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总体状况   2006年是实施“十一五”规划的第一年。中国信息产业部门以科学发展观统揽全局,着力推进结构调整、自主创新和职能转变,全行业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实现了“十一五”规划的良好开局。通信业转型取得积极成效。电子信息产业继续保

总体状况   2006年是实施“十一五”规划的第一年。中国信息产业部门以科学发展观统揽全局,着力推进结构调整、自主创新和职能转变,全行业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实现了“十一五”规划的良好开局。通信业转型取得积极成效。电子信息产业继续保持平稳较快发展。自主创新能力不断提高。行业管理和市场监管工作进一步加强。信息化推进工作深入开展。对外交流与台作成效明显。转变政府职能、依法行政和队伍建设取得新进展。   2006年,中国信息产业增加值完成1.56万亿元,占国内生产总值的7.5%,其中,电子信息产业1.10万亿元,通信业4642亿元。电子信息产业销售收入达到4.75万亿元,电子信息产品进出口总额达到6517亿美元,占中国外贸总额的比重为37%。固定电话用户达3.68亿户,移动电话用户4.61亿户,电话用户总数达到8.30亿户,通信网络规模和用户数持续保持世界第一位,互联网上网人数达到1 37亿户,居世界第二位。 通信业发展情况   2006年,中国通信业务总量完成1.53万亿元,增长25.6%,其中,电信1.46万亿元,增长26.1%:邮政729亿元,增长16.9%。通信业务收入完成7121亿元,增长11.6%,其中,电信6484亿元;邮政637亿元。通信行业增加值完成4642亿元。通信固定资产投资2227亿元。   电信业发展情况   1 电信业持续快速发展,行业转型步伐加快   电信业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性产业,在与其它行业协调发展的基础上,继续保持适度超前国民经济发展,为国家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基础设施保障。2006年,中国的电信业务总量完成了1.46万亿元,比2005年增长26.1%;电信业务收入平稳增长,全年实现业务收入6484亿元,比2005年增长11.7%,业务收入占GDP的比重达到3.1%;电信业实现±曾加值3831亿元,占GDP的比重达到1.8%。   2006年,中国的各项主要电信业务量保持快速增长。本地网区间及区内电话通话量达到6795.7亿次,下降3.6%;固定国内长途电话通话时长972亿分钟,增长8.8%;移动电话通话时长16867亿分钟,增长34.7%,其中,移动长途电话通话时长978亿分钟,增长37%;IP通话时长达1489亿分钟,增长10.7%;移动短信息发送量达到4297亿条,增长41%。   电信运营企业在技术、业务和管理运营的全面创新,加快了行业向信息服务型转变的步伐。增值业务创新活跃,企业和从业人员不断增加,实现业务收入增长速度数倍于基础电信业务。2006年,全行业非话音业务收入增长34.2%,占业务总收入的比重由2005年的22%提高到26%。固网业务中,宽带接人收入同比增长超过25%,占固网新增总收入的一半以上,成为固网增长最重要的驱动力。基础运营企业的增值业务收入突破1000亿元,同比增长超过40%,已成为增长最迅速的业务领域,其中,移动增值业务对企业的贡献超过25%,发展尤为突出,传统的移动短信息收入继续高速增长,以彩铃、WAP为代表的新型增值业务增长率近100%。

2 电信用户规模继续扩大,话音业务移动化趋势日益明显    2006年,电信用户规模继续扩大,中国电话用户总数突破8亿户,移动电话用户总数突破4亿户。中国电话用户新增8504万户,达到8.30亿户。固定电话用户新增1737万户,总数达到3.68亿户,其中,无线市话用户新增583万户,总数达到9113万户。移动电话用户新增6768万户,总数达到4.61亿户。从话音业务收入结构来看,移动话音业务收入所占比重持续上升,2006年移动话音业务收入的比重为56.4%,比2005年上升近3个百分点,固定电话业务收入的比重相应地由2005年的46.2%下降为43.6%。   3 电信网络规模继续扩大,新技术得到推广应用    2006年,中国光缆线路长度新增18.6万公里,达到425.9万公里;光缆纤芯长度新增1296.8万芯公里,达到8893.4万芯公里。固定长途电话交换机容量新增76.9万路端,达到1448.5万路端;局用交换机容量新增3066.5万门,达到50262.6万门,其中,接入网设备容量新增2341.4万门,达到23462.2万门。移动电话交换机容量新增12818.1万户,达到61059.9万户。