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生地经过2005-2006年的生产过剩,目前社会及市场存量仍丰的情况为业内人士所熟知,近期内生地将维持低价位,价格反弹的希望不大也是业内人士的共识,然而就是这样一个人们普遍认为变数不大的品种,今春以来却悄然抬头由5-6元/公斤上涨至6.5-7.5元

生地经过2005-2006年的生产过剩,目前社会及市场存量仍丰的情况为业内人士所熟知,近期内生地将维持低价位,价格反弹的希望不大也是业内人士的共识,然而就是这样一个人们普遍认为变数不大的品种,今春以来却悄然抬头由5-6元/公斤上涨至6.5-7.5元的中高价位。原因何在?笔者遍访市场及产地知情者,仅就生地市场运行的反常情况与同仁共探讨。 一、生地生产的特殊性
生地生产较之其它中药材品种的生产表现出如下特点:
1、适产面积广。因生地生长适应性较强,大江南北大部分省份均能种植,计划经济时期的1958年国家实行就地生产,就地供应的中药材生产方针,全国引种生地成功的省份就遍布了全国各地,也就从那时起,这个历史上主产于怀庆府(今河南新乡市)的“四大怀药”之一开始在大江南北落户,几经生产实践的优胜劣汰,渐形成现在河南、山西两大主产区及河北、山东、陕西等几个次产区,河南主产区涉及温县、武陟、博爱、沁阳、孟县及周边地区,该产区有数百年的生地栽培史,种植技术辈辈传承,种植加工经验丰富。山西产区水土气候条件适宜生地生产,人们曾尝到种植生地带来的不菲效益,种植积极性高涨,数十年间发展成为包括芮城、襄汾、永济、河津、稷山、运城、降县、曲沃、万荣、闻喜、候马等县市的幅员辽阔的种植区,山西产区以单产高,质量优,总产量大,而超过河南老产区,跃为主产区之首。另河北次产区,以邯郸市的魏县、永年、成安、肥乡为中心形成了比较大的种植规模,山东定陶、成武、荷泽、聊城因与河南毗连,种植生地的历史也比较悠远,其生产潜力也很大。 2、单产高。特等生地干货500克4支头,鲜地黄重量应在一市斤以上,笔者采访了河北邯郸地区的生地经营户范老板,据他讲在邯郸一般亩产在400-500公斤;采访了河南产区武陟县的穆老板,据他讲在河南产区一般亩产量在500-600公斤,高产田700-800公斤;也采访了山西产区襄汾县的王老板,他讲在山西高产田亩产800-900公斤不算稀奇。 3、生产周期相对短,生产三七、人参,从种到收需5-7年,生长期需二、三年的中药材也不在少数,而生地属于春种秋收的作物品种(头年育好苗),三、四月间种块下地,八九月间起挖,起挖后摘下芦头和须根即可上火炕烘干,头天上炕第二天即可应市,从种块下地到供应市场四五个月时间足矣,若头一年市场货紧,待来年秋后新货便可充斥市场,缓解供需矛盾。 4、生地生产惯性大。正所谓船大难掉头,中国北方如此辽阔的生产区域,如此巨大的生产能力,当生地明显供大于求市价下滑时,人们继续种植的惯性是刹不住的。从1997年至2007年的十年间,生地有过三年的中高价位,7-8元/公斤,也有过两年的高价位,18-20元/公斤,其它五年生地价格在4.5-5.5元之间动荡。即便低价位,农民依然有钱赚,我们不防算一算,按照主产区山西的一般亩产量600-700公斤,农民卖出价4元/公斤计,仍有2400-2800元的亩产值,按照经营者范老板估算的山西产区种植生地亩投入1800元计,仍有每亩600-1000元的纯收益。按说600-1000元的亩收入不比种粮高,但是农民选择种植粮食还是种植药材的心理是不同的,种粮得到600-1000元的收益固然没有风险,可它没有种植生地亩收入万元的期望值。两下权衡,还是有不少人选择种药。这就是为何生地明显产大于销价格下滑,可产区仍在不断产出的生产惯性产生的原因。 二、生地市场的潮起潮落
数十年的实践证明,生地的产销存在大起大落的规律性。50年代初至70年代末,国家执行计划经济政策,生地的生产不是靠价格杠杆来拉动而是靠指令性栽培的亩数来调节,50年代初粮食紧张,人们很难填饱肚子,粮贵药贱,主产区的人们为饭碗计,只能弃生地而种粮,到粮食统购统销政策颁行时多生地库存已耗空,为国内用药和生地出口造成困难,国家1956年调整种植计划,各地开始引种,1959年的收购量达到4200吨,缓解了连续三年的供求矛盾,三年经济困难时期粮食生产是第一位的,生地生产计划又被搁置,年均产出只有1000余吨,严重影响到医药事业的正常运转,60年代中期粮食短缺的情况稍有好转,国家对生地生产实行奖励政策,使生地生产得以复苏。