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我国机械行业在经历了2006年的辉煌之后,2007年增速出现了下滑的趋势。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因素:首先是机械行业出现了周期性特征的影响;其次是结构性物价上涨带来了对通货膨胀的担忧,而机械行业这样的中间产业价格传导能力驱动受到
我国机械行业在经历了2006年的辉煌之后,2007年增速出现了下滑的趋势。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因素:首先是机械行业出现了周期性特征的影响;其次是结构性物价上涨带来了对通货膨胀的担忧,而机械行业这样的中间产业价格传导能力驱动受到影响;另外,对人民币加快升值步伐的预期,市场开始担忧机械行业的出口增速。 那么,2008年的机械行业是重新演绎2006年的高增长,还是像2007年一样增速继续走平呢? 由于机械行业本身就具有一定的对劳动力、原材料等生产要素成本增加的消化能力,同时因为需求拉动使得造船、中高端数控机床等行业存在较为明显的产能紧张,存在一定程度上的卖方市场格局,这就使得机械行业具备了一定的价格传导能力。而且机械行业出口占比不是很高,对行业影响不大。同时,部分关键零部件的进口也部分抵消了人民币升值的影响。因此,进入2008年之后,影响机械行业的诸多不利因素有望淡化,市场可能再次出现超长景气周期。 A、庞大投资拉动行业步入超长景气周期 机械行业与固定资产投资高度正相关 机械行业的最终产品大都是资本品(除乘用车等少数产品外),与固定资产投资高度正相关。也就是说,机械行业是典型的投资拉动型的周期性行业。2006年,我国固定资产投资增速24%,拉动机械行业产值达到5.49万亿元,同比增长31.4%。2007年前三季度,我国固定资产投资增速高达26.4%,机械行业总产值增速32.01%。 2006年,我国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完成9.35万亿元,其中设备工具购置费2.04万亿元,占比21.86%;2007年1~10月,我国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完成8.64万亿元,其中设备工具购置费1.90万亿元,占比21.96%。 人口红利阶段提供充足的流动性 根据权威部门统计,从1995年开始中国进入了人口红利阶段,并将会延续到2013年。到2013年,我国将进入人口结构老年化阶段。 在人口红利阶段,储蓄意愿大于消费意愿,形成储蓄大于投资,市场上的流动性过剩、投资冲动增强,只要投资回报率足够高,就会有大量的资金流入。因此,我国在2013年之前的人口红利阶段,庞大的储蓄规模为固定资产投资提供了充足的流动性保障。 工业化拓展了投资空间 中国经济1992年进入工业化进程的初级阶段,1999年进入工业化进程的成熟阶段。从目前的发展趋势来看,中国经济将于2010年左右进入工业化国家的行列。在经历了二十多年改革开放的快速发展之后,我国的工业化进程已经跨过了轻纺服装和IT产业的国际化产业转移阶段,正式步入了承接机械装备产业转移的重化工业阶段。 而重化工业发展阶段的主要特征,是消费升级、产业升级与淘汰落后产能,等等。同时,工业化进程拉动城市化进程,进而为我国的固定资产投资拓展出巨大的空间(详见相关链接)。 高投资回报率成强驱动力 我国在承接了轻工纺织和IT产业的国际化转移之后,目前正在承接机械装备的国际化产业转移。 加上国内经济高速增长的内需拉动,就形成了我国固定资产投资产销两旺,投资回报率高企的格局。根据统计,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外资企业在中国投资回报率高达22%,国内工业企业净资产收益率平均在15%以上。 目前,在我国的固定资产投资大军中,最为活跃的就是外资、私营个体资本、地方政府和国有企业。他们的投资比率已经高达60%以上,并且正处于旺盛的增长态势之中,已经成为我国固定资产投资的主力。而在高投资回报率的驱动下,只要是中央政府不采取行政性手段压制,只要是不影响地方政府和国有企业管理层们的前途,地方政府和国有企业的这种异常高涨的投资积极性就不会冷却下来。 从我国固定资产投资资金来源结构角度分析,只要中央政府不采取行政性干预手段,宏观调控对固定资产投资所产生的效应逐渐淡化。我国目前采取的市场化结构调整的宏观调控措施,在短时间内影响的只是固定资产投资中国家预算和国内贷款这两部分资金。