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  第一,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增强。2008年1-11月累计,我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97759.2亿元,同比增长21.9%,增速比上年同期上升5.5个百分点。这表明,在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中,消费增长的作用在加强。在投资和出口的实际增速下降的背景下,消费需求

  第一,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增强。2008年1-11月累计,我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97759.2亿元,同比增长21.9%,增速比上年同期上升5.5个百分点。这表明,在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中,消费增长的作用在加强。在投资和出口的实际增速下降的背景下,消费需求保持稳定增长,对防止经济过快下滑起到了重要的缓冲作用。

  第二,消费与投资增长差距缩小。 2008年以来,随着消费的提速,消费与投资增长速度的差距由2007年的9个百分点下降到2008年前11个月的4.9个百分点。这一变化表明,消费对经济增长的驱动作用进一步增强,投资与消费的运行渐趋协调,经济发展方式已经由主要依靠投资拉动向消费、投资协调拉动转变迈出重要步伐。

  第三,农村消费市场缓慢升温。从消费区域看,2008年,农村市场增速开始超越城市。这说明,新农村改革对农村市场启动的利好效应已开始在消费领域有所体现,农村市场的消费的启动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城市消费下滑的负面影响。

  第四,房地产、汽车消费急速下降。从消费结构看,我国低端产品和服务的消费仍然占据主流地位,而居民对高端住宅和汽车的消费有所降温。

  消费高速增长的根基并不牢固

  虽然2008年以来,我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幅较上年同期有较快增长,但消费需求的持续扩大仍面临着诸多问题。主要表现在:

  第一,消费者信心指数连续三个季度走低。去年国内外经济环境不景气、物价水平高企、股市低迷、居民实际收入增幅减缓对消费者信心的打击较大,前三季度消费者信心指数呈现逐季回落的走势。一季度消费者信心指数为94.8,比上季回落1.7,二季度为94.1,比上季回落0.7,三季度为93.8,比上季回落0.3,消费者信心指数连续三个季度下滑是2005年以来的首次。这表明,消费者信心指数高低与经济增长速度、居民收入实际增长呈现高度的相关性。

  第二,企业经营困难影响就业,居民收入不稳定。2008年8月份以前,人民币升值、各类原材料价格上涨、劳动用工成本增加、企业融资成本提高,多种因素叠加,挤压了中小企业利润空间,中小企业生产经营成本大幅度上升。9月份以后,随着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金融危机向实体经济的蔓延,我国出口形势急转直下,中小企业贷款难问题突出。目前,中小企业贷款与其占整个经济的份额、占劳动力的份额、占出口的份额、占利税的份额不相称的问题日渐突出,生产经营出现较大困难。与此同时,去年下半年以来,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中央企业出现了多年未有的严峻形势。这势必会影响到企业职工的收入水平,尤其对那些依赖外出务工收入的农村家庭的影响更甚,进而在很大程度上抑制他们的消费需求。

  第三,股票市场大幅缩水,财富效应基本消失。自2007年10月份以来,我国股票市场持续大幅下跌,上证指数至今跌幅仍在60%以上。股市的大幅缩水减少了居民财产性收入,大部分投资者处于绝对亏损状态,由此对消费产生的负面影响不容忽视。股市低迷会造成企业融资金额减少,加重企业资金紧张状况,使企业经营业绩下降,降薪和裁员现象蔓延,最终影响居民收入水平。此外,股市过度下跌易引发金融风险,影响金融安全和稳定,以及人们对未来经济发展前景的预期,使消费者信心指数下降,影响消费需求增长。

  2009年:宏观政策将推动消费需求继续保持较快增长

  展望2009年,国家刺激消费的政策将进一步细化和明朗化,市场发展环境向好的基本走向不会变,我国消费品市场将继续保持较快发展势头。但是,由于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下降空间较大,名义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增速将大大低于2008年,而扣除价格因素后的实际增速将基本上保持近几年的平均增长水平。在出口增速可能出现负增长的情况下,国内消费将成为主导性的需求增量,对经济增长的拉动力将进一步增强。