基础电信运营企业互联网宽带接八端口新增1606.7万个,达到6481.4万个。   在网络规模持续扩大的同时,电信新技术也得到不断的应用。NGN软交换技术在全国长途和本地层面均实现了规模商用,lMS技术也在有组织的测试中。通过lP双网、多业务统一网络平台等不同技术思路和方案,IP承载网的QoS和安全问题得到了一定程度的解决。智能光网络技术(ASON)在城域和省内骨干层面实现了商用,宽带接入通过ADSL2 和VDSL等技术进行了全面提速,FTTx也实现了小规模应用,运营支撑技术方面的创新也取得了积极进展。TD-SCDMA技术试验工作有条不紊地推进,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为未来3G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4 投资规模小幅回升,投资效益逐步提高   2006年,电信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完成2187亿元,增长7.5%。固定通信企业投资下降6.3%,但移动通信企业投资增长19.6%,拉动行业投资规模小幅回升。   电信运营企业根据业务和网络发展的需要,投资方向各有所侧重。移动通信运营企业将投资重点放在网络扩容和配套优化上,以满足用户和话务量激增的需要。2006年新增移动长途电话业务2M电路25.2万个,新增移动电话交换机容量12818.1万户,均比2005年大幅增加。固定通信运营企业的投资重点在接入网方面,而对PSTN交换网和无线市话网的投资大幅下降。2006年新增互联网宽带接入端口达到1606.7万个,超过2005年新增1257.8万个的规模;而新增固定长途电话业务2M电路2.6万个,约为2005年新增数的三分之一;新增局用交换机容量3066.5万门,约为2005年新增数的三分之二。此外,固定通信运营企业为适应转型的需要,用于固网智能化改造、软交换设备引入和IP城域网优化改造等方面的投资也有明显增长。   行业整体投资效益逐年提升。投资收入比从2004年、2005年的41.2%、35.1%下降到33.7%。六家基础电信运营企业的利润总额达1347亿元,同比增长16.3%,高于收入增长率。   5 全面推进农村信息化,有效支撑国家新农村建设    2006年,在继续推动“村村通电话”工程的基础上,全面推进农村信息化,并取得了积极成效。全年共有13740个行政村新开通电话,超额完成了年初制定的目标。中国已通电话的行政村比重从2005年底的97.1%上升到98.9%,24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实现所有行政村通电话,电信普遍服务水平显著提高。   电信业在继续实施“村村通电话”工程的同时,积极构建各类农村信息服务平台,推动增值和互联网业务在农村地区的发展,并依托农村服务支局点和农村信息化工作站,整合与新农村建设有关的科技、供需、教育等服务资源,利用固定和移动电话、短信息、信息机、宽带上网等多种方式,大力发展面向“三农”的政务、生产和市场信息,有效促进了农村信息化发展。江西、湖北两省已实现了“乡乡通宽带”,全国涉农网站已超过6000个。为广大农民提供大量适用涉农信息和多种信息服务,有力促进了国家新农村建设。   6 电信服务水平不断提升,电信资费整体水平下降   2006年,中国电信业务的普及程度进一步提高。电话普及率达到63.4部/百人,比2005年提高了6.1个百分点,其中,固定电话普及率达到28.1部/百人,提高了1.1个百分点,移动电话普及率达到35.3部,百人,提高了5个百分点。   基础电信业务市场进一步朝着规范经营、有序竞争的方向发展,网络运行和互联互通状况良好,通信质量稳步提高,业务营销流程进一步完善,电信服务协议不断规范,用户满意度明显提升。增值电信业务市场的服务质量得到显著提高,信息服务业务的管理日渐规范,信息服务业务监督管理制度体系不断健全,用户投诉得到妥善处理,资费、短信等方面的申诉增长势头得到遏制并呈下降趋势,用户权益保护措施逐步细化并落到实处,增值电信业务市场服务质量快速提升。   2006年,中国的电信资费整体水平较2005年年末下降了11.3%。各地电信资费不平衡状况得到明显改变,北京、上海等高资费地区的移动电话资费出现了显著下降。行业主管部门在广大农村地区逐步推行更为灵活的资费政策,出台了降低区问通话费政策。电信运营企业也推出了多种符合当地农村实际的资费套餐方案供用户选择。   7 互联网规模稳步增长,网络能力不断提升   2006年,中国网民数达到1.37亿,互联网普及率达到10.5%;其中,宽带上网人数达到9070万,年增长率为41.1%,宽带上网人数占上网总人数比例达到65.7%;手机上网人数初具规模,达到1700万。中国的域名总量达到410万个,国家域名CN注册达到180万个,在全球国家顶级域名的排名上升到第四位。中国的网页数和网页字节总数分别为44.7亿个和122TB,网站数、IP地址等也迅速增长,分别达到84.3万和9801.6万。   中国各骨干互联网单位不断扩容、升级骨干网络,推动网络结构扁平化,推进网络覆盖的扩大和光纤向用户驻地延伸的进程,网络能力持续提升。2006年,中国国际出口带宽总量达到256.7G。互联网服务企业超过1.3万家。中国的电子政务、企业信息化及电子商务进程加快。农村信息化建设开创新局面,超过96%以上的乡镇具备上网条件。

