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人们在从不同视角回顾和评析国内2005年电信业的同时,也迎来了充满挑战和期待的2006年。2006年的中国电信业又将是怎样的风景呢? 电信业务继续增长   2005年中全国电信业继续保持较高速度的增长,2006年基本趋势仍然是增长,增长速

人们在从不同视角回顾和评析国内2005年电信业的同时,也迎来了充满挑战和期待的2006年。2006年的中国电信业又将是怎样的风景呢?

电信业务继续增长
  2005年中全国电信业继续保持较高速度的增长,2006年基本趋势仍然是增长,增长速度和数量大致与2005年持平。具体来说,最近几年,我国电话用户每年增加约在7000万户之上,2006年能够保持这个增量。2005年底,全国固网和移动用户总量预计为7.4亿,2006年越过8亿大关应该不成问题。我国电话用户数量已经是全球第一,为什么2006年还能维持这样的增长率?因为我国内地人口基数太大,普及率还不算太高,固网和移动的普及率,尤其移动的普及率,与北美、北欧、西欧、日本、韩国、新加坡以及中国的台湾和香港相比还有差距,仍有较大发展空间。

  在全球,移动用户的市场规模几年前就超过了固网,固网的业务收入逐年下滑,这种趋势一直延续到现在,可能还会延续到将来。我国固网业务市场从2003年开始也在走下坡路。不过,由于经济水平所致,从绝对数字看,2005年我国固网市场仍然是“阳线”,只不过“放量”不如移动。2006年,固网运营商会在转型中寻找新的增长点,时下被电信业炒得沸沸扬扬的固网与移动融合技术(FMC)可能就是一个信号。移动可以部分替代固话,但固话仍然有自己的天空。当移动在超常发展中受到资源、价格、安全等因素制约时,固网优势就凸现出来。据中国电信上海研究院对全国6个城市用户调研显示:11%的用户考虑在未来2年内增加固话线;78%的用户会考虑在搬家时安装固话;有79%的家庭人口在3人以上,大部分家庭仍有必要保留固话。可见,固话仍有广阔的发展空间,不可替代。基于这一认识,我们仍然对2006年固话业务给予乐观的看法。

  2006年,我国互联网接入市场也将沿袭上年的变化,即拨号接入用户继续萎缩,宽带接入用户保持快速增长,保持或超过2005年月均增长110.98万户的水平。这样,2006年我国互联网宽带接入的市场规模应当在4500万户左右,进入全球宽带互联网前几名,且xDSL是主要的技术选择。对于未来互联网接入市场,全球知名的市场调查公司Ovum-RHK于2005年12月中旬发布了一份最新的“宽带接入设备预测报告”,认为宽带接入市场是一个精力充沛的市场,到201O年之前宽带用户的年增长率将接近20%,而诸如IPTV、triple-play乃至更高速率的ISP应用将会持续推动宽带用户市场的飞速发展。报告指出,全球宽带接入设备市场在2006年的产值将达到137亿美元,其中网络设备占53%,客户端设备占据47%。到2006年,DSL依然在网络设备市场处于领先位置(占70%的份额),CMTS和FTTP设备分别占15%的份额。在可预见的未来,西欧仍将是全球最大的宽带市场,而中国和印度将在2010年成为全球第二大市场。笔者认为,该报告反映了全球当前和未来2~3年宽带市场的基本趋势,也客观反映了中国互联网宽带接入市场的基本走向。

  2005年我国电信业务总量预计为1.15万亿元,增长24.7%;电信业务收入5810亿元,增长12%。考虑到我国宏观经济的平衡发展和政府鼓励消费的政策,预计2006年我国电信增长速度与2005年大致相当。

