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  今天,IP化作为信息通信网络演进的方向之一,正在驱动着全球电信产业的发展。目前,互联网与电信网对于IP技术的共同采用,所有信息均用“0”和“1”的数字化表示方式,使不同网络的业务相互趋同,互联网与电信网的融合进程开始加速,业务相互渗透

  今天,IP化作为信息通信网络演进的方向之一,正在驱动着全球电信产业的发展。目前,互联网与电信网对于IP技术的共同采用,所有信息均用“0”和“1”的数字化表示方式,使不同网络的业务相互趋同,互联网与电信网的融合进程开始加速,业务相互渗透、相互替代的趋势充分显现。在融合的广阔天地里,“移动+互联”应用承载着用户对于“随时随地获取任何信息”的沟通梦想,指引着信息通信产业的未来,是近年来最为活跃、最为前沿的融合领域。前沿,决定了“移动+互联”应用在全新的探索之路上必须应对重重挑战。这相应要求“探索军团”必须在领导者——移动运营商的组织和掌舵下,积极进行取长补短、扬长避短的尝试,努力促使“移动+互联”应用以长远发展为目标踏上良性发展之路。   移动互联——融合应用驱动信息化进程   信息化就如同浩瀚的海洋,为移动互联应用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动力和广阔的空间。而移动互联应用的丰富与完善,也在不断加快着整个经济和社会的信息化进程。植根于信息化沃土,以融合为重要特征的移动互联应用,为互联网与移动通信网的长远发展提供了一条通途。   面向信息化、推动信息化,是移动互联应用的生命力所在。   信息化成为人类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在当今世界上,信息已成为一种重要资源,人类也开始有意识地利用信息。信息化不仅仅是一种技术现象,而是由ICT技术——类似蒸汽机和电的通用型技术驱动着的经济与社会变革。在中国,党的十六大报告明确指出:“信息化是我国加快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然选择。”   信息化是移动互联应用从诞生到成长乃至繁荣这一全过程中的主旋律。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技术咨询委员会主任李默芳表示,信息化就是利用ICT技术全面提高人们的生活、工作和学习效率,并带来更加美好的数字体验。换言之,效率的提高、体验的提升,主要依赖于时间的节省和距离的缩短,从而实现“任何人在任何时间、任何地方获取任何信息”的目标。显而易见,这一目标首先是基于移动通信手段,解决“任何人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的便捷性,其次是融合传统的移动应用与互联网应用等其他类应用,实现“获取任何信息”的目标。由此可见,移动互联应用正是信息化的产物,也必须始终坚持面向信息化、推动信息化的发展方向。   移动互联应用,同时为移动通信网和互联网的长远发展提供了一条通途。IP化趋势,为互联网应用与移动通信应用的融合提供了基础,产生了移动即时通信、移动E-mail、移动音乐下载、移动搜索以及移动电子商务等丰富的移动互联应用,从而最大限度地发挥了互联网业务与电信类业务的互补和转化的特性,并避免了二者之间的竞争和冲突,符合ICT产业长远发展的目标和方向,因此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取长补短——挖掘互联网应用创新价值   移动应用对于互联网应用的融合,为移动通信产业的长远发展和战略转型注入了“强心剂”。一方面,无比活跃的应用创新是互联网产业最为显著的优势。另一方面,移动通信产业正在致力于实现从提供简单话音向提供丰富信息的转型,应用创新对其而言是一个崭新的话题,也是一种迫切的需求。因此,移动应用对于互联网应用的融合,无疑是“取长补短”的一条捷径,移动通信产业应充分吸收互联网的创新精髓并发扬光大。   以创新为产业发展中永恒主旋律的互联网,是ICT产业应用创新的排头兵和重要阵地,这使得移动应用与互联网应用的融合具有了“取长补短”的重要意义。   首先,应用创新贯穿互联网发展的整个过程。中国工程院副院长邬贺铨指出,互联网的创新从简单起步并以需求为创新导向,以应用创新驱动技术的发展,互联网充满了创新的空间。与此同时,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演进和互联网协议的进一步扩展,促使互联网从注重传送到注重应用,应用创新的地位和作用更加凸现。   其次,互联网的应用创新拥有坚实的基础。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任何一个商务形态的成功都需要规模化市场的支持,互联网在全世界拥有巨大的网民规模,从而完全能够支持应用创新。