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劳工荒”、“电荒”和“油荒”,加反倾销、人民币升值、劳动力成本上升、原材料价格上涨以及国家对出口退税、加工贸易等政策的调整,在多种因素促使下,广东鞋业正经历着转型升级的阵痛,不少鞋企已被淘汰出局。来自亚洲鞋业协会的信息显示,今年前三季

“劳工荒”、“电荒”和“油荒”,加反倾销、人民币升值、劳动力成本上升、原材料价格上涨以及国家对出口退税、加工贸易等政策的调整,在多种因素促使下,广东鞋业正经历着转型升级的阵痛,不少鞋企已被淘汰出局。来自亚洲鞋业协会的信息显示,今年前三季度,广东已有大约近千家鞋厂及相关配套的企业,因各种因素或主动歇业倒闭,或被法院查封,或外迁其他地区另谋发展。

广东的制鞋业曾独领风骚多年,然而,持续多年的高速增长后,这个制鞋业重地最近几年却接连遭遇“劳工荒”、“电荒”、“油荒”等的重创,加上人民币的持续升值以及一些地区或国家实施贸易保护,使广东鞋企受到严峻挑战,许多鞋企要么倒闭,要么远走他乡。根据亚洲鞋业协会的统计,在广东五千多家鞋企中,有一千多家倒闭。除了部分倒闭外,目前广东另有25%左右到东南亚如越南、印度、缅甸等国家设厂,有50%左右到我国内地省份如湖南、江西、广西、河南等地设厂。

看到上述这些数据令人感到担忧,广东制鞋业会不会由此开始步入低谷,甚至导致整个产业衰落呢?要回答这个问题并不是那么简单。但是,随着广东的土地、人工等成本的提高,一部分鞋企倒闭已是一个无法避免的趋势。这是否意味着广东制鞋业正进入转型升级的阵痛时期?回答是肯定的。当前,我国经济正处于一个发展的临界点,其经济发展的转折态势已基本形成,如果产业结构得不到及时转化或升级,必然与经济发展产生矛盾,从而引发一系列问题。

观察国内制鞋业的现状,我们会发现,与同是制鞋基地的江苏、浙江、福建省相比,在面对同样的人民币升值、原材料价格上涨及宏观调控等外部大环境下,广东制鞋业受到的冲击最大。究其原因,是江浙闽等地的鞋企在开拓国内销售渠道的同时也在拓展属于自己的国际营销网络,在这方面比广东鞋企竞争的筹码更多,而广东超过80%以上企业都是采取加工贸易方式组织生产、销售。

在这一点上,广东鞋企应认真思考。因为广东鞋企过于依赖加工贸易这种模式,既没有采取国内外“两条腿”走路,又在自主品牌上缺席。正是这个原因,导致广东一家家鞋企的倒闭和迁移,进而使广东制鞋业陷入到危机当中。这也折射出广东制造业的现状,那就是低成本、低利润、缺乏自主品牌与技术含量的劳动密集型制造企业没有核心竞争力,一旦低成本的比较优势丧失,面临的危机就不单纯是生产危机,而是生存危机。

可以说,广东出现的鞋企倒闭潮是我国产业转型升级须付出的代价,也是广东加工制造产业面临生存危机的一个缩影。广东鞋企所需要的生存环境还不只劳动力、土地这些东西,对这些日益依赖于专业化分工的企业来说,企业关闭或转移是否就是唯一的出路,关闭或转移是否就保证它们一定能从危机中起死回生?有人说,像制鞋业这样的劳动密集型行业是候鸟行业,哪里成本最低,它就会往哪里搬迁。不过,对任何一家想更上一层楼的企业来说,都不可能靠四处搬迁来延年益寿。

要解决这些问题,不仅需要广东鞋企提高品牌意识、加大研发投入,也需要地方政府升级产业配套。当前,广东制鞋业在丧失了低成本的优势以后,应该做的事情就是提高产品的技术含量,打造属于自己的品牌。对众多鞋企而言,未来的出路只有一条:只有技术研发才是企业的出路,没有技术永远受制于人,必须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技术创新为动力,加快战略转型,努力提高鞋产品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向技术优势转变。

不管是付出代价也好,还是出现阵痛也好,其实并不可怕,可怕的是阵痛过后的“好了伤疤忘了痛”。有专家指出,未来两年都将是广东制鞋业的洗牌年,估计将有一半以上企业主动倒闭,退出制鞋业。这意味着广东鞋企要么转型,要么就倒闭。如果转型成功了,企业的竞争力就更强了。如果转型不成功,那么就只有倒闭或迁移别的地方。如果企业想活,就一定要过这道坎。换句话说,如果一场危机能够使广东鞋企的创新意识和创造力苏醒的话,那么这场阵痛无论对于广东鞋企还是对于我国的制造业来说,都算得上一个“利好消息”。


倒闭代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