而这两块资金所占比例,已经从1981年的40.8%下降到了2007年1~10月的20.7%,自筹、发行债券、发行股票、外资等所占比例大幅提升至79.3%。这就意味着,目前我国的投资规模虽然比较庞大,但整个金融体系是安全的,只要不产生大量实质性的产能过剩,我国的经济运行也是健康的。 另外,产能过剩问题一直是关注的焦点。据统计,我国目前体现出来的产能过剩只是一种表现,并不是实质性的产能过剩。因此,本次宏观调控强调的结构性调整就是在保持经济健康发展的基础上,尽量延长经济高速增长的周期,实现又好又快增长。 投资仍是经济增长拉动因素 根据国内生产总值构成来看,2006年拉动我国经济增长的消费、投资和净出口三大要素所占比重分别为39.2%、42.2%和18.7%。在消费平稳增长的基础上,投资和净出口成为拉动我国经济高速增长的主要引擎。但在进入2008年之后,我国经济的这种双引擎增长模式将会逐渐发生改变。受美国次级债危机的滞后效应、人民币升值和出口退税政策的调整、能源和大宗原材料价格持续高企及全球经济趋缓和地缘政治的变化等因素影响,我国的净出口拉动效应将会明显减弱。 在消费继续保持稳步增长的基础上,净出口拉动效应的减弱,就意味着只能依靠投资的快速增长来拉动我国经济实现平稳较快发展。因此,在一个较长的时间段内,我国经济将继续依靠庞大的固定资产投资规模拉动来实现又好又快增长。机械行业与固定资产投资高度正相关,持续的庞大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必将拉动机械产品需求的旺盛增长,行业步入超长景气周期。 宏观调控的影响不可忽视 宏观调控提出的控制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对固定资产投资的影响依然不可忽视。如:中性的财政政策就意味着投资资金来源中,国家预算部分的持续萎缩;从紧的货币政策将会压制国内贷款部分的增长;结构性调整所带来的生产要素价格改革,将会逐步降低投资回报率,进而影响各投资主体的投资积极性;我国经济增速的趋缓将会影响内需的增长,进而带来市场环境的改变。 因此,业内人士预计2008年我国GDP增速将会在2007年基础上下滑一个百分点至10.5%左右,对应的固定资产投资增速为24.6%,机械行业增长下滑近一个百分点至30.8%左右。 总的来看,在2010年之前,我国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将会逐步趋缓,但依然保持20%以上的高增长。对应的机械行业增速也将逐步趋缓,但增速将会保持在25%以上的高水平。 B、强化政策拓展装备制造业增长空间 政策将是行业景气催化剂 “十一五”期间,我国把振兴装备制造业提升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从“十一五”规划到《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再到《国务院关于加快振兴装备制造业的若干意见》,国家对装备制造业的扶植力度一环紧似一环。强化政策支持不但淡化了宏观调控的影响,更主要的是拓展了行业的成长空间、催生行业的景气。 强化政策支持的核心就是自主创新,对于行业内具有自主创新的企业,国家给予资金投入、税收优惠和市场扶植,使其摆脱长期以来的洋品牌压抑,实现内生性增长。 国家直接投入科研资金和通过政策鼓励企业自身投入科研资金,来提升企业的研发实力,使其通过自主创新生产出具有竞争力的产品来替代进口,进而拓展国际市场。同时,对具有自主创新能力的企业直接给予所得税、增值税等方面的税收优惠,提升其盈利能力,增加企业的现金流,使企业有充足的资金投入研发。 另外,制定鼓励使用国产首台设备、购买国产设备实行税收优惠、限制国产化水平等相关的法律法规,通过行政手段和市场手段大力扶植国产装备,拓展我国装备制造业的市场空间。 进口替代 出口拓展=行业成长空间 目前,我国设备投资的2/3依赖进口,其中光纤制造设备的100%,集成电路芯片制造设备的85%,石油化工设备的80%,轿车工业设备、数控机床、纺织机械、胶印设备的70%来自于进口产品。2006年我国机械及运输设备进口额3570.21亿美元,今年1~10月进口额3351.18亿美元。 “十一五”期间,我国装备制造业振兴目标是进口依赖度降低到30%以下。进口依赖度从“十五”末的67%降低到“十一五”末的30%以下,这就是“十一五”期间我国装备制造业的巨大替代进口空间。 目前,我国制造业的国际市场占有率8.25%,其中装备制造业在制造业中的比重不到30%。欧盟、美国、日本的国际市场份额分别为4..9%、10.2%和8.2%,其装备制造业在制造业中的比重美国41.9%、日本43.6%、德国46.4%,装备制造业的国际市场份额约为中国2.48%、美国4.27%、德国4.26%。