改革开放后,一是由于农民拥有了生产自主权,二是由于国家百废待兴,医药事业亟待发展,中药材供需缺口较大,药材价格刺激生产,北方主次产区纷纷大面积种植,仅1979年生地总产量即达到33000吨,且连续三年生产势头不减,严重产大于销,造成商品积压,市场上几毛钱的公斤价都找不到销路,“少了是宝,多了是草”的市场规律第一次让农民尝到了不按市场规律办事的苦头。经过市场的自我调节,80年代中期每年保持在10000吨左右的产销量,基本达到了供求平衡,价格亦较平稳。90年代初年销量减少,人们没有及时调整种植,每年15000吨的产量与5000-7000吨的年销量产生矛盾,三等生地的价格又从3-4元/公斤落至1.5-2元/公斤,市场规律第二次给人们以警示。1996年下半年生地市价回升,连续保持3年7-8元的较高价位,在高价刺激下大种之风又起,随之而来的是生地市场的大降价,在4-5元的低价位运行4年,生产一蹶不振。至2004年春,由于长达四年的生产萧条,大量库存得以消耗,市场货紧加之人为炒作因素,生地价格节节攀升,至8月份居然爬上了18.5元的高位,在其后的一年里,价格飚升到20元左右,亩产万元的诱惑使新老产区的种植者怦然心动,大种之风又起,据统计,2006年河南产区种植面积扩大到4万亩,河北、山东产区亦不下5000亩之数,山西产区亦不下3-4万亩,8-9万亩的栽种量是惊人的,总产量当不下4万吨。生产过剩价一路下滑。至2006年春价格回落至5-6元的中低位。价格的起落根源在生产的大上与大下,它是市场本身的运行规律决定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人们只能将严酷的现实引以为戒,顺应市场规律而不是逆势而行。 三、当今生地市场的现状
2006年底生地市场运行低迷,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价格疲软,二是走销阻滞。业内人士认为原因在生地的市场及社会存量巨大,并预测短期内价格不会走出低谷。孰不知,2007年开春后,生地价格慢慢抬头,至目前价升1元多,已悄悄爬上6.5-7.5的中高价位。很多业内人士对生地价格何以高走,迷惑不解,带着这个疑问,笔者调查了产地货源及走销情况,现将所得到的信息通报如下: 1、河南主产区及山东、河北次产区购销两旺。河南产区:武陟县西陶村为该产区最著名的生地集散地,温县、孟县、沁阳等地所产生地多经此地输出,据经销商穆老板讲,今年进入4月份以来安国、亳州、浙江、广西等地的客商纷纷涌入河南寻求大货,西陶村车水马龙每天外销不下100吨,穆老板讲他的货站每天发货均在20-30吨左右,仅他一人一个多月已销出生地500-600吨,他还特别提到寻找大货者90%以上为囤积户,真正寻货投料的厂家不占10%,现在河南产区存货应不超过5000-6000吨。河北邯郸产区经营户范老板讲,去年邯郸产区栽种面积为5000亩左右,产量不下2000吨,但年前走销不足300吨,今春以来安国、亳州客商购走500-600吨,产区尚有存货1000余吨。购货者多为囤货商。
2、山西主产区销囤兼具。据绛县经营商王老板讲,种植面积2000亩,开春后多商求购,所产生地1700-1800吨,基本已售完,统货成交价7.5元/公斤。候马、运城等地多商求购,不少客商坐地开秤收购,大有不凑足预定数量不罢手之势。访及襄汾县荀董镇,该镇为山西产区主要集散地之一,村民成立有生地购销协会,统一口径,统一行动,访及该村经营大户王老板,据他讲全村800余户,500余户做生地购销生意,大户囤积上百吨,中等户五、六十吨,三、四十吨不等,小户也囤积10来吨,他声称荀董的生地只能进不能出,给多少钱当时也不卖,至于什么时间出手要等到价格满意时为止。他透露仅荀董村囤积生地就达7000-8000吨之巨。 四、生地市场的后市
今年的生地市场运行情况一反常规。一是供大于求 ,价格不降反升。就目前生地的社会存储总量看,产地存货加市场储备当不下30000吨,数量如此之巨,供应全国市场两年应没有问题,目前产地出现的抢购风让人费解。二是产地与市场价格倒挂,此种现象更是闻所未闻。河南西陶三等货批量外走,价格高达8.5-8.6元,比市场开零价还高,调货者是何心态难以琢磨。 分析形成此种状况的原因,一是受今年春天药价普遍上涨的影响,二是受山西主产区高价仍拒售的心理暗示,笔者认为一番抢购之后,生地将趋于平稳。(朱赤)
不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