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 泉州、东莞、温州这三个地方发展模式不尽相同,但也有相似之处,现在看来这几个地方的经济发展都进入了新的历史发展阶段,都遇到一些新情况、新问题。但广东人不着急,浙江人不着急,他们认为一些企业在市场竞争中被淘汰很正常,是经济发展规律使然。
泉州、东莞、温州这三个地方发展模式不尽相同,但也有相似之处,现在看来这几个地方的经济发展都进入了新的历史发展阶段,都遇到一些新情况、新问题。但广东人不着急,浙江人不着急,他们认为一些企业在市场竞争中被淘汰很正常,是经济发展规律使然。晋江经济发展到今天,同样需要让企业在严峻的环境受考验和锻炼。生物界有优胜劣汰的进化法则,企业经营、经济活动也有优胜劣汰的规律。
泉州的发展站在了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今年年初以来,在国际和国内等多方因素的综合作用下,泉州几大传统行业也先后进入产业震荡期。劳动密集型行业的洗牌,低附加值产业的整合,由此带来的将是产业集群度的变化与竞争格局的演变。
这场演变的背后,“马太效应”作用愈发明显。两极分化、强者恒强,是对“马太效应”的直观描述。当一些企业被迫停产、迁移,甚至倒闭,给留存下的企业反而带来了更多生机。因此,泉州传统产业如何借助此轮震荡产生的力量,迎来一个产业升级的新阶段,才是最受关注的。
“任何因素,都可能是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人民币升值过快、银根紧缩、原材料大涨、劳动力成本上涨……不论是大企业老板,还是小加工作坊业主,都能掰着手指列举出各种宏观困境。在与全国各行同样的困境下,一些不堪重负的泉州中小企业,不可避免地出现了不同程度的萎缩。
作为国内纺织服装、制鞋等轻工业的主要产业集群,自去年底开始,泉州就没躲过国内各大媒体的追逐。“停产”、“倒闭”的字眼,同样不可避免地被用在了泉州企业身上。一些政府官员在接受媒体采访时,甚至用“从惊愕,到习以为常”的心情转换,来描述一度出现的倒闭潮。
尽管在官方公布的数据中,难以查到泉州到底有多少家企业停产、破产或者倒闭。但是,仍然可以从一些相关数据中看出端倪。例如,以产值500万元为门槛的规模以上企业,今年上半年就有1050家企业产值低于这道门槛,累计完成工业产值仅27.37亿元,现价同比下降达48.8%。再以鞋都晋江市的官方统计资料,今年一季度,晋江全市712家制鞋企业纳税人中,有309家国税入库同比下滑或零入库,同比减收3277万元,下降了40%。
于是,一些有意图收购、整合产业链的企业便觉得,不妨再等等,洗牌洗得越彻底,整合的代价可能就更小。显然,这并不违背道德价值,而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规律。
弱者趋弱,这便是“马太效应”的作用使然。当面对国家宏观调控打出的组合拳时,一些实力强劲和有准备的企业可以用扎实的内功,顶住这股冲击波。但对于那些实力不济的企业而言,缺少有效的应对机制,突然茫然失措,任何一个因素,都可能成为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品牌加上资本,构成了泉州产业中‘强者恒强’的基本要素。”
不过,一些与广东、江浙等省份联系紧密的纺织、鞋服企业却认为,相比之下,泉州所面临的困难其实要小得多。何以产生这样的自信?那些纺织、鞋服企业的老板会告诉你:内销市场开拓较早,品牌意识觉醒较早,技术创新行动较早等,都成为泉州传统鞋服产业如今抵御风险的法宝。
从6月份开始,鉴于目前国内经济发展所面临的形势,中央高层纷纷出动,江苏、上海、广东、浙江、山东5个外向型经济省市成为主要的考察和调研地。观察人士发现,其中唯独少了福建,这恰说明福建所面临的困境,可能稍缓于其他地区。
