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中国的工业化、城镇化和城市化还在深化当中,而开发区实际上已成为我国工业化、城市化的重要载体,甚至于对北京而言,中关村的经济总量已是全市“五分天下有其二”,也是继美国硅谷之后的世界第二大开发区。但今年中国和全

 

      中国的工业化、城镇化和城市化还在深化当中,而开发区实际上已成为我国工业化、城市化的重要载体,甚至于对北京而言,中关村的经济总量已是全市“五分天下有其二”,也是继美国硅谷之后的世界第二大开发区。但今年中国和全世界的经济形势都可以用“最严峻、最困难”来形容,世界性的经济衰退开始呈现,包括新兴经济体在内的各主要国家,工业投资增加值在下降,企业家的信心也有所下降。那么,这个时候的开发区怎么办?开发区的未来发展潜力在哪里?2月27日,“中国最具投资潜力开发区评选”的部分评委走进中关村,与中关村有关部门领导和NGO负责人就“开发区未来发展潜力”这一话题展开讨论
  新形势下的开发区应对之策
盖玉云:经济危机对中关村的影响,从软件行业来说,体现在增速下滑,但与制造业相比下滑还是不大的,有的企业,比如说家博科技,去年1到11月增长了37%,但到11月、12月份稍微降下来了,2月份停滞了,真正的经济形势可能在3月份之后才能看出来。我们园区有两万两千家高科技企业,这些企业也是跟软件行业一样,有好有坏,最典型的就是联想,联想在大裁员,我觉得这个时候,每个企业确实有每个企业的特点,但我建议企业宁可减薪也不要裁员。有些企业影响可能小点儿,像海龙,好的时候租金多高,现在也要降下来,与宏观经济相关度是很大的。
  陈秀山:当前形势下,开发区面临的问题出在外向型产业上,特别是对欧美出口的这些企业,受到的冲击比较大。当然,这种冲击结合我国的产业振兴、经济振兴的规划也可以变成一种机遇。我们能否出台一些振兴政策,以利于高新技术开发区、科技园区或者自由贸易区、保税区等园区应对国际的金融风暴?第二方面是产业的调整,结合国家对各个产业提出的振兴计划,一些优惠政策,能够在开发区的空间上得到具体的落实,利用这个机会完成升级换代的过程。第三个,要恢复或者加大对开发区的优惠政策力度。
  金融危机的出现其实是一个对开发区的地位作用重新审视的过程,或者说是一个重新提升、重新塑造的过程,应该加大发展力度。前几年我们感觉到开发区的作用似乎在下降,在淡化。除了少数几个国家级的如中关村、国贸等,一般的开发区政策相应在递减。这和经济发展的阶段有关。在今天的背景下,我觉得有些优惠政策可以继续保持,甚至可以有针对性地出台一些短期的优惠政策。总之,国家应对金融危机的政策,不仅包括产业政策,而且应该从空间上、区域上出台一些政策,从空间区域上来说开发区是一个很好的载体。
  周汉华:面对金融海啸,我觉得开发区应该区分短期方式和长期方式来对待。短期是需求下降的问题,可以通过刺激内需,甚至包括给园区主体特殊的优惠政策等方式渡过难关。从长期来说只能是经济结构调整和技术创新方面取得突破,科技靠制度的提升使经济得到更大的发展。我觉得在特殊的严峻的形势下,园区负担着更大的制度创新、体制创新的任务。
  蒲宇飞:我不赞成普遍意义上的优惠政策,现在的问题有三个,一个是怎么升级的问题,第二个是怎么转型的问题,还有一个是怎么转移的问题。转移是地理意义上的转移,转型是一个一、二、三产业这样一个意义上的转型,升级是在一个产业内部提高技术含量,提高层次,把这几方面结合好,我想对于我们园区自身的发展来讲,也是一个机遇。
