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前言:   曾几何时,MP3风靡一时,市场迅速膨胀。但随着闪存式MP4层出不穷,MP3战战兢兢,如履薄冰;音乐手机突破容量、音质瓶颈后快速发展,促使MP3的生存状况雪上加霜。MP3市场何去何从?ZDC给出答案,退市或者转型MP4市场成为其最终选择。

前言:   曾几何时,MP3风靡一时,市场迅速膨胀。但随着闪存式MP4层出不穷,MP3战战兢兢,如履薄冰;音乐手机突破容量、音质瓶颈后快速发展,促使MP3的生存状况雪上加霜。MP3市场何去何从?ZDC给出答案,退市或者转型MP4市场成为其最终选择。   出现MP3市场萎缩以及必将退市这种局面并非偶然。对此,ZDC研究人员认为:一是MP3产品在设计、功能等方面无法做到进一步提升,不能满足消费者需求,产品亮点匮乏,MP3市场“长尾”难形成。二是受音乐手机、闪存MP4冲击,市场份额不断减小。第三, MP3迅速发展,导致市场快速饱和,价格战之后没有更好的推广手法。这些都是导致MP3市场衰退的主要因素。   在ZDC看来,MP3被MP4取代或者转型MP4市场,则主要是以下因素:   其一,MP3与MP4产品的相关性较为紧密。为了市场竞争出现了视频MP3,这在一定程度上其实就是闪存式MP4的“前身”。可以说MP3在发展的过程当中,也推出了自己的替代品。   其二,MP4产品市场发展空间较大,其主要走科技与产品创新结合路线,产品的发展前景被看好。   其三,MP3产品在容量等方面受到限制,单一的价格战竞争手法导致市场利润出现萎缩,而不少厂商也已经实现了向MP4的顺利过渡,由此决定MP3向MP4市场的转变也就顺理成章。   MP3市场从2005年至2007年的发展过程当中,究竟出现了在怎样的变化,而最终导致其必将退市或者转型的呢?   为此,互联网消费调研中心ZDC通过2005年至今的数据监测,对MP3市场最终归途进行论证分析。本次监测主要从产品销量变化、品牌数量变化与转型、产品发展特征变化、与MP4产品价格竞争对比等几个方面进行详尽的论述与分析。
一、MP3市场销量监测——销量与利润的变化决定MP3必将退市或转型   销量的下滑往往是一个市场走向衰落的最突出表现,尤其是在2007年7月,赛迪《2007年1-6月中国纯音频MP3播放机市场研究报告》的报告中更突出的显示出,MP3市场走向萎缩。   为了进一步了解这一市场销量变化状况,ZDC根据赛迪数据统计出2001年至2007年上半年当中MP3产品的市场销量与销售额状况。此外,ZDC还根据这一销量数据,计算出从2001年至2007年上半年每台产品均价变化状况。具体见下表。
  从产品销量、销售额变化来看,MP3市场存在以下主要特征:   其一,在2001年至2004年期间,每年MP3的市场销量均出现成倍的增长态势,且销售额也出现大幅度增长,从2001年的3.29亿元升至2004年的34.76亿元。而之所以出现如此大好形式,主要是因为此时MP3处于发展阶段,市场需求被释放,带动销量的提升。   其二,在2005至2006年期间,MP3销量增进一步增加,但是速度放缓。与此同时,销售额却没有出现增长,反而出现下跌势头。从这一变化状况来看,进入2005年以后MP3市场发展遭遇困境。   虽然区域市场带来销量的提升,但过于频繁的价格战导致利润下滑。而这是MP3市场走向衰退与转型的前兆,尤其是2006年Q2中国MP3销售额首次出现负增长,更预示着MP3市场开始步入衰退的进程。   其三,2007年上半年MP3销量骤减,决定MP3距离退市的日子为期不远。从2006年的691万台与36.9亿元的销量和销售额,到2007年上半年的119.3万台销量和6.2亿元的销售额来看,悬殊相当大,MP3产品市场发展的利润几乎被挤干,MP3逐步沦为鸡肋。   从均价数据来看,可见MP3市场均价变化存在以下主要特征:   首先,初期均价保持在千元以上,利润空间吸纳更多厂商介入。   数据显示,2001年,MP3产品的均价保持在每台1400元以上,且在经过2年之后均价仍保持在1100元以上。较高的市场利润,导致众多品牌蜂拥而入的重要因素。