框1 中国基础电信运营企业2006年运营情况
  中国电信集团公司   2006年,中国电信集团公司完成主营业务收入1732亿元,增长5.3%。全年净增电话用户1400万户,达到2.28亿户;净增宽带用户805万户,达到3000万户,增长36.7%。非话音业务收入占主营业务收入比重达到29.7%。    2006年,中国电信集团公司确定深化业务转型,实施客户品牌经营的策略,基于不同客户,分别推广了“商务领航”、“我的e家”等品牌;号码百事通和企业信息化应用等综合信息服务业务也取得进展。    2006年12月8日,中国电信集团公司首批6省实业公司在香港成功上市,募集资金32.6亿港元。    2006年,中国电信集团公司成为2010年上海世界博览会通信合作伙伴。   中国网络通信集团公司    2006年,中国网络通信集团公司完成业务收入969亿元,完成利润96亿元。固定电话净增157万户,达到1.21亿户;无线接入电话用户净增76万户,达到2959万户;宽带接入用户净增434万户,达到1639万户。   2006年,中国网络通信集团公司大力推进制度创新、业务创新、技术创新和服务创新,企业创新迈出买质性步伐。积极实施组合产品营销策略,推出了“亲情1 ”、“大众电话”、阳光新锐”等业务,推广了“宽带商务”、 “宽视界”、“电话导航”等新业务,开通了中国第一个全视频网站--“CNCMAX宽带我世界”。   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    2006年,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主营业务收入完成2863亿元,比上年增长21.4%;利润总额完成978亿元,比上年增长23.5%。净增客户数量持续保持较高水平,全年净增用户数为5300万户,用户总数达3.17亿户。继网络规模、用户数量居全球电信运营企业首位之后,2006年,公司市值也上升为全球电信运营企业第一位。    2006年,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向移动信息专家的跨越取得新进展,积极开展产品创新和业务推广,增值业务收入比重不断提升。农信通、气象通、校信通、银信通等重点行业应用得到规模化推广。   2006年,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成为2010年上海世界博览会通信合作伙伴。   中国联合通信有限公司    2006年,中国联合通信有限公司累计净增移动电话用户1489万户,用户总数达到1.44亿户,其中,GSM用户达到1.07亿户,CDMA用户达到3730万户。主营业务收入稳定增长,全年完成主营业务收入821亿元,同比增长5.7%。实现剩润超过41亿元。   2006年,中国联合通信有限公司推动品牌营销战略的全面实施,“世界风”、“新势力”、“如意通”、“新时空”等品牌得到发展。自主创新取得成果,CDMA/GSM双网双待机终端技术荣获中国通信学会科技进步一等奖。    2006年,中国联合通信有限公司中标澳门特区的3G牌照,向韩国SK电讯公司成功发行10亿美元可转换债券,并签订了战略联盟框架协议。   中国卫星通信集团公司    2006年,中国卫星通信集团公司稳步推进卫星通信广播能力建设,中星6B和中星9号卫星工程建设进展顺利,卫星宽带业务北京关口站竣工。开拓卫星通信广播市场取得新的成绩,业务市场不断拓展。地   面网络通信业务取得新进展,数字集群业务重点也已转入市场开发阶段。积极开展卫星导航定位和电子地图地理信息业务,高端导航电子地图数据库已经覆盖全国200多个城市,在中国汽车导航市场的占有率达到75%,基于手机/FDA的个人移动导航市场占有率达到50%。   中国铁通集团有限公司   2006年,中国铁通集团公司完成电信业务总量202亿元,比上年增长18.9%;完成业务收入155亿元,增长13%;完成固定资产投资总额86亿元,利润比2005年增长52%。   2006年,中国铁通集团有限公司贯彻实施“专用网 区域化”的发展战略,突出铁路运输专用通信网络运营的特长,巩固了较发达区域的市场潜力,一批投资少、见效快、附加值高的特色业务得到进一步发展。
