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引言 2007年中国消费数码市场最热门的产品莫过于数码相机。1996年数码相机初入中国市场之时,只是识者寥寥的高端稀罕物品。弹指一挥间十余年过去,谁能料到仅2007年1-9月中国数码相机产量即超过4700万台,昔日稀罕商品变成寻常百姓手中的玩物。

引言 2007年中国消费数码市场最热门的产品莫过于数码相机。1996年数码相机初入中国市场之时,只是识者寥寥的高端稀罕物品。弹指一挥间十余年过去,谁能料到仅2007年1-9月中国数码相机产量即超过4700万台,昔日稀罕商品变成寻常百姓手中的玩物。 中、美、日、韩四国数码相机品牌逐鹿中国市场,十二年发展,历经波折沉浮。以联想、爱国者为代表的中国品牌经历短暂兴盛旋即跌入谷底,终于从2005年开始露出复兴的迹象。 以柯达为代表的美国品牌尽管实力雄厚、技术先进,虽然前期曾引领市场,却因“船大不好掉头”,在经历由胶片向数码转型剧烈阵痛的同时又面对日本品牌的群体进攻,不得不步步后退,直至2007年方才重新站稳脚跟。 以佳能、尼康、索尼为代表的日本品牌拥有数码相机核心技术,不仅技术先进、实力雄厚,对市场反应亦极为敏锐,再加上诸多日本品牌形成群体作战优势,因此得以最早进入中国市场,并且迅速主导中国市场。 以三星为代表的韩国品牌尽管是后来者,却能后发制人,凭借在消费电子领域已取得的成就、积攒的实力和塑造的整体品牌形象,稳扎稳打,在日美品牌竞争的夹缝中逐步扩大市场份额,夺得一席之地。


互联网消费调研中心ZDC将以本文梳理中国数码相机市场发展历程,对中国数码相机品牌发展中的关键点做简要点评,并以2005年以来的监测数据对中、美、日、韩四国数码相机品牌竞争格局和走势做出分析。
一、中国数码相机市场发展历程 1、市场导入期(1996-1999年) 1996年至1999年期间,数码相机被引入中国市场,日、美、德等国数码相机厂商纷纷涌入,展开竞争。数码相机销量迅速增长,引起国内新兴IT渠道销售商和传统相机制造厂商的重视。清华紫光、北大方正等作为国外品牌数码相机的代理,逐渐积累产品知识和销售经验。上海海鸥照相机厂开始开发生产数码相机的尝试。 1996年: 日本卡西欧数码相机率先进入中国市场,美国柯达和德国爱克发随即跟进。清华紫光通过代理柯达高端数码相机而进入数码相机领域。 1997年: 上海海鸥照相机厂于7月正式提出开发生产数码相机的申请,被列为上海市轻工重点发展的八个项目之首。从 1997 年开始,中国市场数码相机的销量呈现强烈的上升势头,保持了年均 50% 以上的高速增长。 1998年: 数码相机从1998年开始进入以高速发展的新纪元,不仅数码相机的外观、功能、性能上有了很大变化,而且越来越多的厂商开始注重个性化发展。因此对于全球数码相机厂商来说,1998年是举足轻重的一年。 这一年,富士推出了世界首台拥有百万像素级CCD的数码相机FinePix700,像素达到了150万。 8月,上海海鸥照相机厂推出的其第一款数码相机DC33(约30万像素),成为中国民用数码相机制造的先行者。此时中国市场数码相机品牌仍为数不多,较为知名的主要是柯达、奥林巴斯和卡西欧。 1999年: 数码相机自1996年进入中国市场,经过三年的发展至1999年,用户认可度逐渐提高,国内数码相机的市场已初具规模。1999年中国数码相机的出货量达到7万台,与1998年的4万台相比,增幅达75%。1999年中国数码相机市场占有率最高的品牌仍为柯达,市场份额约为34%。 1999年下半年,200万像素数码相机成为市场主流,缩小了传统相机与数码相机之间的品质差距,令数码相机销售数量明显上升。

