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 一、宏观环境 1.经济发展平稳增长 从国际环境来看,2006年世界经济仍将保持稳定增长。根据联合国、世界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等机构的预测,2007年世界经济增长率将与2006年大体持平,世界贸易增长率将略高于2006年。但是,在加入
一、宏观环境1.经济发展平稳增长
从国际环境来看,2006年世界经济仍将保持稳定增长。根据联合国、世界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等机构的预测,2007年世界经济增长率将与2006年大体持平,世界贸易增长率将略高于2006年。但是,在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后过渡期”内,我国经济将面临更大的国际竞争压力,更多的“贸易壁垒”,更多的“贸易摩擦”,外部制约因素相应增多。对于制造型企业和出口型企业由于汇率改革以及国际石油等初级产品价格高涨等因素的影响,企业盈利空间进一步缩小。
从国内环境看,2005年,国民经济总体增长较快、活力增强,经济运行稳定性有所提高,“十五”规划提出的社会经济发展的各主要指标已基本顺利实现,为未来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预期2006年我国经济仍处在较快增长期。
随着能源、运输、基础原材料供求紧张状况得到进一步缓解,我国经济运行环境将会比前几年有所宽松:同时,随着体制改革和扩大开放的进一步深化,经济增长的内在动力和活力继续增强;宏观调控政策措施效果继续显现,经济和社会薄弱环节会进一步加强,社会供给总体状况将继续改善。特别是消费结构稳步升级,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加快,科技进步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城市化建设步伐加快等中长期影响因素不变,为2006年继续保持较快增长创造了良好的环伊,但同时,我国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没有根本转变,经济结构不够合理,自主创新能力不强,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矛盾日益突出,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影响发展的体制机制问题暖待解决。
2.社会问题成为政府关注的焦点
当前,我国处于经济结构剧烈变化、各种矛盾集中呈现的发展阶段。经济社会发展与利益格局调整的矛盾,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与政府部门自我改革的矛盾等都进一步深化;同时,三农问题、就业问题、收入差距、医疗改革、教育改革、社会秩序与公共安全等问题一直是社会各界关注的热点。这与我国体制改革的过程,尤其与传统二元经济结构向现代经济结构转变、增长方式由数量扩张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的过程紧密相关。可以说,盘根错节的社会矛盾和经济问题使后续体制改革的复杂性和艰巨性日益彰显。
因此,从宏观层面讲,当前改革的主要任务是,以转变政府职能为重点,着力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统筹协调各方面利益关系,注重社会公平和公正,促进社会和谐,维护社会稳定。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消除影响科学发展的体制障碍,在一些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实现新的突破。
