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近年来,中国汽车参与全球化的速度有目共睹,全球采购的规模也一直随着整个产业的迅速发展而不断扩大。2004年,中国的零部件出口只有不到100亿美元,产品主要是轮胎和玻璃,而且90%都集中在售后市场;到了2008年,零部件的出口规模已经达到400亿美元。

本报讯:

近年来,中国汽车参与全球化的速度有目共睹,全球采购的规模也一直随着整个产业的迅速发展而不断扩大。2004年,中国的零部件出口只有不到100亿美元,产品主要是轮胎和玻璃,而且90%都集中在售后市场;到了2008年,零部件的出口规模已经达到400亿美元。

    然而,有专家介绍说,几百亿美元的采购额并没有抬高中国的采购地位,因为在这些出口产品中,有60%来自外商投资的合资企业和独资企业,中国本土企业能够参与其中的份额较小,因此中国尚不能算作是汽车业的全球采购基地。

    前两年,国内的零部件供应商一直将出口看成是推动企业发展的最佳路径。据霍尼韦尔亚太区采购总监于瑞林说,那时,供应商都把精力投入到出口业务上,而把国内的业务放在第二位,在其产能有限的时候,他们通常是优先考虑出口订单,从而常常忽略国内的用户。

    “去年3月份,我天天都在汇报,这个料缺了,那个料缺了,结果发现为什么会缺料呢,因为供应商们都去满足出口业务了,而国内的生产却无法得到配套件。”直到今天,他对那段时间所发生的事情仍耿耿于怀。

    仅仅一年过去,形势似乎完全变了。据于瑞林介绍,霍尼韦尔今年3月份在中国的配套量创历史纪录,而供应商们还在要求更多的订单,因为北美和欧洲的产能降低了一半,更多的中国零部件厂商把目光转向了国内市场。

    越来越多的采购总监注意到,在中国汽车业,全球采购有向区域化采购转变的趋势,这个区域便是中国市场自身,但采购的目的大多是为了满足中国市场本身。甚至有人担心,中国汽车零部件供应商或许会就此丧失对国际化和全球化的信心。

    全球采购变身中国采购还有另一方面的原因。据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采购总监介绍说,前几年,全球采购非常流行,但这种采购方式令买家承担了太多的责任,包括帮助供应商提高产品质量、配套体系,还要承担汇率和物流方面的风险,虽然节省了成本,但付出的代价也太大。因此,在去年世界金融危机发生后,有些整车厂商已经很少提全球采购的概念。

    那么,这些厂商们如何满足配套采购的需要呢?据介绍,他们一般是在所在区域内寻找几个比较好的供应商,让其承担所有的责任和风险,在中国也是如此;而中国供应商也知道现在做出口比较难,本土市场正火,因此,也愿意通过这种方式被选中。

    采购总监们普遍的看法是,中国汽车零部件产业的水平目前还比较低,能够做到国际标准的企业还相当少,要走向全球采购,还需要解决研发水平、产品工艺和质量、管理方面的问题。他们还关注到中国企业参与国际采购的流程和沟通问题,认为真正掌握采购流程和沟通方法的企业为数更少。

    一位采购总监直率地说,如果为供应商打分,有9分的,有8分的,有7分的,“我或许会选择打7分的,因为采购不是要选择最好的供应商,而是要选择最匹配的供应商。”

    精益企业中国总裁赵克强认为,中国供应商绝对有机会,但事在人为,现在正是需要转变经营模式和管理模式的时候,否则这个机会也是会丢掉的。实际上,在质量、体系、管理方面,中国供应商已经做了很多,但是还有待于系统化。

 

中国尚不能算全球采购基地。 采购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