  朱希铎:现在开发区最缺的是什么东西?我觉得缺的是服务和推动。开发区今后干什么,我觉得一个要在服务上做文章,另一个要在推动上做文章。服务上做的文章就是现在向谁服务,服务什么?用谁服务?什么服务机制?我觉得“服务”这个词现在在各种开发区包括我们中关村园区都面临一个挑战。推动,我体会的是政府在这里干什么,比如说二十年前开发区主要是政府起作用,政府主要是靠政策和便宜的土地吸引大家进到园区里来,大家在这儿可以开业、可以做事。现在政府推动什么?靠什么来推动?这些问题很值得思考。
  梅新育:我想对于我们的高新技术密集的开发区来说,这段时间可能是比较艰苦的。但是熬过这段时间之后,我们的机会也许就来临了,这个机会当然就是生产转移。
  这种金融危机,给我们中国企业创造了海外收购的机遇。而这种并购的前提是我们已经打出了自己的品牌,有自己的技术,以这样一种强者的姿态收购,才能够把被并购者的好东西引过来。
  “两新”组织与开发区制度创新
  蒲宇飞:现在对开发区来讲,对我们整个中国的经济发展来讲,第一是机遇,第二是信心,第三是判断。在这个形势之下,什么是我们真正的支点?新型组织、包括民营经济可能是下一步率先走出危机的支点。
  盖玉云:我们真正的创新应该是改革开放以来的组织创新、制度创新、模式创新,所以我们才有了民营企业。中关村新型的社会组织——行业协会和政府建立沟通渠道,既为企业服务,同时又代表这些企业跟专家们交流。有三种组织,第一是企业,是盈利性的组织;第二是政府,掌控公共资源、公共政策的组织;第三是非盈利的组织,行业、协会。我们的作用在于把公共资源怎么样分配好,实际上是政府的职能转换。
  杨建平:制度创新和推动制度创新是中关村科技园区的核心生产力。开发区的发展、成形和现在的成绩就是因为有了制度创新,同时推动别人的制度创新。将来的潜力也还是围绕制度创新。
  再说“两新”组织,在我们不动产商会是写字楼商会,中关村最初搞的建设是一批写字楼,所以我们商会初期的目的是帮助会员单位最快地完成建设,找到投资人、入住人。现在我们商会转变了服务方向,保证已经建成的楼里的客户入住,保证这个楼里有更多的高新技术企业人入住,保证这些人的生活环境、研究环境。
  陈栋生:我认为中关村的管委会,首先是对接国家振兴经济的十一个产业规划的一个窗口。现在,十个是工业的,一个是现代物流的;第二,为了应对危机,特别强调政府对中国自己的高新技术产品采取采购、订购制度,包括承担首次使用这个产品的风险;再就是投资引导资金,还有知识产权,还有代办股权转让,这样解决创新企业的要素来源问题。
  鲁瑞清:行业组织是市场经济的组成部分,市场经济离不开行业组织,没有行业组织根本不可能建立市场经济。政府职能的转移和行业组织的发展是相辅相成的,我们应该推动它的发展,行业协会没成立的可以先成立起来,成立起来了市场才有可能发展,才有可能承接政府转移出来的职能。
  政府怎么培育行业组织,我们从实证的角度来讲,中关村管委会已经走出一条路了。中关村的行业组织,真正是企业自发组织起来的,在市场基础上运转起来的。
  蒲宇飞:应该在这方面形成一个共识:在民营企业的拉动下,通过宏观结构调整激发微观企业活力,进而实现内需的扩张扩大。在民营经济的发展过程之中,如果我们的NGO、NPO真的能够面对这样的机会,更好的成长和发展的话,那么对民营的促进,对整个经济的协调发展,对内需的扩大都会发挥非常重要的作用。
  开发区未来前景和发展定位
  武廷海:在当前的形势下,开发区的发展可能包括二方面的发展。一方面是量的增长,要保增长;另外一方面是质的提高,怎么通过转型来引导城市的结构,区域的结构,提高发展的质量,这个要跟国家大的土地利用政策,以及城市建设方针衔接起来。