与社会、经济发展联系紧密的电信业也出现了一些社会焦点问题。随着互联网产业的快速发展,互联网用户和信息内容业务与服务种类在加速增长,电信服务业的价值链得到进一步扩展,信息内容业务与服务的业务量和业务收入也在大幅提高。但不容忽视的,当前互联网“虚拟社会”领域也存在一些负面影响并带来了新的社会问题。在网民结构呈现出低龄化趋势的背景下,由于缺乏有效治理手段,各类虚假诈骗、色情淫秽、凶杀暴力等不良信息不时见诸互联网,严重影响了未成年人的身心健康,诱发了一系列社会问题。因此,如何保障网民健康上网,已成为互联网治理必须解决的头等大事。
二、行业环境
1.技术发展迅速,行业管理面临挑战
(1)网络融合要求破除政策壁垒
随着信息技术的日新月异,全球通信市场和业务的发展需求,电信网、互联网和广播电视网的融合趋势越来越明显。欧盟、美国、澳大利亚等国早在2002年已经实现了电信与有线电视网络的相互开放和准入,日本、香港等国家和地区现在也有多家电信运营商提供付费电视服务和IPTV业务。
“十一五”时期,我国电信运营将进入网络升级换代期。“十一五”规划明确提出,要加强宽带通信网、数字电视网和下一代互联网等信息基础建设,推进“三网融合”,健全信息安全保障体系。随着我国宽带网络基本建设和网络接入技术的飞速发展,宽带用户的数量不断增长,加上互联网、计算机、多媒体等技术的不断进步,促使越来越多的宽带用户已不满足于在IP网上传输文本信息和数据,人们希望在网络上获得更多的丰富多彩的音视频多媒体应用。在这一需求的推动下,以IPTV为代表新的多媒体视讯业务形式应运而生。
①IPTV发展急待政策支持
IPTV是指以IP方式提供TV节目,与具体的显示终端没有必然联系,可以是电视机、PC或手机等。但IPTV不是对传统TV的简单仿真,其最大的特点是能够进行个性化和实时交互特点的点播服务,还可以开展类似于传统电信业务和互联网业务的其他增值服务。
IPTV的发展不仅有理顺行业管理体制的问题,在运营方面,也存在运营模式不清晰,运营主体不明确,运营网络能力不强,内容不够丰富,资费政策不明晰等问题,导致运营风险较大。在技术方面,存在服务质量不容易保证,传统存储分发网络(CDN)需要较大改造,大规模组播支持,终端形态和安全保护等问题。在标准方面,存在编解码标准不统一,系统问互联互通困难等障碍。
众多不确定因素不仅影响了这一新兴业务的发展也为行业监管部门带来管理挑战。
②VOIP发展与监管需要新思路
VOIP(Voice over Internet Protocol)是在互联网和基于IP的数据网上进行的语音、数据传送,体现了网络融合基础上的边缘化发展趋势,其最终目的之一是为消费者提供更加多样化、简单化、价格低廉的实用业务;削减运营商的运营成本,减少资本开支:提供一个支持各种增值业务的平台。因此VOIP业务已经成为当前通信业发展的新热点。但由于本地电话业务市场尚未开放,VOIP如何“落地”成为核心问题。更关键的是,即使不开放本地业务市场,IP话音业务仍然将越来越多的旁路现有基于PSTN网络的传统话音业务,而同时消费者权利无法得到保障,现有的国有资产也无法实现保值。这将给行业主管部门现行管理模式带来多方面冲击。
(2)3G启动提升互联互通监管要求
从技术角度来看,3G主流技术已经基本成熟。cdma2000由于技术本身的平滑演进特性,进入3G的障碍不大。WCDMA以前受版本不断更新的影响,阻碍了商用进程,但目前主体标准已经定型,具备了规模商用的基础。TD-SCDMA技术要相对滞后一些。总的说来,当前的3G技术已经能够支持规模化的商用网络部署。随着3G网络的部署,各运营商在网上开放的业务种类将越来越多,涉及到的新业务的互联互通问题也日渐明显。