  我国电信增值服务是全球最具活力的大市场之一。由于增值业务处于上升期,2006年增长业务收入不会低于12%的下限,收入总量应当超过720亿元。2006年政府将继续整肃和治理电信市场,增值业务市场是重点,预计将有一批不合格的运营商被淘汰,经营者数量可能比上年减少,而继续留在市场的总体上“品质”较高。在增值业务中,短信服务仍然受到市场的欢迎,2006年将继续平稳增长;MMS业务内容将更加丰富多彩,基于MMS的各种增值业务层出不穷,互联互通更畅快,用户使用更便捷,应用简单但交互性增强;2006年彩铃业务将进入成熟期,届时整个市场规模将达到50亿元,可实现营业税1.5亿元,2007年之后,预计中国80%以上的手机用户会申请并使用彩铃业务;2006年移动流媒体在经过2005年热炒后,用户数可能达到1000万左右,市场规模约16亿元人民币,2007年后流媒体业务逐渐进入稳步发展阶段。在突破监管和技术标准条件前提下,IPTV可能成为2006年增值业务的亮点,2008年后将真正腾飞。音乐下载在2005年已经有良好表现,预计2006年将成为增值业务的新星。

3G牌照时机已到
  我国在发展3G产业进程中,坚持既“积极跟进”、同时又“务实求真”,避免了许多国家出现的3G牌照泡沫。目前,2G在我国已经成为全球最大的市场,移动电话普及率已经达到全球的平均水平,新的多媒体业务需要有新的技术系统支持,3G就是自然的选择。

  从2005年初开始到9月,信息产业部的领导人就“憋”了几年的国内3G牌照多次表态:“3G问题到了该决策的时候了”,“将适时提出我国发展3G的决策建议”。直到2005年12月6日,信息产业部副部长娄勤俭再次就3G产业完整对外界表述:3G中国标准TD-SCDMA研发晚于其他2种国际标准,但从技术试验来看,目前完全具备了独立组网能力,这是产业联盟中20多个系统、芯片、手机终端企业共同研发的结果。在这之后不久,奚国华副部长于12月19日在中国电信集团公司2006年度工作会议上称:3G牌照发放的决策时机已到。他认为,目前通过严格测试,3G的同频组网、智能天线等关键技术得到验证,手机终端也有很大突破。我国手机用户数每月新增加数量在500万户左右,如不适时做出3G决策,会造成巨大的浪费。对于市场普遍关心的国内3G标准问题,奚国华副部长重申,TD-SCDMA在技术上取得重大突破,涉及这一标准的核心技术、产业链都已形成。

  部长们在3G通信上的一再表态澄清了许多业界关注的技术问题,特别是两位副部长的表态时间相差不到半个月,更吸引了业界的眼球,说明我国3G牌照将浮出水面,市场希望2006年将是我国3G服务明朗化的一年。

  经过细致分析可以看出,即便信息产业部很快就3G提出决策建议,但仍然有一些问题值得思考。因为“决策建议”毕竟是建议,还不是最终决定。从程序上说,从主管部门提出3G“决策建议”,到政府正式做出决定,这之间还有一段距离,此其一。“决策时机已到”中指的“时机”并不是一个明确的时间点,可能是一个时域,这个“时机”可以是现在,也可以是其他时间(未必是目前媒体传说的“年中”)。3G牌照发放涉及技术和业务成熟性、竞争格局优化、知识产权、TD-SCDMA标准等基本问题,其中任何一个问题不解决,都可能影响牌照的发放时间,此其二。3G网络建设是一个过程,3G业务用户也需要一个培育过程,尤其要加快对数据业务市场的培育,因为后者对3G业务的发展至关重要。专家指出,10%的数据业务承载量是考量上3G的临界点,此其三。从运营商的角度考虑,即便2006年发放3G牌照,也不意味着大规模建网。欧盟许多国家在推行3G服务时,也是先在试验点开办,然后逐步推广。

