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  盘点总比预测来得容易,当我们回望2004全年IT技术的发展时可以轻易发现,每一项技术“热门”,比如IPv6,比如WIMax,都因IT大厂推动,小厂跟风。   也由于这个原因,网络与通信业的技术依然是话题最多的地方。   WiMax:生正逢时

  盘点总比预测来得容易,当我们回望2004全年IT技术的发展时可以轻易发现,每一项技术“热门”,比如IPv6,比如WIMax,都因IT大厂推动,小厂跟风。

  也由于这个原因,网络与通信业的技术依然是话题最多的地方。
  WiMax:生正逢时
  无线局域网技术中,WiFi(IEEE802.11b)在2003年刚刚火了一年,其下一代技术WiMax(IEEE 802.16)则在2004年就迫不及待地做好了接任准备。即使在中国也是如此。

  6月9日,英特尔与大连和成都两市政府达成协议,在两市布设WiMax宽带无线技术,届时企业和家庭将可以使用无线方式进行宽带连接。英特尔说,“今天的宣言象征着中国在宽带无线技术应用方面迈出了一大步。”

  英特尔这样描绘WiMax在中国的未来:农村地区有中国64%的人口,我们可以让服务供应商以一种低价的形式,快速在农村地区部署宽带网。英特尔预计,2006至2008年将是WiMax技术的“转折点”,就像WiFi在过去几年中的发展历程一样,“到2006年WiMax技术就将在PC上得到应用,2007年则将应用于手持设备。”

  当然,英特尔并不希望WiMax将谁取代。在今年初公布无线芯片市场战略时英特尔表示,无线行业正从许多独立的网络向一个集成无线网络发展,并将支持多种标准,各技术之间不会出现相互竞争的局面,而是将谋求WiFi、WiMax和3G技术协调共存。

  最新的消息称,除了在笔记本芯片继续加强无线功能,英特尔在2005年下半年推出的下一代台式机将全面引入802.11a、802.11b和802.11g等无线上网技术,以全面支持数字家庭设备的应用软件。

  WiMax迅速崛起在于技术领先。相对WiFi解决的是无线局域网的接入问题,WiMax解决的则是无线城域网的问题。所以WiMax在传输距离和速度上都胜过WiFi,距离上两者分别是31英里和300英尺;连接速度分别为70M/s和54M/s。WiMax的技术优势,甚至已经威胁到了3G。这也是英国电信、法国电信、Qwest通信公司、Reliance电信等加入WiMax组织的原因--运营商已经找到WiMax组织成员的近3成。

  WiMax很好地解决了困扰运营商们的“最后一英里”问题:只需要将WiMax天线朝向距离最近的电信交换中端,就可以享受宽带上网服务,当然也可以直接连接互联网骨干网的基站享受高速接入服务。

  但很多人怀疑WiFi甚至WiMax的商业前景。在年客流量达到4100万的荷兰阿姆斯特丹斯希波尔机场,每天只有10余人通过WiFi上网系统,使用固定电话接入互联网的却超过600个人。WiFi设备的使用成本阻止了用户规模的扩大,这也让运营商无法获得期望的投资回报。

  但随着技术的成熟和设备供应商的推动,WiFi设备的价格也明显下降,而WiFi热点迅猛增加。2003年,全球WiFi元器件的出货量达6800万个,比上一年增长了133%,预计今年将增至10200万个。而未来5年,WiFi元器件的出货量预计也将保持24%的年平均增速;在无线热点方面,亚洲、欧洲和北美洲的多家运营商都计划在最近两年建设数万个热点,预计到2006年,欧洲将达80万个,美国达53万个,亚洲甚至将超过100万个。

  当然,WiMax的增长似乎更快,预计到2010年,WiMax芯片组市场将超过30亿美元的规模,这将是WiFi的3倍。

  虽然WiFi不会在一夜之间消失,WiMax未来将会和Wi-Fi一起崛起,但在市场竞争中,多种标准之间的重叠甚至冲突已经不可避免,特别是在标准的统一、互联互通和成本等方面的问题尤为突出。Senza Fili分析师说:“到目前为止,由于生产商并没有成功地向单一标准靠近,无线宽带连接已经失败,并未得到广泛采用。但像我们在WiFi上看到的,标准的建立实际上可以降低硬件的成本,并推动制造商之间的合作。”

