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在本报两会网络调查中,物价问题成为大家关心的新焦点。如何看待物价上涨,宏观调控应该注重哪些方面,未来的价格走势又是怎样?记者就此采访了中央党校校委研究室副主任周天勇 物价高涨,我们如何应对 始于去年5月的这轮物价上涨,一直
在本报两会网络调查中,物价问题成为大家关心的新焦点。如何看待物价上涨,宏观调控应该注重哪些方面,未来的价格走势又是怎样?记者就此采访了中央党校校委研究室副主任周天勇
物价高涨,我们如何应对
始于去年5月的这轮物价上涨,一直表现着“结构性上涨”的显著特点,即以食品类价格为重要推动力。2007年全年食品价格同比上涨12.3%,影响价格总水平上升4.1个百分点,占全部涨价因素的85%。其中,猪肉价格全年平均上升48.3%,直接影响居民消费价格上升1.5个百分点。2008年1月也不例外,食品价格同比上涨18.2%,其中猪肉和蔬菜价格分别上涨58.8%和13.7%,而非食品类价格仅上涨1.5%。
涨价原因多
造成食品价格上涨较快的起因是猪肉价格上涨较多。猪肉价格上涨,主要是受周期性波动、疫情和饲料价格上涨的影响,生猪生产下降,供应偏紧。猪肉价格上涨,又带动了牛肉、羊肉、禽、蛋等主要副食品价格上涨,进一步影响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上升。此外,国际市场价格的传导也使这轮物价上涨呈现“输入型特征”。国际粮价持续上涨,芝加哥期货市场两年累计,小麦价格上涨190%,玉米价格上涨110%,大豆价格上涨95%。再加上石油等基础性产品价格上涨,增加了国内企业生产运输成本,推动相关产品价格上涨。
除了这些众所周知的原因外,周天勇教授认为还有两个特殊原因的影响,一是春节、元旦两节期间,正值城乡居民集中采购的节日消费高峰期,二是雨雪灾害既加剧了一部分农产品(爱股,行情,资讯)的短缺,也导致了运输成本的上升。在这两个因素的共同影响下,1月份CPI比去年12月份上涨了1.2%。
多用“良性干预”
对价格不断上涨的情况,中央政府高度重视,采取了发展生产、保障供应、加强监管、增加对低收入群体生活补贴等一系列措施。今年以来,调控的脚步一直没有停止,有关部门采取了临时价格干预措施,对部分重要商品实行提价申报和调价备案制度。近来,国家为保证国内粮食供给,对粮食出口加征了关税。
周天勇教授提出,还应该从三个方面继续加大调控的力度。
一是加大国内供给。国家应加大对农产品生产支持的力度,增加对农业的投入,发展规模农业、设施农业等现代农业。毕竟一家一户分散式养猪、一两亩地的种植蔬菜,成本费用很高,不容易赚钱。为了应对暂时的短缺,可以采取增加反季节蔬菜的种植等办法。加大供给要重视解决运输环节的问题,一要通畅,二要少收费、少设卡,防止公路收费越来越多,摊入运费进而推动市场上农产品价格的上涨。
二是政府要有更多作为。在国际市场价格比较平稳的时候,应适当进口一些粮食等资源性消费品。另外,要建立农产品储备机制,筹集一笔农产品调节基金,在农产品价格低迷时用保护价从农民手里收上来,以备农产品紧缺时投放市场。通过这种多时收、少时放的方法来达到调节供应、稳定价格的目的。至于临时价格干预,只能是临时的,而且这更多是一种威慑,实际的效果还有待观察。政府应该更多地采用一些良性干预的办法,如及时发布准确的市场价格信息,以指导农户的种养,等等。
三是通过货币政策等来调控需求。在物价高涨时,要适当提高存款利率,以鼓励储蓄,收敛消费规模。要控制信贷规模,因为信贷投放中有很大一部分通过工资进入消费领域。要提高存款准备金率,进一步回收流动性。
由于价格上涨影响了一部分人的生活水平,政府应该继续增加对低收入群体的补贴。而要跑赢物价,周教授认为应该通过鼓励创业来增加企业、增加就业,这样才能使人们的收入增长能够快于物价增长。
防止通货膨胀
对今年的物价走势,周教授的分析是,2月份的价格很难出现大的回落,对今年物价上涨要有一定心理准备。2008年影响物价的不利因素,一是去年的翘尾因素,二是劳动力成本上升、石油、土地等资源性产品价格上升。此外,国内理顺成品油价格以及煤电价格的倒挂,也会带来价格的上涨。
按照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制订的方针,今年要把防止经济增长由偏快转为过热、防止价格由结构性上涨演变为明显通货膨胀作为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中国经过几十年市场经济的发展,生产供给能力极大增强,虽然物价一时走高,但这个生长并不是总供给格局发生逆转和恶化的必然结果。这是我们防止出现明显通货膨胀的物质基础,也是我们的信心所在。
物价农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