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相对于2005年,2006年机械行业再现高增长势头,而且由于出口加速,产品技术升级和新产品贡献率提高,预示着机械行业未来几年均将处于黄金发展期。2007年上半年,机械行业的高增长延续了2006年的高景气,虽然业内预计下半年增速略有回落,但在整个
相对于2005年,2006年机械行业再现高增长势头,而且由于出口加速,产品技术升级和新产品贡献率提高,预示着机械行业未来几年均将处于黄金发展期。2007年上半年,机械行业的高增长延续了2006年的高景气,虽然业内预计下半年增速略有回落,但在整个制造业中,机械行业仍然是需求旺盛、竞争格局稳定、盈利能力强、出口和进口替代迅速、国家政策大力支持发展的行业。另外,与制造业其他行业相比,机械行业增速依然处于前列。近年来,机械行业发展迅速,全行业年均销售收入增长近30%,年均净利润增长在40%以上。2006年机械行业收入增速仍达到29.38%,利润增速为40.07%,其景气度依然高涨。展望未来,国产装备产业的前景依然看好。未来5~10年将是我国装备制造业发展的黄金时期,中国机械行业将在装备中国的同时,涌现出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装备制造企业。业内认为,未来几年机械行业高增长的驱动力仍然归结于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产业转移;二是旺盛的国内需求;三是进口替代和出口加速;四是产品和技术升级;五是制度创新;六是政策扶持等。
预计下半年机械行业增速仍维持高位,虽然因投资、出口减速和基数原因等可能带来增速略有回落,但全年行业增速仍会保持在30%左右,利润增幅更高,原材料价格上涨压力仍可承受或消化。同时,船舶制造、工程机械、机床、冶金设备等子行业仍保持较高增速。另外,技术进步可提高机械行业产品的竞争力和公司的盈利能力,未来技术进步将成为行业和企业提升竞争力的关键性因素。
2007年是“十一五”的第二年,行业整体将承接2006年的高景气状况,而机械装备行业相关子行业如造船、工程机械、机床、冶金矿山设备、铁路运输设备等行业在2007年上半年的较好表现,也基本证实了业内相关人士的判断。
那么,2007年下半年我国钢铁、石化、煤炭、电力、有色、建筑等行业的发展趋势将会如何呢?从今天开始,本版将陆续推出系列报道“2007年中产经解析”,与读者一起探讨、分析今年我国产业经济发展状况。
上半年行业增速加快
2007年上半年,我国宏观经济继续保持快速增长,一季度我国GDP同比增长11.1%,增速同比加快0.7个百分点;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3.7%,同比回落4个百分点;工业企业利润增长43.8%,同比上升22个百分点;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8.3%,同比加快1.6个百分点。在宏观经济快速增长的背景下,作为制造业中的基础装备行业,机械行业在上半年也延续了过去几年来的较高景气度。
今年一季度,我国机械行业工业总产值同比增长31.94%,增幅同比提高2.7个百分点;销售收入同比增长31.15%,同比提高1.89个百分点;出口交货值2273.13亿元,增长34.7%,提高11.61个百分点;利润增幅也在40%以上。
在机械行业十几个子行业中,一季度生产全部以两位数快速增长,其中工程机械、石化通用、机床、电工电器、基础件产值增幅均超过30%且高于行业平均水平,显示了强劲的上升势头。与2006年同期相比,2007年一季度增速提高较快的是石化通用和基础件行业,分别比去年提高6.77和6.71个百分点。另外,增速回落比较大的是农机行业,回落18.01个百分点,表明农机行业今年增长明显减缓。
下半年增速略有回落仍居高位
由于上半年宏观经济增长较快,节能降耗指标并未达到预期,同时在流动性过剩和资产价格大幅上涨的背景下,预计下半年机械行业增速略有回落但仍维持30%左右的高位,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