2、快速发展期(2000-2003年) 2000年至2003年期间,中国数码相机市场获得爆发式增长。佳能、索尼、尼康等日本各大数码相机厂商群集进入中国市场开始大力扩张。清华紫光、联想、北大方正等中国品牌数码相机也进入市场竞争的主舞台,开始与国外品牌同场竞技,并且表现不俗。 2000年:

2月,上海海鸥照相机厂发布国内第一架国产的100万像素数码相机DSC-1100,并引起了业界的广泛关注。DSC-1100具备109万像素,基本满足一般的打印输出,但与国外品牌主流产品差距较大。同年,清华紫光推出自有品牌数码相机。

这一年,佳能、索尼、尼康三大日本厂商进入了中国市场,既令中国数码相机市场真正崛起,又彻底改变之前相对平静的竞争格局,开始诸强争霸时代。 2001年:

国外数码相机诸强加紧布局中国市场,富士、奥林巴斯、柯尼卡、美能达、理光等品牌先后进入中国市场。

富士公司在苏州成立合资公司,并取得数码相机内销权。6月,佳能决定在苏州投资1亿美元设立佳能(苏州)有限公司,加大其数码相机产能,计划将苏州工厂建成其亚洲核心生产基地。

面临日本品牌竞争压力,柯达加快与中国本土企业合作。9月,柯达与上海海鸥照相机厂合资兴办的达海公司正式投产,所生产数码相机主要投入中国市场。11月,柯达与神州数码结成战略性合作伙伴,共同开拓中国数码相机市场。 2002年:

年初,清华紫光率先在国内市场推出中国自有品牌的200万像素数码相机。5月,联想推出自有品牌数码相机。方正科技也在2002年进入数码相机市场,并在年中推出3款200万像素的数码相机。同时,方正斥资1.5亿元在东莞组建年产100万台的数码相机生产线。

其他国产数码相机厂商包括朝华科技、华旗资讯等IT类厂商和海鸥、凤凰等传统相机厂商以及TCL、先科等家电厂商,共计30多个品牌,产品大多定位在家用数码相机市场。

2002年开始,华旗成立数码影像技术研究院,开发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基于数字水印技术的数码相机。6月,华旗推出两款国产数码相机——爱国者DC1350和爱国者DC350。10月,华旗首款采用CCD作为图像传感器的数码相机爱国者A-100上市,探测低端数码相机市场。

6月,朝华科技股东大会宣布进军数码产业,投资1.33亿元建设数码相机生产线。2002年10月,国家计委发布公告,计划力争到“十五”计划末(2006年3月),使我国数码相机整机年产量达到500万台,国内占有率提高到50%。

2002年三星数码相机正式登陆中国市场。5月,尼康宣布在中国江苏建设数码相机工厂。奥林巴斯在深圳建设数码相机制造工厂。索尼在上海的合资工厂——海索广影像公司开始大规模生产高档数码相机,并宣布逐步将数码相机等数字产品的生产转移到中国。三洋与深圳华强合资的数码相机生产基地落户东莞。

根据IDC发布的2002年第四季度中国数码相机市场报告,第四季度国内共售出数码相机258550部,市场占有率前十名的品牌依次是:索尼(14.5%)、佳能(13.1%)、联想(11.8%)、奥林巴斯(11.5%)、富士(11.4%)、方正(8.6%)、柯达(6.7%)、尼康(5.1%)、紫光(4.5%)和美能达(3.4%)。 2003年:

1月1日起,中国取消进口相机每年1400万美元的配额限制,直接导致数码相机进口激增。

1月7日,柯尼卡和美能达宣布合并计划。这两家日本中型传统相机制造商因面临来自索尼、佳能等厂商的强大竞争不得不走到一起。

7月,华旗成立了数码相机部门。12月,联想集团最新成立“消费电子事业部”,联想数码相机销量突破20万台,成为国内五强中惟一的中国厂商。

2003年,清华紫光、联想等陆续推出自有品牌的300万像素、400万像素和500万像素数码相机,拉近与国外品牌先进水平的差距。

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1999年国内数码相机的销售量仅为 6.1万台,2000 年达到11.6万台,2001年为24.78万台,2002年达到56 .6万台,2003年为135.4万台,每年的销售额同比增长较快,厂商的平均利润率为30%甚至50%以上。数码相机产业在2000年至2003 年高速增长,堪称“黄金时期”。

