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WHO2004年复方蒿甲醚的采购量为2亿美元,2005年采购金额增加了一倍,达4亿美元。尽管采购量加大,但仍存在40%的缺口。国际市场如此巨大的需求成就了国内青蒿素产业的迅速发展。 深秋,冷空气接连南下。但与气候唱反调的
WHO2004年复方蒿甲醚的采购量为2亿美元,2005年采购金额增加了一倍,达4亿美元。尽管采购量加大,但仍存在40%的缺口。国际市场如此巨大的需求成就了国内青蒿素产业的迅速发展。深秋,冷空气接连南下。但与气候唱反调的是,证券市场的青蒿素题材却高热不退。
日前,广州药业在穗高调宣布,其控股子公司广州汉方现代中药研究开发有限公司(下称汉方公司)首创的绿色提取青蒿素项目投产。据悉,该项目是广州药业2001年上市募集资金项目之一,项目总投资超过8,000万元。这无疑向外界传达了一个强烈的信号:广州药业正式进入青蒿素产业,意欲分食规模高达15亿美元的国际青蒿素市场。
据广州药业总经理谢彬介绍,2002年,青蒿素被列为国家现代中药产业化的“现代中药提取分离纯化高技术产业化示范工程”,汉方公司开始设计、建设青蒿素的提取生产线,并取得了提取方法的专利保护。今年上半年,汉方公司绿色提取青蒿素正式通过国家GMP认证,并于不久前正式投产。
广州药业这一动作可谓应时应景。事实上,从2004年以来,由于WHO将青蒿素及其衍生物列入治疗疟疾的基本药物及青蒿素其他用途的发现,青蒿素的国际市场需求迅速扩大,价格飞涨。广州药业选在这个时候进入青蒿素市场意图不言而喻。
据了解,所谓绿色提取青蒿素即采用超临界CO2萃取技术提取青蒿素。这种技术相对于传统的利用有机溶剂提取青蒿素的方法有着安全、环保、节能的优势,单是收得率一项就可从原来的62%提高到95%,而且提取物质量稳定。
据介绍,广州药业目前已基本形成了“青蒿种植(GAP)-环保绿色萃取(GMP)-系列产品研发-系列制剂生产(GMP)-国际营销”一体化经营的产业链,首次实现集团产业链式的青蒿素系列产品国际化销售。
汉方公司目前已在国内确定了青蒿素来源,下一步将通过母公司广药集团的国际销售网络将青蒿素系列产品打入东南亚、南美洲、非洲等市场。
而广州药业将通过整合旗下汉方公司、白云山化学药创新中心、中一、星群、陈李济、奇星等,对相关产品剂型进行专利性开发。未来5年,广州药业研发投入将增至10亿元以上,并在今年底到明年向国内外研发机构抛出合作绣球。
竞争格局微妙变化
按照WHO的数据,2004年对以青蒿素为原料的复方蒿甲醚和其他几种疟疾的复方制剂需求量较上年增长了4倍。WHO2004年复方蒿甲醚的采购量为2亿美元,2005年采购金额增加了一倍,达4亿美元。尽管采购量加大,但仍存在40%的缺口。国际市场如此巨大的需求成就了国内青蒿素产业的迅速发展。
目前,国内涉足青蒿素产业的企业主要有华立控股、昆明制药和复星医药3家。就广州药业进入青蒿素产业,国内青蒿素大鳄华立控股认为“青蒿素产业本身就存在竞争,有企业进出这个行业很正常,华立只管做自己的市场”。但整个市场竞争格局或面临改变却是业内心照不宣的事实:广州药业的进入无异于给已近沸腾的油锅下又添了一把柴。
先进入市场的华立控股早在2000年末和2001年10月先后收购了重庆武陵山制药和湖南吉首制药两个青蒿素原料提取厂,后又斥资1.7亿元购得青蒿素主要厂商之一的昆明制药29%的股权。昆明制药是目前蒿甲醚原料的主要生产与提供者,并与世界主要抗疟制剂生产商诺华签订了20年合约。合约规定,诺华优先从昆明制药购买蒿甲醚原料,2005年合约数为12吨,2006年则为32吨。另一方面,华立控股还掌控着国内绝大部分青蒿素原材料资源。早在2000年,华立控股就出资500万元在青蒿主产地重庆酉阳建立种植基地并在去年获得了国内第一个青蒿种植基地GAP证书。今年5月,又与酉阳当地政府签署了“扩建青蒿种植基地,种植青蒿1.5万亩”的协议。目前华立控股占有国内90%、国际80%以上的青蒿素资源。