  此间的一个调查还显示,超过一半的运营商认为通过WiMax向用户提供无线宽带服务可能要到2006年,不过近7成的运营商在未来几年都有部署WiMax的计划。

  不过,并不是所有公司都愿意站在以英特尔为主导的WiMax阵营。西门子通过与Flarion公司结盟,推出一项名为Flash-OFDM的技术。它通过未授权及未使用的频率,提供每秒1.5MB的连线速度。虽然速度超过3G但远不及WiMax,Flash-OFDM却拥有让移动电话使用者以在高速移动下仍保持网络连线的优势。西门子预计将在2005年第二季推出Flash-OFDM的产品。

  3G:必须实现的未来
  对于每一位移动电话用户来说,3G似乎是一个必须实现的未来。
  在3G许可证发放高潮中,各国政府在发放许可证的同时,为了保证频率能够尽快使用,均设定了严格的网络建设和经营时间的要求。在资本和技术双重压力下的运营商虽多次提出延后申请,但大多数国家的政府并未作出让步。

  除了政府以“督促”方式的支持,3G设备厂商的努力也颇多。但中国电信运营商何时正式运营3G却始终尘埃未定。一方面,WCDMA、CDMA2000和TD-SCDMA等无线空中接口技术孰优孰劣,如何组网为优的争论一直不休;另一方面,中国3G终端的缺失也的确让3G决策者和建设者们颇费思量。

  当然,真正影响3G发展的既不是政府也不是运营商。往往面对一项不成熟的技术时,运营商会是主导市场的第一要素,但在技术逐渐成熟后,用户的需求开始占据上风,也就成为了整个市场的主导。

  从欧洲3G的发展看,由于移动普及率过高和语音市场相对饱和,导致3G市场初期支撑力不够,开局也不理想。但有业内专家指出,不能片面地认为3G只是提供高速移动数据业务的系统,尽管当前移动数据业务仍处于市场培育期,但断言3G的市场需求严重不足还为时尚早。

  这种说法的片面在于,它忽略了3G在提供语音业务上的优势。与同类技术相比,3G在提供语音业务上的性价比有较大优势,在我国移动语音市场仍有巨大增量空间的背景下,这一优势将更为突出:2003年,我国移动用户平均话务量增长49%,移动本地话务量增长53.9%。

  与部署3G的发达国家比较,我国3G的主要驱动力更多的来自增量用户和语音业务的成长空间。较大的语音增量空间可以有效降低3G部署初期的风险,并为复杂的数据业务市场开发奠定基础。

  而对于运营商而言,初期市场拓展以移动语音业务为基础也比较符合3G系统的工程技术特点。由于移动网络建设一般都遵循“先覆盖后容量”的策略,3G在承载数据业务时也会出现明显的网络“呼吸效应”,即网络承载数据业务时的网络信号覆盖范围会减小,使得“广覆盖、薄容量”的初期网络开展数据业务时受到较大制约,而更加适合开展移动语音业务。

  同时,由于数据业务占用的网络资源开销较大,涉及的网络优化也更加复杂,因此要开展成熟的数据业务,3G在网络建设上也会需要一段时间的导入期。

  在中国市场,相对于技术,3G标准三大阵营的互相挤压也成了3G牌照发放之前的最大看点。

  2003年,大唐电信、中兴、华为等8家厂商合组TD-SCDMA产业联盟后,CDMA2000阵营也宣布了CDMA手机销售量达700万部的好消息。WCDMA阵营同样不甘示弱,爱立信、华为、NEC、诺基亚、西门子等5家厂商合办研讨会,力拱WCDMA成为国内3G主流标准。

  当前国内对峙的3G标准三大阵营,诺基亚、爱立信为主的欧洲阵营把持WCDMA,北美阵营坚持CDMA2000,而以大唐为主的国内本土阵营则押注自家的TD-SCDMA。

  反观国外市场,据电信研究院信息所最新统计数据,截止到2004年7月,全球共颁发了130张3G许可证,其中包括加拿大的5张PCS 3G许可证。但一些获得许可证的公司由于种种原因退还了许可证,所以在运营商手中的有效3G许可证只有125张。