  周汉华:我对关于开发区前景和定位有几个看法:第一个看法,我们现在对开发区的定位要准确,我同意陈栋生老师的观点,现在开发园区特别多,趋同化使制度失去活力。所以我觉得对开发区的定位一定要准确,这个准确就是说不同类型的一定要体现不同的特点。要严格界定,比如综合改革实验区就要实现体制创新,要有自己的特点。区别之后应该体现其多样性,因地制宜。
  第二,开发园区要精,如果没有退出机制只往里进就搞成了保护落后的机制,没有竞争的压力。所以说高新技术发展其实要精,选择那些真正有实力、有希望,能够在自主创新道路上再往前走一步的开发区,塑造精品,然后再广泛地跟进。
  第三,现在到了加强立法和规范的阶段。开发区园区怎么保持持久的推动力呢?纳入法制的轨道就是持久的推动力。
  第四,要理顺管理的体制和机制。管理体制、管理机制的创新是最重要的,开发区园区的走向其实就是一个“两新”的组织或者整个的组织创新怎么更往前推。我觉得应该在《中关村条例》上再往前推进。
  魏谷:开发区园区的二次创业以及提出“五个转变”已经很长时间了。对于经济技术开发区我有三个方面的思考。第一,从注重产业转移到注重产业创新的转变;第二,从单纯注重产业开发到注重社区完善的转变,第三;从外资主导的文化体系到本土创新文化体系的转变。
  梅新育:我想未来开发区从总体上来说,主要体现在通过某种产业集聚,发挥这种产业范围经济和规模经济的效益,取得比一般区域更高的产出水平,而不是靠特殊的政策。特殊政策仅仅使财富在不同区域之间转移,却不能够形成更高的产出。当然特殊的区域需要特殊的政策,我想未来在海关特殊监管的地方还可以保留比较多的特殊政策。
  朱新铎:开发区未来前景定位,我同意梅博士的观点,我觉得现在有一个很关键的定位,就是关于创新要素集聚以及技术成果向产业化转移。
  陈栋生:中国在金融危机中受到冲击最大的是“中国制造”,而“中国制造”只有很少一部分是自己掌握技术和品牌的,没有自己的自主形态,这是实体经济受到伤害的主要原因。我认为高新区应该按中央前几年的定位,充分发挥四个作用。一个就是促进技术进步,成为增长技术创新的重要载体;第二,带动区域城市发展,特别是成为推动发展方式转变的强大引擎;第三,要成为高新技术企业参与国际竞争合作的服务平台;第四,应该成为抢占世界高新技术产业的制高点。如果充分发挥这几点,对于我们应对经济危机有重要的作用。
  陈秀山:开发区问题在现在国内外经济背景下,已经初步显现出来。现在,宏观经济问题掩盖了区域经济问题,人们把关注点放在了宏观经济上,金融、财政、产业,但是对区域、空间问题现在似乎往后靠了。其实开发区问题还是个区域问题、空间问题,所以中国经济保增长也好,振兴也好,走出困境也好,开发区应该充当着重要的角色。
  关于开发区的地位和作用,第一个,我觉得开发区是一个高新技术产业的聚集区,它是区域创新的发源地;第二,开发区是区域经济增长的增长极,是区域增长的发动机;第三,开发区是对外开放、吸引外资的先行示范区。
  武廷海:如果从空间生产的角度看开发区,其实也有投入、产出、交换、消费。在当前的形势下,应该把社区建设、社会建设、文化建设与整个开发区的经济建设结合起来,而不是单纯的经济生产的概念。
  盖玉云:我用三句话总结一下。第一句话,开发区也好,科技园区也好,这是中国最有潜力的,最有活力的区域;第二句话,这个区域的发展,具有国家政策的引领作用。不仅在硬的方面,在软的方面,比如组织形态、文化领域、自主创新等领域,都起着非常大的作用。我建议,开发区潜力的评估指标的重要一项就是自主创新,这个我确实深有感触。第三句话,在金融危机影响下,应当说机遇更多一些,新的机遇正在产生,从历史上看,危机往往带来新的机遇,新的机遇必有新的蜕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