一是下半年固定资产投资继续面临回落压力。
二是出口也面临回落压力,主要原因是依然存在人民币升值、加息和美国加息的压力。
三是基数原因,2006年机械行业增速是前低后高,由于下半年基数较高,因而对2007年下半年构成一定压力。
四是季节性因素,一般7~9月是行业相对淡季,增速回落属于正常现象。
因此,业内人士预计今年机械行业增速有望回落至30%左右,全年增速仍有可能比2006年高。
原材料价格上涨压力仍可承受
2007年上半年,钢价、有色金属、水、电等上游产品的提价逐波展开,特别是钢价的上涨更是牵动着机械厂商的心,但笔者认为这种原材料价格上涨的压力仍在可承受的范围之内,主要原因有以下两个方面:
一方面,钢价上涨幅度还比较温和,像2007年一季度钢价涨幅也基本控制在7%以内,而且预期再次涨价的可能性较小。
另一方面,一般来讲机械整机产品直接用钢量比较少,相应对钢价变化并不敏感。同时,人民币升值、技术进步、生产效率提升和产品提价等措施,基本能够弥补钢价上涨压力。业内人士指出,部分用钢量比较大且竞争较为激烈的子行业,如集装箱制造业会承受一些压力。
技术进步增强行业竞争力
现代科学技术已经成为影响经济增长的决定性因素,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已明显超过资本和劳动力的作用。走以科技进步为依托的内涵式增长方式,努力提高科技进步在经济增长中的含量,促进整个经济由粗放经营向集约经营转变,是我国发展经济的惟一选择。
与国外产品相比,虽然我国机械产品在性价比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但由于机械装备行业创新能力远远不够,如引进与消化、吸收、创新的关系一直处理不好,不少技术停留在仿制的低层次阶段,原创性技术和产品较少,使得重大的技术装备都得依赖进口。这种技术水平的差异,导致我国机械产品过去多年在国际、国内市场均明显缺乏竞争力。
不过,这种状况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和研发投入的加大正在迅速改变。虽然我国企业的产品在性能、工艺、稳定性、可靠性方面与世界高水平还有差距,但近年来国家每年近2000亿元的研发投入特别是应用性研发投入的加大,使我国机械装备制造业的技术水平正在快速提升,同时行业竞争力也得到明显提高。像港口起重设备制造业、船舶制造业、工程机械等领域,已涌现出一批在全球市场具有竞争力的产品和有竞争力的企业。如开发出全球首台双40英尺岸桥的振华港机、拥有全球制造难度最大的LNG船技术的沪东中华船厂、开发出世界首台66米泵车的三一重工、开发出世界最大的露天矿产成套设备的太原重工等,这些均是行业自主创新和技术进步的典范。
盈利能力得到持续提升
技术进步最直接的结果,就是一大批重大装备新产品的不断涌现。2006年,机械行业又有一大批新产品涌现:4万立方米/时及以上空分设备已生产多台,成功应用并已出口;7000米、9000米石油钻机已有多台出口;一重与鞍钢联合,成功生产大型冷、热连轧机,并已向其他钢铁企业推广,结束了我国大型连轧机不能自主生产的历史;27立方米的电铲研制成功,为大型露天矿建设提供了利器等。
与传统产品相比,一方面,新产品售价更高,其附加值也高,使厂商的盈利能力发生巨大改变。如从普通机床升级到数控机床,从散货船升级至大型集装箱船、VLCC、LNG等。
另一方面,与传统机械设备产品相比,新产品的生产效率更高,如大吨位履带式起重机、长臂架泵车、旋挖钻机等。它不仅提高了下游厂商或购买商的盈利能力,反过来更加快了厂商对原有设备的更新换代周期。
这种技术进步对盈利能力的影响,在整个行业和企业层面都得到了比较明显的验证。据机械工业联合会统计,2006年中国机械工业新产品产值为10427.36亿元,同比增长35.85%,比2005年8.85%的增速高出了27个百分点。同时,2006年机械工业新产品产值占工业总产值中的比重达到19.06%,同比提高2.34个百分点。
