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当中国通过降低服装纺织业出口退税率,以平抑巨大的贸易顺差数字之时,印度政府却提高了本国相关产品的出口退税。 或许,中国的纺织业真正的威胁并非来自反倾销所带来的利润率下滑,而是被竞争对手取代。印度纺织品替代中国纺织品国际地位的趋势

当中国通过降低服装纺织业出口退税率,以平抑巨大的贸易顺差数字之时,印度政府却提高了本国相关产品的出口退税。

或许,中国的纺织业真正的威胁并非来自反倾销所带来的利润率下滑,而是被竞争对手取代。印度纺织品替代中国纺织品国际地位的趋势正逐步显现。

作为中国在国际市场上最具竞争力的印度,纺织品出口竞争显然不是中印“龙象之争”中的个例。后者正在通过软件、制药和电信业等行业细化与中国的竞争。

印度纺织品显替代中国潜力

记者昨天从商务部了解到,近期,世界上第二大纺织品服装生产国印度出台了一系列鼓励出口措施。其中包括对国内纺织服装的出口退税率实行提高3%的优惠政策,新的出口退税率是10%。这一新政策的出台,再加上15天前,我国对服装的出口退税下调政策开始实施,令中国纺织品在国际市场的竞争雪上加霜。

国家发改委昨天发布《2007年下半年纺织行业出口形势分析及预测》指出:自2006年9月15日起,我国纺织品的出口退税率由13%降至11%或5%,2007年6月18日又公布下调服装与粘胶纤维的出口退税率。据纺织工业协会测算,今年下半年,由于出口退税率下调2个百分点,服装行业利润将损失48亿元,利润率将下降0.26个百分点。

对于新政策出台后,国际纺织品出口中即将存在的变数,中国商务部研究院世界经济贸易研究部主任梁艳芬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认为,印度将对中国纺织出口产生压力,前者纺织品已经显现出替代中国市场的潜力。

“虽然印度纺织品出口退税率只调整3%,调整幅度不大,但是对中国市场还是具有影响的。”梁艳芬告诉记者,印度作为世界上第二大纺织品服装生产国,其优势在于劳动力廉价、原料多样化、传统设计技术以及庞大的国内市场。印度纺织品出口退税政策的调整,将影响到中国国内相当部分中小型纺织品出口企业,“原因在于首先这些企业的市场抗风险能力差,另一方面则是这些中小企业出口产品存在严重同质化倾向,面临市场竞争尤为激烈”。有专家预测,中国纺织品真正的威胁或许并非来自反倾销所带来的利润率下滑,而是被竞争对手取代。

一位服装行业专家也向记者表示,服装出口企业利润大多数都来自出口退税。抗风险能力差等先天因素将使他们陷入无利可图或者赔钱的境地。

对华影响取决于国际配额

据了解,印度政府出台的新出口政策的目的,是为了减少出口企业因卢比兑美元升值造成的利润损失。在新政策中,除了对国内纺织服装的出口退税率实行提高3%的优惠政策之外,印度政府还对皮革制品、手工艺品等出口企业提供优惠贷款。

“印度纺织品在原材料和人员成本已经对中国形成了国际市场竞争力,再结合出台优惠政策,势必将对中国产生影响。”梁艳芬介绍。中国与印度都属于纺织服装业的传统大国,两国之间具有相似的资源优势。因此,印度被认为是中国纺织服装业最有力的竞争对手。

有资料显示,在2000年至2006年期间,中国纺织品服装出口额由480亿美元增至1198亿美元,增幅达149%;同时,印度纺织品服装出口额由98亿美元增至160亿美元,增幅为63%。但2006年以后,由于反倾销和欧美对华纺织品服装出口设限,导致部分订单流向印度,使2006年印度的出口增幅达到18%,已经很接近中国。当时就有专家预计,未来几年印度纺织品出口可能超过中国。

“新政策出台,将对中国产生多大影响,主要取决于中国纺织品的国际配额。如果配额放宽,影响亦将相对减小。”梁艳芬分析道。

放宽配额壁垒仍存

然而在中国第一纺织网总裁、首席分析师樊敏看来,放宽中国出口的纺织品和服装的进口配额,同样存在一个不可避免的弊端。

据相关资料显示,欧盟委员会决定在2007年12月31日之后,不再延长对从中国进口的纺织品和服装的进口配额。根据欧盟与中国2005年9月达成的协议,自2008年1月1日起,10类自中国进口的纺织品将不再受配额限制。与自由贸易相比,配额意味着增加了出口的额外成本,因此,取消配额意味着价格优势的回归。

对此,樊敏认为,随着中欧、中美纺织品协议的即将结束,我国纺织业将不可避免地进入一个贸易摩擦高发期。在记者此前采访中,一位服装行业从事者也向记者表示,虽然惟一的希望只能寄托于明年出口欧盟的配额取消,但取消配额后还有可能迎来更多的贸易壁垒。

同时,商务部研究院研究员梅新育博士此前接受采访时表示,尽管2008年之后欧盟不会采取配额限制中国纺织品出口,但中国纺织服装业也需要警惕诸如技术性贸易壁垒等举措。此外,政府部门也应在对欧美设限地区纺织品出口等方面做好引导预期工作。


服装纺织品加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