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联合利华的“灰色地带”

 个不容回避的现实是:一些跨国公司在中国以“入乡随俗”的名义,利用不成熟的市场表现或政策漏洞以规避监管,从而获取超额利润

    继2003年富士施乐走私风波后,又一知名跨国公司在华卷入走私案。

    2009年10月29日上午,一起走私普通货物、物品案在上海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低调开庭。坐在被告席上的,正是联合利华(中国)有限公司采购部(下称“联合利华采购部”)及该部门化学品采购助理经理范军、保信捷(上海)国际贸易有限公司(下称“保信捷”)及该公司代理商务经理张浩。

    保信捷为一家澳大利亚贸易公司,是联合利华的代理进口商。检方称,联合利华采购部以及保信捷在一项日化原料的进口过程中,故意使用其他品名,以达到少缴税的目的,6年内累积欠缴税款已达317万元。

    年采购额数十亿元人民币的联合利华,为何会在6年内偷逃不过三百万元的税款?很多人认为,走私之举的根源可能是采购经理成本考核压力过大,以及贸易公司之间的恶性“价格战”。

    “狸猫换太子”

    这起走私案案发于2008年初,保信捷在对一项日化原料进口报关时,被上海海关发现使用了错误的HS代码——这是现行的国际商业与贸易分类和代码体系,在中国是外贸领域内的一项强制性标准。简单来说,不同产品的HS代码也不同,因此所对应的关税税率也不同。

    据上海海关的解释,保信捷HS代码使用错误,是指其在进口一项名为“羊毛醇”的日化原料时,申报品名却是“固醇”。虽然两者的化学成分极为相似,但前者的关税税率是27%,而后者仅为5.5%。错误的HS代码使用,导致联合利华在这项原料进口时少缴了部分关税。

    而根据联合利华公司介绍,羊毛醇是其旗下知名沐浴露“多芬”所需要的重要配方。按照联合利华的进口操作模式,在和羊毛醇的原料提供商新加坡恩凯(NK)化学私人有限公司(下称“新加坡恩凯”)达成购买意向后,继而通过代理商保信捷,从新加坡恩凯处进口至中国,再以内贸方式购入。

    当海关部门追溯起联合利华过去数年的上述业务时,发现这一错误的HS代码早在2002年时就开始使用,目前累积欠缴税款已达317万元。六年间,这一原料的大部分进口代理业务均为保信捷承揽,范军和张浩正是这项业务的主要经办人。

    2008年,范张两人被上海海关缉私局刑拘,并于当年9月批捕,在缉私局侦查终结后,该案于2009年4月被移送上海市人民检察院第一分院审查起诉。

    作为联合利华采购部化学品的采购助理经理,范军在接受审讯时承认,2002年10月,迫于公司方面降低采购成本的考核压力,在和新加坡恩凯商量之后,作出了用固醇“顶替”羊毛醇的决定,并由新加坡恩凯提供虚假进口单证,后此事交由保信捷具体操办。

    与此同时,范军也表示,此举并没有瞒着公司,而是获得了联合利华采购部主管杨树清的许可,并为配合此事,协同该公司研发部对公司系统进行修改。而且,对于这个做法的初衷,范军曾经说过,如果考核任务无法完成,就只能走人。

 当第一单狸猫换太子的“固醇”被海关“放行”后,范军和张浩等人都松了一口气,从此,联合利华方面便长期照此操作。

    直至2007年,新加坡恩凯被南京海关查出存在走私行为时,范军见势不妙,便与保信捷商议,将产品主动送检海关。根据当时的计划,若是查出问题,则联合利华主动补缴税款,否则就继续蒙混过关。那一次也很幸运,海关的查验仍然通过,经过这次的“插曲”,范军等人更加有恃无恐,直到2008年的“东窗事发”。

    截止到目前为止,根据检方统计,2002年10月至2008年2月间,联合利华采购部通过保信捷进口涉案“固醇”74票,偷逃应缴税额219万元;此外,从2005年1月至2006年4月,采用类似手法,联合利华采购部还通过上海兆衡实业有限公司进口15票,通过恩凯化学(南京)有限公司进口8票,偷逃应缴税额98万元,共偷逃税款317万元。

    检方认为,联合利华采购部伙同保信捷违反海关法规,逃避海关监管,并根据有关情节,指控联合利华采购部和范军为该案主犯、保信捷和张浩为从犯。

    代理商的“价格战”

    针对检方的控诉,联合利华大中华区副总裁曾文承认,联合利华采购部确实是在2002年出了错,造成了海关关税的损失。但与此同时,他也否认联合利华给采购员工带来过大的成本考核压力而导致这起案件发生的初衷。