  在这125张3G许可证中,选择WCDMA的有117家运营商,CDMA2000有3家,另外还有加拿大的5张PCS和澳大利亚CKWWirless公司的i-BURST系统。除了日本、韩国、中国台湾在发放许可证的同时与技术标准捆绑,明确其中一张为CDMA2000许可证外,欧盟国家的许可证并没有强制规定采用哪种技术标准,尽管欧盟国家基本都采用WCDMA。
  因此,从总的趋势来看,自2001年10月日本第一个WCDMA商用网络--FOMA开通到2004年1月1日之前,全球只有15个WCDMA网络投入商用,而今年前8个月就新增了28个商用网络。预计到2004年底,全球商用WCDMA网络数量将增加到50个左右,代表欧洲统一标准的WCDMA暂时还是在标准战中稍占上风,国产TD-SCDMA标准似乎在起跑阶段就困难重重。

  但据今年6月欧盟特使里坎南访华拜会信息产业部副部长奚国华时透露的消息,欧盟正考虑支持将WCDMA与TD-SCDMA两种3G标准进行捆绑组网,以实现优势互补,而奚国华则希望欧洲的运营商和制造商能帮助TD-SCDMA成为一个真正的国际标准。在过去,欧盟官员还不断在各种场合呼吁中国避免采用自己的手机标准,以免进一步分裂市场。

  显然,欧盟加大与中国经济贸易多个方面合作后,在3G标准上也将统一起来,欲对美国版的CDMA2000标准实行孤立策略。但在TD-SCDMA与WCDMA的捆绑混合组网上也不乏争议。惟一能够确定的,不管是混合组网还是单独给TD-SCDMA分配一家运营商发展,都是基于给中国自主的标准更大发展空间。

  IPV6:政策倾斜商业化运作
  2004年9月3日,中国首届下一代互联网示范项目(CNGI)高层研讨会在京召开,在会上启动的由国家8部委联合发起的国家级高科技产业重大专项CNGI核心网络设备招标,预示着IPV6真正实现商业化不再是一个梦想。

  事实上,IPV6将取代IPV4早已成为业界共识。自从上个世纪90年代IPV6诞生于互联网工程任务小组的实验室以后,IPV6就被当作IPV4当然的继任者。甚至在近20年中,通讯领域和IT领域出现的各种新技术都无法得到IPV6这样一致的认知度。

  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中心的数据显示,我国上网计算机总数已超过2600万台,上网用户也超过了6千万,可是IP地址的资源却面临枯竭的险境。美国利用“互联网发源地”的优势,占据了全世界共40亿IP地址中74%的地址,我国分配到的IP地址已经严重不足,目前我国的6千万上网用户只能分配3千万个IP地址。另外,我国的2.5亿移动电话用户也正在成为移动上网的潜在用户,他们同样需要自己的IP地址。

  很显然,IPV6的成功应用是解决问题的关键。中国科学院计算所所长、中国工程院院士李国杰乐观的估计“IPV6可以理论上让地球上的每个人拥有1600万个IP地址”,这几乎是一个接近无限的IP资源。

  2003年,中国和美国同时启动了IPv6重大项目,即著名的“CNGI”与“Moon6”。CNGI项目的主要目的是到2005年,在政府指导下,中国5大电信运营商和CERNET将构筑6个全国性的IPv6骨干网络和至少2个交换中心(IX),以实现各IPv6骨干网络的互连互通。基于这一全国性的大规模IPv6网络平台,各大运营商将配合各大部委的IPv6攻关课题,并根据各自的网络条件及业务发展需求进行IPv6核心技术研究、应用试验以及商用推广。

  政府政策的有力支持让IPV6在中国的商业化之路见到了曙光。随着中国下一代互联网示范项目(CNGI)正式启动,中国的IPv6网络进入了实质性部署阶段。2004年初,我国各大运营商根据政府规划加紧了IPv6核心网络的方案设计与项目规划。

  但在这样的背景下,IPV6还是难逃“专为实验室而生”的质疑。
  2004年7月,重庆的“IPv6网络关键技术研究和城域示范系统”成功验收给IPV6在中国商业化提供了理论基础。已有业内专家乐观估计,这项技术有望终结IPV6近几年发展进程中的商业应用的尴尬。

