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头顶着显著的蓝色Microsoft字样,现代盛世大厦矗立在北京东北三环的一角,这里是微软(中国)有限公司的所在地。担任微软(中国)有限公司董事长之后,张亚勤每周都会有几天来到他在这里的办公室。 这是张亚勤在北京的办公地点的一次重要迁移
头顶着显著的蓝色Microsoft字样,现代盛世大厦矗立在北京东北三环的一角,这里是微软(中国)有限公司的所在地。担任微软(中国)有限公司董事长之后,张亚勤每周都会有几天来到他在这里的办公室。 这是张亚勤在北京的办公地点的一次重要迁移。此前,他的办公地点一直在海淀区临近中关村的知春路西格玛大厦,这里坐落着微软公司在北京的另一个重要基地——微软中国研发集团。 从学院区域向商务区域的迁移暗合着张亚勤身份的转换——正如当初张亚勤以令人惊讶的12岁“神童”的身份进入中国科技大学少年班一样,这位最早以微软中国研究院首席科学家身份进入人们视野的天才工程师,在被比尔·盖茨钦点回国成功组建微软中国研发集团之后,又出任微软(中国)有限公司董事长。这种从“实验室”到“谈判桌”看似出人意料的转变,在了解张亚勤的人看来,却是顺理成章。 张亚勤对自己的“成功”的解释是:“科学家、经理人、成功的领导者在操作层面的方法各有千秋,但本质上说,对一个未知事物的构想、对一项事业发展推进的设计,甚至对个人人生的规划,都基于你个人的视野和胸怀。”因此,尽管成功可以从很多个维度去定义,但无论是作为科学家、研究院院长、董事长,还是各地政府的战略发展顾问,张亚勤一路走来,确实是一个关于成功方法的优秀范本。 逐渐放大的事业 张亚勤在2006年1月份回归中国之后的短短两年时间里,组建完成了微软中国研发集团的部署。对于张亚勤而言,这个脱胎于微软亚洲研究院和工程院的研发集团承载着他更深层次融入中国信息产业界、发挥自己作用、寻找自己人生重力场的梦想。 首先是规模的放大。1998年从两个创始人加一个秘书开始,微软(中国)研究院现在已经更名为微软中国研发集团——历经几次脱胎换骨,它已经成长为一个拥有三千多人、仅次于微软美国总部研发中心的微软全球第二大研发基地。 比规模更有价值的是,这个西望中关村的研发基地并不只是一个技术领先的实验室,也不仅是一所高手云集的研究院。2006年,张亚勤领导组建的微软中国研发集团整合了微软十多年来部署在中国的研发资源,是集基础研究、技术孵化、产品研发及产业合作于一身的综合性信息技术基地。 换言之,依托于微软这家全球最大的软件公司,张亚勤主导的微软中国研发集团改变了传统的“研发”概念,而他以不同于1999年微软中国研究院“首席科学家”身份所建立的微软中国研发集团构架,则从另外一个角度阐释了这个昔日的中国科技大学神童成功的根源。 从技术到商业 研发之外的商业演练其实早就开始了。 2003年离开中国回到微软美国总部的张亚勤承担了今天看起来对微软至关重要的一块新业务——“Windows Mobile”。领军Windows Mobile的张亚勤在研发之外又增加了一层商业的界面,和全球各地的运营商接洽、谈判,拿着Windows Mobile的产品跑遍全球与通讯、软件、运用等方方面面的合作伙伴见面,甚至在微软内部的年会上,张亚勤跳上桌子向全世界最聪明的那部分微软人兜售Windows Mobile手机,号召大家使用,然后给他反馈使用心得。 现在,Windows Mobile已经占据了智能手机操作系统25%的市场份额。 “自主创业并不是实现自己价值、为社会尽职的唯一方法” “中国的发展速度、中国未来的影响力是无法用语言描述的,这一点固然是全世界的共识,但对于微软这家信息产业领域的公司而言,主要是三方面的原因促使微软中国的研发产业站在了一个高于其他地区的平台上。” “当然,微软也是一家商业公司,虽然你不能用订单、利润这些指标来要求研发,但总有一套方法和指标衡量我们当时微软中国研究院的工作。当时微软研究院设立之后,我们制订了切实可行的路线图,步调很稳健。研究院成立一年之后的论文、产品技术影响力远远超出了盖茨的预期。他后来和我说,他本来对我们的计划是只要能在一年之内把人招得差不多就可以了,但没想到我们真出了成果,真的可以让技术转化进入产品了。” 在张亚勤看来,从基础研究到技术孵化、产品开发再到最终的产业合作是一条水到渠成的路径,也是微软中国研发集团融入中国信息产业的更适宜方式:“怎么样才算是一个跨国公司真的本土化了?对于技术密集型跨国公司的传统评价是,这些公司只把中国当作销售市场和制造基地,中国无法分享到核心技术。但微软中国研发集团通过扩大研发涵盖的产业链、通过研发上下游的高效整合,带动一批本土公司确实参与到微软最尖端的产品和技术趋势研发中来。我们的技术和产品与中国本土的技术机构、产品公司开始了深入的合作,形成了伙伴关系。” “前辈”楷模 张亚勤两年来带领的微软中国研发集团确实深得微软、深得盖茨之精髓。微软的成功在于其对信息产业时代平台重要性的理解;大规模系统软件的成功在于其构架的高效与合理;脱离一线管理的盖茨担任的也是微软的首席构架师。 张亚勤说自己比较受“打击”的一次是他在大学里和在校大学生做交流。学生们开口就问他“请教前辈”。“前辈”的称呼令十二岁就进入中国科技大学、一直处在周围人都比自己年长环境里的“神童”很是失落了一阵,但一声“前辈”也是对这个“杰出工程师”转型成微软在中国的领军人物的最好嘉奖。 张亚勤说,每次当他与盖茨会面,盖茨总能以其高度的抽象能力帮他厘清思路。因此,在他看来,在纷繁的工作中,最核心的工作是“简化问题”。在重要和紧急中间找到最关键的问题,然后制订方法,执行。 那些年轻的天才学生们眼中的“前辈”张亚勤,其实也是在运用自己的方法论帮助这些刚刚走出校门的精英们铺就一条从起点到成功点的最短路线:“我希望用我自己的心得和经验把这些具备大家潜力的同学们送上更高的一层台阶。能够在世界级平台上工作、参与到一个全球性产品中,对个人的技术、视野和心智的锤炼都是极有价值的。” “能在现在的中国做事业其实是幸运的,尤其是能带领众多高手在这个每天都有新机会的市场上迎接挑战。”在张亚勤看来,一个令团队信服的领导者是在出现波折的时候,仍然令团队有安全感和方向感的领导者。“领导者的激情、信心、方法都是团队成功的基础。” 张亚勤说。 引导聪明人的方法 张亚勤承认,微软的中国研发业务能够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从而获得盖茨和鲍尔默进一步投资与授权,他在课题选择上花费了很大的心思。 “首要的是看我招进来哪些人。”互联网在目前阶段还存在太多未知,一个现在还名不见经传的在校大学生完全有可能开发出一个重量级的运用和产品,前提是他有这样的兴趣和优势。研发的价值就是要在千万种可能里寻找最可能成功的那一个。 “其次,既然是在中国做研发,与中国市场相关的就更可能获得成功。”巨大的中国市场本身保证了针对这个市场的产品商业成功必需的规模;同时,中国人开发与中国相关的技术,做到第一的概率也相对更大。 “第三,就是我们一定要选取那些主流的、有用的,并且是与微软已有成熟技术相关的方向。”能够开创一个崭新的产品固然很有成就感,但依托于微软的强大平台,产品的技术往往能够最快获得市场和用户的反馈,这其实是对研发人员的正向肯定,对未来的开发也意义重大。 “开发Windows Mobile的时候,我们最迫切需要的是在移动操作领域打开局面,和尽可能多的运营商建立合作伙伴关系。现在,对于微软中国研发集团来说,我们的使命不仅仅是技术、产品和研究成果,微软公司希望更深层次地融入中国的发展中,就我个人而言,我希望开始一种回归人生重力场的生活。所以,才会有微软中国研发集团目前取得的这些成绩。” 张亚勤认为:“只有信心和好的创始人还远远不够,毕竟,我们身处的是变化最快的信息产业。中国有句成语是南辕北辙,研发就是一个活生生的例子,方向对了,是产业和用户需求推着你往前走,否则,死无葬身之地。尤其是在微软这个全球最领先的平台上,当你可以很轻易地获得很多其他人梦寐以求的资源的时候,学会放弃,并且坚持,其实比你去争取什么更有价值。” 积极的社会参与者 张亚勤说自己曾经和一位也奋斗到了美国精英阶层的同胞聊天。这位已毅然回国接受挑战的精英形容自己回国之后的感觉是找回了“center of my gravity(人生重力场)”,对此,张亚勤深有同感:“现在的我是一个积极的社会参与者。” 即使在出任微软(中国)有限公司董事长之前,张亚勤也早已超越了一个纯粹的研发领域精英的角色,因为他所在的平台是一个特殊的平台。据来自IDC的数据显示,2007年微软及其合作伙伴组成的生态系统中,相关IT从业人员共计达到161万人,约占到中国IT从业人员总数的38%。同时,微软每在中国创造1元人民币收入,与微软合作的其他企业就会创造出合计16.89元人民币的收入。 “我的体会是,作为一家高科技公司,在利用技术改变人类生活的同时,更要尽到相应的企业公民责任。微软在2007年为全球政府贡献了5000多亿美元的税收。具体到中国而言,我们的研发团队将分别入驻北京中关村、上海紫竹高科技园区,深圳的团队已经入驻清华同方科技园区。北京和上海的研发基地也是微软公司首次在美国以外地区投资兴建的自己的研发园区。” 对于跨国公司而言,这是微软在中国的成功;对于微软在中国的高管张亚勤来说,这未尝不是他个人的成功。“桥梁”向来被用来比喻跨国公司在中国的华裔高管,但对于做事讲究格局的张亚勤来说,“桥梁”也显然不是他的终极目标。 除了微软中国研发集团与中国高等教育界一如既往的良好合作之外,张亚勤还担任了北京市、上海市、重庆市等多个地区政府的经济与科技顾问,这种身份不仅帮助张亚勤代表的微软更深入了解中国,更是他“跳出科学家、外企高管”身份参与中国社会的契机。 因此,张亚勤现在工作中排第一优先级的是和各地各级政府沟通,其次是找到可以信赖的人授权去执行他的决定。这种工作方式保证他每天能有三个小时不开会、完全用来思考问题:“开会其实就是做决定。与政府的沟通确保我随时掌握企业外部环境的变化,收集、思考、处理这些信息,形成决定,调配资源,保证了整个组织在正确方向上高效前进。” 与张亚勤选择跨国公司平台不同,他当初在美国的很多同学回国之后自主创业都得到了不错的结果,有些还在纳斯达克上市成为一家公众公司,而这些创业者自然也是创新和为中国社会创造巨大财富价值的楷模。 对此,张亚勤表示,自主创业并不是实现自己价值、为社会尽职的唯一方法:“立足于微软平台,我能通过自己个人的经验、能力来协调各种有效资源,帮助中国IT产业少走弯路,帮助更多中国的优秀科技人才迅速进入到世界级的阵营中,并且影响一些决策,使得中国政府、中国用户享受到更多利益。追求外在成就感的话,当然是自己创业、上市成功更满足,但我目前做的工作就是立足于中国的创新、促进中国社会进步的事业。我感觉到了自己的重力场。”人生找回张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