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今年,不少莆田的加工厂主动替我市的品牌鞋企做贴牌加工。”谈起泉州大品牌鞋企的订单消化,泉州鞋业商会有关负责人这样介绍。据悉,泉州鞋企着力本土科技研发,品牌效应日益突显,国内订单相对充裕,不少异地城市企业主动上门“联姻”,为我市鞋企加工订单。
“今年,不少莆田的加工厂主动替我市的品牌鞋企做贴牌加工。”谈起泉州大品牌鞋企的订单消化,泉州鞋业商会有关负责人这样介绍。据悉,泉州鞋企着力本土科技研发,品牌效应日益突显,国内订单相对充裕,不少异地城市企业主动上门“联姻”,为我市鞋企加工订单。泉州鞋品牌制胜 异地整合加工厂
异地参股吸收配套车间
今年以来,我市不少一二线鞋业品牌纷纷将眼球投至兄弟城市莆田、龙岩等地,将部分贴牌加工生产转移至当地鞋企。不仅如此,莆田等地外贸型企业也主动向我市鞋企靠拢,为品牌鞋企贴牌加工。
劳动力成本悬殊是众多泉州鞋企订单转移的主要动因,晋江帝星鞋塑有限公司负责人丁先生分析,泉州本土鞋企着力于科研技术,将不少加工密集产品放置于莆田、龙岩等员工较多、劳动力较廉价地区,这样也使泉州鞋企合理节省成本。
记者了解到,不少外地的生产型鞋企主动要求为我市品牌企业做配套加工或贴牌生产。在361度公司,为它做贴牌生产的中小鞋企已达5家之多,还有的异地鞋企以参股等方式,成为大型企业的配套车间。
整合资源首选工艺规范
在361度、匹克等大品牌展开的同时,位居二、三线的鞋企们也纷纷效仿品牌企业的做法。
“莆田有许多鞋企为大牌子代工多年,算得上经验丰富,生产工艺也比较规范。”说起贴牌质量问题,市鞋业商会有关负责人认为莆田当地虽然品牌意识薄弱,知名品牌也相对较少,但部分企业长期以来为某些国际知名品牌做代工贴牌,质量工艺方面并不逊色。
据悉,早在上世纪80年代,外企福祥鞋业进入莆田后,一批台资、港资的鞋业公司大举跟进,开创了莆田企业贴牌生产的“先河”。据莆田一家加工厂有关负责人透露,当地鞋企以来料加工、贴牌生产方式赚取加工费为主,利润微薄且制约企业发展壮大。相比之下,泉州鞋企更为重视品牌塑造与技术更新,10年前还与莆田不少鞋企实力相当,但敏锐地抓住机遇的泉企,在短短几年内,打响品牌,转型成了国内的大品牌。
去年底,国际环境恶化外需萎靡,使产能过剩的问题开始突显,莆田鞋企面临巨大的生存危机:许多企业无订单可接,或因利润被压得过低,订单无利可图。“这样一来,当地的企业为了生存,便寻求为附近的大企业提供配套和贴牌加工,而中间成本费用的减少,也使泉州鞋企乐意把加工订单分包给他们。”
业内人士介绍,“通俗点说,一方有饭吃,一方将节省成本用于技术革新,两地鞋企何乐而不为?”
西进模式鞋企各显神通
“公司把关键性的、具有知识产权的材料提供给加工厂家,并测算材料能出多少成品,要求将废弃边角料回收。”安踏品牌部有关负责人对“核心加工厂模式”加以诠释。除了对材料的回收管理进行把关外,许多一线品牌还派遣内部品检员常驻加工厂。正是以此模式,让品牌鞋企质量利益两不误。品牌企业在保证质量的同时,也可防范加工厂用剩余材料加工其他品牌的行为。
对此,业内人士认为,一线品牌与二三线品牌的战略模式略有差别。一方面,将订单给予技术稳定的异地加工厂做,变其为自己的核心加工厂,并用合约规范加工行为,对于订单增长快、自身产能有限的一线鞋企大牌来说可谓“坐收渔翁之利”。另一方面,二三线品牌往往更多基于突破技术缺陷的考虑,对自身在技术上达不到要求的个别产品,寻求更专业的加工厂来配合,以签订验货合同等形式向一线看齐,提高产品质量。
泉州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