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能在几度挫折之后生存下来,并且越活越滋润,海尔电脑的经历迭宕起伏。而现在,面对它在接近疯狂的自信当中追逐市场份额的举动,业界同样倍感惊讶 沸沸扬扬的上市传言中,暴露无遗的是海尔做大电脑业务的“野心”。 2007年7月3日,
能在几度挫折之后生存下来,并且越活越滋润,海尔电脑的经历迭宕起伏。而现在,面对它在接近疯狂的自信当中追逐市场份额的举动,业界同样倍感惊讶 沸沸扬扬的上市传言中,暴露无遗的是海尔做大电脑业务的“野心”。 2007年7月3日,海尔内部传出可靠消息称:海尔电脑业务将被分拆出来独立上市,并在2009年或2010年完成。据《IT时代周刊》了解,早已将上市列入发展规划的海尔电脑自去年起就开始策划上市事宜,公司领导与董事会成员曾就此多次开会讨论,并聘请了专业机构评估及策划具体融资方案。 近几个月来,业界关于海尔电脑业务上市的传言持续不断,多家投行也宣称此举将有利于海尔整体的资源配置,使公司从中受益。而刚刚过去的5月,有媒体甚至曝出“海尔将把电脑和电视机业务合并上市”的消息。时间虽然见证了这种说法的破灭,但海尔在电脑业务上所取得的一系列成绩却已令业界侧目。 调查资料显示,近两年来海尔电脑业务发展十分迅猛。截至今年5月,其笔记本业务已完成去年全年的销售额,而台式机和商用电脑也有了较快的提升。海尔电脑事业部一位部门经理表示,“完全有能力完成今年年初时定下的‘较去年3倍速度增长’的目标。”而针对某些市场研究机构提出的“产业链调整将使未来国内电脑品牌仅存2个”的观点,这位部门经理也不假思索地肯定“海尔电脑必是其中之一”。 如此近乎疯狂的自信,不能不令人对海尔电脑产生惊奇之心。 让“黑马”成为常态 1998年,国内家电厂商在3C融合的大趋势下纷纷涉足IT行业,海尔也不例外。 在2002年前的4年时间里,海尔电脑销量由1999年的5万台快速上升到2000年20万台,这让当时海尔电脑的负责人马国军十分兴奋,他给自己定下2001年实现50万台的销量目标。然而,好景不长,在2001年末的时候海尔电脑就传出渠道断货的消息。紧接着的2002年,随着马国军的离开,海尔电脑各地办事处先后关闭,其一切业务改由海尔计算机工程有限公司接管,事业部也由原来的400多人锐减到30多人,9000多万元的总体亏损迫其转为接单生产。 关于此次挫折,海尔电脑当时的说法是:“集团制定的2003年进入全球白电企业前三名的战略目标导致资源的投入减少,但海尔不会放弃电脑业务。”2003年,海尔与台湾宝成集团在上海成立的海成公司虽然使得海尔电脑品牌得到一定的推广,但缺乏清晰发展思路却使它很快陷入价格战泥潭。而海尔电脑本部部长高以成更是抱怨:“每次在招标中写海成的名字都显得不太好听,很多客户都没听说,解释起来也麻烦。” 据一位海尔电脑事业部的员工介绍,去年8月8日,海尔放弃增资改由海尔投资发展有限公司和宝成集团下属的精成电子科技集团共同出资成立海尔信息科技(深圳)有限公司,很好地解决了海尔电脑的品牌问题,也为自身的快速发展创造了更加有利的条件。 IDC的统计数据显示,2005年间,海尔电脑市场份额上升了14个名次,从排名20成为国内市场的第6名,并进入国内品牌前4强;2006年第4季度,海尔笔记本成功坐稳了国内品牌第2把交椅,仅次于联想;今年1季度,海尔笔记本继续拉大与第3名的距离,以高出对手近2万台的绝对优势被业界称为“一匹黑马”。 然而,这绝不是一匹甘于现状的“黑马”。多位市场观察人士一致认为,“海尔电脑的持续发力表明,它正努力保持‘黑马’之势。” 据悉,进入2007年后海尔电脑在市场上就动作接连不断,从多个层面合纵连衡沉稳布局。3月,它先是与山东最大的网吧企业万佳签订2万台网吧用机订单,继而与3C连锁巨头国美、苏宁电器携手,并与后者签下10亿元采购大单;4月,在与英特尔联合发动“酷睿2普及风暴”的市场活动后,海尔电脑又和数百家经销商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同时,它还向华硕、富士康等顶级制造厂商抛出橄榄枝;6月,海尔电脑不惜以1000多万元赞助费的代价,联手国际巨片《变形金刚》打响暑期促销的第一枪。