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  3月23日,沂源县城,时代周报记者站在博沂路和沿河东路交叉段的汇源广场中央,面前正是汇源果汁的前身—沂源县罐头厂所在地。17年前,时任沂源县外经贸委副主任的朱新礼,毅然扔掉铁饭碗,接下了当初被诟病为“最差的”的企业,没想到,朱新礼与汇源

  3月23日,沂源县城,时代周报记者站在博沂路和沿河东路交叉段的汇源广场中央,面前正是汇源果汁的前身—沂源县罐头厂所在地。17年前,时任沂源县外经贸委副主任的朱新礼,毅然扔掉铁饭碗,接下了当初被诟病为“最差的”的企业,没想到,朱新礼与汇源果汁的传奇创业大幕由此拉开。

  然而自2008年9月3日,全球最大的碳酸饮料巨头可口可乐宣布将豪掷179.2亿元收购汇源灌装厂和果汁生产线,到今年3月18日商务部一纸否决并购申请,一场备受瞩目的姻缘聚散匆匆,消息传开,沂源当地的果汁产业链,引发了一场连环震荡。

  衰微的工厂

  山东淄博汇源食品有限公司(简称东里汇源)的厂房,就建在朱新礼的出生地沂源县东里镇东村,这是汇源在朱新礼家乡唯一的工厂。在工厂旁的山坡上,一处破旧平房正是朱新礼的出生长大之地,在那里,他住了16年。

  东里的工厂有三条生产线,分别是汇源牛奶生产线、汇源浓缩汁生产线以及投产不久的包装箱生产线。“目前在运作的只有包装箱生产线,其它两条生产线都已关闭。”曾是生产线分拣工的罗红玉告诉时代周报记者。

  据罗红玉回忆,牛奶生产线是去年12月停工的,而浓缩果汁生产线早在去年9月初就停了。

  东里镇燕崖乡的果农黄勇清告诉记者,“去年6月份,汇源的收购站还会收一些次果(苹果按质量分为一、二、三级,低于三级的即为次果,次果往往是对水果表皮长斑、个头小、果色不好,外形不规则的水果的形容,在沂源果农的概念中,有一定程度腐烂的水果也被归为次果),到了8月份就不再收了。”

  果汁生产有季节性,每年7-11月是苹果加工生产的高峰期。对于去年9月的停产,工厂办公室主任张乐语解释说,“受金融危机影响,果汁出口利润急剧下降,而东里汇源的浓缩果汁正是全部外销。”

  东里汇源一员工印证了这一说法:“去年有几车浓缩汁运到淄博后,本来是运往青岛的,(从青岛出关,之后海运出口)后来又被拉回厂里了,领导说价格太低,卖出去得亏本了。”

  而另一浓缩汁生产线工人王宾却告诉记者,9月某日,领导通知大家暂时休息,具体何时复工,等待通知,而正是在9月3日,可口可乐宣布收购汇源果汁上市公司全部资产,员工们有点茫然,“要被收购了,我们怎么办?”

  东里汇源员工以前有300人左右,而目前只有100来人上班。据她所知,“这部分人很多调配到别的工厂上班去了”。还有村民告诉记者,他们村有些在汇源上班的人,已经失业回家。

  罗红玉说,自果汁生产线停产后,被安排到现在唯一生产的包装箱生产车间做切割、粘贴礼品盒的工作,“一个盒2分5,少的时候做2000个,多的时候做3000个,一个月收入只有1000块左右,扣去每个月要交的‘五金’125元,只剩下800多元。”罗红玉还是希望果汁生产线复产,“那里干净,不像现在做的工作这么脏,也轻松。”

  果农怎么办?

  沂源县委宣传部副部长任鸣介绍,沂源人口55万,48万是农民,其中果农达45万。目前,水果销售收入占农民家庭收入的60%。沂源主要出产苹果、樱桃、山楂、葡萄等,绝大多数的农民种苹果。

  记者调查发现,该县农民人均土地在5-6分,按照每户4口来计算,每户能分到约2亩土地。

  任鸣告诉时代周报记者,早前,苹果利润丰厚,农民纷纷“弃粮从果”,“种小麦玉米每亩地的利润只有1000元-2000元,而种苹果每亩地的利润可以达到1万元。”

  沂源县的孝村村民对可口可乐收购汇源之事并无概念,却能切实感受到了收购前后带来的微妙变化。

  “去年6-7月份,汇源的收购站还会收水果,但对水果的质量要求比以前更严格了,烂了五角硬币这么点都不要了,到了8月份干脆就不再继续收购了,我们家剩下的次果后来全扔了。”刘爱梅说。