3、调整动荡期(2004-2005年) 2004年,包括中国市场在内的全球数码相机市场保持高速发展,2004年中国数码相机销售量为263.2万台,增长率达到94.4%,销售额也实现同比增长86.8%,但大多数厂商并未从高速增长的市场中获利。 由于投资者和厂商蜂拥进入,导致数码相机市场竞争激烈,竞争生态恶化。尽管市场在高速增长,但增长速度和市场规模没有达到厂商和投资者的预期。作为一个高技术投入、高品牌导向、高市场推广费用的产业,利润率急跌导致众多国内外品牌因未能经受住2004-2005年数码相机市场的动荡和调整而被淘汰。与此同时,也有少数厂商看到 2004年: 中国数码相机市场的动荡和调整在2003年已显露征兆。由于众多数码相机企业市场份额尚未达到其规模经营要求的目标,为增加销量、争夺市场份额,数码相机厂商从2003年下半年开始打价格战,甚至低于成本销售,导致利润率迅速下降。国际市场亦出现类似情况。 价格战激烈进行的同时,像素大战在2004年达到高峰,至2004年底,400万像素代替300万像素成为入门级像素范围,500万像素机型销量排名第二,而300万像素以下的数码相机已经几乎没有市场。 索尼、尼康、佳能、奥林巴斯等一线厂商整体利润大幅缩水。二线厂商相继退出数码相机市场,2004年底京瓷和东芝相继宣布全面停止数码相机方面的业务,LG放弃大规模进军数码相机自有生产的计划。柯尼卡美能达虽然经过合并,仍未摆脱亏损。 动荡与调整之中,惠普看到机会,于2004年年中进入数码相机市场,但表现平淡。 国产品牌由于集中于低端市场,受价格战与像素大战之害更烈。2004年开始,国产数码相机品牌全线收缩。联想在2004财年确立“回归PC主业”这一发展思路,数码相机不再是联想重点发展的项目。 清华紫光、方正和TCL等品牌采取与联想相同策略,暂停发布新品,全面收缩数码相机业务。众多国产小品牌被淘汰出局。经历2004年开始的动荡调整,中国数码相机市场最终留存下来的国产品牌只有联想、TCL、爱国者和明基。 2005年: 奥林巴斯截至2005年3月的2004财年业绩显示其影像业务亏损额达118亿日元。柯达2005年一季度也出现1.42亿美元的亏损。 5月11日,柯达宣布由彭安东接任邓凯达的CEO之职,其直接原因是邓凯达未能带领柯达由传统影像向数字业务成功转型。 8月1日,惠普发表声明,宣布正式退出亚太地区的数码相机市场,转而集中投资家庭照片打印领域。 2005年IDC《中国数码相机市场2005~2009年分析与预测》显示,凭借核心产品元器件以及核心技术的掌握,日韩公司迅速超越了国内的数码相机企业。从2004年出货量来看,日韩公司的市场份额已经达到近90%,国产品牌颓势明显,只能在低端产品市场苦撑。 尽管如此,中国数码相机市场发展前景仍然看好,IDC认为其未来五年将以32.8%年均复合率增长。 3月,三星宣布放弃传统相机业务,全力投入数码相机业务。上半年三星推出三星DigimaxV10、 U-CA5等数个系列数码相机新品。并在北京、上海、广州等地召开新品发布会,高调显示其拓展中国数码相机市场的信心。 7月,华旗在人民大会堂召开爱国者V系列数码相机新品发布会,为爱国者包括800万像素的V80系列在内的6款数码相机新品上市做高调宣传。8月,华旗在全球同步推出的爱国者V系列数码相机新品,宣称在2005年内夺得国内7%的市场。 明基在与宾得结盟合作后,在8月初发布两款采用宾得镜头技术的500万像素数码相机,并公开宣称,3年内取得中国数码相机市场10%的份额。联想、拍得丽也在8月发布多款500至800万像素的数码新品,同时在终端市场展开促销推广活动。