同月18日,其隆重推出了号称“永远不死机”的“博越”系列电脑,宣布正式进军商用市场。 解规模之困 海尔电脑在PC市场中的凌厉势头引人瞩目,但有限的规模依然是制约其进一步壮大的最大桎梏。 一直以来,海尔电脑把联想当成国内最大的竞争对手,但它对联想还构不成实质性威胁,根本原因就在于“盘子太小,只能在局部市场突破”。以2006年为例,海尔笔记本、台式机销量总计90万台左右,而联想仅在2006年第四季度的全球销量就达到了477万台! 没有规模就没有优势,上游厂商的优势资源亦无法获取。要解决这些问题,海尔有两条路可以选择:一是自建生产基地,二是并购。但目前来看,这两条路海尔都不愿舍弃。 有消息称,为加大营销力度,海尔电脑正筹划在北京中关村设立品牌营销中心。此外,它还打算在长三角地区建立PC和笔记本电脑研发中心和笔记本电脑生产基地。为使上述计划能够顺利实施,海尔高层近期频频出动。而同样与扩大业务规模话题相联系的是,今年春节刚过,原数码副总经理兼PC业务群组运营中心总经理周春平等TCL多媒体高层人士先后加盟了海尔电脑。海尔内部人士证实,海尔电脑已经准备了大约50个中高层管理职位,“只要人选合适,总经理的位子也可以让出。” 并购方面,虽然去年6月和12月先后传出的“海尔收购韩国第三大计算机制造商三宝电脑和国内方正科技10%股份”的消息至今未果,但在2007年4月3日,海尔移动计算机事业部总经理方纯松明确表示,“未来三年内海尔肯定会采用并购方式促进电脑业务发展!” 高以成坦言,在面对“利润和规模,哪个更重要”的问题时,他和公司其他管理者都会选择“规模”。他表示,“在规模效应至上的PC产业,如果不制定高的增长计划,海尔电脑的风险会更大。”为此,海尔电脑在去年年末就制订了近似夸张的“笔记本电脑增长300%,台式机增长200%”的2007年增长目标。 利弊同行 当前,海尔电脑为进一步发展创造了两大较为突出的利好条件:大量的人才和忠实的合作伙伴。市场分析人士认为,周春平等人的加盟将加速海尔电脑自身的发展,并给对手以沉重打击;另一方面,海尔电脑与英特尔之间逐渐走向公开化的“非常关系”,也已经引发了国内PC厂商的集体恐慌。 一位国内PC厂商的老总透露,除了在CPU供货周期、差异化、品质等方面给予海尔特殊照顾外,英特尔还为海尔的发展推波助澜。例如,海尔电脑与苏宁电器在南京签下的10亿元电脑采购大单,就是在英特尔中国区总经理杨旭的穿针引线下完成的。而此前轰动一时的“并购方正PC业务”风波,也是因为海尔看上了方正在行业与商用市场的优势,英特尔从中推动的结果。 海尔方面表示,为了加快电脑业务的发展,集团目前正与国内、韩国等数家PC企业洽谈收购事宜。至于2007年的工作重心,方纯松表示,按照海尔电脑五年规划(2006~2010年),2007年的工作重心将放在商用市场,将其打造成具有专业商用产品、专业渠道、专业流程、专业服务和专业团队的商用体系。在2009年上市之前,海尔将收购一家商用电脑企业,以实现跨越式发展。上市融资之后,还将收购一家大型服务器企业。“相信在集团家电业务实力及品牌的强力支持下,在消费类、商用类及行业市场完成布局后的海尔电脑必将后来居上。” 海尔电脑的风头日盛,但还是有不少分析者对其前途持谨慎的态度。 他们认为,在核心技术缺乏、品牌知名度微弱等原因的压抑下,海尔电脑近年来多以争先应用新技术为主调。从“酷睿2”全球首发、VISTA电脑全球首发,再到时而爆出的产品功能夸大新闻,海尔品牌宣传的“大跃进”思维日渐明显,而其引以为豪的人才“挖角”抑或隐藏着致命危机。 以上人士表示,“挖角”做法的危险之处就在于这些来自联想、方正和TCL等对手的人才难以在短期内统一价值观与行为,他们能否在海尔电脑新架构中发挥出原有能力存在很大疑问。另外,海尔电脑常以更高的待遇来吸引这些专业人才,以获得更多的资源来笼络渠道商,这对于目前仍靠集团救济的海尔电脑而言绝非理性。电脑备战多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