  3G业务之所以逐步推开,是从供给与需求两方面考虑的。3G的供给能力是指整个3G产业链的供给能力,包括技术可行、资金到位、终端适用、内容丰富。需求能力是指消费者的购买欲望和消费能力。现在看来,不论是供给还是需求,3G还没有出现当年2G那样的势头,所以即便2006年提供3G服务,也只是起步。并且,在3G起步阶段,用户市场只是象征性的,目前国内市场上的CDMA手机用户与小灵通用户将是潜在转移群,大规模的用户使用还有待观察。在先期用户中,白领阶层和大中学生将引领时尚消费“第一波”。

市场调整不可避免
  2004-2005年,关于中国电信业重组的传言沸沸扬扬,诸如“六合三”、“四合二”、“六合五”、“三加二”、“分拆联通”等等,众说纷纭,搅得相关企业人心惶惶,也影响到国际投资机构的投资意向,干扰产业正常发展。2005年过去了,上述传言都成了泡影。回过头来看,这些传言虽说没有成为现实,但也不全是空穴来风。

  业内人士都明白,我国电信市场结构的重组与3G牌照密切相关,而3G牌照的发放又与TD-SCDMA的成熟度有关。这种关系也可以倒过来描述:TD-SCDMA成熟与否决定了3G牌照发放,3G牌照的发放意味着电信市场的新一轮洗牌。奚国华副部长在2005年12月19日发表讲话时也是持这种看法,他说,3G牌照发放是电信竞争格局优化的契机,应借此机会形成电信业有效竞争局面。3G牌照的发放与市场结构的变化关系如此密切,这是当前我国电信市场结构重组与其他国家最大的区别和特点。既然TD-SCDMA“目前完全具备了独立组网能力”,“3G牌照发放的决策时机已到”,应该说我国的3G牌照已经明朗化,按照逻辑推理,2006年进行市场结构重组也就顺理成章。

  应该看到,新的重组与前几次的分拆整合完全不同。就交易成本而言,有人初步估算过,如果实施“六合三”方案,交易成本大约为200亿元,这还不包括重组带来的企业经营波动、股市价格波动等间接成本。重组涉及到多重利益主体和多重目标,要实现“多赢”非常不容易。比如国有资产的出资人,要求通过资源整合和优化配置,避免重复建设,实现国有资产保值增值;行业监管部门希望通过重组形成市场开放的格局和有效竞争机制,企业做大做强;资本市场的投资者希望降低准入门槛、防范风险、渠道畅通、有利可盈运营商希望得到3G牌照并成为全业务运营商,同时希望排解不同企业文化认同的困难;近百万电信职工希望不因重组而影响工作岗位和个人待遇;7亿多消费者则希望通过重组,享受到价廉质优的服务。

  在以上的诸多因素中,通过重组实现市场有效竞争最重要。对于我国电信市场的竞争程度,官方的正式说法是“初步形成了竞争格局”。这就意味着,竞争还要加大,首先要增加基础电信业务领域运营商数量。根据我国现在的市场发展状况,基础电信运营商数量多少才能实现竞争有度、有序和有效,才可以在不造成重复建设的同时实现国有资产保值增值?其次,目前在全国6家基础电信运营商中,全业务运营商只有一家,业内外强烈要求改变这种局面。如何整合现在的6家运营商,哪些运营商可以得到全业务运营权?基础电信运营商都希望得到3G牌照,正是基于这种考虑,他们都参加了2005年的3G场外测试,那么移动牌照到底增发多少张才合适?对此,奚国华副部长说过,“在中国的3G布局中,TD-SCDMA要占有一席之地,可能会由有实力的运营商来运营”,此话值得回味。还有,结构调整涉及到产权结构的变化。事实上,现在的6大基础电信运营商都是以国有资产为主的国有企业,在这类企业的资产重组中,如何引进非公有经济成分?2005年国务院公布的《关于鼓励支持和引导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明确指出,要加快垄断行业改革,在电力、电信、铁路、民航、石油等行业和领域,进一步引入市场竞争机制,积极推进投资主体多元化,非公有资本可以参股等方式进入。根据国务院的政策精神,国家工商总局在2005年向全国各工商机关发出通知,要求支持有条件的私营企业参与电力、电信、铁路、民航、石油、公用事业、基础设施等垄断行业、领域的投资经营。电信业以往几次改组和拆分都没有引入国内民营资本,这次市场重组还可以回避民营资本吗?