其次,均价迅速下跌,四年降幅超过500元。   与销量增长态势成反向发展,从2003年之后,MP3产品均价急速下跌,截至到2006年已经降至500元左右,四年之内降幅超过500元。从这一变化不难发现,MP3产品的市场利润空间正在迅速缩小。这就决定了不少最终退出市场,而在2005年出现的华南诸多厂商的轰然倒下,就是在这种市场利润下跌的状况下出现的。由此可见,MP3市场转型成为必然。   总的来看,销量的下跌、销售额的下滑与负增长、产品利润空间的缩小,决定MP3必将退出市场。而在这一销量、销售额等变化的过程当中,主流品牌又呈现出怎样的变化呢?为此,ZDC通过2005年至2007年MP3市场品牌数量的变化,来分析MP3必将退出市场或者转型MP4市场。 二、品牌数量变化——从品牌变化角度看MP3市场逐步走向衰落   在市场利润空间由大到小的变化过程当中,诸多MP3厂商选择了退市以及转型。以下,ZDC将通过品牌数量变动来分析MP3市场由繁盛向衰退的转变过程。(注:本处所提到的品牌是指受到消费者关注的主流品牌,一些OEM厂商以及杂牌等均未计算在内) 1、品牌数量变动   从2005年至2007年Q3,MP3市场品牌林立的现状虽然没有得到改善,但是MP3品牌在拼杀的过程中,品牌数量越变越少。而这一变化的过程,同时也体现了MP3市场从成长向成熟并逐步走向衰落的进程。   下图,ZDC通过季度品牌平均数量分布走势状况来进行对比。(注:由于监测时间段较长,因而ZDC以季度平均品牌数量为标准,来对比分析品牌的变化。) (图) 2005年至2007年Q3 MP3市场品牌数量变化调查   第一阶段:成长期向发展期过渡,品牌由大量介入到开始缩水   由图可见,在2005年前三个季度当中,MP3市场处于快速膨胀及发展的时期,主流品牌的数量由Q1的64家上升到84家,达到历史的最高峰。但是随后,竞争迫使诸多厂商开始退出市场。尤其是华南数百家OEM及杂牌厂商的撤退,触动MP3市场,促使一些厂商收缩战略,开始转型或者退出,截至到2005年Q4,品牌数量已经降至80家。   第二阶段:发展期转入成熟期,全面迅速洗牌,30家主流厂商退出   在2006年当中,MP3市场品牌数量开始全面萎缩,主流厂商从Q1的80家降至Q4的50家。虽然此间有不少厂商进军中国市场,如朗科等,但是无法掩盖MP3市场的颓势。洗牌速度加快,一年当中有30家主流厂商退出。   第三阶段:成熟期开始转向衰退期,品牌数量继续减少,但退市速度放缓   从2006年Q4开始至2007年Q3,品牌数量变化幅度在10家以内,由此可见在经过洗牌之后,一方面品牌数量仍较多,还有较多的品牌有能力参与市场竞争。另一方面,厂商退市的速度同比2006年Q1至Q3放缓了很多。   尤其在2007年,MP3市场的利润已经摊薄。除去产品制造成本、渠道维护成本、推广成本等,MP3市场已经趋于“零”利润,但是不排除一些走中高端市场的厂商如苹果、三星等,虽然产品也参与了价格战,但是幅度较小。对高端市场的把控,更加挤占了走中高端路线的国产厂商市场空间。   从这三个阶段变化过程来看,在这三年时间当中,MP3市场已经从生命发展初期走向了衰退期,这是导致市场品牌迅速变化的重要因素。 而品牌的变动从侧面反映了这一市场的衰落,加上替代品的出现,更加确定MP3退出市场为期不远。 2、转型品牌数量   品牌的转型同样也反映了市场的衰退的进程。而在品牌的竞争过程当中,出现了两种状况:   一方面,促成了MP3替代品的出现与发展。随着MP3市场利润的摊薄,使得不少厂商在MP3市场发展的初期,希望通过技术方面的领先优势拖垮新介入厂商,这一过程也加速了MP3市场的洗牌。而更为重要的是,促使视频MP4的出现,给MP3找到了市场的替代品,吸引不少厂商转入这一市场的竞争。   另一方面,MP4与MP3产品的关联性,使得不少厂商借助MP3的跳板,直接转型到MP4市场。   以下,ZDC主要通过对MP3品牌、转向MP4的品牌变化以及MP4品牌数量变化,来进一步诠释MP3市场走向衰落的必然。具体数量变化见下图。 (图) 2005年至2007年MP3与MP4品牌数量变化监测   (注:鉴于时间跨度较大,因而ZDC采用半年品牌平均数为单位,来进行统计分析。而由于2007年下半年至右一个季度,因而统计只涉及到2007年Q3)。   从MP3品牌数量变化来看:   调查数据显示,主流MP3 品牌数量在2005年下半年达到顶峰,此后开始一蹶不振,逐步走上了下坡路。