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 从5月下旬到7月上旬的约50天,是今年北京土地市场的“黄金时期”,政府平均每天从卖地中获得的净收益超过2亿元。而7月初,这一数字甚至高达5亿元。
从5月下旬到7月上旬的约50天,是今年北京土地市场的“黄金时期”,政府平均每天从卖地中获得的净收益超过2亿元。而7月初,这一数字甚至高达5亿元。
今年以来,中央和地方各级财政增收乏力,在此情况下,土地市场回暖,“地王”频现,对于缓解地方财政压力意义重大。问题是,这是否会导致地方政府更加依赖土地收益?
金灿灿的50天
北京市国土资源局官员近日透露,截至7月10日,北京土地市场经营性用地成交534公顷,成交额318亿元,其中政府土地收益140多亿元。
此前,有业内专家估算,除去征地、拆迁、补偿、税费等成本,土地出让的净收益一般在40%以上。
而北京市土地整理储备中心副主任叶向忠曾表示,截至5月22日,北京土地市场土地成交额约93亿元,政府在其中的土地净收益大约占到了三成,为26.92亿元。
但进入6月后的重点城市土地市场已不足以用火爆来形容,北京甚至出现过几日之中“一天一地王”的疯狂场景。而这些“地王”的一个共同特点就是高溢价率,像北京广渠路15号地,溢价率高达146%。
“北京6月份成交土地21块,其中10块土地为底价或近底价成交,主要为怀柔、密云、顺义、大兴的用地,包括旧改、限价房、回迁房建设用地,另外11块土地则溢价中标(底价51.6538亿元),溢价总收入高达约60亿元。”华远集团总裁任志强在其博客中称。
正是这些“地王”的高溢价率,直接拉高了政府的收益。
根据上述两组数字,在从5月下旬到7月上旬大约50天的时间里,北京土地出让成交额为225亿元,而政府净收益至少113亿元,平均每天超过2亿元。在此期间,土地出让过程中50%的钱流到了政府手中。
然而,50%的比例也并非最高点。
有知情人士向cbn记者透露,北京今年上半年土地出让成交额238亿元,政府净收益超92亿元。
根据截至7月10日的数据,可以发现10天之内北京土地出让成交额约80亿元,而政府净收益接近50亿元,平均每天达5亿元,政府收益的占比约为62%。正是在这10天里,绿地、保利、远洋等大型房企接连在京城出手拿地。
土地财政复活?
上半年近百亿的土地收益虽称不上天量,但对于财政收入下降的地方政府来说,依然可解近渴。
数据显示,受企业经济效益下滑影响,北京上半年完成地方一般预算财政收入1033.3亿元,同比下降3.5%。“要完成今年全年2021.1亿元的目标,下半年的财政收入须比去年同期增长28.8%,形势比较严峻。”北京市财政局表示。
从全国层面来说,由于土地出让金总量逐年增加,土地财政在地方政府中的作用也与日俱增。
据国土资源部部长徐绍史在今年年初时的介绍,2007年,全国土地出让收入近1.3万亿元,即便是房地产市场不景气的2008年,这一数字也有9600亿元之多。
有媒体报道称,从2006年到2008年的三年中,杭州来自土地出让的收入超过了1000亿元。这还不算房地产和相关行业的税收收入。一位开发商预测,土地收益占杭州财政收入的比例在25%~30%之间。
中国土地勘测规划院副总工程师邹晓云此前曾表示,土地收入在地方政府收入中占了很大比例,一些城市可能超过50%,如果加上其他相关收入,这个比例会更高。
也正是由于土地财政现象的存在,地方政府在土地市场中的角色一直备受争议。
“地方政府在卖地环节上有矛盾的地方,土地储备部门当然希望地价卖得高,但地方政府负责人也需要预防房价上涨问题,因为房价不光关乎经济,也关乎民生。”国土部一位专家对cbn记者表示。
除了在土地收益问题上存在争议,地方政府还面临着公众对这笔资金支出的质疑。土地出让资金一般被用于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近年来还要求拿出一部分收益投入保障性住房的开发建设,但具体的支出方向和监管环节,鲜有地方政府予以公开。
自2007年来,中央政府已经要求将土地出让收入等非税收入全额纳入预算管理。但从调查情况看,一些地区执行国家政策还不到位。
根据审计署日前发布的公告,审计抽查的10个省本级、23个市本级和41个县发现,2007年有848.26亿元非税收入未纳入一般预算和基金预算管理,其中涉及土地出让收入高达626.42亿元
地今年以来,中央和地方各级财政增收乏力,在此情况下,土地市场回暖,“地王”频现,对于缓解地方财政压力意义重大。问题是,这是否会导致地方政府更加依赖土地收益?
