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进入2007年,作为制造业最核心代表的机械工业,生产、销售等指标均保持高速增长。在全球制造业加速向中国转移和中国振兴装备制造业的大背景下,推动机械工业快速发展的大趋势已经形成。预计今后相当长时期内继续保持这一趋势不会改变。   就

进入2007年,作为制造业最核心代表的机械工业,生产、销售等指标均保持高速增长。在全球制造业加速向中国转移和中国振兴装备制造业的大背景下,推动机械工业快速发展的大趋势已经形成。预计今后相当长时期内继续保持这一趋势不会改变。   就机械工业总体形势看,进入2007年来,继续保持良好的发展态势。2007年1-4月,机械工业生产、销售主要指标增速均在30%以上:全行业完成工业总产值20541亿元,同比增长31.38%;完成销售产值1986亿元,同比增长31.26%。其中,工程机械、石化通用、机床工具、机械基础件和电工行业生产强劲增长,增速高于全行业水平,即生产增幅列前几位的是:工程机械行业(39.57%)、机械基础件行业(34.41%)、电工电器行业(34.36%)、机床工具行业(33.06%)和石化通用行业(31.89%)。   需要进一步指出的是:2007年1-4月,全行业完成新产品产值4093亿元,同比增长36.42%,呈高位增长态势,并高于全行业工业总产值增速5.04个百分点。分行业看,新产品产值增速高于总产值的行业是:工程机械、仪器仪表、文办设备、重型矿山装备、机床、基础件等等。   工程机械继续保持强劲势头   目前正处于快速发展的重要时期   2007年是“十一五”的第二年,国家大量必须的新开工项目延续2006年的趋势继续进行,工程机械具有很好的国内环境,预计至少可持续到2008年。 “十五”期间,工程机械行业毛利率总体出现逐年下降,但“十一五”开始出现稳中提高的势头,主要原因是市场需求旺盛和主要龙头企业主导产品技术含量提高、附加值增加。   近几年来,国内不少优秀的工程机械企业由于在产品技术上不断有突破,与国外差距缩短,而价格上又具有优势。因此,出口出现持续快速增长的势头,预计这种局面只是一个开始阶段,未来将保持40至100%的持续高增长。   中国工程机械已经形成了一个完整的制造体系,即市场化运作的工程机械研发、生产制造和销售体系。已成为世界工程机械生产大国和主要市场之一,年销售额规模位居世界第三,主要产品年产量位居世界第二。国内在工程机械主要品牌企业集中在徐州,常州,长沙,厦门,柳州、济宁及周边地区,形成了中国工程机械重要产业基地。中国工程机械产值已发展到世界第三的地位,三一、中联、柳工、徐工、山推等中国企业已经被列入世界工程机械50强。   “十一五”是驱动工程机械强劲增长最为重要的因素   2006年初,国家公布了《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中央政府投资支持的五个重点领域中“交通基础设施重点工程”、“新农村建设重点工程”,对工程机械行业来说,将带来非常积极重要的影响。目前的效果已经逐步得到显现,并不会受宏观调控的影响,且仍将持续相当时期。 就其深层原因看,我国目前是快速发展中的大国,经济总量和规模不断上升,产业门类齐全,国家如果没有相应的基础设施配套系统、能源供应系统和通讯系统的同步甚至超前发展,要支撑国民经济运行快速发展是不可能的。国家重大基础设施建设任务和城市化建设必然会带动工程机械市场需求继续向好的方面发展。“十一五”期间,这一方面国家投资力度将超过“十五”期间的投资规模,特别是在交通运输业、水利电力、能源基地建设、城市化建设、国家生态环境建设及国防建设等行业中,都是工程机械产品市场快速发展的大环境。   例如,铁路“十一五”时期将建设新线1.7万公里,其中客运专线7000公里;建设既有线复线8000公里,既有线电气化改造1.5万公里。到2010年全国铁路营业里程达到9万公里以上,复线、电化率均达到45%以上,快速客运网总规模达到2万公里以上,煤炭通信总能力达到18亿吨,西部路网总规模达到3.5万公里,形成覆盖全国的集装箱运输系统。