4、整合上升期(2006-2007年) 中国数码相机市场2004年开始的动荡调整在2005年逐渐平息,调整中有厂商退出,亦有新厂商进入和原有厂商复苏。进入2006年后,市场发展相对平稳,以佳能、索尼、尼康为首的日本品牌主导市场竞争,国产品牌影响力较为弱小。包括中国市场在内的全球数码相机市场在2006-2007年处于整合上升时期。 2006年: 1月19日,柯尼卡美能达公司宣布,决定将柯尼卡美能达影像公司的数码单反相机的部分资产转交给索尼管理,并将其相机和相关产品的顾客服务平台委托给索尼。柯尼卡美能达集团将集中于战略性的光学与显示部件领域,并从2006年3月31日起撤出相机市场。 8月伊士曼柯达公司宣布,将把包括研发、生产及储运等多个民用相机业务部门分拆给伟创力国际有限公司。这次行动涉及全球550名柯达员工,其中大部分为中国职员。根据该协议,伟创力将接手柯达民用相机的研发、设计、装配、生产、测试以及分销储运业务。柯达将继续掌管其高级别领域的系统设计、研发等工作。此外,柯达也会保留知识产权资产如商标、商业名称、客户等。 2007年: 2月,GE通用进入中国数码相机市场。 5月,明基将数码相机部门出售给台湾数码相机制造商佳能企业。明基数码相机部门包括产品开发与制造机构,出售目的在于增加现金储备。佳能企业也是台湾一家数码相机制造商。出售以后,明基将继续销售自有品牌的数码相机。 7月,华旗资讯总裁冯军透露,该公司爱国者数码相机事业部将会被分拆至A股上市。冯军表示,华旗计划在两家子公司上市后开始操作数码相机业务的上市。 8月,华旗资讯总裁冯军在接受国内某体育媒体的专访中透露,华旗将在2008年推出爱国者品牌数码单反产品。 11月9日,惠普公司对外宣布将脱离数码相机设计、制造、销售等业务,以便专注于照片打印以及在线照片业务。 惠普发言人表示,根据新的计划,惠普将寻找一家公司并授权其接管惠普品牌照相机的设计、制造、以及分销工作,惠普目前的相机销售活动将持续到今年底,并打算在2008年上半年完成这些业务的合作伙伴安排。此外,惠普强调其并没打算完全放弃数码相机业务,因为它是未来惠普Print 2.0业务的重要组成部分。 11月,中国信息产业部主要产品产量统计数据显示:2007年1-9月中国数码相机产量为4753.4万台,去年同期产量为4060.8万台,同比增长了17.1%,数码相机市场产业发展呈上升趋势。而在产销两旺的情况下,本土品牌市场地位不高,还没有形成气候。

