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中国食品和包装机械工业第四届理事会第四次年会日前在浙江温州市召开。会上,理事长李树君指出,近年来,我国食品和包装机械工业虽然取得了较大成就,但与国外先进水平相比仍然差距甚大,亟待提高。为此,他建议走产学研相结合的道路,建立技术创新战略联盟。

本报讯:

中国食品和包装机械工业第四届理事会第四次年会日前在浙江温州市召开。会上,理事长李树君指出,近年来,我国食品和包装机械工业虽然取得了较大成就,但与国外先进水平相比仍然差距甚大,亟待提高。为此,他建议走产学研相结合的道路,建立技术创新战略联盟。

科研投入不足产品技术水平低下

我国食品工业近几年有了较快发展,食品工业的发展需要食品和包装机械装备作为支撑,而我国食品装备产品技术水平落后,产品结构不尽合理,品种及配套数量少,机械加工水平低,装备落后,基础件和配套件寿命短,新产品开发能力严重不足。我国较为落后的食品和包装机械工业对食品工业的发展没有起到很好的支撑作用。

李树君指出,国外一些食品包装装备企业的成功经验表明,企业用于研究开发的投资,占销售额1%时企业难以生存,占2%时可勉强维持,占5%时才有竞争力,而我国食品包装装备企业用于研究开发的投资平均还不足1%。

据统计,全国研发经费只占企业销售收入的0.3%~0.5%,研发人员只占从业人员的3.4%~4%,研究院所和高等院校的试验条件落后。相比国外的科研投入水平我国的科研投入严重不足,导致我国食品装备行业自动化程度低,市场满足能力差;单机产品多,成套设备少;主机多,辅机少;技术含量低的产品多,高技术、高附加值、高生产率的产品少;初加工设备多,深加工设备少;通用机型多,特殊要求、特殊物料加工的机型少。产品性能与国外同类产品相比,生产能力低、能耗高,平均能耗为发达国家的4~6倍。尤其是大型成套设备性能差距更大,国内比较先进的机型其生产能力是国外先进水平的1/2左右,而我国食品装备整体技术水平落后发达国家20年左右。

产学研相结合建立技术创新联盟

针对上述行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李树君认为,解决这一问题的出路在于,走产学研相结合的道路,建立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我国食品与包装机械企业规模小,集中度分散,没有能力投入资金开展研发工作,原始创新匮乏,共性技术供给不足,缺乏核心竞争力。因此,要健全产学研一体化的技术创新体系,要探索建立产业技术创新联盟,构建企业与优秀的研究院所和著名的高校相结合的共性技术创新平台,瞄准发展的共性关键技术与装置,共同开发、共担风险、联合竞争、共同受益。

通过增强创新能力,提升食品和包装机械产品的国际竞争能力,改变过去那种“多品种、小批量”的行业特点,在专业化方面下功夫,形成“少品种、高精尖”的竞争格局。现在国际食品和包装机械经济利益的获取方式,不再是过去传统意义上的品种、数量等物化的有形资本,取而代之的是知名品牌、高新技术应用以及技术壁垒、技术创新、安全卫生等无形资本的作用。因此,我国食品和包装机械的出路在于搞好技术标准、产品品牌、技术壁垒、技术创新、安全卫生等工作。

除此之外,还要提高信息化技术水平,发挥在线自动监控、柔性制造、电子商务等信息化技术,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企业内部要实现信息化管理,把原材料、库存、物流、销售、加工过程用信息化管理技术真正链接起来。建立以市场信息为先导,原料、加工、销售与物流信息等为一体的完整的产业信息体系,实现各产业链之间信息的有效反馈和衔接,提升国际竞争力。

加强学科建设培养高素质人才增强创新能力,离不开高素质人才的支撑。近年来,食品和包装装备专业人才的培养力度减弱。据不完全统计,到2008年底,全国高校的专业设置中没有单独设置食品机械专业,社会需求的食品装备人才的培养只能通过相关的一些专业来完成,如机械类专业、食品工程专业、包装工程专业等。

“食品装备没有专门的专业设置,从事食品装备的人员来自于上述专业毕业的学生,而食品装备有其自身的材料、卫生、工艺过程控制、不同原料特殊加工、包装贮存、流通保质等要求,除学好普通机械技术外,仍要加大对专业技术的培养。而且,在新技术不断发展的今天,生物技术在食品工程中已经发挥了不可估量的作用,针对此情况更需要设备结构、过程条件精确控制、在线检测手段方面的专业优秀人才。但我们在人才储备上显然很欠缺。”李树君不无忧虑地说。

他认为,加强食品机械学科建设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要举措。在目前具有较好食品装备基础学科的高等院校,建立具备雄厚师资队伍、优良研究环境和有丰硕学术业绩的优势学科,培养食品机械行业所需的高素质人才;在一批基础较好的科研院所,鼓励科技人才开展知识创新、技术创新再教育,培养更多高素质人才,以满足行业发展的需求。

 

 食品机械行业需建立技术创新联盟。 食品机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