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最近,北京市制定中的《食品安全条例》引起了我的很大兴趣,这不仅因为食品安全是一个社会问题,并且正在成为国际问题,也是因为它也确确实实关乎每个人的生活。   在研究了食品安全的“供应链”管理等“宏观”问题之后,为了提高就餐的安全性,

最近,北京市制定中的《食品安全条例》引起了我的很大兴趣,这不仅因为食品安全是一个社会问题,并且正在成为国际问题,也是因为它也确确实实关乎每个人的生活。

  在研究了食品安全的“供应链”管理等“宏观”问题之后,为了提高就餐的安全性,我也顺便研究了一番食品安全的“微观”问题,比如说,外出就餐,什么样的餐馆比较靠谱?对我们这些餐饮业的圈外人来说,通过哪些细节可以较快地鉴别出餐馆的食品安全程度?

  我相信“专业就是力量”,所以先请教了几位资深的业内人士。其中一位好友的指点是“四看”———首先是可以看看餐馆的卫生评级证书。如果是一级的话,应该是不错的状况;二级也说得过去,至于三四级,是不发证书的,去留就随意了。其次是看地面,如果拖泥带水,杂物横陈,其他地方就可想而知了。第三是看餐具。如果餐具有裂口,不仅用起来不安全,也预示着卫生隐患,因为那些断裂处正是微生物喜欢聚居的地方。还有一看,就是洗手间。在业内人士看来,“参观”一家餐馆的洗手间是一个很好地鉴别经营者卫生理念的办法。无独有偶,在了解了一些美国餐饮业管理的情况之后,发现在“看”的方面有许多是不谋而合的。

  在美国,食品(安全)监察员堪称公众健康的“关键先生”,也常常被誉为阻止不安全食品的“前线”。他们的抽查对那些有食品安全隐患的经营者来说,是心惊肉跳的事情,这一方面是因为检查是不会提前告知的,以免将事情演化为“做客”,也不会在检查后回来用餐,以免引起人们对他们是否是亲戚的联想,于是,客观和理性便成为了他们的杀手锏。

  至于抽查的次数,也是比较适中的。在北卡罗来纳等州,平均每家餐馆一年要被突击检查3次以上。但这种抽查不会太多,否则就成了对餐馆的骚扰了,也不会政出多门,那样就会事实上减少权威性和专业性。

  而更重要的是,食品监督还事关卫生评级,对消费者来说,餐馆被评定的级别(ABC三级)在某种程度上就是进餐的指南。“上帝”是否站在自己这一边,便决定了餐馆的经营前途。由于这种抽查如同“达摩克利斯之剑”,使得经营者在平时就要小心翼翼,每天都要当作“过年”,经营态度自然就好了许多。

  耐人寻味的是,一个责任共担的细节也体现在评级中。那就是,监督员的名字会留下来,而那些以严格著称的监督员,甚至于会带来如此的效应:消费者只要看到他或她的名字,就会很放心地用餐,因为他们相信那会是一次标准、负责的检查。并且,这也避免了极个别监督员的不负责任的行为,因为如果总是在那些出问题的餐馆看到同一个检查者的名字,这个人的饭碗也就快完了,可能还会被调查是否涉嫌腐败问题。

  这些监督员除了上述的“四看”之外,还会注意观察服务生的表现———如果你在一家餐馆发现服务生没事挠挠这、抠抠那,旁若无人地嬉笑怒骂,对客人的要求爱搭不理,这家餐馆的管理水平也就可想而知了。重点检查一下,问题大多少不了。于是服务生压力也很大,有时只是挠挠脸上的脓包,不仅所有食物可能被封存,餐馆也有关门之虞。

  监督员们的辛勤工作也得到了回报,不仅减少了许多安全隐患,还为消费者省了许多脑筋,所以,消费者对餐馆的评级极为看重。有意思的是,不仅消费者满意这种评级制度,大多数餐馆经营者也很开心有这样的体系,也许是因为有了严格的评级制度,他们就更有机会可以脱颖而出,并且也不用十分担心客源了。


评级监督餐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