也就是说,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装备制造业的国际市场份额尚有两个百分点的拓展空间。 自主创新是装备制造业发展核心 在强化政策支持下,我国装备制造业有了市场扶植、资金投入和税收优惠等,行业内企业的盈利能力将大幅提升。这样,企业就有了资金来投入研发,研发实力的增强使得企业有能力通过自主创新生产出具有竞争力的产品来替代进口。企业的成长空间被打开,盈利能力得到进一步提高,企业就更加有资金来投入研发与自主创新。 结合我国劳动力成本等生产要素成本优势,企业通过自主创新研发出来的具有竞争力的产品就具有了国际化价格优势。 凭借此优势,企业又可以拓展国际市场、树立国际化品牌、形成国际化竞争优势,进一步拓展其成长空间。 国际化优势是装备制造业竞争力所在 “十一五”期间,我国装备制造业中各子行业将会出现明显的差异化。只有同时具备劳动密集型、相对技术密集型和资金密集型特征的子行业,才能够实现替代进口和拓展出口,进而打开成长空间而步入高景气周期,这就是“十一五”期间我国装备制造业的国际化优势。 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13亿人口是得天独厚的劳动力资源优势,造就了我国劳动力成本的国际化优势。以造船业来看,我国劳动力成本是日本的1/7.3,韩国的1/8.4。因此,就目前我国装备制造业还无法与国际先进水平比拼技术的现状而言,也只有凭借劳动力资源优势才能参与到国际竞争中去。另外,我国除劳动力成本之外,资源、能源、环境等生产要素的价格优势也非常突出。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民营企业如雨后春笋般茁壮成长,它们依托成本优势展开价格竞争,进而迅速占据国内市场,甚至是国际市场。但价格竞争将最终导致整个行业走向微利,只有具有较高技术介入壁垒的行业,才能使企业长期享受超额利润。 比照周边发展中国家,我国的优势在于经过改革开放以来的二十多年的发展,人均GDP已经达到1800美元,装备制造业已经初具规模,已经具备承接像造船业这样的资金密集型产业国际化转移能力。因此,只有依托资金规模优势,才能构成周边发展中国家的介入壁垒。 C、历史性发展机遇造就行业高景气 我国装备制造业已初具实力 目前,世界制造业规模排名是美国、日本、德国、中国,中国制造业已经初具规模和实力,为我国发展转移装备制造业提供了现实的可能。 经过五十余年的发展,我国装备制造业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形成了门类齐全、具有相当规模和一定水平的产业体系,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产业。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我国自主研制了万吨水压机、12.5万千瓦双水内冷发电机组等一批装备,建立了门类比较齐全的制造体系。 1983年,国务院重大装备领导小组成立,首批确定研制30万和60万千瓦发电机组、宝钢成套设备、30万吨合成氨、30万吨乙烯、秦山核电站、三峡电站等12项成套装备。“九五”特别是1998年以来,原国家计委结合经济建设需要,相继重点组织了城市轨道交通装备、大型船舶、500千伏直流输变电设备、大型燃气轮机、日产440吨聚酯设备、日产8000吨水泥设备等装备的攻关,取得巨大成效。目前,中国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大大增强,一个例证是出口产品中反映一个国家制造业水平的机器、运输设备所占的比重大幅度提高。 工业化进程加快产业升级 我国经济已经进入工业化进程的成熟阶段,预计于2010年左右进入工业化国家的行列。在此阶段内,对装备制造业的需求不断增加,内需增长是装备制造业发展的主要推动因素。 庞大的人口数量和居民收入增加,使我国具有巨大的市场需求。 经济的增长为消费需求的升级创造了条件,巨大的消费需求会带来巨大的生产需求,为机器设备、原材料等资本品带来广阔的市场需求空间。 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带来了产业升级与产业复兴,进而拉动装备制造业的需求增长,主要体现在:轻纺工业向重化工业升级;粗框的初级加工向精密的中高级加工升级;军工、航天、航空等产业复兴大幅拉动了我国装备制造业的发展。 