外资进入我行我素
  2006年是我国对外开放基础电信业务的第二年。回顾我国入世4年的外资进入表现,外资并没有像人们担心的那样“蜂拥而至”。2005年我国电信市场开放进入后过渡期,但至今外资仍然没有大动作,没有实质性进展。为什么?其一,外资进入我国电信市场的积极性取决于我国政策法律环境、电信市场重组、3G牌照发放、合资伙伴选择等因素。基础电信业投资巨大,投资风险较高,外资进入前自然三思而后行。其二,对于基础电信业务的开放,我国执行比较严格的市场准入制度和管制,我国坚持按地域、分时段、分业务、有比例(外资比例)对外开放电信市场。国外电信运营商认为这种按部就班的方式推进太慢,他们不敢恭维,但不可能违背,只有无可奈何。其三,我国电信市场开放主要限于合资企业的形式,而且外资比例按年限分梯次增加,在基础电信领域不得超过49%,在增值领域不得超过50%,国外电信运营商认为这种合作方式单一,外资比例不够,不如独资方式更直接、更方便。其四,对我国的电信市场的发展环境仍有许多疑虑,如我国政府经济宏观调控、电信法迟迟不出台、市场结构调整不明朗都使外国企业持观望态度。其五,外国真正有实力、有可能进入我国市场的电信企业都在忙于战略转型,忙于国内战场,对开拓国外市场有的还腾不出手来,只好等一等再说。

  根据我国政府承诺,2006年进入基础电信服务业的外资比例允许达到35%,开放北京、上海、广州等14个城市。那么,2006年外企会改变上年的表现吗?外资进入我国市场,不完全以我国市场开放水平为依据,很大程度上要考虑外国政府的态度。最近,美国等发达国家抛出“中国科技威胁论”,并在技术标准和知识产权方面有意设置障碍。所以对2006年外资进入我国电信市场的基本判断是,外企的基调是察颜观色,不温不火,我行我素,但会有一些试探性的表现,其特点为:

  首先,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是目前国外运营商与国内运营商主要的合作模式,例如英国电信与中国网通签署战略合作协议,法国电信与中国电信共同投资在广州、北京建立研发中心,西班牙电信国际集团(Telefonica)与中国网通建立战略伙伴关系,美国Verizon与中国的电信企业接洽等。其他在中国内地设有分支机构的美国AT&T、日本NTT DoCoMo等公司,2006年很难在中国基础电信市场上有实质性突破。

  相对于运营业,通信制造商继续走在外资进入的前头。如爱立信将从2006年开始,在未来5年内再向中国电信市场投入10亿美金,用以拓展生产和采购,进一步提升在华生产能力、研发能力和服务能力。西门子中国公司计划在2006年增资10亿元,实现在华长期投资116亿元。2006年该公司在华再招聘3000名员工,把在华员工总数扩大到近40000人。考虑到要“走”近2008年奥运会,我国电信网络的改造和提升更加迫切,外国设备制造商还会加大在华投入。

  其次,回避基础电信运营商,将视角转向我国增值业务市场。现在,有的外企与国内增值服务商联手经营网络电话,折射出外资在进入我国电信市场时打政策“擦边球”的心态和策略。

  另外,Telefonica在2005年斥资2.4亿欧元收购中国网通2.99%的股份,并计划将中国网通的股权持有比重最高提升至9.9%,最后将会委任一名董事到网通管理层等。西班牙电信与网通的合作可能会为其他国外电信运营商提供示范作用,引来仿效。如果我国3G市场明朗化和市场结构重组加快,这种购买股份的选择也会加快,2006年下半年之后是外资进入的有利时机。