因此,对大排量混凝土机械、大吨位压实机械、挖掘机械、摊铺机械、旋挖钻机等设备有大量需求,尤其是高铁对混凝土和挖掘机械的需求密度远远大于普通铁路。   又如,2010之前高速公路建设14条,国内将保持每年新增3000公里,到时我国高速公路里程达到约5万公里,无疑有效拉动路面设备、混凝土机械产品的市场需求;投资1500多亿元的南水北调、5260亿元的西电东送、北京奥运会场馆及配套设施建设以及投资1000亿元的上海黄浦江两岸开发、2010上海世博会场馆建设等重大项目仍处于建设当中,对混凝土机械的继续保持稳定的需求;尚有大连、天津等12个沿海港口建设和北京、上海等10个机场扩建等等;此外,随着国家对环境和能源的关注,中国预拌混凝土占混凝土总量的比例将有迅猛的提高,2010年预计将由目前的20%提高到40%(而美国、瑞典等发达国家这一比例达到80%以上),将增长一倍以上,预拌混凝土将成为混凝土机械稳定的需求。 再如,新农村建设拉动工程机械行业支持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农村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二是水利资源建设,三是农田改造与乡镇建设,四是防灾工程建设。国家在“十一五”交通建设发展规划纲要中,已经把发展农村交通提到建国以来最重要的发展时期。到2010年县乡村公路要达到180万公里,投资4187亿元,五年内要新建30万公里,另外还要改建乡村公路120万公里,其中改造成沥青或水泥路面要达到63万公里,也要新增30万公里,重点集中在中西部地区,其工程量大约相当于“十五”期间4倍。这些对挖掘机、推土机、装载机、起重机等都提出大量需求,但这类“农用工程机械”要求产品多功能、小型化、易操作、好维修、价廉物美等。   重点公司点评:   柳工A(000528)   公司主导产品为装载机,2006年占主营业务收入比重81%,其次是挖掘机,比重为11%,两项合计占92%。2001年来,公司装载机和挖掘机业务比重出现比较积极的变化,即挖掘机由2001年的1%提高到2006年的11%,装载机则由87%下降为81%。公司装载机国内市场份额自2004年成为第一后,已连续保持3年第一,并稳步提高,2006年为19.1%;而挖掘机国内市场份额保持第十名,为3.2%,目前仍是国外产品主导。   柳工装载机国内的主要竞争对手是龙工、厦工,尤其是龙工的崛起,使中国国内装载机制造企业逐步形成了柳工、龙工、厦工三足鼎立之势。这3家企业2006年占据了市场总份额的44%,几乎占据半壁江山。2006年中国装载机行业首次出现了年产销量超2万台的2家企业,双双进入了世界装载机制造业的前3强。2006年柳工生产了装载机20214台,销售20177台;龙工生产20340台,销售20016台。   山推股份(000680)   公司主导产品为推土机和配件,2006年,推土机占主营业务收入比重43%,配件比重为34%,两项合计占77%。近4年多来,公司推土机盈利水平持续提高,产品毛利率由2003年的19.2%持续提高到2006年的25.6%;而配件产品也保持比较好的盈利水平,2006年毛利率为18%。   公司是国内推土机行业的龙头,推土机业务最近6年以来市场占有率稳步提高,06年国内市场占有率继续保持第一,约为45%左右,高端产品的市场占有率接近60%,凭借价格上的优势,公司在海外市场的竞争力也比较强,预计未来几年推土机出口业务将继续保持40-50%的增长速度。公司作为小松在中国最重要的合作伙伴,长期以来一直为小松的挖掘机产品提供高质量、可靠以及价格上有竞争力的各类配套件,因此,在行业中配套件的竞争优势十分明显,其配件业务将保持非常高的增长速度,预计07年销售额同比增长50%,08年销售额同比增长40%。   机床持续高增长趋势已确立   行业正步入大力发展阶段   机床是装备制造业的工作母机,处于上游。