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有报告显示,我国印刷机装机量的增长速度比国内生产总值(GDP)11.4%的增长速度略高,2007年在13%左右。专家表示,现有印刷产能基本满足市场需求,双方呈现良性增长趋势,而印后装订设备装机量明显不足,自动化、智能化印后设备的市场需求不断扩大

有报告显示,我国印刷机装机量的增长速度比国内生产总值(GDP)11.4%的增长速度略高,2007年在13%左右。专家表示,现有印刷产能基本满足市场需求,双方呈现良性增长趋势,而印后装订设备装机量明显不足,自动化、智能化印后设备的市场需求不断扩大。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我国印后设备的市场现状如何?呈现怎样的发展趋势? 记者近日就此采访了行业相关人士。 市场格局北人、上海紫光、精密达三足鼎立 对我国的印后设备制造业来说,用“起步晚、发展速度快”来形容最恰当不过了。从20世纪70年代起,“自主研发”的概念才真正进入这一行业。当时,北京人民机械厂与北京印刷机械研究所、北京新华印刷厂修制车间共同研发了国内首批冷胶(又称白胶)无线胶订生产线,随后又开发了生产联动线等一系列产品。 改革开放后,对印后设备的研发投入逐年增加,直接推动了印后产业的发展。1984年~1985年年间,国内引进了马天尼的联动线生产技术,促进了我国印后联动生产线的诞生。首先是全国各地的新华印刷厂装备了印后联动生产线,随后普及到国内十几万家印刷企业。除了上海紫光(原上海订书机器厂)有限公司等推出自主品牌的无线胶订设备,OEM方式的合作也开始出现——由东京出版机械株式会社提供技术支持、加工设备和管理方式,凭借北人的影响力和在中国广泛的销售服务网络,大量贴上“北人牌”商标的印后设备涌现到中国市场。 据统计,2002年~2007年,北人销售了90余套印后装订联动线,基本占据了国内40%的印后装订设备市场份额。从市场占有率来看,北人、上海紫光、精密达三足鼎立的市场格局基本形成。 发展趋势数字化工作流程是主流 如果采用相同的流程标准,国内印刷企业的国际产品加工能力无疑会大大增强,中国印企承接海外订单也便不仅仅是少数几家大企业的“奢望”了。 与早期单机串联的联动生产线不同,现在多数设备已经添加了智能化模块,从而更加有效地减少了重复劳动。近年来,国内已经有3家企业加入了CIP4国际组织,引进了国际接口,或者说工作流程。但总体来说,国内多数印企对印刷流程标准的重要性仍缺乏认识。 北人集团印后服务部经理张四同告诉记者,现在,越来越多的国内印企实现了印前CTP,但相应的印刷流程、印后流程的相关接口标准却没有普及,未来几年里,数字化工作流程的延续和发展将是印刷业的主要潮流。国外的先进企业已经意识到这一点,例如海德堡的M600型印刷机,就增加了读版器模块,可以将印刷制版中心处理的印版数据转换为机器可识别的格式,通过软体转移到印刷机上,再经过读版、扫描装置,就可以直接印刷。
印刷联动潮流印后智能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