而复星医药是通过2003年底收购桂林制药而挤进青蒿素市场的。桂林制药的优势在于其是全球青蒿琥酯的发明厂商?拥有全球标准制定权,现已在全球36个国家和地区注册销售青蒿琥酯。2003年,其出口的青蒿琥酯占全球青蒿药物市场份额的38%,远高于其他竞争对手。今年年初,其又收到通过WHO的GMP复查论证的正式确认函,有望获得WHO抗疟药直接供应商资格。
事实上,和复星一样,华立控股也在为成为WHO直接供应商而紧锣密鼓地行动着,其主打青蒿类药物Artekin已经加快了申报步伐,据华立控股宣称,Artekin明年9月将完成WHO的认证与临床试验。
容易被忽视但又不可小觑的是,诺华为摆脱原料掣肘,开始绕过华立控股直接向上游采购原料,使得诸如重庆通和制药、成都三奇制药等一批中小青蒿素原料提供商趁此机会悄悄崛起。
“但我估计,整个青蒿素市场格局不会随着竞争对手的增多在短期内有大的改变。广州药业的提取技术的确有一定先进性。但就产业而言,瓶颈在资源而不在技术。这样看来,华立在一定时期内还是具有无法撼动的相对垄断地位。但从原料上看,那些中小企业或许会对其造成一定挑战。”世纪证券研究所研究员张伟如是分析。从制剂角度看,复星的青蒿琥酯的成本虽低于复方蒿甲醚,但国际市场上复方蒿甲醚仍占主导地位,且青蒿琥酯的专利保护也即将到期。
青蒿素的利润天花板
国内青蒿素产业之所以出现爆发式增长,源于国际市场的需求激增。
据了解,1998年,WHO开始实施“击退疟疾”计划,计划在12年间把疟疾致死人数降低一半。然而到2004年,疟疾致死人数反而由过去每年60万~80万升至100多万。主要原因是疟原虫已经对传统一线药物氯奎和磺胺多辛-乙胺嘧啶产生了抗药性。而只作为推荐用药的青蒿素制剂却保持着非常好的疗效。目前,全世界51个国家将其列为抗疟首选用药。
据WHO统计,复方青蒿素制剂的全球需求已经从2003年的200万人份增长到去年的3,000万人份?即一个5天的疗程?,预计今年可以达到1.3亿人份,将来可达3亿人份。据法国RHON公司、SANOFI公司及瑞士诺华公司预测,未来5~10年,青蒿素类产品将在世界市场上形成15亿美元的销售额。作为新型药物,青蒿素类抗疟药至少有20~30年生命周期。而我国的单、复方青蒿制剂药品年出口额只在700万美元左右,所占份额不足1%,市场发展潜力巨大。
然而,一边是市场的需求日益增长,一边又遭遇原料瓶颈。WHO指定的两家制药企业瑞士诺华和法国赛诺菲都面临着完不成市场定单的局面。于是从去年开始,主要产地重庆的青蒿价格也从每吨2,000元人民币狂涨到今年的每吨6,000~8,000元,一些地方甚至出现了设关设卡抢货源的局面,连尚未成熟的早苗都被拔了充数。
与此同时,几年间涉及青蒿素产品生产的企业已经近80家。一如业内人士指出的那样:“现在有很多原来从事化工产品的生产厂家也开始生产青蒿素,这对中国企业向全球成药厂家提供原料埋下了很大的质量隐患,在一定程度上严重损耗了本来就稀缺的资源。”
而张伟对此倒并不是非常担心。他分析,青蒿素相关产品的市场规模并非无限,也存在利润天花板。目前相关制剂采购基本属于政府买单,而且是用于一些贫穷国家,势必要求平抑价格。像诺华这样的终端生产商采购时也是按照成本审计定价,而另一方面,源头青蒿资源不足是无法改变的事实。“这样上挤下压,可以预见未来市场提价空间也不大,利润增长有限。最终的结果就是未来2~3年,相当一部分企业会垮掉。”
制药药业华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