二、中国数码相机品牌十二年发展四大关键点分析 1、出发点(1997年) 对于中国数码相机品牌来说,1997年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从市场竞争环境来看,当时为中国用户知晓的国外品牌只有柯达、卡西欧、奥林巴斯等为数不多的几个,主流产品都在百万像素以下。从市场销售形势来看,从1997 年开始,中国市场数码相机的销量保持年均 50% 以上的高速增长。 从时代背景看,经过十几年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熏陶,中国企业对新兴市场、新兴产品已经具备高度的敏感性。上海海鸥、江西凤凰和清华紫光等企业开始筹备推出自有品牌数码相机。 1997年7月海鸥照相机厂正式提出开发生产数码相机的申请,1998年推出的其第一款数码相机海鸥DC-33,1999年从国外引进数码相机生产线。上海海鸥照相机厂这种自主研发加技术(生产线)引进的模式是中国企业、中国品牌进入数码相机市场的典型代表。 海鸥等先行者的尝试以失败告终,海鸥沦为国外品牌的代工厂,凤凰则放弃数码相机业务。失败的原因主要有两点: 其一,数码相机升级换代速度太快,1996年至2000年的五年间,数码相机主流像素由30万升级到300万。1999年上海海鸥引进33万像素数码相机生产线,预计2001年投产,而2000年数码相机主流像素已达到100万。 其二,中国企业对数码相机技术发展之快速没有准备,自主开发因实力不足更不上国际先进水平,引进技术方面又采用传统的引进工业生产线的方式,立项之际已落后。 2、爆发点(2000年) 数码相机自1996年引入中国市场,经过数年市场培育,消费者对其认可度逐渐提高,终于在2000年形成数码相机市场的爆发式增长。不仅佳能、索尼、尼康等日本品牌集群进入中国市场开始大举扩张,中国数码相机企业也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中国数码相机自有品牌阵营空前壮大。 中国数码相机品牌爆发的原因有三: 其一,1996年以来部分中国企业通过自主研发、引进技术、为国外品牌做销售代理等方式获得生产技术、管理经验和培育了销售渠道; 其二,国外品牌集中于中高端市场,在低端市场留下空白,从而给中国品牌早就发展空间; 其三,进口数码相机零部件,在利用中国低成本劳动力进行组装,使数码相机市场进入门槛空前降低,连家电企业、玩具企业都参与其中。 以2000年为起点,延续至2003年的爆发式增长令中国数码相机品牌空前繁荣,2002年第四季度中国数码相机市场占有率前十名的品牌中,中国品牌占到三款,其中联想居第三、方正居第六、紫光居第九。 2002年10月,国家计委发布公告,计划力争到“十五”计划末(2006年3月),使我国数码相机整机年产量达到500万台,国内占有率提高到50%。可见包括官方在内的各界对中国数码相机企业发展前景的乐观情绪溢于言表。 数码相机市场繁荣发展的胜景在2004年被彻底打破,国内外大多数品牌均遭到重创,中国品牌受害最烈,几乎全军覆没,勉强求存者如联想、爱国者和TCL等,也不得不全面收缩数码相机业务,一时间,中国数码相机市场几乎全面落入国外品牌掌控之中。 中国数码相机品牌在极盛之时突然衰落,究其原因有三: 其一,全球市场大环境影响。2004年尽管包括中国在内的全球数码相机市场保持高速增长,但由于之前几年投资者和厂商蜂拥进入,导致数码相机市场竞争激烈,竞争生态恶化。 国际市场一线品牌利润大幅缩水,二线品牌则大多被迫退出市场。中国数码相机品牌尚处在发展初期,抵御风险能力薄弱,遇到全球市场大环境骤变,自然无法抗御。 其二,国外品牌介入中国低端市场。技术进步、生产规模扩大带来成本下降,加之市场竞争激烈,国外品牌纷纷进入低端市场,与中国品牌发生直接竞争。 与此同时,由于取消进口配额和降低关税,致使数码相机整机和零部件进口量激增,国外厂商挟此有利条件冲击中国市场。中国品牌在产品性能、品质低于国外品牌的情况下又丧失价格优势,只得纷纷落败。 其三,中国数码相机企业低水平竞争自毁长城。由于销售看好,进口零部件装配数码相机的利润可观,吸引大批家电、玩具企业生产大量低质低价产品投放市场,一方面败坏国产品牌整体形象,另一方面恶性价格战致使全行业利润下降。 此外,在黄金发展期中国数码相机领军企业在技术研发和资源整合两方面均未做出成绩。核心技术完全由日本品牌掌握,竞争中处处被动,又由于资源没有整合,不得不各自为战,最终在市场波动中一触即溃。