    据称,在员工入职之初,联合利华就会要求与对方一起签署“商务准则”,一旦员工的做法违反了法律法规,即使对公司有好处,也是绝不允许的,联合利华的员工都已在该“准则”上签名。

    目前,我们姑且对这份“商务准则”在实际商场操作中的效用大小暂且不论,就事件本身而言,在海关查获的走私案件中,偷换HS码的做法实属屡见不鲜,已经成为有些跨国公司恶意偷逃税款的一种惯用的手法。

    对此,日化行业的资深营销专家冯建军认为,日化企业和代理进口的贸易公司用“狸猫换太子”的方法逃税非常常见,归其原因,进口原料市场的竞争残酷是诱因之一。

    目前,国内的日化企业原料本地化程度已经至少达到80%以上,只有一些大型的日化公司才会进行国际化采购。对于联合利华这样一家跨国公司来说,近年来也在逐渐调整采购结构,本土化的采购份额越来越大,进口份额则在减少。

    据曾锡文透露,目前联合利华的本土化采购已经占到90%。而对于剩余的原材料进口,则如同联合利华的财务、人事等业务一样,基本已经外包给了代理商,“甚至达到80%以上”。从国外进口原材料,业务量并不大,主要就集中在羊毛醇这类的香精产品上。

    虽然需求并不大,但是从事这部分进口代理业务的贸易商数目则庞大的惊人。正是这10%左右的原材料进口,也让那些代理商挤破了头。这种“狼多肉少”,供大于求的局面,直接激发了这些代理商之间角逐的激烈程度。

    在渠道、品质和服务都接近的情况下,代理商之间开始打价格战。由于价格在国际市场上透明度很高,有些贸易公司只好铤而走险,妄想通过一些不规范的操作来赢得客户,赚得利润。

以沐浴露中占成本比重最大,最为重要的香精香料为例,目前产品每公斤的价格从几百元到几万元不等,在不熟悉的人眼里,产品彼此之间的差异并不大,很难分辨,这也就为贸易商提供一个钻空子的机会。

    “现在,这类国际业务代理存在很多这样那样的问题,一方面,代理商可能通过一些不规范的操作来牟取更多的中间利润,一方面也可能通过不规范的操作来向企业示好。”而面对代理商的种种示好和低价成本的诱惑,不少跨国公司则选择在合理避税通关和非法逃税走私之间的模糊地带巧妙地游走。

    利用“模糊地带”

    目前市面上的洗护产品成本结构已经发生很大变化。事实上,近几年来日化本土品牌的风涌云起,对市场份额的不断掠取,也着实给了跨国巨头沉重的一击。包括联合利华,宝洁等在内的跨国日化商,均采取了低价和下乡的战略来与本土品牌进行竞争,以获取更多的市场,这同时对成本方面的控制提出了巨大挑战。除此之外,这几大跨国巨头之间的硝烟也并未停歇,价格战、促销战频频发生。

    因此现在各商家主要竞争力都集中在控制香精原料的成本上。利益所趋,商家想增强竞争实力,自然想尽一切办法抓住海关监管上的漏洞。

    范军在接受审讯时也承认,2002年10月,迫于联合利华降低采购成本的考核压力,在和原料提供商新加坡恩凯商量之后,作出了用固醇“顶替”羊毛醇的决定。虽然曾锡文事后否决了这一说法,但在中国,跨国公司为了利益被查出偷逃关税的情况时有发生,通常都是补缴税款以及接受处罚了事。在避税手法花样百出的跨国公司里,像联合利华这样被迫走上刑事法庭的,着实不多。

    人大财政金融学院教授张中秀表示,联合利华此次的事件所涉及的报关差异处于一个模糊地带,进口产品两种成分的关税一高一低时,海关办理的原则是就高不就低,而企业则希望就低不就高。联合利华利用进口产品本身的属性采取的避税手段,既可以解释为“合理利用规则”,也可以说是逃税。因为羊毛醇和固醇成分非常接近,品名之间的界限十分模糊。在具体操作中,这种品名适用模糊不清的情况其实大量存在,这些都是符合可以“合理利用规则”的漏洞,而这还只是避税手法的一种而已。

    从改革开放至今的三十年时间里,虽然越来越多的跨国公司在努力中国化的过程中取得了不少成绩。然而一个不容回避的现实是:也有一些跨国公司在中国以“入乡随俗”的名义,利用不成熟的市场表现或政策漏洞以规避监管,从而获取超额利润。从联合利华此次偷逃税款的行为来看,一个成熟的市场监管体系和税收体系才是至关重要的。

    截止到发稿前,该案件尚未宣判。而对于相关人员的处罚,曾锡文表示要等到审判结果出来后才能决定,“预计一个月内或有一审结果。”

    

联合利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