邮政业发展情况   2006年,邮政业务总量完成729亿元,比上年增长16.9%;邮政业务总收入完威637亿元,比上年增长10.5%。   1 邮政业务保持平稳增长   函件业务进一步调整结构,规模持续扩大。业务量完成71.3亿件,其中,商函收入比上年增长22.3%。2006年订销报刊累计达到163.9亿份。集邮业务持续健康发展,全年集邮邮票销售10.5亿枚,集邮品销售2689.9万册。   代理和信息业务不断创新模式,利用全国短信平台重点发展信息增值类业务、培育电子商务类新业务。 2006年代理和信息业务收入比上年增长11.6%。    2006年,速递业务量完成2.7亿件,比上年增长18%。物流业务全年收入比上年增长15.9%。分销与邮购业务收入比上年增长49.5%。   邮政储蓄期末余额达到16019.6亿元,比上年末增长17.8%,储蓄余额中活期储蓄余额占33.7%。全年储蓄收入比上年增长11.2%。   2 邮政通信网络能力不断增强   2006年,邮政通信网络进一步整合和优化,拥有专用邮政运输飞机11架、邮船3艘、火车邮厢399辆。各类邮政汽车5.4万辆。邮路总数2.1万条,其中,航空邮路1040条,铁路邮路163条,汽车邮路1.5万条。邮路总长度(单程)336.9万公里。农村投递路线9.8万条,城市投递段道5万条。   3 邮政服务水平和服务质量持续提升   2006年,中国邮政局所、代办点合计6.3万处,其中,设在农村的局所、代办点4.4万处。电子化局所3.3万处。邮政报刊图书销售点4.4万处,集邮品销售点1.5万处,邮政储蓄点3.6万处。全国邮政信报箱群53.3万处,邮政妥投点达4287万个。 电子信息产业发展情况   1 全行业经济运行主要指标完成情况良好   2006年,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实现销售收入4.75万亿元,同比增长23.6%,其中,软件及系统集成收入4801亿元,同比增长22.9%;工业增加值1.10万亿元,同比增长22.1%;利税2598亿元,同比增长32.3%;进出口额6517亿美元,占中国外贸总额的37%。骨干企业综合竞争力进一步提高,销售收入超过200亿元的企业有10家,其中,超过1000亿元2家。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步伐加快,软件外包发展迅速,集成电路设计能力进一步提高,平板显示器件等新的增长点初步形成,通信产品、计算机、新一代消费电子对产业发展的拉动作用突出。国家电子信息产业基地和产业园建设稳步推进,产业集聚和带动作用日益显现。
表1 2006年主要电子信息产品生产状况
产品名称 单位 生产数量 同比增长(%)
移动通信手机 万部 48014 58.2
程控交换机 万线 7405 -4.1
移动通信基站设备 万信道 1145 58.0
彩色电视机 万台 8375 1.1
微型计算机 万部 9336 15.5
集成电路 亿块 336 26.3
数码相机 万台 6695 21.2

 2 产业增速又快又稳,运行质量不断提高   2006年,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为5.25%,比上年提高了0.31个百分点,对GDP增长的贡献率超过7%;占中国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超过10%,对其增长的贡献率达到15%以上。规模以上电子信息产业销售收入和增加值每月平均增速达24%,均超过2005年水平。总体发展态势相对平稳,每月增速波动幅度保持在3个百分点以内。制造业在全国工业中保持领先水平,平均每月增加值的增速比全国工业高出8个百分点。产销衔接良好,手机、计算机、彩电等主要产品产销率均达98%以上。高端产品比重提高,笔记本电脑占微型计算机的比重为63%,平板电视占彩电的比重为12%,二者分别比上年提高了3个和4个百分点。   3 结构调整逐步深化,通信和元器件行业增势明显   信息技术更新换代加快,产业结构升级的趋势日益明显,特别是通信设备和元器件行业发展迅速。由于整机的转型升级,大大拉动了新型元器件的市场需求,2006年,元器件行业的生产、效益增速均达25%以上,特别是集成电路行业进入了新一轮的快速发展期。电信运营商网络升级、国家加大农村通信投入等因素,拉动通信设备行业快速发展,销售收入和利润增速达30%以上,均超过全行业平均水平。受技术升级的影响,家电行业发展相对缓慢,收入和利润增速与全行业平均水平均有较大差距。   4 对外贸易再创佳绩,产业国际化程度日益提高    2006年,中国电子信息产业进出口总额达到6517亿美元,占中国外贸总额的37%。出口3640亿美元,增速达35.7%,占中国出口总额的比重为37.6%;进口2877亿美元,增长30.5%,占中国进口总额的比重为36.3%。中国在全球电子信息产品进出口额中的比重已超过15%,多个产品在世界市场上排名第一,其中,手机占47%,计算机占40%,彩色电视机占48%。