3、新生点(2005年) 经历2004年的收缩和蛰伏之后,中国数码相机市场的迅速发展吸引国内外品牌再次扩张。韩国三星放弃传统相机业务,集中资源投入数码相机市场,并在中国市场高调推广。中国品牌亦开始新生之路。爱国者、明基、联想和拍得丽纷纷推出新品,展开促销推广。 中国品牌选择在2005年再次冲击数码相机市场的原因有三个: 其一,经历2004年的振荡调整,中国数码相机市场竞争生态有所好转,竞争烈度有所降低。国内外众多品牌被淘汰出局,使得生存下来的品牌可以面对较为有序和宽松的竞争环境。 其二,中国数码相机市场持续高速发展,使市场容量不断扩大,为中国品牌的生存提供了空间。较大的市场容量,意味着即使占有较少的市场份额也可能获利。
其三,蛰伏一年之后,中国品牌积累了一定的技术和资本,奠定重新加入低端市场竞争的基础。 中国品牌2005年新生之路的结果是显示了存在,但成绩不佳。2005年和2006年,爱国者数码相机业务共计亏损7000万元。分析成绩不佳的原因,主要有两点: 其一,以佳能、索尼和尼康为首的国外品牌影响力大,市场占有率高,对弱势品牌造成高压。中国品牌数码相机在消费者中的认知度不高,销量难以扩大。 其二,国外品牌加大低端市场竞争力度,压缩了中国品牌产品的拓展空间和利润空间。 4、转折点(2007年) 2005年中国数码相机品牌开始复兴之路,虽然成绩不佳,但在低端消费数码相机市场积攒了影响力,取得虽然小但逐渐稳定的市场份额。2007年中国数码相机市场保持产销两旺,消费数码相机普及速度加快,单反数码相机销量和影响力上升迅速,日本品牌的领先地位日益巩固。 中国品牌在2007年的表现呈现两极分化态势,明基出售数码相机研发制造业务,保留品牌,爱国者显示大步前进态度,宣称要上市融资和推出单反产品。 分析明基的退与爱国者的进,原因其实完全相同:由于国外品牌主导市场,造成生存空间狭小、利润微薄,因此明基选择退出,而爱国者希望借上市筹集发展资金,借推出单反产品进入获取较高利润。 根据ZDC监测数据,截至2007年10月,中国市场中国数码相机自有品牌仅有爱国者、明基、TCL和联想等四个,其中只有爱国者的关注比例高于百分之一,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以2007年为转折,爱国者的走向将影响中国数码相机自有品牌未来的发展。 以下,ZDC将根据2005年以来的监测数据,从整体市场关注度走势和各国品牌关注比例走势两方面,对中、美、日、韩四国数码相机品牌竞争格局和发展趋势做出分析

三、2005年以来中、美、日、韩四国数码相机品牌竞争格局分析 1、整体市场关注度走势分析 2005年以来,中国数码相机市场经历动荡调整和整合上升,从过程上看起伏较大,造成国内外诸多数码相机品牌折戟沉沙,从结果上看,中国数码相机市场迅速发展壮大,为各国品牌提供了广阔竞争空间。

由图1可见,2005年中国数码相机市场消费者整体关注度呈现震荡上升态势,关注指数由年初的刚过五十万上升到4月的一百万以上,之后虽有起伏,也基本在百万上下



图2数据显示,经历2005年的振荡上升之后,中国数码相机市场整体关注度在2006年亦获得快速增长。在2005年关注指数突破百万的基础上,2006年年初关注指数由接近一百五十万快速升高至二百五十万,之后虽有较大起伏,但已足够表明中国消费者对数码相机的关注度较之2005年,有一倍的增长。



(图3) 2007年1-10月中国数码相机市场关注度走势 2007年数码相机在中国市场更加普及,消费者对数码相机的关注度增长更为迅速。如图3所示,2007年初整体市场关注指数已接近三百万,之后提高至接近四百五十万,10月份虽有所下降,但仍然在三百五十万至四百万区间内,比较2005年初,有七至九倍的增长。 中国数码相机市场整体关注度的快速增长,从市场发育角度看,是市场规模、市场容量在不断扩大,从厂商角度讲,是竞争空间增大、总体销量增长,从消费者角度看,是对数码相机产品、品牌认知度的提高。 不到三年时间,中国数码相机市场整体关注度增长七至九倍,参与其中竞争的中、美、日、韩四国数码相机品牌的同期表现如何,下页ZDC将对四国品牌2005年以来关注比例走势做对比分析。

2、各国品牌关注比例走势对比分析 综观中国数码相机市场发展历程,基本是中国、美国、日本和韩国四国品牌的竞争。虽然市场导入期德国爱克发曾有所参与,但不久即淡出,中国数码相机市场成为中、美、日、韩四国品牌角逐的战场。



根据ZDC监测,2005年中国数码相机市场日本品牌以佳能、索尼、尼康和奥林巴斯为首,包括富士、松下、柯尼卡美能达、卡西欧、理光、宾得、三洋、京瓷、东芝和爱普生。美国品牌以柯达为主,包括惠普。 韩国品牌仅三星一家。中国品牌主要有明基、联想、拍得丽、方正、爱国者、清华紫光、中恒、百世、中晶、西光和酷彩王。 2005年,中国数码相机市场日本品牌关注比例最高约为80%,最低约为70%,基本保持在75%以上。美国品牌关注比例整体来看是逐渐走低,最高达到15%以上,之后下降至11%。 韩国品牌关注比例走势整体来看是逐渐提升,年初仅有3.2%,在中国品牌之下,之后完成超越,在12月达到6.3%。中国品牌关注比例呈现走低态势,最高达到6.7%,到12月降至5.1%。



