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  我国中医药工作要主动适应现代化建设的需要,瞄准前沿,积极跟踪,努力创新,与现代医学及国际医学发展水平接轨,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在确有优势和特色的领域,应重点扶持,力争取得突破性进展,达到国内或国际先进水平。当前,中医药研究的发展

  我国中医药工作要主动适应现代化建设的需要,瞄准前沿,积极跟踪,努力创新,与现代医学及国际医学发展水平接轨,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在确有优势和特色的领域,应重点扶持,力争取得突破性进展,达到国内或国际先进水平。当前,中医药研究的发展趋势,主要可归纳为四个方面。

  (一) 高新技术的应用
  二十一世纪是生命科学的世纪。近四十年来生命科学各个领域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突破,数学、物理、化学、信息科学等其它学科的科学家运用各自的学识和手段进入生命科学的领域,使后者产生革命性的变革,在初步揭开生命奥秘的同时,为新兴产业的兴起提供了全新的理论和技术。

  近十几年来,中医、中西医结合工作取得了不少成就,其中最重要的是广泛采用现代科学高新技术研究中医中药,包括采用分子生物学、免疫学、遗传学、受体学说、基因检测技术等一系列新技术、新方法。从某个角度来说,谁拥有新技术设备、新技术指标,就可能在其研究领域领先,就易出成果,这是现代科学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中医药学与现代科学发展接轨的先决条件。同时,也要重视发展和研究适合于中医科研的新仪器、新技术、新方法。如在脾虚证研究中运用了 70 余种、肾虚证研究中运用了 90 余种指标或方法,都从不同侧面丰富了人们对脾虚、肾虚证本质的认识。

  (二) 病证结合的研究
  近十几年来,比较重视病证结合的研究模型,如在临床治疗研究中,以病带证、以证带方,病证方药自成体系,既保留了传统中医的特点,又易于出成果;在基础研究中,有学者认为,应进一步建立典型疾病的证候动物模型,从而研究病与证、证与方药的关系,从病理角度给“病证结合”一个现代科学的解释。这一点,尚未引起应有的重视 ( 近三十年来的证候动物模型,仅有“证”的共性,无“病”的特异性,不符合中医千百年来的临床实践,中医特点是先辨病再辨证,病证结合 ) 。因此,应致力于研究新的病证结合的动物模型。

  (三) 新理论的产生
  科学研究就是创新,没有新技术、新理论的指导,不可能产生更大突破;反之,科学研究不能产生新的技术与理论,也就无生命力,必然自身窒息,停步不前。回顾近四十年,尤其是近十几年来,在中医、中西医结合领域,已产生或创造出一些“不见经传”的新理论、新观点、新概念。如微观辨证提出定性定量的辨证思维与方法;生物性肾虚证与病理性肾虚证:预后不同的两种肾虚证;隐潜性证:在症状未显露前潜在表现的证候;急性虚证:骤然发生病势危急的虚证;急性瘀证:骤然发生的血瘀;高原血瘀证:在高原地区发生的瘀证;小儿感染后脾虚证:小儿患感染性疾病后出现的脾虚证;菌毒并治:用清热解毒凉血药物杀菌与解毒并施的治疗机理与方法;皮层——内脏——经络学说:蕴热期阑尾炎,瘀滞期阑尾炎,毒热期阑尾炎。

  (四) 创新药物的开发
  近几十年来,新药研究的势头日益兴起,势不可挡,一是适应了世界性的“回归自然”、运用天然药物的潮流,二是具有重大的经济价值。

  (1) 传统制剂的创新。针对有效的中医传统制剂、经方、名方,用现代制剂工艺,研制适应现代社会的新制剂,如冲剂、胶囊、注射剂、口服液等。
 
  (2) 毒剧药物的研究。针对某些难治病证,从“以毒攻毒”的思路筛选有效的新药,如雷公藤总甙片。

  (3) 扩展新的药源。在使用传统药物的基础上加强对民间草药及海洋药物的开发研究,如近年来研究的绞股蓝,某些海洋药物等。

  (4) 有效成分的提取。从药理学角度,提取有效成分研制新的药物,如多糖、总甙类。
药物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