2006年,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国际化程度日益提高,三资企业在规模以上制造业销售收入、工业增加值、利润中的比重分别为79%、79%、76%。三资企业规模扩张仍然主要来自加工出口,其出口额占全行业的比重超过4/5,从而导致整个产业外贸依存度超过50%。跨国公司在华投资力度加大,本土化和研发转移趋势明显,上下游行业相互带动向华转移的现象逐步呈现。本土企业国际拓展的步伐加快,部分中国大企业进行的国际并购开始取得阶段性的成效。   5 企业规模继续扩大,产业集群效应增强   第21届电子信息百强企业营业收入合计1.12万亿元,比上届增长16.9%,占全行业总量的23.7%,实现利润223亿元,上缴税金超过350亿元,出口交货值增长21%以上。营业收入超过100亿元的百强企业有25家,较上届增加3家,其中,联想控股有限公司、海尔集团公司双双超过1000亿元。华为技术有限公司、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美的集团有限公司均超过500亿元。   第21届百强企业的入围门槛为年营业收入18.7亿元,较上届的14.7亿元提高27%。百强企业排序实施动态竞争机制,有10家企业新入围本届百强行列,同时有10家企业由于发展较慢或因企业结构调整等原因而出围。   第21届百强企业发展主要呈现以下特点:   总体规模继续扩大,企业经济集中度继续提高。2006年,百强企业彩电销售7124万台,占全行业85.1%;程控交换机销售2300万线,占全行业31.1%;计算机2588万台,占全行业27.7%;手机6427万部,占全行业13.4%。在本届百强企业中,排名前10位的企业营业收入总和达6035亿元,占百强企业总量的53.7%;上交税金167亿元,占百强企业总额的47.7%。   研发投入不断加大,自主创新能力日益提高。高额研发投入使百强企业不断在核心技术上取得突破。自主知识产权的不断积累,使中国信息技术领域国内专利申请的增长速度、申请数量都已超过国外专利申请的增长速度和申请数量。   结构调整有序推进,核心基础产品加快发展。百强企业积极参与下一代网络、新一代移动通信、数字电视、信息家电、集成电路、软件、新型显示器件等高技术产品的发展,优化产品结构,寻求新的经济增长点。   多种经济成分同步发展,民营企业实力不断提升。从股权结构看,百强企业中单一的国有经济成分在逐步减少,集体及民营企业数量稳步上升。百强企业经济成分的多元化格局为百强企业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表2 2007年(第21届)电子信息百强企业名单
排序 企业名称 营业收入(万元) 利润总额(万元) 出口交货值(万元)
1
联想控股有限公司
13894689 40560 291832
2
海尔集团公司
10801576 150275 1461372
3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6588016 413617 3466014
4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6312120 -158482 842281
5
美的集团有限公司
5182281 137037 1780630
6
TCL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4685523 -356887 1353539
7
海信集团有限公司
4353344 73389 630832
8
北大方正集团有限公司
3088350 118743 80944
9
熊猫电子集团有限公司
2774131 68598 1571581
10
上海广电(集团)有限公司
2670016 -204717 1436906
11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2303168 106962 1021155
12
四川长虹电子集团有限公司
2151163 -63309 340905
13
长城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2002021 54120 1744894
14
浪潮集团有限公司
1520376 28965 114758
15
上海贝尔阿尔卡特股份有限公司
1501828 81682 699870
16
深圳创维-RGB电子有限公司
1478978 22043 176908
17
广东格兰仕集团有限公司
1466280 63879 538814
18
深圳华强集团有限公司
1396547 63833 799008
19
惠州市德赛集团有限公司
1353551 38857 785659
20