数控机床作为机床工业的主流产品,已成为实现装备制造业现代化的关键设备,是国防军工装备发展的战略物资。数控机床的拥有量及其性能水平的高低,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标志。因此,国家把发展大型、精密、高速数控设备、数控系统和功能部件列为国家重要的振兴目标之一。   1998年来中国数控机床已经保持10年高速增长,07年1季度仍达到30%的同期增长速度。行业实现利润4年多来大幅度提高,近两年多仍保持约35%至40%的增长,而盈利水平相对稳定。由于基数比较低以及国家大力振兴装备制造业的效果开始逐步显现,我国数控机床发展空间仍很大,目前约20%的数控化率与国外发达国家70%至80%的水平差距不小。 我国高档数控机床取得新的突破   数控机床是装备制造业的关键和最为重要的基础,振兴装备制造业首先要振兴数控机床。在常规数控机床领域,如数控车床、立式加工中心、数控铣床、数控镗床、数控齿轮机床、数控磨床、电加工机床、数控重型机床和数控成形机床等一大批产品,我国已经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具有较强的市场竞争力,基本满足国内需求。   但是,我国高档数控机床国内市场份额还很低,主要原因是:长期以来,我国90%左右高档数控机床系统依赖进口,国内高档数控机床的配备技术“空芯化”现象普遍。由于“十五”期间国家技术改造的不断投入,极大地提高了机床行业的自身装备水平。尤其是近两年来,随着行业自身的发展,一大批龙头企业通过自主创新,在产品的核心技术方面取得重大突破,一些数控系统产品安上了“中国芯”。我国已掌握了高档数控系统的部分核心技术,也开发了一些高档数控系统产品,并得到了实际应用。因此,目前高档数控机床研发方面取得了新的突破,代表产品有五轴联动横梁移动式高速龙门铣床、五轴联动龙门加工中心、五轴联动车铣中心、五轴联动立式叶片加工中心、五轴联动卧式加工中心、六轴五联动弧齿锥齿轮磨床等。而且,通过自主创新研制出来的数控机床,比国外同级别的产品便宜一半到三分之一,这有利于我国的企业占领市场,提高自身竞争力,有利于企业自身的发展和进一步自主创新。  重点公司点评:沈阳机床(000410)   公司主导产品为数控机床和普通机床,其中数控机床占主营业务收入比重近3年来快速提升,由2004年的29%提高到2006年的45%,而且今后继续保持进一步提高的趋势。从盈利水平看,数控机床毛利率目前接近30%,远高出普通机床9%至15%的水平。2006年公司数控机床产量突破15000台,国内市场份额17.6%,高出第二名10个百分点(大连机床集团市场份额7.1%),处于绝对龙头地位。   公司数控机床的快速发展和取得突破主要是在国家大力支持下自主创新能力的不断提高。通过整合社会资源,搞全球化研发,进一步提升自主创新的能力和水平,加快自主创新体系建设。以沈阳为中心,走国内外两条路线,在上海、北京等地建立国内研发分部,在德国柏林建立海外研发分部。为此,沈阳机床集团开发的95种数控机床新产品,全部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其中,在德国开发的13个系列高档数控机床产品,全部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在性价比方面,具有很强的市场竞争力。   中国船舶制造赶超世界第一 我国船舶制造业黄金时期已经到来   中国造船工业近5年来发展很快,造船产量保持20%至40%的高增长,全球市场份额近五分之一。本世纪头二十年,世界造船中心继续东移,造船格局将进一步演变,中国必将在下一轮的发展成为新的一极,而形成以韩、中、日三足鼎立为特征的世界造船多极格局。随着时代的进步、国际形势的变化和我国综合国力的增长,发展海洋事业的重要性和迫切性日益凸现,因此,必须把我国这样一个海洋大国建设成为一个海洋强国,才能适应时代的要求。