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最近关于 “平安高估值参股云南白药10%”一事,颇为引人注目。市场预计平安此次投资金额在14亿元左右。作为机构投资者,平安有意战略投资云南白药并不令人吃惊。但与A股市场平均20倍左右的市盈率相比较,云南白药预计的定向增发价格可能对应着高达

最近关于 “平安高估值参股云南白药10%”一事,颇为引人注目。市场预计平安此次投资金额在14亿元左右。作为机构投资者,平安有意战略投资云南白药并不令人吃惊。但与A股市场平均20倍左右的市盈率相比较,云南白药预计的定向增发价格可能对应着高达40倍的市盈率(虽然价格尚未正式确定,但可预计此次增发价约在27.52元左右,按云南白药2007年每股收益0.7元计,接近40倍的市盈率)。如此高的价格,乍一看,难以思议。 这并不是平安第一次牵手医药行业。在2008年4月,平安参股慈铭体检,这算是国内保险资金投资参股医疗机构的第一单。慈铭体检是国内最早、规模最大的专业健康体检机构,占据一半以上的专业健康体检市场份额。慈铭集团在北京、上海、广州、天津等地共成立子公司和连锁机构30余家。最近6年间,营业规模取得了1166%的高速增长。 为什么平安这么热衷于医药行业呢?一个是保险,一个是治病,你是否觉得这两个行当间似乎存在着一个“对冲”关系?以美国的医疗体系为例来看—— 一般有工作的美国人都参加医疗保险。这些医疗保险均由私立保险公司经营,比较著名的有友邦保险公司 (AIA)和大都会保险公司(MetroLife)等等。各家保险公司出资建立了自己的医疗网络,包括该地区的几家医院和各科医生们。建立医疗网络,签约一批医生的运作模式其实是美国保险公司一种非常高明的风险管理手段。 (1)保险公司收取了投保人的保费之后,就开始对投保人承担了责任,也就类似于卖出了一个买方期权(CallOption):允许投保人在生病的时候,以事先确定的低价(甚至免费)获得全套医疗服务。保险公司承担了投保人生病的风险之后,必须寻找到一种工具去对冲这些风险,否则其经营就会有问题。美国的大型保险公司并没有通过金融市场来购买一项金融工具来对冲其所承担的风险。他们有更好的办法。通过统计的方法大致匡算出全体投保人有可能生哪些病的概率和有可能要支付的总金额。这样,保险公司就估算出来了其所承担的风险有可能带来的总损失。 (2)然后,保险公司签约一批医生,投资一些医院,建立一个医疗网络。保险公司每年投入一个固定的费率来维持这个网络的运行,就等于是购买了一个买方期权。这项权力允许保险公司在投保人生病的时候,以固定的价格(医疗网络维护费用)医治这个生病的投保人。由此,保险公司买入了医疗网络这个买方期权,对冲了其对投保人承担的风险(卖出买方期权)。 美国的医生其实是保险公司防范风险的一种金融工具。投保人一旦生病,保险公司就要利用医生所具有的知识和技能尽可能地把病在早期医治好。医生越有知识,保险公司就越能够防范风险。保险公司购买医生知识的目的也就是去防范自己由于承担了对投保人的责任之后而产生的风险。 美国整个医疗体系是围绕着保险公司管理风险而展开的: 首先,保险公司收取保费,买下了投保人生病的风险。其次,为了管理这些风险,保险公司就必须要把风险所带来的损失控制在一个当前就可以预见的水平上。这个可预见的水平就是保险公司预先支付给医疗网络内各个签约医生的费用和维护医院的成本。可以想见,保险公司控制的医院越多,其经营的风险越低;签约的医生水平越高,其风险也越低。可惜,我们国内的保险公司不是用这样的模型在经营。我国目前的保险思路是:把对投保人的承诺在事先就固定下来,规定自己只对“什么病”负责“多少天住院”,承担“多少金额”的住院费用、住院期间、每天标准是多少等等,以此种方式来控制保险公司的风险。思路不同,体系不同,与美国相比,我国的医保体系存在许多待改进的地方。显然,平安保险也看到了这一点。 用这条思路来看待 “平安保险高价参股云南白药”的战略意义,也就明白平安保险近年屡屡涉足医药行业的深远意义了,的确是站得高、看得远。

医疗平安承担投保一点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