2007年一季度,这种技术进步提升行业盈利能力的趋势更加明显。一季度,全行业完成新产品产值2850.64亿元,同比增长32.52%,高于全行业工业总产值增速,特别是东部地区新产品产值增速明显加快。另外,像沈阳机床公司,过去主要产品是普通机床,盈利能力较低,企业处于亏损或破产边缘,在技术进步的带动下,目前主导产品由普通机床升级至数控机床,盈利能力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不仅企业存活而且有能力参与国际竞争和兼并收购。
多个领域技术升级迹象明显
与传统的劳动密集型产品不同,机械装备制造业属于劳动、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业,其产品相对比较复杂,技术含量要求较高,相对资本、劳动力等生产要素,技术进步对行业的作用更加显著。因为随着工资水平的上升,我国传统的劳动力成本优势也越来越难以成为竞争利器,必须通过持续的技术进步和效率提升才能取得竞争优势。因此,未来产品和技术升级对企业业绩产生的正面作用也将越来越明显。而在这个过程之中,优势企业和创新能力强的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将会处于更加有利地位。
虽然笔者难以具体把握哪个子行业或产品的技术在短期内或某个时间点会出现较大的突破,但从近年来某些领域的动态变化分析,笔者认为:国产数控机床、港口起重设备、履带式起重机、大型露天矿挖掘机、混凝土泵车、全路面汽车起重机、低速船用曲轴和大功率柴油机、盾构机等领域技术不断升级的迹象较为明显,相应的企业如沈阳机床、振华港机、三一重工、中联重科、太原重工、沪东重机等应存在较多的因技术进步带来的发展机会。
相关链接:工程机械:将再续辉煌
2006年中国工程机械行业销售收入以28.36%的增速创出1620亿元新高。进入2007年后,工程机械行业景气依然延续,一季度全行业总产值增速达35.52%,销售收入增速30.4%,出口增速达53.99%。主要产品中,平地机、工程起重机和挖掘机销售额增长最快,分别达67%、50.4%和30.0%。其他如叉车、装载机、推土机和摊铺机等也保持较快的增长。
2007年,中国工程机械行业销售额增速预计为25%以上,主要考虑了以下三个因素:国内需求旺盛、出口处于加速期、进口进入减速期。
另外,由于“高铁”投资进入高潮,因而对工程机械中的旋挖钻机、混凝土搅拌机、泵车、起重机、挖掘机、装载机、压路机、盾构机等的需求量大幅增加,给整个工程机械行业带来强劲需求。2007年上半年起重机、泵车、旋挖钻机销量大幅增长超出市场预期的重要原因就是“高铁”效应。
船舶制造:效益继续高增长
今年一季度,我国新船承接量世界第一,全球份额超过50%。2003年以来,全球新造船供不应求,订单大幅增长,而主要造船国日本、韩国受产能限制无法满足船主需求,再加上我国造船综合水平的快速提高和主动加大新船承接力度,导致我国新船承接量大幅增长。进入2007年,我国新船承接量更是大幅增长,首次超过韩国的1050万和日本的370万载重吨而位居世界第一位。
由于产量提升、订单价格上涨和生产效率改善等各方面原因,我国造船业经济效益从2004年5月起扭亏为盈后正不断快速提升。进入2007年,1~2月船舶行业利润同比增长487%。由于今年船价较高,再加上产量和生产效率提升等因素,预计全年行业经济效益仍将高增长,增幅可在50%以上。
机床行业:产业升级加快
我国机床市场的高速发展使得2006年我国机床消费额、产值和进出口额继续全面增长,2007年上半年继续保持了这种良好的发展趋势。据机械工业联合会统计,一季度机床行业产值增速同比增长33.4%,同比提高3.51个百分点。其中数控金属切削机床产量同比增长30.27%,数控金属成形机床同比增长30.43%,增速基本与去年同期持平,而且明显高于普通机床平均21.48和23.9个百分点。
主要原因是技术升级的步伐在加快,数控机床、加工中心的自给率明显提高,打破了国外对数控系统的技术封锁,并且高档数控机床品种开发有突破,初步形成数控技术开发新体系。