当不同运营者使用相同或不同的技术(W-CDMA、TD-SCDMA、CDMA2000)组建3G网时,对管理上带来最大的挑战是互联互通问题。具体包括:不同的3G运营商之间的业务的互联,3G运营商同2G运营商之间的业务互通(尤其是在3G网络建设初期,网络资源共享后的互联互通)以及3G运营商同传统固定网运营商的互通。
(3)PSTN向NGN的演进将促进企业转型
NGN网络的核心能力优势在于:①建设成本低:NGN的核心是呼叫控制和承载分离,这样使得话音、多媒体等业务流量不需要跟随信令在多级交换系统之间转移,从而节省大量的网络资源,进而节省大量的成本;②多业务承载能力:除了话音业务之外,还有多媒体、数据等综合业务的承载能力;③所有媒体类型统一承载,使得综合业务、跨媒体业务(比如一次会话中涉及多种媒体)的开展成为可能。
在NGN网络下,用户可以有多种终端和多样的接入(不再局限于传统的IVR接入)手段,极大方便了业务的开展。
此外还有开放性方面的变化。NGN网络架构下开放API的提出,使得运营商可以开放网络能力给SP/CP/ISV,使之能够提供更为丰富多彩、更为个性化的业务。例如在游戏业务中提供点击呼叫、点击会议等。另外,开放思想的提出和开放模式的探索,也使得运营商能够进行内容整合、分发,提供内容服务,从而完成由基础通信服务商向内容、信息等综合业务服务商的转型。
(4)无线宽带接入技术将成为3G发展的重要补充
宽带固定无线接入技术因为其高带宽、建设速度快、接入方式灵活等特点,受到了业界的关注。但这项技术也有其局限性,比如高频段26GHz的LMDS技术受天气影响较大,而3.56Hz MMBS技术在我国又受到了带宽不足等因素的限制。因此,宽带固定无线接入技术具有自身的优势,但也有其固有的缺陷。就目前重点推广的3.5GHz技术来看,运营商的经营经验表明,若单独把MMDS技术作为一个独立网络来运作,由于其技术、用户规模和频率带宽的限制,较难实现盈利。未来,随着3G技术的商用,3.5GHz将有望成为移动网络重要的接入补充手段,并对3G网络的搭建起到支撑作用。
WLAN在我国目前的工作,陷入了低潮阶段。这主要是受制于WLAN技术自身的限制,比如其漫游性、安全性、如何计费等,还没有得到妥善的解决。另外,高端商业用户的不足,使网络建设的投资收益比较低,因此也影响了运营商的积极性。未来,随着技术的进一步成熟,WLAN技术将在特定的区域和范围,特别是热点区域和高速信息接入领域,发挥对移动通信网络的重要补充作用。3G网络商用后,WLAN将成为弥补3G固定区域高速覆盖的不足。总体来看,WLAN具有很强的生命力,但其在运营领域的发展速度估计会低于过去的预期。
“WiMAX”技术以其远覆盖和高带宽特性,成为无线业界的新宠。WiMAX相对于Wi-Fi的优势主要体现在Wi-Fi解决的是无线局域网的接入问题,而WiMAX解决的是无线城域网的问题。Wi-Fi只能把互联网的连接信号传送到300英尺远的地方,WiMAX则能把信号传送3l英里之远。WiMAX技术虽然具有巨大的潜力,但尚处在襁褓阶段,目前还难以对当前的全球无线通信格局产生重大的影响。由于3G的实施,WiMAX将可能成为未来3G网络的补充手段,在高速信息接入领域发挥其特性。
(5)互联网治理已成为全球难点和焦点
互联网已经成为现代社会最重要的信息基础设施之一,成为语音、数据和视频等业务统一承载的网络。然而,随着应用的普及化、商用化和宽带化,目前互联网技术存在的不足和缺陷正逐渐暴露出来,成为进一步发展的瓶颈。为此,业界都在探讨和实施向下一代互联网(NGI)的过渡和发展问题。下一代互联网的主要特征是可扩展、高可用、可管控、高安全、端到端可寻址和呼叫,相应的关键技术是半导体和路由器设计技术、路由计算和查找技术、IPv6/MPLS技术、网络管理技术、QoS技术、宽带接入技术。下一代网络技术的全面展开将进一步推进网络融合的趋势。
目前已有的一些互联网业务如实时通讯技术(MSN/QQ)对电信业务市场的影响渐深。到2005年初,微软的MSN用户已经突破6亿大关,中国的QQ用户数也有几千万,这无疑对固网运营商的客户资源优势和语音业务提出极大挑战。由于互联网业务从网络结构到业务发展乃至运营模式、文化等与电信业务有着极不同理念和模式,因此给其治理工作带来很大的难度。