金灿灿的50天
北京市国土资源局官员近日透露,截至7月10日,北京土地市场经营性用地成交534公顷,成交额318亿元,其中政府土地收益140多亿元。
此前,有业内专家估算,除去征地、拆迁、补偿、税费等成本,土地出让的净收益一般在40%以上。
而北京市土地整理储备中心副主任叶向忠曾表示,截至5月22日,北京土地市场土地成交额约93亿元,政府在其中的土地净收益大约占到了三成,为26.92亿元。
但进入6月后的重点城市土地市场已不足以用火爆来形容,北京甚至出现过几日之中“一天一地王”的疯狂场景。而这些“地王”的一个共同特点就是高溢价率,像北京广渠路15号地,溢价率高达146%。
“北京6月份成交土地21块,其中10块土地为底价或近底价成交,主要为怀柔、密云、顺义、大兴的用地,包括旧改、限价房、回迁房建设用地,另外11块土地则溢价中标(底价51.6538亿元),溢价总收入高达约60亿元。”华远集团总裁任志强在其博客中称。
正是这些“地王”的高溢价率,直接拉高了政府的收益。
根据上述两组数字,在从5月下旬到7月上旬大约50天的时间里,北京土地出让成交额为225亿元,而政府净收益至少113亿元,平均每天超过2亿元。在此期间,土地出让过程中50%的钱流到了政府手中。
然而,50%的比例也并非最高点。
有知情人士向cbn记者透露,北京今年上半年土地出让成交额238亿元,政府净收益超92亿元。
根据截至7月10日的数据,可以发现10天之内北京土地出让成交额约80亿元,而政府净收益接近50亿元,平均每天达5亿元,政府收益的占比约为62%。正是在这10天里,绿地、保利、远洋等大型房企接连在京城出手拿地。
土地财政复活?
上半年近百亿的土地收益虽称不上天量,但对于财政收入下降的地方政府来说,依然可解近渴。
数据显示,受企业经济效益下滑影响,北京上半年完成地方一般预算财政收入1033.3亿元,同比下降3.5%。“要完成今年全年2021.1亿元的目标,下半年的财政收入须比去年同期增长28.8%,形势比较严峻。”北京市财政局表示。
从全国层面来说,由于土地出让金总量逐年增加,土地财政在地方政府中的作用也与日俱增。
据国土资源部部长徐绍史在今年年初时的介绍,2007年,全国土地出让收入近1.3万亿元,即便是房地产市场不景气的2008年,这一数字也有9600亿元之多。
有媒体报道称,从2006年到2008年的三年中,杭州来自土地出让的收入超过了1000亿元。这还不算房地产和相关行业的税收收入。一位开发商预测,土地收益占杭州财政收入的比例在25%~30%之间。
中国土地勘测规划院副总工程师邹晓云此前曾表示,土地收入在地方政府收入中占了很大比例,一些城市可能超过50%,如果加上其他相关收入,这个比例会更高。
也正是由于土地财政现象的存在,地方政府在土地市场中的角色一直备受争议。
“地方政府在卖地环节上有矛盾的地方,土地储备部门当然希望地价卖得高,但地方政府负责人也需要预防房价上涨问题,因为房价不光关乎经济,也关乎民生。”国土部一位专家对cbn记者表示。
除了在土地收益问题上存在争议,地方政府还面临着公众对这笔资金支出的质疑。土地出让资金一般被用于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近年来还要求拿出一部分收益投入保障性住房的开发建设,但具体的支出方向和监管环节,鲜有地方政府予以公开。
自2007年来,中央政府已经要求将土地出让收入等非税收入全额纳入预算管理。但从调查情况看,一些地区执行国家政策还不到位。
根据审计署日前发布的公告,审计抽查的10个省本级、23个市本级和41个县发现,2007年有848.26亿元非税收入未纳入一般预算和基金预算管理,其中涉及土地出让收入高达626.42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