截至到2007年Q3,主流品牌的数量已经缩减到40家,并且仍有下跌的势头,尤其是在2007年9月份,只有39家存在。   从MP4品牌数量变化来看:   在2005年上半年当中,MP4市场品牌的平均数量也就在10家左右,但是其在市场上一直保持上升的势头,品牌数量在2006年下半年超过MP3,并在2007年上半年达到峰值。但是在2007年Q3时期,主流品牌数量降至40家,与MP3市场持平。但是从发展态势来看,2007年9月的品牌数量仍高出MP3的品牌数量。   根据MP3与MP4品牌数量对比来看,可以发现其一,MP3与MP4市场发展路径相似,都是经过一个高速发展期之后然后下跌。另一方面,相对于MP3市场来说,MP4市场相对理性。经历了MP3市场品牌由进入到退出的教训,因而盲目介入MP4市场的品牌数量不及MP3,这使得在发展的高峰时期,MP4的品牌数量仍不及MP3。   从MP3转型MP4的品牌数量变化来看:   对于进入MP4市场的厂商来说,MP3成为最佳跳板,因而不少厂商直接通过MP3转向MP4市场。   据ZDC的关注调查数据显示,在2005年上半年当中,69家MP3厂商当中有平均有8家转型MP4市场,而对于当时只有10家MP4品牌的数量来看,可见MP3厂商成为MP4厂商的最大构成数量。由此可见二者的紧密关联性,而在最初进入MP4市场的MP3厂商,其中不乏爱国者等主流大型厂商。   在2005年华南数百家MP3杂牌厂商轰然退市之后,对主流厂商也起到一定的影响。因而在2005年下半年,由MP3进入MP4市场的品牌数量迅速上涨到27家,占据MP4厂商总量的近九成。   而这一转型的厂商在2006年上半年达到顶峰,转型厂商的数量超过了40家。此后,一方面随着MP3厂商数量的减少导致选择过渡的厂商随之下跌。另一方面是不少厂商已经放弃MP3市场转而主攻MP4领域,因而导致同时经营MP3与MP4的厂商数量在逐步走低。   从这一数量变化状况来看,可见不少厂商已经完全实现了由MP3向MP4的转型过程,而这一过程同样也印证了当前MP3市场已经出现较大幅度的萎缩,其被MP4产品取代成为市场发展的必然。   当然,产品的转型以及竞争力的降低,是导致MP3市场萎缩的重要因素。而在这一过程当中,作为其替代品的MP4与音乐手机充当了“催化剂”的角色。以下,ZDC将从替代性产品在市场上的发展状况与MP3的颓势对比,分析MP3退市的必然。
三、替代性产品对比——替代产品的出现以及MP3创新发展匮乏决定其衰落   由于MP3、MP4以及音乐手机在功能上具有一定的共性,这就决定了音乐手机与MP4对MP3产品具有一定的市场可替代性,因而威胁着MP3市场发展。鉴于此,ZDC选择MP3、MP4与音乐手机的关注指数变化,来分析三者在市场上的发展动态,并论证MP3市场关注趋势以及MP4终结的历史命运。 1、关注指数变化监测   (注:1、首先将音乐手机、MP3与MP4视为具体同一音乐播放功能的不同类型产品,通过关注指数加权后视为整体市场;2、由于音乐手机与MP4产品在2005年仅处于起步阶段,因而ZDC主要节选2006年至2007年Q3关注指数的变化来进行对比分析;3、采用季度平均关注比例对比。) (图) 2006年至2007年(Q3)MP3及其可替代产品关注走势比例走势对比   首先,从MP4与MP3产品关注走势对比来看:MP4替代作用明显,MP3优势不在。   MP4产品在2006年与MP3产品针锋相对,二者一直保持胶着之势。可见从2006年开始,MP4产品对MP3市场已经产生较大的威胁,市场替代特征明显。   但是由于MP3产品在价格上占据优势,加上视频MP3的出现,更是延长了MP3的生命周期,带动其在关注上仍保持一定的优势。但截至2007年Q3,MP3产品的关注已经跌至40个百分点以下,而此刻MP4产品最终完胜MP3,在关注比例上与MP3拉开近3个百分点的关注比例。   而通过这一对比,可以明显看出MP4在市场上所具有的生命力,而MP3则进入“垂暮之年”。   其次,从音乐手机与MP3的关注走势对比结果来看:音乐手机上升势头快,对MP3与MP4都将产生威胁。   从关注走势来看,音乐手机整体保持上升的态势,从2006年Q1到2007年Q3,关注比例提升幅度超过13个百分点。而据易观国际《中国音乐手机年度综合报告2006》报告显示,2005年音乐手机销量达到1026万部,并预计到2010年销售量将达到4538万部。