2.法制建设与体制改革
(1)法律法规建设在完善过程中,但配套政策措施的建立任重道远
自2003年起启动《电信法》的起草,已在2005年形成《电信法》(送审稿),并报送国务院法制办,预计《电信法》在2006年将有重大进展。其次,自2000年颁布实施的《电信条例》,围绕贯彻落实,陆续出台了一系列规章和规定。但是以《电信法》为指导原则的相关配套法律规章还需要不断建立完善。
(2)运营体制改革将进一步推进,产业政策、监管政策需要重大调整
2006年,信息产业部将结合第三代移动通信运营许可的发放,进一步优化电信运营市场的竞争格局,通过体制改革,逐步塑造和培育良好的市场竞争环境。
在条件成熟时,根据市场竞争和各区域市场的发展状况,考虑引入区域性基础业务经营主体,与全国性经营企业形成有效互补。
通过实施积极有序的开放政策,促进电信企业股权和市场结构的多元化。积极鼓励非公资本参与电信市场运营,鼓励外资和民营资本优先参与农村和西部电信市场建设。
体制改革后将形成新的市场结构,要推进市场竞争趋向有效,现有的产业和监管政策都需做进一步调整。例如要加强对基础业务市场不对称管制政策的设计与研究;完成对各基础业务市场竞争状况的评估,初步建立一套不对称管制政策体系,确定各业务市场的主导运营商;明确主导运营商的义务并加强对其的互联互通和价格管制;并适时出台《网间结算管理办法》,以经济手段强化互联互通管理。
3.业务市场变迁与企业转型
(1)业务市场变迁
①电信业务市场需求的多元化程度加深。由于预计到我国经济将继续稳定、高速发展,并进一步受到经济全球化的影响,信息化进程加速,电信用户的类型、结构、偏好将发生较大的变化,电信需求层次也随之提高。具体说来,针对个人用户的生活便利需求、情感需求、娱乐需求的支付功能、游戏娱乐功能、虚拟社区功能等通信功能,逐渐超过单一的话音等简单通信功能;企业和集团用户的通信需求也日益向专业化、综合化的信息集成服务转变。单一的低资费套餐、话务量批发在很长一段还会有其市场,但新的应用、新的解决方案将很快显现其市场生命力。
②由于新技术、新业务层出不穷,产业融合初露端倪,管制政策逐步放开,导致了电信市场的竞争主体继续增加,竞争格局将发生重大变化。
在基础电信业务领域,随着3G牌照的发放,可能出现新的移动运营商。由此,一方面移动业务市场展开更加激烈的争夺;另一方面,固定运营商,将充分利用其固定网网络优势,整合业务品牌和营销渠道,采取合适的定价方式和捆绑策略,提供包含固定及移动等的“一站式”服务,与现有移动运营商进行竞争。这样,移动业务市场的集中度将有所下降,利润总量将被固定运营商分流,市场竞争强度将有所强化,市场结构得到优化,当前结构倾斜的局面得到有效缓解。
虽然颁发3G牌照为部分固定运营商提供了新的利润增长点,但对于未能获得移动牌照的固定运营商而言,随着移动对固定替代趋势的强化,固定业务创新能力、市场营销能力及客户服务能力等缺陷将日益彰现,固定用户和业务量继续下降的趋势难以挽回。同时,IP类语音业务的冲击迫使这些固定运营商努力寻求新的增长方式,如调整业务重心,走专业化运营之路等。显然,固定业务利润空间的下降,将对缓和固定业务市场的无序竞争起到积极的作用,为进一步优化固定业务市场提供了良好的操作空间,但同时也使未能获得移动牌照的固网运营商的生存空间更加困难、甚至会走向亏损、破产。
在增值电信业务领域,目前约有16000家运营商,由于基于互联网的新业务对“内容”要求提高,加之新兴业务对传统业务具有很强的替代性,且自身具备成本优势(如VOIP),2006年增值业务运营商数量可望继续增加。
(2)企业的转型
2006年,是电信企业全面转型的一年,各竞争主体将根据电信监管政策的导向、电信市场竞争格局的变化调整企业转型的方向和速度。总体上从业务转型、企业机制转型和网络转型这3个层面将有所作为。