  项目验收之后收获很大,负责项目实施的中国网通重庆网通信息港技术委员会主任及副总经理唐晖称,“我们在进行试验推广时,已经推出了VOD点播和免费互联网访问两项关键性应用”。

  一切都表明,IPV6的商业应用并不存在技术性的问题。唐晖认为,“IPv6技术本身已经是成熟的,只是相关的产品、应用还不成熟,实现商业应用需要过程”。

  但唐晖表示让运营商去推动IPV6商业化的难度很大,“因为运营商要追求市场效益,网络本身需要可靠稳定的运营。而IPv6目前市场推广没有普及,第3代移动通信在中国还没有真正开始”。

  据了解,国内的四大运营商都在积极关注着IPv6试验网的研究,同时寻找IPv6可能带来的新应用。运营商普遍认同IPv4必将被IPv6网络所代替的事实,但面对巨大的投入,他们则表现慎重。

  专家指出,由于运营商对待IPV6技术的谨慎,导致网络设备制造商同样选择了观望和等待。而对服务提供商和用户而言,没有成型的网络基础设施为前提条件,盲目开发应用软件和购买终端产品,明显是不太可行的。

  因此专家认为,运营商的消极表现是目前IPV6始终无法进行大规模商业应用的最大阻碍--这不是运营商的个体行为,必须要成为运营商的整体市场行为。而一些在现有市场份额中占绝对优势的老牌厂商希望IPV4的产品和网络存活时间更长。

  目前市场上还没有一款新产品因为支持IPv6的功能而提高价格。专家指出,支持IPv6与IPv6的产品化并不是等同概念,即使是功能再多的产品,客户也不会为任何感受不到好处的技术付钱。所以,IPv6能否实现商业化,要看是否会有更多更好的网上服务供移动用户选择。而只有当用户数量不断增加时,网络运营商才会意识到IPv6的重要性和优越性,才会下决心对现有的IPv4网络进行改造。

  在IPV4阶段吃尽资源匮乏的苦头,中国正尽力缩小与发达国家在技术和产品上的差距。不久前,联通就宣布2005年将在全国所有省会城市提供IPv6支持服务,这一重大举措也是CNGI推动的结果。

  VoIP:尴尬地热闹着
  VoIP不是洪水猛兽,但却一度给传统电话公司带来恐慌。
  日前,美国一著名宽带电信设备供应商公开表示,为了防止新兴的VoIP服务提供商损害自己的利益,公司正联合几大传统电话公司向监管机构和政府提出建议,希望加强相关管制。

  对这些传统的电话公司来说,语音服务是它们目前唯一利润来源,但大多数VoIP服务提供商不断改进服务质量,使传统的语音通信市场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

  但更多的运营商开始接受VoIP。专家指出,商务企业对于已经不能满足需求的传统电话服务将逐步淘汰,而采用IP服务,与其阻碍还不如进行必要的技术升级--这意味着未来的电话公司将被迫采用VoIP技术。

  事实上,VoIP能够让高傲的运营商折腰并无秘诀,用户的需求决定一切。在这几年的中国网络世界中,各种各样的网络电脑和宽带电话正在崛起,这些通过VoIP技术实现的价格低廉甚至免费的小应用让很多网络用户如获至宝。VoIP更低的总拥有成本和更高的网络利用率两大优点是赢得用户信任的主要原因。

  我国IP电话自2000年4月正式开通以来,保持了较高的发展速度。据信产部的数据,2003年我国IP电话业务总量超过了828.33亿分钟,信产部还在此间发布的《电信业务目录》明确界定:IP电话泛指利用IP网络协议,通过IP网络提供或通过电话网络和IP网络共同提供的电话业务。这一界定从根本上消除了社会各界对真假IP电话的争议,为IP电话业务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环境。

  尽管宽带电话已经因为“正在谨慎制定相关监管政策”被监管部门喝令停止,不过出于培养市场的考虑,许多即时通信软件中都融合了免费的语音及视频通信功能,并在一些用户群当中形成了使用习惯,必将对基础通信市场产生影响。