要使中国真正成为世界有影响力的大国,就必须有繁荣的对外贸易、庞大的商船队伍、强大的海军力量和先进的造船工业。2006年在《十一五年规划纲要》中决定,“加强船舶自主设计能力、船用装备配套能力和大型造船设施建设,优化散货船、油船、集装箱船三大主力船型,重点发展高技术、高附加值的新型船舶和海洋工程装备。在环渤海、长江口和珠江口等区域建设造船基地,引导其他地区造船企业合理布局和集聚发展”。而装备制造业振兴的十大重点之一就是大型船舶装备,即“大型海洋石油工程设备、30万吨矿石和原油运输船、万标箱以上集装箱船、液化天然气运输船等大型、高技术、高附加值船舶及大功率柴油机等配套装备”。   中国造船业对日韩形成有力挑战   船舶工业具有劳动、资金、技术三密集的特征。由于中国既拥有素质较高、成本较低的丰富劳动力资源,又拥有较其他发展中国家更好的资金、技术条件,在加快发展船舶工业方面具有明显的综合比较优势,因而近年来世界船舶市场份额正逐步呈现出由韩、日向中国转移的趋势。据国防科工委统计,到2006年我国造船完工量已连续12年位居世界第三,与韩日的差距进一步缩小。此外,2006年我国新承接船舶订单也实现了跨越式增长,达4251万载重吨,同比增长150%,占世界市场份额的30%,再次超过日本,位居世界第二。   手持船舶订单则达到了6872万载重吨,同比增长73%,占世界市场份额的24%。在三大主流船型(油船、集装箱船、散货船)市场中,油船首次超过日本,集装箱船大幅超过日本,散货船仅次于日本,均位列世界第二。同时,在三大船型建造所需的土地、岸线等资源上,中国也具有明显的比较优势。而且,在三大主力船型中,中国与日、韩在研发、设计等方面的科技差距不是特别明显。   进入2007年,韩国造船企业单月接单量稳居全球第一的局面首次被打破。2007年一季度,我国承接新船332艘,世界占比46.83%;成交量2010万载重吨,同比增长170.52%,占世界份额的51.28%。韩国承接订单1050万载重吨,占世界份额26.78%;日本承接订单370万载重吨,占世界份额9.44%。中国一季度承接份额创新高主要是由于成交的绝大部分订单是散货船,而我国船企在散货船上有较强的竞争优势。中船集团和中船重工承接订单834万载重吨,与去年基本持平;地方船厂承接893万载重吨。尽管韩国在高附加值船舶技术方面尚领先中国,技术差距至少5年以上,但技术差距绝非静止不动,在普通技术方面,中国正通过并购、吸引外资等方法获得,而随着所接订单的增加,中国的技术学习能力也相应加快,最终会逐步转向提高船舶附加值,超越韩国的时间很可能比想象的要大大加快。   重点公司点评:广船国际(600685)   公司86%为造船业务,随着中国造船工业的崛起,广船国际从此摆脱业绩不佳的局面,步入绩优蓝筹股的行列。公司造船业务的盈利水平显著提升,毛利率由2003年的1.9%逐年大幅度提高到2006年的14.7%。尽管公司产品销售在国内船舶企业排名在第7位,但是产品综合毛利率却排在第2位,高于中船集团和中船重工的所有其他造船企业。   公司新船坞、分段厂和造船效率提升有助产能扩张。公司五万吨新船坞2006年四季度投入使用,形成4条生产线(三个船台,一个船坞),产能提升30%以上。针对场地和分段供应紧张,公司已决定投资新的分段制作厂或寻找合作伙伴,并成立加工事业部,专司分段、管子、各类船舶舾装配套件,从长远发展角度解决产能瓶颈问题。最关键的是公司造船效率提升空间较大。2006年平均船台周期同比缩短6天,码头周期缩短21天。公司目前船台周期90天左右,韩国类似企业一般在30天至40天,随着分段供应和生产管理水平的提升,一两年内周期可缩短到70天左右。   进入2007年,公司接单价格和毛利继续上升。按照13-17艘船/年的完工量,每年新增加1-2艘船的完工进度,公司2011年订单即将接满。根据公司2007年将完工的船订价和对钢材等原材料的市场预期,公司2007年的造船毛利率可超过16%。
工程机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