年,成县农户人均纯收入达到了2320元,同比增长了9.43%。

  2007年2月,成州国际大酒店开业,为广大城乡待业人员提供了400多个就业岗位。 这个投资2500万元的准四星级酒店在当地有很好的口碑,“是成县调整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投资环境、调动民间资金转变为民间资本,实现全县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良好典范。”

  投资、消费和供给三大需求,是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2007年,成县常住人口25.43万人。其中流动人口1.7万人,加上全年旅游人数37.86万人次,消费群体的几何增长使当年餐饮业商品消费总额为7135万元,占到社会商品零售总额的21.8%。

  如今,成县的饮食业已经不是单单的一种消费,为了弘扬和宣传陇南饮食文化,提升陇南名宴名菜及地方名优小吃品味,提高餐饮业水平,扩大地方小吃的影响,全面促进陇南与省内外的经济合作与交流,成县从2006年起,连续举办了两届“陇南名宴名菜暨地方名优精品小吃大赛”。大赛不仅仅是一个政治经济活动,而且是一个文化交流活动,注重饮食文化建设,注重节约型社会建设,倡导和谐发展理念,提倡文明健康消费观念的“饮食文化大赛”,为成县饮食文化“走出去,请进来”打造了一张精致高雅的名片。


饮食餐饮餐饮业成县食堂马占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