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 我国受污染的耕地约有1.5亿亩,用污水灌溉的耕地3250万亩,固体废弃物堆存占地200万亩,合计占耕地总面积的10%以上 环境安全和食品安全,是非传统安全中的两大因素。而随着环境的恶化,食品安全受到的深层影响正在日益显现。 当前,环境
我国受污染的耕地约有1.5亿亩,用污水灌溉的耕地3250万亩,固体废弃物堆存占地200万亩,合计占耕地总面积的10%以上
环境安全和食品安全,是非传统安全中的两大因素。而随着环境的恶化,食品安全受到的深层影响正在日益显现。
当前,环境问题已不再是一个经济问题或战略问题,而上升为影响经济、制约社会、涉及政治的大问题。而食品问题,则是公众最不放心的“日常卫生安全”问题。这两个看似不相关的领域,实则紧密相连。没有环境的有效治理,食品安全也难以独善其身。
在重视农药、添加剂等对食品安全的影响时,专家提醒决不能忽视环境污染对食品安全防线的冲击。
污染防治转向主动防控
近年来,越来越频繁的环境突发事故和群体性事件表明,应当将环境安全提升至与粮食安全、能源安全以及国防安全同等重要的地位。
综合世界银行、中科院和环保总局的测算,我国每年因环境污染造成的损失约占GDP的10%。
造成我国环境状况恶化的主要原因,是“高消耗、低效益、高排放”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尚未得到根本改变。
有关资料显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GDP增长迅速。但与此同时,矿产资源的消耗增长了40多倍。我国单位资源产出水平
仅相当于美国的1/10,日本的1/20,单位GDP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排放量是发达国家的8~9倍。
由此带来的恶果,就是环境状况恶化。来自国家环保部门的资料显示,中国环境可持续指数在144个国家中排在第133位。
环保部部长周生贤也曾指出,近年来,污染问题严重影响社会稳定,因环境问题引发的群体性事件以年均29%的速度递增。2005年一年,全国就发生环境污染纠纷5.1万起。如果环境保护继续被动适应经济增长,这种状况将难以遏制,甚至有愈演愈烈之势。
发达国家上百年工业化过程中分阶段出现的环境问题,在我国快速发展的二十多年里集中出现,并呈现出结构型、复合型、压缩型的特点。而未来15年我国人口将继续增加,经济总量将再翻两番,资源、能源消耗持续增长,环境保护面临的压力越来越大。事实表明,走发达国家曾经走过的“先污染,后治理”的路子走不通,严峻的形势要求中国的环境保护要有所转变。
党中央、国务院越来越重视环境保护问题,在尽最大努力解决环境问题。
不久前,国家环境保护部发布的《2007年中国环境状况公报》,2007年全国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增幅明显回落,化学需氧量和二氧化硫排放量分别比上年下降3.14%和4.66%,首次出现“拐点”。我国的污染防治已经由被动应对转向主动防控。
但环保部有关负责人同时承认,2007年,在全国环境质量总体呈好转趋势下,环境保护形势依然严峻。
有关专家指出,水污染、土壤污染的问题依然严重,农村环境保护形势也很严峻。这就给食品安全带来了隐患。
食品安全中的环境因素
今年发布的《中国公众环保民生指数(2007)》表明与上年相比,食品安全问题依然是广大公众最不放心的环境事件之一。本次调查发现,有60.7%的公众将“食品安全”列为“日常卫生安全最不放心”的选项。由于环境污染引发的食品安全问题日益成为公众关注的焦点,土壤、水源的不洁和大量化学肥料、农药的使用,使老百姓对直接关系身体健康的食品安全忧心忡忡。
中国肉类协会副会长、秘书长邓富江指出,食品由“农田”到“餐桌”,是一个产业链,食品安全问题是一项系统工程,从食品的生产、加工、包装、仓储、运输和检测、销售整个过程,不同阶段有不同的问题,任何一环出了问题都会影响到产品的品质。
其中,环境污染问题是造成食品安全问题的首要因素。河北省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调查处理专家徐玮指出,食品安全问题中最可怕的一类污染是环境污染,受污染的物体称之为“持久性的有机污染物”,它在环境中长期存在,很难分解,进入人体后蓄积在脂肪里,威胁群众的身体健康。
目前,与食品安全紧密相关的环境安全问题形势严峻。
首先,水污染问题突出。统计显示,197条河流407个河流断面中,一到三类水质占49.9%,四、五类占26.5%,劣五类占23.6%。七大水系总体水质比上年好转,但除珠江、长江总体水质良好外,松花江为轻度污染,黄河、淮河为中度污染,辽河、海河为重度污染。湖泊富营养化问题依然突出。四大海区近岸海域中,南海、黄海近岸海域水质良,渤海为轻度污染,东海为重度污染。水污染已经成为我国环境问题中最突出、最严重的污染。
