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  市场的逆转总是出人意料 3年前,一瓶大输液(500毫升)的价格不如一瓶矿泉水贵。但如今,普通玻瓶输液产品的市场价格已经上涨了一倍,同时,原来玻瓶、塑瓶、软袋产品所占市场份额7-2-1的格局也已经被打破,由于塑瓶和软袋产品所占市场份额的快

  市场的逆转总是出人意料

3年前,一瓶大输液(500毫升)的价格不如一瓶矿泉水贵。但如今,普通玻瓶输液产品的市场价格已经上涨了一倍,同时,原来玻瓶、塑瓶、软袋产品所占市场份额7-2-1的格局也已经被打破,由于塑瓶和软袋产品所占市场份额的快速上升,中国大输液市场正在经历一场成长中的变革。

原有格局被打破

5月19日,在郑州举行的“全国输液生产企业2008年春季管理层峰会”上,来自国内30多家输液生产企业的老总以及业内专家,认真分析了当前大输液行业的走势及影响输液企业发展的政策法规。从2006年开始,由于推行医疗保险的广覆盖和农村合作医疗,使得市场对大输液产品的需求迅速上升。与此同时,已有的市场格局也在悄然发生变化。

据中国化学制药工业协会公布的数据显示,2007年全国大输液产量共计71亿瓶(袋),与2006年相比增长超过10%,有相当数量的输液生产企业都在忙于扩产,一些原来已处于生存边缘的企业也开始迎来转机。

四川科伦药业集团的大输液生产基地目前在亚洲产能最大,该公司去年的输液产量为16亿瓶(袋),今年的目标则为20亿瓶(袋)。科伦集团副总裁陈得光说,近两年,扩产已经成为大型输液企业的主要任务,有些企业通过购并重组或资本运作达到产能放大的目的,形成规模效应,而扩产的领域主要集中在塑瓶和软袋产品。他估计,这两年国内上马的塑瓶、软袋产品生产线大约有100条,产能在30亿~50亿瓶(袋)之间。

目前,输液产品包装材料分为玻璃瓶、塑料瓶、PVC软袋和非PVC软袋4种。从国际市场发展历程来看,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用药水平的提高,非玻瓶包装的输液产品以其安全性、环保性快速取代了传统的玻瓶包装产品,尤其在欧美等发达国家,非玻瓶包装的输液产品已经占据市场大部分份额。我国由于对医疗成本的承受能力比较低,长期以来市场还是以价格低廉的玻瓶包装产品为主。

事实上,玻瓶产品市场份额下降,塑瓶软袋产品迅速走俏还有另外一个原因:近年来随着原材料的涨价,玻瓶输液产品的包装成本急剧上升,生产丁基胶塞的原料价格已经从原来的每吨3万元上升到8万元;纯碱、天然气等原辅料价格一路上涨,导致药用玻璃价格平均涨幅达到20%。此外,玻瓶产品易破碎的特点也不便于产品流通、运输。在玻瓶产品逐渐失去价格优势的同时,塑瓶软袋产品则通过工艺的改进和规模化生产使得成本逐年下降,目前玻瓶和塑瓶软袋的价格已经相差不多,在这种情况下,好运输、易贮存的塑瓶和软袋产品开始逐渐被市场看好。据了解,在汶川大地震的救灾中,所有运往灾区的输液产品都是塑瓶和软袋包装产品。

行业洗牌成必然

6月11日,素有“输液小巨人”之称的北京双鹤药业发布公告称,该公司拟分别以1元的价格收购广州振盛医药投资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和佛山市南海区进达精密铸造有限公司持有的广东神州制药有限公司(下称“神州制药”)43.50%、46.50%的股权。公告一出,立即有业内人士对双鹤药业收购净利润和净资产处于“双负”状态的神州制药产生质疑。双鹤方面则表示:收购主要是出于对公司生产布局方面的考虑。由于双鹤药业在华南地区目前还没有输液生产基地,因此相关输液产品在华南地区的销售受到“运输半径”因素的制约,这对公司输液产品的销售显然不利。

银河证券医药行业分析师刘彦明表示,随着医改措施的逐步落实,医改覆盖面的扩大将使市场对大输液产品的需求进一步加大,市场呈现放量状态,大输液生产企业也将因此受益。而双鹤药业本次收购是其实施外延式扩张的重要举措。 事实上,无论是双鹤药业还是科伦集团,成为全国性的输液龙头企业都是他们的理想。要实现这一理想,就必须及时把握市场机会,争取在产业升级的道路上领跑。

据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网站的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07年9月12日,全国有389家大容量注射剂生产企业通过了GMP认证。

“美国只有3家大型输液生产企业,欧洲也不过四五家主流输液生产企业,而中国现在有近400家规模小而散的企业。对于输液这种高风险的药品,如果经过整合,就剩下10%的生产企业够不够?”一位业内人士表示一直在思考这个问题。

北京嘉华特输液沙龙的统计数据显示,去年,国内输液企业前30家的产量已经超过全国总产量的70%,目前的产业集中度还在上升。

陈得光对于通过产业升级提高市场集中度表示乐观,原因在于塑瓶和软袋的生产线投资成本偏高,一般情况,征地费用需要5000万元,注册申请需要3~4年时间,一条生产线要投入上千万元,“这对于一些中小规模的企业来说确实是望尘莫及。”同时,由于玻瓶成本的上涨,目前即使是农村用药市场,塑瓶软袋产品的替代趋势也已经非常明显。在这样的情形之下,行业的大洗牌不再是被动的行为,而是市场的必然结果。

实际上,在输液行业今年的郑州春季峰会和去年的济宁秋季峰会上,已经有一些中小型输液企业表达了希望加盟大型输液企业的意愿。尽管如此,目前国内形成全国性龙头企业的条件似乎还未成熟。

对此,中国医药设备工程协会秘书长顾维军认为,首先我国地域辽阔,各地用药习惯差别很大,区域品牌优势明显,全国品牌并未形成;其次,输液企业的市场营销比较落后,相当一部分企业还在延续商业大包的模式进行产品销售,还没有把输液产品作为药品来进行点对点的临床推广;再次,目前高附加值产品的大部分市场份额被外资企业把持,国内企业缺乏高端品种,仍处于中低端的“红海”竞争中。

尽管近两年输液行业的利润率有所提高,但是隐患也已经露出端倪。

众所周知,2001年前后,输液行业也曾经历繁荣期,但是由于不少资本蜂拥而入,在短短的两三年时间里,产能急剧扩大,产品价格持续下降,从而出现了“一瓶大输液卖不过一瓶矿泉水”的惨烈景象。2004年后,山东、河北等几个输液产能基地遭受重创,不少企业退市。与此同时,由于“齐二药”、“欣弗”等药害事件的发生,给输液企业蒙上了阴影,质量安全成为悬在全行业头上的一把利剑。

刘彦明指出,目前资本对于大输液行业呈现出了浓厚兴趣,正在形成新一轮购并潮流。

对于行业呈现的繁荣景象,业内人士的担忧情绪已经非常明显,塑瓶、软袋产品生产线的快速增加,会不会形成新一轮产能过剩?低价竞争会不会重新上演?一旦出现低价竞争,成本因素就会对产品质量提出挑战。专家指出,对于市场需求的增加,业内还应该理性看待,有些需求并非真实的需求,比如不良的用药习惯,在一定程度上扩大了市场需求,一些医疗机构为了迎合患者快速见效的心理,处方输液产品成为医生的首选。但是,在一些药害事件发生后,不少医疗机构已经充分认识到用药安全问题,处方将逐渐走向规范,同时,扩大的市场需求也将回归真实。
悄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