  刘爱梅至今在为那些最后烂掉的苹果心痛不已。按照2007年的收购价,它们值400元-500元,这对于去年收入只有8000元左右的她家来说,算是大数目。她所在的孝村约3000人,按照每2人1亩地来计算,整个村损失60万元-75万元。

  收购价格逐渐下滑,追根溯源是汇源对生产线的关闭。9月,苹果丰收的最后一个月,次果滞销,而这时恰逢汇源与可口可乐签订收购协议,汇源一员工对不收购次果的说法是“量上不去,收购成本太大”。

  收购商的烦恼

  对于这种变化,与刘爱梅同村的王国清感受更深,他不但卖水果,也替汇源收购次果。

  汇源的苹果原料往往直接从大的收购站购买,大收购站又委托每个村的收购人代收,王国清即为村里的代收购人之一,在沂源,他们这个群体被称为小商贩。这样,从汇源—大收购站—小商贩—农民,此间的利益链条逐渐清晰。

  年过花甲的王国清已有近40年的苹果种植经验,2008年对于他来说是个打击,不仅自家水果产量低,在小商贩这个角色上也做得不甚成功。他告诉记者,去年收购苹果只赚到1000多元,比往年少了一半。

  “6月份的时候,次果的收购价格还在0.3元,后来一直跌倒0.1员多,每斤苹果我只赚1分,到后来都不赚了”王国清说。据其介绍,从汇源到小商贩之间差价大概在0.1元左右,这由小商贩和大收购站共同分享。当汇源出价在0.1元多的时候,从大收购站—小商贩—农民实际上都无利可图。

  收购价格逐渐萎缩,原因是汇源生产线的关闭。9月,苹果丰收的最后一个月,次果滞销,而这时恰逢汇源与可口可乐签订收购协议。

  不管怎么样,沂源村民正在面临某种改变。而这种改变让他们心头总有一丝担忧。

  刘爱梅一家4口,有2亩地,得益于管理得好,2008年一亩地摘下了约1万斤苹果。她说,苹果的年产量波动很大,今年产量高,明年产量就会下降,有时候下降幅度大到让人吃惊,比如她的果园2007年每亩产量只有3000斤。

  但让刘爱梅烦恼的是,苹果收成好并不代表能利润高,苹果的销售价格变幻莫测,2007年苹果每斤可以卖到1.5—1.6元(按一等果:二等果:三等果=5:3:2的比例,混合起来的平均价格计算),而2008年却跌至每斤1元左右,扣去果园管理和化肥、农药、包袋(预防农药喷洒到或蛀虫侵蚀)等费用,每亩的利润在4000元左右。

  这种增量不增收的困境同样体现在刘爱梅的上游批发商身上(不同于上述商贩和大的收购站)。这些上游批发商从刘那里以每斤1元的价格将苹果收购进来后,要先储存在冷库,待第二年3月份开始出库售卖。但目前终端销售价格却只能到1.8元上下,0.8元的差价还需承担物流成本和冷库租用的成本,这让批发商们举步维艰。

  “现在行情很难估计,但利润肯定在减少。”批发商吴先生说。

  次果的命运

  沂源果农收获的苹果按照品质分为优果和次果,不同类型的水果进入不同的分销渠道,优果也被称为市场果,果农卖给批发商后,通过批发商进入终端销售,只有次果,才卖给汇源。

  而果农选择次果的标准,往往取决于汇源对苹果质量审核严格与否。按照次果的标准定义,仅仅是在外观、形状大小及成熟度存有瑕疵,不涉及化学变质。但在沂源,摔伤以及部分腐烂的果子也被认定为次果,且成为惯例,而这些“次果”也都被汇源照单全收。

  汇源浓缩果汁的生产工艺中包括检果的环节,罗红玉在浓缩果汁生产线上做的正是这个工作。她向记者描述说,先将收购过来的次果进行清洗,然后切除次果中腐烂的部分,之后再清洗一次,接着进入破碎、榨汁等环节。“以前,大家都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何况之后我们也会对苹果消毒,应该不会出问题的。”

  果农对此也持欢迎态度,“既然他们会要,为什么不卖呢?”王国清手上拿着一个已腐烂近四分之一的苹果对记者反问道。“不过现在这样的苹果已卖不出去,只能喂羊了。”他说,如果再把这样的苹果掺杂其中,汇源收购站将会拒收。

  从批发商到果农,钳制利润的关键因素是终端价格。2008年开始,朱新礼强调,汇源将尝试向果汁产业上游发展,发展更多的果园,很显然,这样的尝试实际上也在考验着中国众多果农的承受力。

  他们能否承受这些变化?


果汁水果苹果考验之后生产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