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服务业是市场经济的基础产业和经济国际化的先导产业,其发展水平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水平高低和现代化程度的重要标志。
服务业是市场经济的基础产业和经济国际化的先导产业,其发展水平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水平高低和现代化程度的重要标志。改革开放以来,吉林省将大力发展服务业作为推进经济持续增长和结构优化的主要着力方向,采取多种政策举措促进服务业发展水平和层次的提升。总体上看,近几年吉林省服务业产业规模逐年扩大,增长速度平稳运行,产业结构向合理化推进,吸纳就业的作用逐渐显现,服务业对国民经济的影响和拉动作用不断增强。
一、吉林省服务业发展速度较快,成果显著
产业规模逐年扩大,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加大。自2005年以来,吉林省服务业增加值呈逐年上升势头,于2007年突破2000亿大关。2008年全省服务业实现增加值2442.73亿元,同比增加417.29亿元,是2005年以来增量最多的一年。在服务业总量不断扩张的同时,服务业对GDP的拉动作用明显增强,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加大。按可比价格计算,2005--2008年,吉林省服务业对GDP增长的贡献率均在40%以上,2008年的贡献率为41.8%,同比增长1.3个百分点。表明这几年来吉林省主要依靠第二产业为主带动经济增长的格局正在逐步改变,成为以第二产业、服务业为主共同带动经济增长的新格局。
一是服务业增长速度高位运行,年度增速高于GDP增速。2005--2008年,吉林省的服务业发展速度处在一个比较高的运行平台上,服务业增加值增速一直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这四年来,吉林省服务业增加值以13.6%、17.4%、16.4%、16.7%的增速向前发展,分别高于全国平均水平3.1、5.3、2.6、7.2个百分点。其中,2006、2008年增速在全国位次均为第一位。而辽宁、黑龙江两省的增速则分别在10%和12%左右徘徊,说明吉林省的服务业还存在着较大的发展空间,积极稳妥地实现服务业跨越式发展将会给吉林省的产业发展和能效优化带来新的机遇
二是产业结构向着合理化演进。随着服务业规模的迅速扩大,服务业占国民经济的比重发生了积极的变化,吉林省的产业结构也呈现出由生产向服务型转变的趋势。2008年与1978年进行比较,第一产业比重下降了15个百分点,第二产业下降了4.7个百分点,服务业比重上升了19.7个百分点。1978年吉林省地区生产总值中三次产业构成比为29.3:52.4:18.3;1988年调整为25.1:47.1:27.8;2008年调整为14.3:47.7:38.0,实现了产业结构由“一二三”向“二三一”的合理化方向转变。
三是服务业投资总量不断攀升,服务业投资率高位运行。为了保持经济的快速增长必须保持较高的投资率,因为投资是经济较快增长的主动力。2005-2008年间,吉林省服务业投资额呈逐年大幅递增趋势,投资总量不断跃上新台阶,2008年达到1971.86亿元,比2005年增长2.5倍,占全部城镇投资的42.9%。四年间,全省城镇固定资产投资中完成服务业投资5412.88亿元,平均增长36.4%。2005至2007年,吉林省服务业投资率一直高于同期固定资产投资率,仅2008年服务业投资率低于同期固定资产投资率。长期的投资积累,给吉林的经济腾飞做了很好的铺垫,不断地加大服务业投资力度仍是未来一段时间内促进服务业跨越发展的必然选择。
四是吸纳就业作用增强,服务业从业人员比重高于全国水平。服务业为社会提供了大量的就业岗位,特别是吸纳了从一、二产业转移出来的一些富余劳动力,对解决就业问题、促进社会和谐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2008年末,吉林省服务业就业人员为404.8万人,占全省就业人员的35.4%,高于全国平均水平2.2个百分点,低于辽宁省5.8个百分点。
二、制约吉林省服务业发展的因素
近几年来,虽然吉林省的服务业有了较快发展,但与辽宁、黑龙江两省相比优势不明显,与发达省份相比差距较大,一些政策上的因素及客观存在的问题制约了服务业快速向前发展。
一是服务业比重低,与经济发展阶段不适应。发达国家已经进入工业化后期,服务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约在60%-80%之间,它们在工业化发展中期阶段比重也大都超过了50%。目前与吉林省人均GDP比较接近的印度、乌克兰等国家服务业比重都达到了45%-50%。我国一些经济发达的省份服务业比重已达到50%左右,而吉林省近几年来一直徘徊在38%左右,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二是内部结构层次低,难以适应经济现代化的需要。现代化工业和农业生产与现代化服务业是相互协调共同促进的。吉林省多年来还是传统服务业和非生产性服务业占主体。2008年,吉林省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批发和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等传统产业增加值占服务业的44.1%,高于北京、上海、广东20.1、13.0、7.9个百分点。而为现代工业和农业生产配套服务的生产性服务业和为现代生活服务的新兴非生产性服务业发育缓慢,服务贸易出口也与全国平均水平有较大差距,说明结构优化的问题十分突出。