另外,新兴产业有了发展机遇,和谐社会建设和绿色GDP的提出,拉动节能环保等装备的需求。 国际产业转移提供机遇 经济全球化带来新一轮国际产业转移,不但加工制造在转移,而且RD(研发)也在转移,对中国发展装备制造业是一个机遇。发达国家经济结构的调整导致新一轮的国际产业转移,为我国比较优势产业发展提供了重大机遇。 当今世界高新技术蓬勃发展,一个国家不太可能在所有的高新技术产业领域都占据优势地位,这为我国经济跨越式发展提供了一个重要的机会。一方面,我们可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力争在重点领域和具有比较优势的领域有所突破;另一方面,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提升产业素质和产业结构,提高产业的技术含量和附加值,向产业价值链高端发展努力。 经济全球化使国际产业转移进程不断加快,世界装备制造业部分生产能力正向发展中国家转移。特别是近年来,全球经济进入新一轮增长期,为装备制造业创造了巨大市场。 相关链接:四因素推动固定资产投资 第一,消费升级推动相关产业链固定资产投资高速增长。 “十一五”规划提出,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7.5%,实现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一番,我国人均GDP开始由1000美元向2000美元迈进,这必将带来消费的全面升级,而消费升级推动着相关产业链固定资产投资高速增长。 第二,淘汰落后产能拓展出巨大的固定资产投资空间。 “十一五”规划提出,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源消耗降低20%左右,单位工业增加值用水量降低30%,农业灌溉用水有效利用系数提高到0.5,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提高到60%,节能减排已经成为本届政府的首要大事。但是,目前我国真正符合创新型国家要求的节能、环保、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生产能力,在各个行业中的比例不超过40%,实际上还现存相当一部分的落后生产能力。 要实现节能减排目标,首先是必须淘汰落后产能,如小火电、小钢铁、小水泥等。而通过对先进生产能力的固定资产投资来实现新的生产能力,就是由市场来击垮落后生产能力。目前,我国还有占比60%多的落后产能需要淘汰,因此这里的固定资产投资空间巨大。 第三,产业升级助推固定资产投资高速增长。 在我国步入工业化阶段之后,产业升级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在结构性调整的宏观调控大背景下,新上产能必须符合节能减排要求,这就加快了产业升级进程;我国正依托生产要素成本优势,承接国际化产业转移,目前正处在由IT产业向机械装备产业转移升级的重化工业阶段,并推动着我国由粗犷的初级加工向精密的中高级加工升级;军工、航天、航空等产业复兴也大幅拉动了我国产业升级进程;在节能减排政策的驱动下,出现了风电、核电、太阳能等新兴产业的蓬勃发展。 产业升级除了需要技术进步外,更需要庞大的固定资产投资规模来支持,并且其对上下游产业链的投资拉动效应更加深远。 第四,城市化进程支撑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居高不下。 在工业化进程过程中,必将征用大量的土地来建设厂房及相关设施,城市规模不断扩大拉动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同时,城市化进程中将吸引大量的农村劳动力进城打工,这些都需要大量的固定资产投入来解决。 在宏观调控的经济大背景下,“十一五”期间我国制造业的固定资产投资仍将保持高速增长态势,规模以上工业的年平均增长速度也将保持14%~15%的水平,工业在GDP中的比重将上升到接近50%,制造业将成为GDP增长的主要支撑力量。 目前,我国装备制造业的自主创新主要是集成性自主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后再创新,很少有原始性自主创新。对于装备制造业来说,强化政策支持就意味着有了市场、有了发展资金、有了税收优惠,这些都将直接体现在增强企业的盈利能力上。发展前景市场分析投资产业制造业我国机械装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