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
1331689 138844 680427
21
康佳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1265615 11609 386838
22
同方股份有限公司
1222074 37636 151880
23
厦门华侨电子企业有限公司
1176432 5469 413823
24
广州万宝集团有限公司
1149106 38103 329825
25
金龙铜管集团
1033945 18609 288925
26
惠州市华阳集团有限公司
967170 56936 614588
27
大连大显集团有限公司
953182 7581 581759
28
上海飞乐股份有限公司
876840 110822 350406
29
深圳市赛格集团有限公司
829787 22118 621962
30
宁波波导股份有限公司
673956 2829 272842
31
上海宏盛科技发展股份有限公司
604223 13614 590447
32
亨通集团有限公司
597347 21334 12036
33
深圳桑达电子集团有限公司
582484 16312 237250
34
侨兴集团有限公司
565794 19327 33867
35
永鼎集团有限公司
565269 16895 8322
36
许继集团有限公司
564915 46043 3891
37
万利达集团有限公司
563849 21621 379639
38
格力电器(重庆)有限公司
563804 13788 0
39
夏新电子有限公司
554646 5599 109664
40
福建省电子停息(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529589 6377 110279
41
宝胜集团有限公司
523313 18889 8554
42
华东电子集团
516877 6725 159264
43
中国华录集团有限公司
514440 15920 445686
44
彩虹集团公司
508495 9968 155062
45
河南新飞电器(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500912 22200 37565
46
浙大网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483764 15185 14000
47
中天科技集团
481316 53568 10948
48
上海华虹(集团)有限公司
478713 76504 198282
49
浙江富春江通信集团有限公司
458466 13085 7785
50
广东志高空调有限公司
452348 12927 156249
51
江苏宏图高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439582 4294 33738
52
宁波韵升股份有限公司
437791 14180 268854
53
铜陵精达铜材(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435531 11127 1050
54
长白计算机集团公司
430293 4091 357686
55
广东东菱凯琴集团有限公司
398770 18225 305223
56
富通集团有限公司
383671 13771 10608
57
晶龙实业集团有限公司
381444 122498 67749
58
武汉邮电科学研究院
372937 3600 54265
59
震雄铜业集团有限公司
372397 11595 72797
60
航天信息股份有限公司
367715 51914 0
61
大恒新纪元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365597 9224 14356
62
通光集团有限公司
358102 29736 38625
63
紫光股份有限公司
351202 2810 655
64
四川九洲电器企业集团
351103 27262 122859
65
汇源集团有限公司
350358 14065 0
66
广东生益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339861 48485 238269
67
河南安彩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339596 -61079 59703
68
七喜控股股份有限公司
336737 7168 40300
69
中冶赛迪工程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329945 36829 0