三是服务业投入少,基础设施仍显落后。有效投入是服务业发展的基础和前提条件,投入不足必然影响服务业发展。2008年,吉林省全社会服务业投资比重为40.1%,比全国平均水平低12.4个百分点,低于辽宁、黑龙江省8.4、10个百分点。高速公路里程为925公里,仅为辽宁省的三分之一,一些社会公益性基础设施仍显薄弱。
四是城乡居民收入水平较低,制约了服务业的消费需求。尽管近几年来吉林省各级政府都十分重视提高城乡居民的收入水平,惠民政策连续出台,民生工程逐年扩展,但总体来看,吉林省城乡居民收入水平还不是很高。2008年,吉林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2829元,低于全国平均水平2952元;农民人均纯收入为4933元,居全国第十位。城乡居民家庭消费性支出主要以衣、食为主,由于收入水平偏低,对服务业需求潜能不足,对服务业需求有限,故制约了服务业的消费需求。
五是各级政府对发展服务业认识不够。服务业涵盖的范围较广,除生产性服务业外,很多是涉及民生的社会事业,有的地区对服务业重视不够,投入力度不大,制约了服务业的发展。
三、促进服务业发展的几点建议
吉林省是一个资源型产业比重偏高的省份,二产的进一步扩大势必要受到节能减排约束性指标的控制,而服务业附加值高,能源消耗低,就业量大,能促进消费和投资两方面需求,因此,加快发展服务业推进社会经济快速向前发展的必然趋势。
一是树立科学的发展观,高度重视服务业发展。服务业已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服务业的发展是工农业进一步发展的必要条件,服务业能否快速发展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未来经济增长速度。为此,各级政府要提高发展服务业的紧迫感、责任感,创造性地抓好服务业的宏观指导,定期研究解决服务业发展中出现的新情况,进一步建立健全服务业工作管理体系,努力开创服务业发展的新局面。
二是以生产性服务业为重点,找准服务业发展的突破口。生产性服务业是现代服务业的重中之重,对制造业具有强大的支撑和引导作用。当前吉林省制造业快速发展为生产性服务业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因此,要将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和制造业建设放在同样重要的位置,在物流等领域主动承接生产性服务业转移,不断提升吉林省生产性服务业对先进制造业的综合服务功能,推动产业集群发展,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以实现从工业经济向服务经济的转型升级。
三是关注民生,加快消费升级引导。要使城乡居民的消费性服务意愿转变为有效消费需求,提高收入水平是基础。改革分配制度、打破垄断行业的超额利润,建立收入增长的长效机制等,是服务业发展和促进经济持续、稳定、协调发展的应有之举。同时要适时加快农村服务业发展。吉林省农村人口占全省总人口的四成以上,这一群体存在着巨大的消费潜力,加快农村服务业发展对促进吉林省服务业上台阶具有重要意义。一要采取措施继续促进农林牧渔业发展,引导其为农业发展提供支持性服务,进一步促进农民增收;二要改善农村消费环境,支持当地农民创办商场、超市、专卖店等消费场所,满足农民对传统服务业的需求;三要加大财政投入,积极发展农村旅游业、金融业等新兴服务业,促进城镇现代服务体系逐渐向农村延伸,不断提高农村的消费升级。
四是多渠道增加服务业投入,支持优势企业做大作强。应充分发挥政府投资的引导和带动作用,适当增加一定数量的引导资金,引导银行贷款和社会资金加大对服务业的投入。同时,还要积极动员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增加对服务业的投入,改变服务业总体规模偏小、规模企业偏少的问题,加强引导,建立品牌化、规模化企业,提高企业的竞争实力。
五是扩大就业,加快人才的培养和引进。把服务业作为作为今后扩大就业的主攻方面,优化结构,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进一步发展社区服务、旅游、文化等就业潜力大的服务行业。政府在税收、劳动保障及技术方面加大政策扶持,为大学生及下岗人员提供创业和就业机会。同时要开展多层次、多形式的培训,加快培育服务业紧缺的专业人才和使用人才,解决服务专业人才匮乏、管理水平较低的突出问题,为服务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