销量的大增,必然进一步侵吞MP3市场。   而值得一提的是,音乐手机在不断突破容量瓶颈之后,支持1GB存储卡的产品层出不穷,更有机型如诺基亚N91等内置高达4GB容量的微硬盘,对MP3乃至闪存式MP4都产生一定的市场威胁。 2、MP3产品发展变化   除了闪存式MP4与音乐手机所带来的外部压力外,MP3自身也因为缺乏创新突破,决定其必将退出市场。从产品发展的历程来看,MP3产品市场竞争经过了容量之争、彩屏发展路程、视频亮点等。但是,这些产品在MP4身上都得到充分体现,因而这些竞争优势在面对MP4的状况下不复存在。   从产品功能的角度来看,MP3产品除了屏幕大小出现变化外,基本上仍保持收、录、放这几个要点,其他功能虽有产品出现,但是市场不尽人意。   尤其是具有视频功能产品的出现,反而成就了MP4在市场上推广与发展,堵截了MP3在视频方向上前进的可能。而一些超薄概念等也已经被商家透支,MP3市场陷入价格战的泥潭。   而在MP3无法做到市场创新的情况下,MP4则趁势追击,车载市场的开拓使得具有GPS功能产品层出不穷,并且不少产品将学习功能产品溶入推广之中,因而MP4相交于MP3来说更具市场发展优势,MP3将被MP4取代成为必然。

四、产品容量变化历程——MP3以容量上升空间被MP4堵截   从2005年开始,MP3市场经历了数次主流的过渡,但是在MP4的市场压榨下,MP3产品的主流容量很难再度出现较大幅度的提升,硬盘式MP3播放器更是因为市场生存空间狭小而无法立于市场。据此,ZDC通过2005年至2007年主流容量的更替、变化,以及与MP4市场主流容量的对比,来分析MP3市场产品容量弹性空间已经缩小。 1、2005年至2006年主流容量的变化   在容量的缩小同时也带动关注萎缩,MP3被MP4市场替代的可能更为突出。以下,先通过2005年与2006年主流容量MP3关注走势的波动,来分析MP3主流容量的更替过程。 (图) 2005年至2006年MP3主流容量关注走势变化   由上图可见,在2005年至2006年当中,主流容量发生四次变化。首先是在2005年Q3,256MB产品取代128MB机型担当市场主流。在维持了半年之久的主流后,256MB产品在2006年Q2被512MB产品所取代。   其次,在512MB产品仅担当不到半年主流时,1GB产品在2006年Q4顺利实现了超越,将市场竞争带入到1GB产品的领域。   需要指出的是,从2005年下半年开始,主流容量产品的更替速度加快,仅在2006年全年当中完成了三次主流更替的进程。 2、2006年至2007年主流容量的变化   从2006年开始,大容量产品成为市场的亮点,表现最为突出的是2GB 机型。但是这类机型在2005年数量较少,因而在与2007年产品对比的过程当中,将2GB产品市场关注状况涵盖其中。下图是2006年至2007年Q3主流容量产品关注变化状况。
(图) 2006年至2007年Q3 MP3主流容量关注走势变化   从2006年与2007年主流容量产品关注走势对比结果来看:256MB产品直线下跌,128MB产品则苟延残喘,512MB产品担当半年左右主流后即被取代。1GB产品上升势头较猛,截至2007年Q3关注比例已经在50个百分点左右徘徊。   关注比例出现大幅度上升的还有2GB产品,其关注比例从2006年Q1的1.6%上升到2007年Q3的32.2%。   此外,从关注比例走势来看,自此从1GB产品在2006年Q4担当市场主流之后,其目前市场地位巩固,已经维持了近一年左右主流地位不变。由此可见,主流容量产品更替速度放缓。而这主要是因为MP3产品市场发展空间的限制,而导致的产品主流产品没有再出现升级的现象。   MP4产品在市场上的压榨,则是导致MP3产品在容量发展的空间上受到限制的重要因素。以下,ZDC监测了2007年主流容量MP4产品关注走势状况,并进一步分析MP3产品在容量上走高的可能性较低,由此决定了其必将慢慢退出市场。