70
长飞光纤光缆有限公司
324108 15367 17056
71
东软集团有限公司
315026 31687 88894
72
上海金陵股份有限公司
312868 18700 90604
73
浙江万马集团有限公司
305973 18609 30141
74
中国四联仪器仪表集团有限公司
297034 17857 24507
75
中国振华电子集团有限公司
289659 13005 65255
76
华润微电子(控股)有限公司
288080 32493 59552
77
横店集团东磁有限公司
285429 26716 153052
78
华伦集团
283185 8479 0
79
青岛澳柯玛集团总公司
280420 -85219 21216
80
咸阳偏转集团公司
277026 3251 101420
81
上海飞乐音响股份有限公司
265903 15391 111262
82
江苏新潮科技集团有限公司
264033 21058 102990
83
中国乐凯胶片集团公司
261841 4662 55047
84
广州无线电集团有限公司
230983 65686 26019
85
大连辽无二电器有限公司
230660 9590 147398
86
哈尔滨光宇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226384 20349 23791
87
江西省电子集团公司
225831 14696 50598
88
江苏双登集团
225348 24788 5634
89
南通富士通微电子股份有限公司
219061 10185 187769
90
浙江长城电子科技集团有限公司
218871 5642 3402
91
大唐电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213322 -66301 4134
92
重庆渝能泰山电线电缆有限公司
212876 3574 7963
93
北京华旗资讯数码科技有限公司
203600 1487 7620
94
泰豪集团有限公司
200976 12152 8369
95
江苏林洋电子有限公司
200256 25318 1486
96
深圳市新天下集团有限公司
191206 4896 14855
97
南天电子信息产业集团公司
190492 3245 2776
98
广东汕头超声电子股份有限公司
188469 11551 78756
99
上海自动化仪表股份有限公司
187544 6935 6689
100
风帆股份有限公司
186731 7690 2296
 6 市场竞争日益加剧,产业格局出现新的调整   2006年,外资企业加大了对低端市场的争夺,对本土企业的成本和市场优势构成新的挑战,也使其市场份额出现不断扩大的趋势。   元器件行业竞争加剧对整机行业影响明显,如芯片、液晶面板市场竞争加剧都导致整机价格大幅缩水。预示着基于产业链的竞争格局日益形成。   服务商和渠道商对制造企业形成新的竞争,如电信运营商大力发展定制业务,大型渠道商介入制造领域、部分代工企业发展自主品牌等,将引起产业格局新一轮的洗牌。   国家及地区间竞争日益激烈,周边地区日益重视电子信息产业发展,在市场和劳动力等方面的优势目趋显露,国际产业转移和跨国投资逐步出现新的分流。   7 软件业发展情况   2006年,软件产业完成销售收入4801亿元,同比增长22.9%。软件增加值1838亿元,增长22%。从业人员已达129万人。   产业结构日益优化,软件服务与系统集成增速超过软件产品增速,占软件与信息服务业总收入的比例逐年提高。2006年,软件服务与系统集成年收入达到2384亿元,占软件与信息服务全部收入的49.6%。在国家引导资金的支持下,企业和社会不断加大研发投入,操作系统、数据库、中问件、中文办公软件、信息安全软件等研发相继取得突破。    2006年,千人以上规模的软件企业近百家,软件销售收入超10亿元的企业达到62家,软件销售收入上亿元的企业有594家。国家规划布局内重点软件企业152家,其中,上亿元企业69家。截至2006年年底,通过CMM/CMMI2~5级评估的有448家,其中,通过CMM5/CMMl5的有38家企业。    2006年,中国共有5个省市软件规模超过300亿元,分别是北京、广东、上海、江苏、浙江,合计达3086亿元,约占全国的64。3%。   软件与信息服务外包产业取得了较快发展,成为软件与信息服务业发展新的增长点。2006年,中国软件出口超过60亿美元,软件与信息服务外包收入超过20亿美元。嵌入式软件应用领域不断扩大,2006年总产值已达到1028亿元,嵌入式软件收入占整个软件与信息服务业收入的21.4%。   2006年,中国网络游戏市场实现销售收入65.4亿元,同比增长73.5%,网络游戏产业为相关行业带来的直接收入达333.2亿元,是网络游戏市场规模的5.1倍。自主研发的民族网络游戏显现出强劲的竞争优势,市场规模达42.4亿元。   