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曲建 全球制造业第四轮变迁 近一两年来,综合开发研究院先后接到了一系列地方政府的委托,都要求研究如何改善投资环境,沿海地区把要外迁的企业留在本地,内地则要把沿海企业吸引过来。这一对矛盾预示着中国制造业布局的调整,需要以国
曲建 全球制造业第四轮变迁 近一两年来,综合开发研究院先后接到了一系列地方政府的委托,都要求研究如何改善投资环境,沿海地区把要外迁的企业留在本地,内地则要把沿海企业吸引过来。这一对矛盾预示着中国制造业布局的调整,需要以国际化的眼光来认识。近一段时间,我国出台了一系列关于调整加工贸易的政策、措施,引起了不少企业、区域,包括香港地区,在认识上的不同看法,这也需要从全球制造业布局的角度来看待。 二战以后,为了有效利用全球资源,降低制造业成本,跨国公司约每隔20年就展开一次全球制造业布局的调整,重新在全球各个地方布局其生产、销售、服务和研发的各个环节。过去的二十多年,我国沿海地区利用加工贸易方式,承接了国际制造业的转移,成为世界制造中心。如今这种制造业所依附的低成本、低要素价格的情况已发生变化。 在中国成为制造中心之前,全球制造业中心已经发生了两轮位移。第一轮产业结构的调整,是欧美作为生产制造业中心向日本实施产业转移,起始点在20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日本成为全球制造中心。接着,日本开始向亚洲四小龙地区实施产业转移。到了90年代,亚洲四小龙一跃成为全球制造中心。第三轮产业结构转移发生在1980年代中期,制造业从亚洲四小龙向我国转移,集聚在珠三角和长三角地区,特别是珠三角地区。 全球制造业转移的规律,对我国的沿海地区也同样适用。随着制造业的发展,当地的生产要素全面回升,价格全面上涨,随后产业发生位移。本世纪初期,我国的沿海地区,特别是珠江三角洲和长江三角洲地区,相当一部分企业开始呈现出外迁趋势。这只是全球第四次制造业转移的前兆。 海外还是内地:产业转移的决定因素 现在要关心的是,在第四轮转移中我国沿海地区制造业的外迁方向。越南、印度和哈萨克斯坦等希望把制造业中心向其迁移。然而制造业中心能否向内迁移是决定内陆经济是否能起飞的重要因素。但沿海地区加工贸易企业扩张和转移的方向,并不一定是中国西部或欠发达的沿海地区。以工资成本做一个对比,如果把中国的平均水平设定为1.07,我国东部地区现在是1.31,西部地区是0.91,印度是0.8,越南是0.4,更不用说柬埔寨等地区。这些地区在工资成本上优于我国的沿海地区,甚至对西部地区也形成一定程度的比较优势。 决定制造业到底搬迁与否,取决于两部分因素。硬因素主要包括材料成本、设备成本、房地产成本、土地价格、人工成本、物流成本和地方政府所实施的税收政策,软因素主要是指当地政府的效率。 我国内陆地区在物流成本和适应现代制造模式领域存在明显的劣势,这也成为中西部地区承接东南沿海城市产业扩张的消极因素。具体可以从两方面来分析: 从硬因素来看,中西部地区物流成本存在显著劣势。我国中西部地区公共交通基础设施投资严重不足,东部地区高速公路里程占全区域公路里程的比重高达2.0%,中部地区这一比重只有0.9%,西部地区是0.6%。在交通领域上,应该在道路的收费体系上采取一些重大改革措施。 从软因素来看,我国中西部地区在现代制造领域上存在一定的劣势。主要是适应不了现在先进的管理理念和流程,以及配套的基础设施条件达不到要求。 我国的中西部地区比东部沿海城市在三个方面具有比较优势:第一,在土地成本方面;第二,在厂房的租赁成本方面;第三,在劳动力成本方面。2005年福布斯对中国主要城市经营成本指数进行测算,我国东部地区城市的经营成本比西部地区总的平均成本高出约30%。只要物流成本能够抵挡住30%的增量,企业就有搬迁的动力。 在这种背景下,中国沿海和内陆的整合就存在一些关键问题需要考虑,比如内陆地区的区域发展方向是什么,沿海地区的产业发展方向是什么。中西部地区具有土地、厂房、劳动力和技术四个方面的优势,同时存在运输成本、与国际制造业体系融合两个方面的劣势,我们认为,从承接东部沿海地区产业扩张的角度来讲,中西部地区宜发展具有劳动密集型运输成本低廉、产品制造时效弱等特点的产品。同时要考虑在这个工业体系下产品能否内销的问题,也就是就近销售,降低物流方面的弱势。 第二是从培育新的业务增长点来看,我国中西部地区有一些中心城市,完全具备这个能力。调研显示,这些城市已经实现了一种跳跃式的发展,开始承接对传统运输业几乎没有什么依赖的国际服务业外包,这种外包不仅是软件的设计,还包括建筑设计、律师业务、翻译业务等等。 沿海产业的新方向 沿海地区应该想尽一切办法,把握当前国际服务业转移的机遇,尤其是在中心城市打造生产性服务业基地,针对全球产业链中供应链的服务,形成比较完整的生产性服务业。 如果中国沿海地区制造业没有沿着向内方向转移,而是外迁,进入越南、印度等国,将会出现我国沿海地区产业空心化,内陆地区发展不足的局面。制造业和服务业是联动的,如果制造业搬出中国大陆这一经济体,服务业也将跟随而走。 制造业搬迁方向决定着我国内地和沿海能否形成一个产业互动的格局,如果没有形成沿海与内地联动格局,我国将在下一轮产业转移中出现经济衰退,这应是政府非常关注的一个问题,一旦产业大量的外迁后,发展将失去基础。 今后如果要使制造业与服务业在我国实现优化布局,可以考虑将1980年代形成的模式进一步优化调整为“沿海城市接单——内地加工——内外两个市场开放”的新模式,这样才能实现我国区域的产业均衡发展,内地能够发挥出制造业比较优势,沿海地区发挥出服务业比较优势。 沿海地区发展服务业的任务尤为艰巨,在现行管理体制、运行机制、开放程度方面都存在一系列问题。今天需要重新拿出1980年代实施改革开放的勇气,在中国沿海地区,例如深圳,再开辟几个服务贸易类经济特区,目的是吸引内外资本发展服务业。让我国沿海经济特区再创新奇迹,发展和形成一个现代服务业体系。(本报评论员 曹理达整理)产业全球制造业我国服务业地区沿海转移成本升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