全国人大环境资源委员会原主任委员毛如柏说,从2005年起,全国人大常委会连续三年开展了水污染防治法的执法检查,检查的过程很漫长,但结果并不复杂,可以概括为四个字:有水皆污。
其次,土壤污染已成“燃眉之急”。毛如柏说,土壤污染的危害非常大。从现有的一些数据看,我国受污染的耕地约有1.5亿亩,用污水灌溉的耕地3250万亩,固体废弃物堆存占地200万亩,合计超过1.8亿亩,占耕地总面积的10%以上。
土壤污染已越来越对公众健康构成危害。中国科学院院士孙铁珩说,土地污染已直接导致了食品质量的下降。据估算,全国每年因受土壤中重金属污染的粮食达1200万吨,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超过200亿元。
另外,农药和兽药对食品源头的污染也是重要问题。
目前,农药造成的食品安全问题比较突出。国家环保总局环境工程评估中心高级工程师周学双分析说,我国现有2000多家农药生产企业(国家发改委发证的合法企业1800多家),可生产330多种农药,每年需要进口约100种农药。据国家统计局统计,2006年农药总产量达到120.55万吨,是1986年(10.2万吨)的11.8倍,生产能力近几年迅猛增长,目前已居世界第一位。
农药工业对农业生产作出了巨大贡献,同时污染环境也呈现不断扩展和恶化的趋势,对食品安全造成了极大影响。农药残留量超标水果(深圳毒草莓)、鱼类(上海多宝鱼)等食品中农药超标事件时有发生。
周学双说,目前农药从研制、生产、包装、运输、使用直至废弃物处置等诸多环节,均存在严重的环保问题:不仅存在废水、废气和危险废物处理处置以及使用等环节的技术问题,还存在全过程的环境监管、质量监督等管理问题;不仅存在水体污染、生物多样性减少、土壤污染与退化等生态环境影响问题,还存在食物链污染、基因变异、食品安全等长期隐患。
防治水、土壤污染保源头安全
食品安全问题的解决,一个重要路径是解决环境污染问题。
在水污染治理方面,《国家环境保护“十一五”规划》中,对重点治理的流域和区域作了适当的增加。在“十五”期间“三河三湖”(淮河、海河、辽河、太湖、滇池、巢湖)和三峡库区及其上游的基础上,又增加了松花江、黄河小浪底水库库区及其上游、南水北调水源地及沿线三个重点区域。
中国环境规划院院长邹首民在第三届环境与发展中国论坛上指出,治理水污染是国家“十一五”环境保护工作的重中之重。从上述重点流域治理的区域范围扩大看,“十一五”期间,重点流域的水污染治理将涉及23个省、区、市。重点流域总面积约275万平方公里,水资源总量8128.7亿立方米,总人口约7.88亿,产生GDP约9.6万亿元。
此前,一些流域、区域没有列入重点治理范围。专家分析指出,这不是说这些流域、区域不存在环保问题,而是因为这些流域、区域的环保问题以及引发的矛盾冲突还没有凸显出来。例如,松花江流域在发生污染事件之前,实际上已经有一些污染问题和环保隐患,但因为矛盾还不是很尖锐,所以并未列入重点流域的范围之内。
规划扩大重点治理的流域、区域范围,是一种顺应形势需要的及时调整,也体现了相关部门务实的姿态。
在土壤污染治理方面,2006年,原国家环保总局和国土资源部共同启动了全国土壤污染状况调查,该调查总经费预算约为10亿元,在除台湾省和港澳地区以外的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所辖全部陆地国土展开。
今年年初,原国家环保总局召开了第一次全国土壤污染防治工作会议。周生贤指出,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要重点加强水、大气、土壤等污染防治,改善城乡人居环境,充分表明党中央、国务院把土壤污染防治提上了重要议事日程。
今年6月6日,环境保护部出台了《关于加强土壤污染防治工作的意见》。环保部副部长吴晓青说,土壤污染防治工作的目标之一就是改善土壤环境质量、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
在具体操作层面,将加强农用土壤环境保护监督管理。以基本农田、重要农产品产地特别是“菜篮子”基地为监管重点,开展农用土壤环境监测、评估与安全性划分。加强影响土壤环境的重点污染源监管,严格控制主要粮食产地和蔬菜基地的污水灌溉,强化对农药、化肥及其废弃包装物,以及农膜使用的环境管理。对污染严重难以修复的耕地提出调整用途的意见,严格执行耕地保护制度。(文/记者陈泽伟)
农药恶化土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