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一直以来,电气设备市场上低压成套柜领域遍地战火,在中压成套领域,主流竞争只在ABB(ABB Group)与西门子之间展开。   现在,一家民营的中压电气成套公司四处挖人,而且,这家企业雄心勃勃,剑锋直指国内中压成套产品的领头羊。这家新来者如

一直以来,电气设备市场上低压成套柜领域遍地战火,在中压成套领域,主流竞争只在ABB(ABB Group)与西门子之间展开。   现在,一家民营的中压电气成套公司四处挖人,而且,这家企业雄心勃勃,剑锋直指国内中压成套产品的领头羊。这家新来者如此大胆的目标,想来也不会在ABB引起什么重视吧,因为,ABB绝对拥有傲视对手的资本。   作为电力和自动化技术领域的全球领导厂商,ABB是由两个历史达100多年的国际性企业—瑞典的阿西亚公司(ASEA)和瑞士的布朗·勃法瑞公司(BBC Brown Boveri) 在1988年合并而来的,除西门子之外的厂家从来就没入过ABB人的法眼。   仅在中国国内,2007年全国电气行业100强里就有11家来自ABB不同产品线的生产厂,ABB的主要对手西门子和施耐德则分别有6家和5家生产厂家入围。实际上,国内进入前5名的可都是以综合性集团身份方占据一席的。这时候把“终结”与ABB连在一起,不是危言耸听吗?   只是,现实总在人们不经意间变幻。   20世纪80年代,以ABB为代表的西方电气企业进驻中国,它们带来先进技术和雄厚资本,国有电器元件及电气成套厂家全线溃退。与此同时,部分民营资本纷纷从最不具技术壁垒的微型控制元件开始创业,另一批民营企业则开始给外企伴舞,成为它们的国产化供应商。   90年代,一些积累了初步技术实力和资本的民营企业纷纷把眼光抬高,进入电气成套领域,并以技术壁垒稍低的低电压等级设备作为启始。仿制ABB的MNS柜(编者注:ABB旗下的一个注册商标,代表一种抽出式低压配电柜)是它们的首选策略。这点不太难,买进ABB相应的断路器,仿造骨架和多功能板,装上各种元件组装在一起的抽出式组件,市场上一时充斥着MMS、MLS等山寨配电柜。不得不承认,仿制的MNS比原装货要粗糙许多。但是,因为它们满足了部分低端需求,所以它们不仅没有死掉,反倒在这个生机勃勃的电气行业立稳了脚跟。   几年后,部分民营电气厂商开始在成套柜市场一路向上,由低电压等级设备逐步向较高电压等级的设备市场渗透。眼看着低压成套柜已上演的渗透与混战剧情,在中压成套领域,重新上演,而此时,那些起步较早、渐成品牌的国内成套厂家早已将目光瞄向了有更高技术要求也更具诱惑力的高压和超高压设备。   回首国内电气行业20年来的风云,似乎已让人嗅出了些许破坏性创新的气息。   破坏性创新的“破坏业绩”   什么是破坏性创新呢?让我们从管理大师案例中作个初探,并对照一下发生在电气行业的破坏现象。   1996年,哈佛商学院的克里斯坦森教授(Claytom M. Christensen)提出了“破坏性创新”(disruptive innovation)的概念。在他风靡全球的著作《创新者的困境》里,他举了小钢铁厂颠覆一体化钢铁公司的案例来阐释这一理论。   过去,世界上多数钢铁公司都是从大规模的一体化的综合钢铁厂起家的,这些工厂的业务范围从铁矿石开始,一直延伸到锻压产品。与之相比较,小钢铁厂则在电弧炉中熔化废钢,简单的技术使之加工成本比综合工厂低20%。   起初,小钢铁厂生产的钢质量很差,唯一的市场是用于混凝土加固的螺纹钢筋。对于综合工厂而言,钢筋的毛利率始终徘徊在7%左右,此类产品的总产量只占行业总产量的4%。而且,由于20%的成本差异,综合工厂根本无法在这个低端市场与新入者竞争。于是当小钢铁厂进军螺纹钢筋市场时,综合工厂非常乐于从这个竞争激烈的商品市场中退出,他们重新安排了生产线以生产获利更多的其他产品。   而小钢铁厂与综合工厂竞争时,成本的优势使它们对20%的可观利润感到满意,但当综合工厂退出这一市场后,竞争就只在小工厂间进行了。从那时起,钢筋价格暴跌了近20%,小钢铁厂们竞争的结果就是,降价、艰难维生、无法获利。   不过,小钢铁厂很快就瞄准了上一级产品市场:角铁、厚钢条和钢丝。如上页图1所示,在该细分市场中,一体化综合工厂在市场上能够获得大约12%的毛利润。对于小钢铁厂来说,这一市场非常吸引人,于是,小钢铁厂与综合工厂间的战火在上一级市场再一次点燃,而这一次竞争的结果与上一次一样,综合工厂非常乐于从这个竞争激烈的商品市场中退出。与毛利率较高的产品相比,在低端产品的投入不可能为它们带来更好的回报,它们重新安排了生产线以生产获利更多的其他产品。   同样的情节在建筑钢材市场再次上演。小钢铁厂再次解决了生产上的技术问题,成功进入钢梁市场。到20世纪90年代,最后一家综合工厂退出了钢梁市场的竞争。接着,在钢板市场,情节再次重复。到2001年,小钢铁厂的领头羊纽克钢铁公司的市值令最大的一体化钢铁公司—美国钢铁公司相形见绌,而同为综合厂商的伯利恒钢铁公司已经破产。   在大多数行业,最初的行业参与者为了维护在行业中的地位,他们都会不断改进技术,使产品满足客户不断发展的需求,我们称之为“维护性创新”。技术的改进常常会快于客户需求的发展,而客户的需求却有高有低,总有些对产品性能不那么挑剔的客户对技术所带来的新功能不是那么关心。于是在低端市场,技术的改进早晚会远超客户的需求。这就给新入者留下了市场缺口,只要新来者找到合适的方式满足低端需求,就能在在这一行业站住脚,这就是“破坏性创新”的开始。   对于这种破坏,行业原有的参与者几乎只能继续着维持性的创新来应对。他们没有成本优势去争夺低端市场,追求更高利润的驱使也使他们没有动力去争夺低端市场。于是,产品差异化在特定领域逐渐消失,新进者步步蚕食,原有企业步步退守,新老双方的竞争战场步步升级。如此,“破坏性创新”既提供了行业新军崛起的机会,也导致了许多曾经最成功的公司陷入危机和失败。
钢铁终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