  最后,国外运营商希望中国电信业投资环境更加透明。透明度原则是WTO基本原则之一,有关电信服务贸易的所有WTO法律文件中都以不同的表述提到了透明度原则,它要求各成员政策、法律的制定过程应当公开透明,并且要提高公众参与政府立法的程度。这是2006年电信监管部门必须认真面对的。

行业转型共同面对
  转型即变革,是全球电信运营商的共同话题。转型的大背景是电信业全球化和电信技术大发展,尤其是无线技术和互联网技术的发展,这个大背景对传统电信业提出了重大挑战。关于这一点,有“新世纪转型宣言”之称的英国电信公司(BT)于2004年初发布的“21世纪网络”(21CN)战略白皮书对电信转型进行了恰当的描述:“我们所属的行业正处于十字路口。过去1O年中,这个行业给世界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尤其是随着互联网的突飞猛进和移动性能的日益增强。未来10年里,随着多媒体宽带服务时代的到来,世界面临着更重大的变革。通过成本控制、用户导向、远见卓识及网络创新等要素来建立起一个全新的通信时代,再次彻底改变这个世界。”

  转型是一个不断深化改革的过程。从国内外电信企业的转型看,英国电信从2002年开始实施转型,转型期预计为10年,法国电信至少也要5年,中国电信计划用5~10年。2005年是我国电信行业的转型的开局年,2006年进入转型实施期第一年。实施期第一年对于我国电信行业、电信企业和监管机构都是新的起点。

  从行业看,电信业已经步入了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转型意味着我国电信行业执行国家经济增长模式的转变,电信行业将在转型中逐步改变以投入为手段、以规模扩张为目标的粗放型增长模式,向以创新为手段、以效益增加为目标的集约型增长模式转变。传统的电信运营商之间的企业竞争将演变成信息通信服务整体价值链的竞争,产业的成长不再是一家或者一类企业能够支撑的,而要靠整个产业链以用户需求为导向,展开有效合作。

  对于电信企业来说,转型需要创新,创新是转型的灵魂,包括理念创新、机制创新、管理创新、业务创新和运营创新。以中国电信为例,在转型中强调和突出创新意识。在纵向上,中国电信将最终打造成合作共赢的综合信息服务提供商,其先期目标是转型为全业务提供者、互联网应用聚合者、中小企业ICT业务领先者,进而成为基于网络的综合信息服务价值链的主导者。在横向上,中国电信将从业务与服务、业务网络以及网络技术3大方面进行转型。

  2006年对于电信监管机构来说,来自转型的挑战一是净化市场,为转型保驾护航,二是推进融合。

  2006年净化市场环境的第一枪还是瞄准短信市场。实际上,治理短信市场在2005年就已经启动,下一步就是尽快争取出台《通信短信息服务管理规定》,争取在一定的法规框架内保护短信市场的健康和繁荣。一旦该规定得到实施,实行手机实名制就水到渠成。目前用户对手机实名制反响热烈,支持的是主流。

  2006年监管机构还要积极推进三网融合。在刚刚公布的“十一五规划”中,中国政府首次将“三网融合”写入其中:“加强宽带通信网、数字电视网和下一代互联网等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推进‘三网融合’。”这表明政府决心打破横亘其中的体制壁垒,将在政策上主导、引领和推进网络融合。所以2006年电信监管部门应当配合企业的转型,积极推进“三网融合”。

  在转型中,电信专业监管机构也需要融合。目前全球不同程度独立的电信机构已经达到132个,监管机构由分立走向集中、监管职能由分散走向融合是一种基本趋势。典型的有,2004年初开始运作的英国电信管制局OFCOM是在合并5个机构基础上成立的,解决了管制机构重复设置、监管边界不清的问题。2005年7月1日,澳大利亚通信管制局(ACA)和澳大利亚广播管制局(ABA)正式合并为新的管制机构——澳大利亚通信和媒体管制局(ACMA),机构的合并导致监管职能的融合。我国通信监管,不论是组织机构,还是监管职能,目前分散在不同的部委。为了提高监管效率,融合是不可避免的。
电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