  一专家就表示,其实宽带电话与即时通信相比,基础技术层面上没有多大不同,基于互联网的VoIP技术的吸引力正在于能够以多种业务组合方式提供丰富多彩的多媒体通信服务。从已经大规模应用的QQ、MSN和其他一些即时通信工具都能够实现强大的网络语音通信功能,就可以很清楚地看到这一点。

  不过对一项技术而言,无法实现企业级应用就难以获得真正意义上的推动。尽管有调查数据显示未来5年IP电话将超过基于PBX的传统电话系统,到2008年有40%的客户使用,互联网电话的市场占有率在此后一年将超过一半,但目前愿意采用VoIP技术的企业却寥寥无几。

  据了解,在现有的PBX电话系统上,企业已经投入了巨额资金是影响互联网电话技术普及的一个因素。Zultys公司CEO米尔恩说,“尽管企业放弃目前还能够正常使用的PBX系统欠妥,但电话系统需要更新的企业如果不选用VoIP也是不明智的。”

  而另一种看法则是,在未来两年,互联网电话技术的需求将呈暴涨趋势。大多数企业也都希望通过采用VoIP技术节约资金。但如果看不到实际的效益,在应用VoIP技术方面大多数企业都不愿捷足先登。这使VoIP技术向企业市场扩充的步伐受到一定程度的延缓。

  不过IP PBX的出现让企业有了新的选择。企业使用VoIP的形式主要表现为:将以往分为内线电话和数据通信的两类网络合并为单一的IP网络。这种形式可以通过追加将内线电话网与IP网络进行协议变换的网关来实现。这表示用户的电话机不需要进行任何变更。IP PBX则是通过将拥有以太网接口的电话机与LAN相联,并增加专用服务器,来替代现有的PBX(用户电话交换机)系统。同样实现IP网络的附加功能,不仅对发展企业的内线电话网络至关重要,而且也是扩大利用面向家庭市场的VoIP服务的关键所在。

  据了解,IP PBX能够为集团用户提供全面的网络和语音解决方案,可以满足保持企业持续运作和蓬勃发展的全方位需求。从复杂的呼叫控制和呼叫中心能力,到集成的语音邮件和计算机/电话集成;从呼叫者身份识别到多重、多级自动值机员,到终端话机的轻松添加、移动和改变;从局域网和广域网(LAN/WAN),到Internet的连接能力,使企业能够以经济、可管理的方式获得所有功能。

  不过,VoIP在企业用户市场的全面应用还有很长一段路。最为重要的因素是大多数公司是否愿意运用VoIP替代传统的PBX电话系统。大企业在用新系统取代老系统的过程中,除了评估技术可行性之外,最关键的是效益评估。而效益决不是系统替换过程中发生的成本问题,它还涉及整个企业或组织结构的调整和工作方式的变更。企业会从需求的迫切程度、长期发展战略等方面综合考虑,从而决定是否采用VoIP。

  此外,由于企业规模不同、采用VoIP的基础设施状态各异、行业信息化发展水平差距的存在,2004年我国VoIP将在电信运营商重点关注行业的部分企业中率先取得突破,但VoIP在企业的全面扩张还有很长的一段路。

  搜索:从模式战到技术战
  微软CEO巴尔默说,“这可能是我在过去几年感觉最糟糕的事情--没有进行自己的搜索技术的研发投资。”

  这是在Google成为今年互联网以及纳斯达克最火热的符号前,微软已经预见的事实。上市之后,Google的神话还在继续。在10月底Google首次公布上市后第一份财报中,公司赢利5200万美元,比去年同期增长了一倍多。

  微软被认为是Google最厉害的竞争对手,因为其研发方面投入占公司总体营收的比例,在全世界所有公司中都属于第一阵营。微软公开表示,Google最成功的地方不是技术,而是商业模式。华尔街的分析师也赞同这一观点,“Google可能早已失去技术优势,用Google搜索的结果并不比其他搜索引擎好多少。”

  从微软传出的消息,从研发到产品、市场部门,微软都在全力进攻搜索领域。微软总部、硅谷、剑桥等几大实验室都在进行搜索方面的技术研发,而微软亚洲研究院更是将互联网搜索和数据挖掘列为继新一代多媒体、新一代用户界面、无线及网络技术和数字娱乐之后的第五大研究方向。