软件人才学历教育成效显著,2006年,中国普通高校软件及相关专业毕业研究生2.9万人,本、专科毕业生72万人,并拥有35所示范性软件学院和35所示范性软件职业技术学院。    2006年,信息产业部会同有关部门制定了《软件企业认定标准及管理办法》、《软件产品管理办法》等相关配套规章。软件产权交易得到规范,软件正版化工作不断加强,对盗版软件的打击力度进一步加大,极大地改善了软件产业发展的市场环境。 信息产业行业管理   继续转变政府职能,政策法规不断完善    2006年,信息产业部按照“退后一步、站高一步”的思路,全面履行政府各项职能。转变政府职能、依法行政和队伍建设取得新进展。积极推进《电信法》起草及《邮政法》、《无线电管理条例》的修订工作,《电子信息产品污染控制管理办法》等部门规章出台。启动了《软件与集成电路产业发展条例》研究制定工作。制定了推进行政执法责任制的方案和意见。加强政策制定、信息发布及政务公开工作。邮政体制改革稳步实施。继续推进CEPA的落实及内地与港澳的产业合作;推动两岸信息产业合作,成功举办了第二届、第三届“海峡两岸信息产业技术标准论坛”。   加强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工作,推进行业转型   对行业发展的规划指导力度加大,组织完成了信息产业“十一五”行业规划、专项规划、职能规划和区域规划的编制工作。各级电信监管部门按照“以人为本、监管为民”的理念和社会利益最大化的要求,从维护广大消费者合法权益出发,加大工作力度,创新管理方式,扎实开展“畅通网络、诚信服务”及“阳光绿色网络工程”等活动,在互联互通、网络与信息安全管理等各=方面取得了明显成效。针对用户反映强烈的移动信息服务、垃圾邮件等热点问题,进行了专项整治和规范。稳步推进电信资费管理方式改革,引导企业降低部分地区过高的移动电话资费和区间通话费。建设项目管理和质量监督力度加大,通信建设市场秩序好转。修订发布了《频率划分规定》,加强了台站管理。会同有关部门开展了软件正版化、手机市场秩序专项整治,加大了税控收款机等产品的管理力度,整顿和规范电子信息产品市场取得积极成效。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工作加强。   落实国家创新战略,扎实推进科技工作    2006年,信息产业部组织召开了《全国信息产业科技创新会议》,发布了《信息产业科技发展“十一五”规划和2020年中长期规划纲要》,启动新一代宽带无线移动通信等重大科技专项实施方案的编制工作。建设了一批软件与集成电路公共服务平台,产业联盟对科研开发和成果产业化的推动作用有效发挥。集成电路、软件、数字电视、数字集群、光通信、信息安全等领域涌现出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和产品。运营企业建立研发机构,加大研发投入,在完善创新机制方面取得了新的成效。标准和知识产权工作取得新成果,2006年共发布行业标准 284项,申报并获批准国家标准49项。   贯彻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推动社会信息化建设    2006年,全行业认真贯彻《2006-2020年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配合有关部门积极推进各项信息化重大工程建设,电子政务、电子商务及企业、城市信息化推进工作力度加大。认真落实《电子签名法》,完善了电子认证服务工作,网络信任体系建设稳步推进。启动了《信息技术应用条例》的制定工作,组织实施了信息技术推广应用倍增计划。研究并提出了《信息产业参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工作意见》,农村信息化综合信息服务试点取得初步成效。信息系统工程监理得到加强。配合有关部门推动全国农村干部现代远程教育试点工作取得新进展。 国际合作与交流   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中国企业开拓国际市场的领域和范围逐步扩大,利用外资的质量和水平有了新的提高。中国对部分电子产品出口退税率进行了调整。做好加入WTO后过渡期各项工作,参与了中国对有关国家和地区的自由贸易区谈判。中美、中俄、中国一东盟、中日韩等双边多边合作进一步加强。中国推荐的国际电联副秘书长人选成功当选,中国连任国际电联理事国。在有关各方的共同努力下,2006年世界电信展在香港成功举办。    2006年,在华召开了多个信息通信专业国际会议,签署了多个政府问或政府主管部门间的合作文件,参与组织了俄罗斯国家年系列活动。
产业企业信息收入集团增长有限公司2006年达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