①业务转型,电信运营企业将由通信向信息化、从单一向综合、从功能型向服务型转化。
企业将用全新的眼光来审视传统电信业务,发现其中的信息需求商机,同时开发各种面向未来的信息应用和信息服务;逐步具备提供全面综合业务的能力,满足用户对音、图、影、数据等方面的新需求,形成综合化的发展思维,联合其他电信企业和相关行业重置产业链,优势互补,合作共赢;用服务简化信息业务,延伸服务的内涵,向用户提供人性化、一体化的信息应用,深入到用户的生产、生活中,寻找新的市场机遇。
②企业机制转型,电信企业将从实行精确管理、加强组织结构和人力资源创新、深化产业合作的3个方面转变企业机制。
对于增量市场,企业需要洞察客户需求,应用精确的管理工具,找到目标市场,有针对性地拓展新业务,而对于存量市场来说,则对不同客户群的需求进行动向分析,准确定位传统业务营销策略,持续提升传统业务收入;对传统的内部机制实施创新,建立面向市场的快速反应组织系统和服务型人才团队,对于面向ICT的新型业务领域,企业组织架构将进一步完善相关的运营功能,实现服务内容创新和内部运营优化的协同互动;电信运营商的合作能力及整合外部资源能力势必有较大的提高,并主动发挥组织协调作用,为产业链各方搭建沟通的平台,促使产业链各环节科学分工,实现价值的最大化。
③网络转型:转型后的网络,将建立在同一架构下,可以快速灵活相应各种业务,吸收了电信网络和IP网络共同的优点,横向“融会”,纵向“贯通”。即纵向端到端可管理、可控制,且网络结构简化,横向可以互操作,网络构件标准化,网络的运营成本大大降低。
4.市场发展总体趋势
预计2006年电信业务总量保持稳定、快速增长,继续保持25%左右的高位增长。近年来,我国电信业务收入一直保持10%以上的增长。受到电信市场基数加大、用户低端化以及电信业务资费实质性下降等因素的影响,2006年电信业务收入增长速度会有所放缓,但仍将高于GDP增长速度。
从业务收入的构成来看,受移动通信对固定电话的替代作用影响以及市场格局的变化,移动通信收入仍将保持强劲的发展势头,其占电信业务总收入的比重也将提高,在各主要电信业务中的优势地位会更加巩固。同时,网络的宽带化进程加速,数据多媒体业务收入比重也将进一步加大。
固定资产投资方面,将加大投资的控制力度,会更加谨慎,行业内固定资产投资将会呈现稳中有降的态势,但投资行为受政策及市场不确定性因素影响较大。
2005年,“十五”村通工程的目标已经提前完成。2006年,保持农村通信市场持续发展仍需要努力:部分地区的网络建设成本、维护过高;受收入水平限制,企业投入回收困难。从长远来看,必须充分调动企业的积极性,通过市场调节、宏观调控等手段保证农村通信的顺利推进。
三、对监管能力和监管政策提出新要求
1.监管能力的提升
客观环境的变化对监管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其主要表现在:①随着新技术新业务不断涌现,管制的范围不断扩大,电信监管需要适应新需求;②监管机构与综合部委的权限分工,部分分工职权边界不明,存在交叉,权责不清,监管出现漏洞和重叠;部分监管政策因存在协调问题不能适时、专业、完善地出台;③现有的国有产权结构,市场竞争主体产权的同一性,对监管能力的发挥有一定影响:④在电信监管实践中存在亟待解决的问题,例如不正当的竞争行为,恶性互联互通现象,用户投诉率偏高。
为适应以上需求,电信监管能力需要在以下几个方面得到提高:放松对新技术、新业务引进和应用的管理,放松市场准入,监管重点向增值业务主体经营行为的“事后监管”转变,加强对网络和信息安全的监管。未来的多元化产权结构有助于充分有效市场竞争格局的形成,使电信监管可更多地利用市场经济规律:利益主体的增加,要求监管机构会进一步提升研究能力,制定公开透明程序,保证各方利益在监管政策中能够得到体现。优化人员结构,提升人员素质。在电信监管手段中,更多的采用经济手段、法律手段和技术手段。
2.监管政策调整