  7月25日在英国举行的第27届国际信息检索年会(ACM SIGIR)上,有7篇论文来自被国际权威学术刊物誉为“全世界最热的计算机研究院”的微软亚洲研究院,占到论文总数的10%。其中一些技术被与会人士认为将颠覆互联网搜索:以数据模块化的Web检索方法,根据网页内容的重要性进行细分,使得构成搜索的组成单元更加精细;而深层网络数据发掘技术,已可以搜索到动态网页中的数据;智能化图片搜索技术对分散于互联网上的图像资源,可自动识别与分类搜索结果。

  微软称,现在使用的都是搜索引擎本身,没有什么高级特性和个性,而且只搜索到大约10亿页内容索引。微软将从网页(Page)搜索提升到网页块(Block)的搜索,将网页分割成单元,这将比传统搜索效率提高15%~20%;而搜索深层互联网,比现在的表层网络搜索规模要提高100到500倍。

  如果技术成熟并投入商业应用,Google采用的PageRank技术则将没有任何抵挡的能力--PageRank以分析网页与网页间链接结构为基础,但对于企业内部网、公司数据库、个人计算机共享硬盘等资源,以及以多媒体或原始数据等非文本方式存储的信息,PageRank等现有搜索技术都无法捕获。

  在MSN中,微软还未发布的“一站式搜索技术”据称搜索功能远远超出互联网,能够让用户搜索电子邮件、个人电脑,甚至大型数据库来查找信息。更要命的是,在桌面搜索方面,“搜索将成为Longhorn操作系统关键组成部分”已是公开的秘密。微软称,“只是简单地赶上Google”,根本不能反应微软搜索策略的广度和深度。

  尽管留住暴富的技术人员已成Google的头等难题,但它不会坐以待毙。来自美国的消息称,Google将于近期推出免费个人电脑文件搜索软件,使用户可以迅速便利地查找自己存在个人电脑中的各种资料--Goolge必须和微软抢夺用户的桌面,阻止微软通过在Windows操作系统上捆绑免费的类似功能而彻底挤垮对手。

  此前,Google还宣布将开发语音搜索技术,并相信在未来数年内,Google将有一个语音界面,用于包括从交通指示到购物参考等各种商业活动和日常生活。Google相信未来搜索引擎的可用性将大幅提高,“用户将不再只通过PC使用搜索引擎,而是利用手机等其他手持设备使用它”。

  但基于语音的搜索最大的挑战除了识别技术,还在于以何种方式返回搜索结果。目前,Google的语音搜索能通过电话获得搜索关健字,但却在浏览器窗口中显示搜索的结果。

  此外,雅虎和IBM也是不可忽视的力量。消息称,IBM硅谷实验室已经开发出内部共同数据搜索技术。这项被命名为“Masala”的技术可索引及定位不同数据来源中的文档,并做到随内容的更新而同步更新。IBM认为其技术领先于微软、Google等竞争对手,可以使整个组织进入属于该组织的所有计算机桌面,用户可以设置使用权限以及被搜索信息范围。

  在以Google为代表的第二代搜索技术已经越来越不能满足需求时,第三代搜索技术可能会因为需求迫切而更快推出。

  《商业周刊》认为以下几方面是未来网络搜索技术发展方向:真正量身订做,搜索结果将充分考虑到用户的个性化需求;搜索时间排序,反应信息随着时间的变化情况;扩大搜索范围,特别是那些隐藏在个人硬盘中的文件和信息;优化搜索结果,排出无用信息。数据库大小、更新频率、检索速度、对多语言的支持等今天在使用的技术必将成为最基本的标准,随着数据库容量的不断膨胀,如何从庞大的资料库中精确地找到最正确的资料被公认为下一代搜索技术的竞争要点。

  WebSideStory公司的调查显示,64%的上网者通常会直接进入自己想去的网站,去年还只有53%的人这样做。这说明搜索引擎越来越普及,人们不再需要普通的搜索结果。包括Google在内的搜索技术领域的领先者都认为,最终的搜索引擎将是智能化的,能够理解世界上的所有事物。
电话网络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