以泉州鞋服行业的两个龙头企业七匹狼和安踏来说,即使是在目前全行业遇冷的大背景下,仍然保持着高速增长的态势。七匹狼本月发布公告称,预计今年上半年净利润将比去年同期增长150%~200%。而安踏,早在今年一季度就完成全年首三季的订货,订单升幅达到50%。
显然,像七匹狼、
安踏等一批龙头企业、品牌企业所产生的强力拉动作用,是今年来泉州产业经济保持平稳增长的根本保证。官方数据显示,对比去年同期,今年上半年泉州市新增
亿元工业企业97家,达到397家,其产值占到了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产值的58.4%。“洗牌”,让很多实力不济的企业感到“岌岌可危”,然而,对于有实力的品牌企业来说,他们似乎希望洗牌来得更猛一些,加快行业整合的速度。
以纺织、鞋服为主的“明星”企业,在扩张和升级道路上的动向,则在进一步佐证着“马太效应”。在积累了庞大的终端数量之后,一批优秀鞋服企业开始掀起终端渠道升级之战,旗舰店、生活馆、运动城等概念风生水起;品牌升级上,七匹狼、柒牌等不甘游离于二三线市场,新一轮“造牌”意欲高端;在食品领域,领跑企业福马、亲亲等正不惜重金进行着设备升级,旨在提高产品档次。
在这轮产业升级中,资本运作变得愈发重要。不论是终端升级,还是行业收购,资本所展现的力量,令众多泉商叹为观止,更多的企业开始蠢蠢欲动。品牌加上资本,构成了泉州产业中“强者恒强”的基本要素。
所以,比泉州还早做服装的广东人来了,他们要来学学泉州人的品牌和资本运作;荷兰食品巨头也来了,他们来寻找能实现共赢的合作伙伴。
“‘腾笼换鸟’,把有限而昂贵的土地资源,腾给更多效益好、高新技术、环保的企业。”
就目前国内各大媒体的报道而言,曾经是中国改革开放先行区的广东,无疑是这轮产业震荡调整中“受伤”最重的,珠三角大规模出现企业外迁潮、倒闭潮。
然而,仔细研究后可以发现,其实广东人并不着急。在他们看来,适者生存、优胜劣汰的“丛林法则”,同样适用于市场经济的发展。于是,“腾笼换鸟”的概念被广东省的相关决策层提出。决策层希望,可以借此机会,把珠三角有限而昂贵的土地资源,腾给更多效益好、高新技术、环保的企业。
事实上,由欧美日及亚洲“四小龙”为源端的全球产业转移,30年来已经历了三波浪潮。一是20世纪90年代中期之前,以服装、制鞋、玩具为代表的轻工业;二是90年代中期之后,以电子信息为代表的IT业;2000年以后则是重化工业。
泉州以其区位、劳动力、土地等比较优势,顺利抓住了前一次产业转移。但是相比珠三角、长三角,在承接第二轮产业转移时,泉州已经明显落后。比如,在广东早属于主导产业的电子信息,在泉州仍然属于新兴产业。同时,从今年上半年的数据来看,石油化工、电子信息、修船造船、汽车制造及生物医药五大新兴行业增速仍然低于全市水平。
即使是泉州视为支柱产业的纺织服装、制鞋两大产业,其实也是处于全球产业链的较末端,产业附加值低。而且短期内,这些传统的劳动密集型产业,仍然会是泉州不可动摇的支柱产业。
显然,在这轮产业震荡调整,以及新一轮全球产业链转移的过程中,泉州可能经历的阵痛,甚至要超过珠三角和长三角。因为,泉州所面临的产业升级,既包括纺织、鞋服等传统产业链要往高科技、高附加值方向延伸,又包括要大力吸引新兴产业进入,促使企业在洗牌过程中置换到高附加值的产业中。
当然,传统产业和新兴产业之间,也并非没有关联性和互相吸引力。比如,近几年石化产业项目在泉州方兴未艾,这里面,既有泉州港口码头的天然优势,又因为泉州纺织服装、制鞋等传统优势行业,都是石化产业的下游产业。
其实,“腾笼换鸟”在泉州也不是没有先例。早在去年底,泉州市将一个工业园区仅剩的300多亩地,悉数提供给一家太阳能电池生产企业。据称,这家企业所拥有的技术,在全世界范围内都处于领先地位。
产业企业行业广东机遇传统今年一些升级泉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