(图) 2007年主流容量MP4关注比例走势变化   据ZDC对MP4关注调查的结果显示,一方面,在MP4市场还未成熟的状况下,闪存式MP4是市场过渡的最佳跳板。从不同容量产品关注变化状况来看,512MB产品已经逐步被淘汰,关注下跌。   1GB产品保持了6个月的主流地位不变,关注比例维持在28个百分点以上。2GB产品关注保持上升势头,从2007年7月开始晋升市场主流地位,并大有继续上升的势头。   从当前MP3与MP4产品的主流容量产品分布来看,可以发现:其一,1GB的MP4占据了较长时间的主流地位,这与MP3产品的主流统一,因而必将挤占MP3产品市场空间。   其二,MP4市场主流向2GB产品倾斜,而MP3市场上2GB产品也保持上升势头,在同进步的状况下,MP4更以功能占据优势,对MP3产生打击。如果MP3产品需要继续提升容量,则必然加大产品成本,对于均价维持在500元左右的产品来看,市场利润空间更狭小,诸多厂商也不会为了市场而亏损,因而MP3的主流容量将保持不变,且上升的空间较小。   从这个意义上来看,当前MP3产品在容量上被MP4压榨,并且生存空间较小,导致其必然退出市场。此外,需要指出的是,价格是MP3的最大优势,也是决定其在MP4与音乐手机的夹击中仍有生存空间的重要保证。但是从目前市场状况来看,主流容量的MP3产品与MP4相比价格竞争优势所剩无几,以下,ZDC将从产品均价的角度进行详细分析。 五、MP3与MP4价格竞争对比——主流产品均价决定MP3没有价格竞争优势   由于MP3产品往往是被闪存式MP4所取代,因而ZDC选取二者在市场上的主流价位区间分布状况,来进行对比分析MP3与MP4的价格竞争优势。 1、主流价位关注监测   以下是500元以下低端市场两种产品关注比例走势状况。 (图) 2007年1-8月500元以下MP3与MP4产品关注比例走势对比   从关注走势来看,500元以下产品MP3市场优势关注明显,其关注比例均保持在57个百分点以上。MP4产品关注比例则相对较低,且关注比例在26-56个百分点之间波动,整体变化幅度相对较大。   从这一关注对比结果不难发现,一方面,低端500元以下市场上MP3占据优势。另一方面,从关注比例走势不难发现,MP3市场关注的重点开始向中高端市场转移,导致关注比例逐步缩减。而这反映了低端MP3产品在市场上的比重逐步缩小,由此可以判断,MP3在低端市场的价格竞争优势在缩减。   以下是500-800元之间产品关注走势对比状况。
(图) 2007年1-8月500 -800元MP3与MP4产品关注比例走势对比   对比500-800元这一价位区间产品关注状况可以明显发现,闪存式MP4的优势较为突出,而MP3产品在关注度上则保持在30个百分点以内,与MP4相比这一价格段竞争力较小。   通过这两大价位段产品关注对比可以发现,MP3在中低端市场上仍具有一定的价格竞争力。但是从关注走势来看,其开始向中高端市场倾斜。但是在500-800元这一市场上,MP4产品的竞争优势是毋庸置疑的,因而在主流价位方面,决定了MP3产品将被MP4所取代。 2、主流容量均价对比   当前,MP3与MP4市场的主流容量产品均停留在1GB与2GB产品档中,因而ZDC通过对这两大容量产品均价调查,来对比分析二者的竞争力。具体均价状况见下图。(注:由于2007年8月最能体现当前市场均价状况,因而采用8月主流容量产品均价进行对比)
(图) 2007年8月主流容量MP3与MP4产品均价对比   调查结果显示,MP3容量为1GB与2GB产品均价分别达到了433元与637元。但是相比之下,这一均价分别低于相同容量级别的MP4产品100元以上。但是,从产品价格战略的角度来看,MP4与MP3产品在均价上并没有拉开较大的悬殊,因而相对于同等容量的MP3产品来说,MP4由于功能上的突出,更具有性价比优势。这也就反映了其在价格上取代MP3成为可能。 写在最后:   纵观全文,ZDC从产品销量以及市场利润萎缩、品牌转型MP4市场、可替代产品的优势显现等方面,对MP3市场必将走向消亡并被MP4所取代进行了论证,而没有涉及到区域市场MP3的优势状况。   但是,根据长虹佳华等相关行业人士产品销售以及区域市场反馈结果来看:在区域市场当中,低端MP4比MP3产品更为走俏。由此反映了MP3产品再度向区域市场进攻的可能性较小。   而从产品的角度来看,寄希望在区域市场实现销售的“长尾”的MP3产品由于创新匮乏,且对于大众化的产品走个性化方向不明,因而在区域市场也必将面临被替代的威胁,市场规模仍将继续萎缩并直至被MP4所取代。(侍文叶 )
播放器最终论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