  第一,4万亿投资将对消费产生明显的推动作用。通过投资,可带动消费,这是这次积极财政政策的重要目标。首先,在此次4万亿的政府投资中,关乎城乡百姓的民生项目占了很大比重,这些投资项目,不仅可以扩大投资需求,还可以有效拉动消费需求。其次,投资基础项目,不仅可以补历史欠账、补市场不足,也可以拉动消费需求。如对水利、交通等“硬件”的投资,也是扩大对公共产品的消费。再次,与扩大投资同步推出的增值税改革,将为企业年减少1200亿元的负担。加上其他税收优惠,中央减少税收超过3000亿元。这种让利于企业、让利于民,将改变长期我国财政多拿、居民少得的不合理状况,直接和间接增加居民的收入水平,提高消费能力。

  第二,降息预期将释放部分居民购买力。其实,我国并不缺乏民间投资与消费的潜力。从宏观经济面上来讲,我国居民储蓄率高达50%以上,银行存款总量接近20万亿元,并不缺乏用于投资与消费的财力。从央行利率政策操作看,价格水平的直线回落扩大了央行减息的空间,而不断恶化的经济运行数据也增强了外界对于央行持续减息的预期。此外,为应对金融危机冲击及新一轮全球减息的一致行动,中国央行选择跟进的可能性较大。大幅度减息,一方面能降低企业的成本,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增加企业职工的收入;另一方面能够刺激消费者的投资和消费欲望,使潜在的消费能力转化为巨大的现实消费需求。

  第三,物价水平下降将催化更多的低端消费需求。我国近几年防通胀的经验表明,物价水平高持续走高会抑制部分低收入群体消费的增长。但2008年11月份,我国PPI由10月份的6.6%快速下降至2%,价格下降速度明显超出外界预期,11月CPI较上年同期上升2.4%,为近两年来最低水平。2009年,在产能过剩成为常态的情况,不论是PPI还是CPI,都会有一个明显的回落过程。物价水平降低将使消费品零售额名义增幅有所回落,一定程度上刺激低收入阶层和农民的消费。总体来说,2009年,在收入变动不大的前提下,物价回落将促进消费的增长。

  综合考虑城乡居民收入增长、就业形势、价格变化以及消费政策调整等因素,预计2009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有望实现18%的增长水平,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5%以上,消费品市场仍将保持活跃的格局,实际消费增长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有所提高。

  从六方面入手促进消费增长

  从目前来看,应对全球金融危机及减少对我国实体经济冲击的当务之急是将经济增长的重点转向消费。对此,我们应当从以下六个方面入手。

  第一,千方百计提高就业能力。通过财税政策调整来大力促进就业模式的转变。一是扩大优惠政策的适用对象,对创业初期商户设立起征点。二是扩大优惠政策的适用范围,由新办企业扩大到所有吸纳下岗失业人员的企业。三是对社区服务业给予倾斜政策,鼓励和促进服务业的发展。

  第二,限制垄断高价损害消费者的行为。我国部分行业国有垄断企业凭借垄断地位,用向消费者高收费的办法维持垄断利润,这些垄断行为严重损害了消费者利益,也挤占了消费者的消费能力。必须加强对垄断企业的监管,通过限制垄断利润来还利于民,释放让挤占的消费能力。

  第三,提高住房货币补贴的标准。为增强居民的购房能力,建议国家有关部门建立住房货币补贴动态调整机制。住房货币补贴标准要根据各地区普通商品住房价格变动等因素适时进行调整,房价高的省市还可根据当地情况适当上浮。

  第四,扩大“家电下乡”服务范围,增加对农民的购物补贴。“家电下乡”,对引导农民消费结构升级和挖掘消费潜力有积极作用。今年应进一步扩大“家电下乡”的品种,并将“家电下乡”视同出口享受增值税退税政策,增加中央和地方财政对销往农村的商品进行补贴或低价销售,让更多农民得到实惠。

  第五,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解决农民消费的后顾之忧。目前,我国的社会保障体系只是覆盖城市范围,在农村社会保障制度还相当薄弱。统计数字表明,农村社会保障率仅有3%,城乡社会保障覆盖率的比为22:1。养老、医疗、子女入学、住房等问题时刻困扰着农民,当务之急是在农村建立社会保障制度,把农户的不确定性降到最低限度。

  第六,建立财富二次分配体制,发挥收入再分配功能。通过税收与转移支付这两个手段,建立起财富的二次分配体制,调节过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保障最低收入,缩小居民收入差距。这里,关键是要提高税收收入。税收增加了,就能增强政府的宏观调控能力,从而通过转移支付手段,集中财政资金加大社会保障支出的力度,扩大社会保障覆盖的范围,使收入再分配向低收入阶层倾斜,保障低收入群体的基本生活,达到“抽肥补瘦”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