(图5) 2006年中国数码相机市场各国品牌关注比例走势 根据ZDC监测,2006年中国数码相机市场日本品牌以佳能、索尼和尼康为首,包括富士、奥林巴斯、松下、卡西欧、理光、宾得、三洋和爱普生。美国品牌以柯达为首,包括惠普。 韩国品牌以三星为首,包括尼柯。中国品牌主要包括:爱国者、明基、拍得丽、德之杰和联想。 2006年,中国数码相机市场日本品牌关注比例持续上升,由年初的74.8%上升至12月份的84.2%。美国品牌表现疲软,关注比例由1月份的12.9%下降至12份的6.0%。 韩国品牌关注比例蜿蜒走高超越美国品牌,其1月份关注比例为7.9%,最高达到9.5%,12月份为7.7%。中国品牌关注比例在低水平线上保持相对稳定,1月份最高,为4.4%,从4月开始基本稳定在2.0%上下。


(图6) 2007年1-10月中国数码相机市场各国品牌关注比例走势 根据ZDC监测,2007年1至10月中国数码相机市场日本品牌以佳能、索尼和尼康为首,包括松下、富士、奥林巴斯、理光、宾得、卡西欧、三洋和爱普生。美国品牌以柯达为首,包括惠普和通用电气。韩国品牌以三星为首,包括尼柯。中国品牌主要包括爱国者、明基、TCL和联想。 2007年1月至10月,四国品牌关注比例走势都相对平稳,日本品牌关注比例基本在83%至86%之间波动,韩国品牌关注比例保持在8%至11%之间,美国品牌关注比例基本在5%上下跳动,中国品牌关注比例基本保持在2%。

四、总结 综观中国数码相机市场十二年发展历程,经历1996年至1999年的市场导入、2000年至2003年的快速发展、2004年至2005年的振荡调整和2006年至今的调整上升,中国数码相机市场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动荡到平稳,在2007年初步进入较为成熟的发展阶段。 其间四个关键点,中国品牌错过1997年出发点拉近中外差距的机会、错过2000年爆发点积聚技术、资本实力的机会,在2005年欲追求复兴和新生而不达,终于在2007年达到决定未来成败的转折点。 从数据分析我们可以看到,2005年1月至2007年10月中国数码相机市场中、美、日、韩四国品牌关注比例的走势对比显示,日本品牌逐渐牢固掌握中国数码相机市场主导权,其领先地位暂时无人可以撼动。佳能、索尼和尼康掌握数码相机核心技术,在消费数码相机和单反数码相机市场拥有全方位优势。 美国品牌逐渐式微,柯达在由胶片向数码转型的过程中,市场份额被日本品牌和韩国三星侵蚀,重振声威尚需要时间。惠普已经退出数码相机业务,所剩关注度只是以前声誉的余波。通用电气加入数码相机市场时间尚短,未来发展有待观察。 韩国品牌基本由三星一家打天下。凭借在消费电子领域获取的整体品牌影响力和综合技术研发、制造实力,三星果断放弃传统相机业务,专注数码相机,迅速获得成功。 中国品牌数量由多变少、关注比例也逐渐走低,逐渐被美国品牌和韩国品牌远远抛在身后。其中原由,前文已经说明,此处不再赘述。 至于中国数码相机品牌的发展前景,具体来说,中国品牌截至2007年10月只剩下爱国者、明基、TCL和联想等四个,明基、TCL和联想发展重点不在数码相机,因此中国数码相机品牌发展的主力是爱国者。 爱国者的所有者华旗资讯只是一家中型企业,资本、技术和管理等各方面实力均较为有限,加之数码相机只是其旗下诸多主营业务中的一个,因此发展前景虽值得期待,但只能保持谨慎乐观。ZDC将持续跟踪中国数码相机市场的发展轨迹。
看中数码相机像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