2006年,电信监管将主动适应电信技术和业务市场的不断变化,在不断完善基础电信业务市场监管的同时,探索并形成对电信新业务(包括信息内容业务与服务)的监管思路,既维护正常的市场秩序,又能够鼓励、保护创新行为。监管目标更倾向于市场竞争秩序和消费者权益的保护、监管对象由基础企业向兼顾增值企业和互联网企业转、监管手段更加多样化、社会性监管职能更加突出。在市场准入、互联互通、普遍服务、资费管制、资源分配等重点领域的监管政策体现为:
(1)市场准入政策的调整
逐步放宽信息内容业务与服务、互联网接入业务、无线数据传送业务及网络托管等增值业务市场准入条件。对我国电信业发展影响较大的重要基础电信业务,包括固定本地、长途、国际通信以及卫星和移动通信业务等,原则上将慎重考虑引入新的主体。重点是出台相应制度,优化电信资源结构,充分挖掘基础电信的存量资产,通过增量解决某些业务市场供给相对不足的问题,增量激活存量。对于农村和部分西部地区的基础话音和宽带接入市场,实施更为灵活的准入制度。
(2)加强互联互通监管
继续加强互联互通业务的分类管理,支持业务创新,利用有效的经济杠杆调节和经济利益保障机制,调动电信企业参与互联互通的积极性。加大对强制互联互通业务的监管力度,维护用户利益。
充分发挥“互联互通监测系统”的作用,加强对网问互联互通监管的技术支撑力度。
通过规范网间互联互通的质量标准、制定网间互联互通的管理办法、完善互联互通技术实施方案,突出对互联互通的事前管制。
对于违反互联互通相关规定的行为要依法从严处罚,构成犯罪的,要依法追究其刑事责任。
(3)转变资费监管方式
继续积极稳妥地推进电信资费管理方式改革,逐步完善市场形成价格的机制,努力构建与之适应的电信资费监管体系。
资费监管重点由价格制定转向资费管理,加强对不公平价格竞争行为的监管,逐步实现资费管理规范化、程序化和透明化。
改进网间结算标准和结算方式,尽快建立合理有效的互联结算体系。借助网间结算的价格杠杆减少恶性价格竞争。
(4)建立普遍服务的长效机制
积极建立以电信普遍服务基金为主的普遍服务管理机制,在普遍服务基金出台之前,继续完善现行的“分片包干”的机制。
要调动各方力量,鼓励地方政府、企业、个人、民间机构、基金组织的参与,鼓励科研部门、设备厂商、运营商加强合作,共同加快普遍服务进程。
(5)强化服务监督,维护消费者权利
要切实保护消费者的公平交易权、自主选择权和知情权。规范业务流程和交易约定,保障公平交易;促进有效竞争,保障消费者自主选择权;增进电信服务的透明化,保障消费者的知情权。除此之外,关注消费者申诉权、合理补偿权等潜在权益的保障。
(6)有效配置电信资源
进一步加强对频率、码号、轨道、域名等电信资源的有效管理,努力提高稀缺资源的利用率。充分利用价格杠杆,完善对已用资源的收费和基金使用制度,加强对电信资源分配的市场化管理;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加大对非法使用电信资源行为的打击力度;建立相应的技术手段和管理体系,实现对已用资源和非法资源使用情况的监控;要通过市场退出机制,将利用率低的资源进行回收和重新分配。
(7)推进网络安全保障体系建设的进程,强化网络安全监管
进一步强化基础性工作,突出重点;重点推进建设以安全法律法规、组织管理、安全技术及标准、安全基础设施、产业支撑、人才队伍为核心的电信网网络安全保障体系,努力改变目前网络信息安全保障工作以封堵现有安全漏洞为主的被动局面。
(8)加强互联网治理
一方面要加强网络和信息内容的立法,严格依法监管,还要积极推动行业自律,科学地规范网络行为;另一方面要加强守法和自律教育,引导正确的舆论导向,以先进的文化和健康的内容占领网络阵地。总之,形成政府监管、行业自律、社会监督和企业依法经营的综合监管体系,对互联网文化产品进行适当的治理,保障互联网的可持续发展,切实解决互联网行业存在的“虚拟社会”问题,及其对“现实社会”的负面冲击。
电信电信业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