而且,互联网的开放性、传播快与低成本的特点,能够大大降低实现创新的门槛,使应用创新随时从“点子”转化为“实践”。最后,得益于网络环境的改善。互联网应用创新将步入新的高度,创新的速度、广度和深度均将得到扩展。过去,互联网在应用创新时必须考虑基于窄带的网络能否实现的问题;现在,立足于宽带网络,互联网就能够提供内容更为丰富、形式更为多样的创新应用。   移动应用通过对富有创新精神的互联网应用的融合,无疑将大大增强自身的应用创新能力,并共享互联网这一规模浩大的应用创新阵地。互联网应用的融合,有助于移动运营商从提供单一的话音服务走向丰富多彩的多媒体服务,有助于其实现从移动通信到移动信息的转型,进而超越传统的通信服务在整个信息化领域中寻找新的市场机会。当前,无论是移动即时通信、移动音乐等娱乐类应用,还是移动E-mail、移动电子商务等商务类应用,都是互联网类业务向电信类业务的移植,同样也是移动应用的创新成果。伴随着互联网应用掀起的新一轮创新高潮,移动应用必将“取长补短”收获更多。   扬长避短——发挥电信网可经营性优势   移动互联应用是对两个有着本质不同的网络在应用层面的融合:互联网为寄生性业务网,电信网为经营性业务网。移动互联应用的可持续发展,取决于成功商业模式的构建,这决定了其必须以经营为目的。因此,在对互联网应用的融合过程中,移动应用必须“扬长避短”,即充分发扬经营性网络的优势,避免引入寄生性网络的劣势。   移动互联应用是基于移动通信网络带宽的增大和网络处理能力的增强,将先前互联网上的创新以及热门应用,如音乐下载、即时通信、E-mail以及电子商务等,移植至移动通信网络。在移植的过程中,取其精华、弃其糟粕是必须坚持的原则;在发展的过程中,充分发挥通信网的固有优势,回避互联网的“痼疾”,才能够确保移植之后的移动互联应用具有可经营、可管理特性,确保服务质量和体验质量,并在此基础上构建起适当的商业模式,从而确保可以踏上良性的长远发展之路。   互联网应用的寄生性特征,是移动互联应用构建商业模式时的“大忌”,必须坚决回避和摒弃。信息产业部电信研究院总工程师蒋林涛指出,寄生性业务是目前互联网的最显著特征和主流,无需为其消耗的承载网资源付费,成本低、发展容易。不掌控资源,就无法掌控业务发展的主动权,无法向用户提供服务质量、相应的售后服务等任何有关业务的承诺,这样的业务实际上是不可经营的;并且由于不自律、资源掠夺性消耗的特点,也是难以持续发展的。因此,寄生性业务不应是发展的方向,互联应用在向移动网络的移植过程中必须摒弃。   移动互联应用必须坚持移动通信网络固有的可经营性优势,培养用户的使用和消费习惯。作为经营性业务,传统的移动应用拥有承载资源,需要为其所消耗的承载网资源付费。掌控了承载网资源,就掌控了发展的主动权,可以向用户提供关于业务的承诺;并且,由于要有偿使用网络资源,因此会更有效合理地使用资源,从而求得最高单位资源的性能/价格比。因此,为了实现长远发展的目标,移动互联应用必须坚决继承和发扬移动应用的可经营性优势。   合作共赢——构建分工明确的战略同盟   “移动+互联”应用,除了在应用层面的直观融合之外,背后则是两大产业之间更为复杂与庞大的融合。在融合的过程中,无论是“取长补短”还是“扬长避短”,其最终的效果都要依靠恰当的商业模式体现;良性、可持续发展的目标,也取决于商业模式的成功。而如何构建分工明确的战略同盟,则是构建融合的商业模式时需要首先解决的问题。   通过合作建立分工明确的战略同盟,是两大产业融合的基调。在融合的过程中,共同利益是建立战略同盟的基础,因此以实现共赢为目的、兼顾双方的利益分配以及商业模式才是合作的基础,才是合作的动力。根据优势进行明确分工是确保合作效率和效果的关键要素。各司其职与各自优势的最大化发挥,将产生“1+1>2”的结果,这样的合作才最高效、最有利于实现目标。   在战略同盟中,移动运营商需要发挥领导者的作用。首先,移动通信网络的可经营性特征,是移动互联应用必须始终坚持的方向。如果丧失了可经营性,移动互联应用必然会丧失生命力,参与双方也会丧失热情,就不会获得成功。因此,由移动运营商担任领导者,是确保正确的发展大方向的必然选择。其次,互联网应用创新的方向和内容,必须建立在对用户需求的深刻理解上。由于移动通信用户与传统的互联网用户在使用习惯、消费习惯、应用需求等方面还存在着很大的不同。因此,与移动通信用户建立了长久而稳定联系的移动运营商,需要在创新中发挥“以用户为导向”的创新引导者的角色。   移动互联应用作为一种全新的事物,需要整个战略同盟齐心协力付出。对于领导者而言,如何最大限度地激发参与者的积极性是其工作的重点内容,这是对移动通信运营商提出的挑战。移动运营商需要研究新的价值链,新的商业模式。目前,移动运营商均在该领域进行着积极的探索。例如,中国移动以“为用户提供更好的生活、工作方式”为目标,目前已经利用移动梦网,与互联网建立了内容、分成关系,构建起了合作、共赢的商业模式。
互联网互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