目前,国家高度重视数控机床的发展,并发布和实施了一系列的政策措施,为我国数控机床制造业提供了很好的发展机遇,预计未来几年的年均增速在30%以上。
相关报道:直指“两高一资”机械产品出口退税大幅下调
“涉及面很广、调整幅度很大,机械行业中‘两高一资’(高污染、高消耗、资源类)的产品将成为本次调控的主要对象。”国家商务部相关人士对即将发布的新一轮出口退税政策做出诠释。据商务部参与该政策制定的相关人士透露,由财政部牵头,商务部共同参与编制的新一轮出口退税方案初稿已形成,目前正在各部委会签,预计7月份将正式发布。
商务部机电和科技产业司司长王琴华接受记者采访时指出,本次退税政策调整将大幅度降低部分劳动密集型、技术含量不高、低附加值机械产品的出口退税,旨在提高产品出口质量,优化机械产品出口结构。
部分产品退税或降到5%
商务部相关负责人表示,本次退税调整的重点是“两高一资”的机械产品,而国家对机械产品出口退税进行大范围地调整这还是首次。据透露,该政策调整的大背景是当前我国机械产品出口大幅增长,出口结构不合理导致国内企业利润不高,国际贸易摩擦升温。
记者从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统计与信息部获悉,今年前4个月我国机械产品进出口总额达1067.43亿美元,同比增长27.93%。其中,出口557.84亿美元,同比增长38%,进口509.59亿美元,同比增长18.46%;贸易顺差达48.25亿美元。
从各月份机械产品出口情况看,2月出口额为135.35亿美元,同比增长70.55%;3月出口额为127.54亿美元,同比增长9.08%;4月出口额为160.26亿美元,同比增长37.46%。
据介绍,今年前两个月我国机械产品出口贸易顺差就达近50亿美元,而去年我国机械产品全年出口贸易顺差只有7亿美元。
对此,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副会长陆仁琪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坦言,今年前两个月的高顺差是不正常的。
对于前两个月出口增速的异常,她认为,一方面源于某些企业去年积压的一些产品滞留到今年年初集中出口,一方面是受外汇升值加速的影响,很多企业抢在年初做订单,这也给制造厂和运输方面带来很大不便。
业内人士认为,无论是从控制出口节奏,还是调整出口结构上来看,调整机械产品的出口退税都是首选之举。
本次对机械产品出口退税调整的幅度及涉及的对象引起了业内普遍关注。据商务部人士透露,本次退税主要以限制“两高一资”产品出口为主,特别是要继续下调劳动密集型及低附加值机械产品的出口退税。
虽然具体调整幅度还不便透露,但该人士指出,政策已征求了行业协会的意见及对相关企业进行了全面的调研,受到了协会与企业的一致认可。
作为专家组成员,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专家委员会委员郑国伟对记者透露,本次政策调整的最大特点是对不同税号产品的退税调整幅度划分得很细。
他表示,退税的调整幅度应差别化对待。本次对于高污染、高耗能、资源类产品的出口退税下调幅度肯定会很大,特别是铸锻件、电池、模具、电镀、油漆等类别产品的出口退税或将降到5%左右。
“而对于重大技术装备产品的出口,应上调出口退税。”郑国伟建议,应将国家重点发展的重大技术装备产品的出口退税由现行的13%上调到17%,即恢复到2003年的退税水平。
优化结构提高产品出口价格
王琴华指出,本次退税政策调整的初衷就是要优化机械产品的出口结构,限制劳动密集型、技术含量不高、低附加值机械产品的出口,鼓励高附加值机械产品出口。
郑国伟认为,降低“两高一资”产品出口退税率,能有效地促进国内市场原材料的竞争,从而降低国内原材料的价格,有利于机械工业相关产品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经济效益;提高高附加值产品的退税,则有利于降低这些产品的出口成本,促进机械工业出口结构优化和产业结构的改善。
“尤其是发电设备,预计‘十一五’后期国内电站需求有所减少,有关企业生产任务可能面临需求不足的情况,出口退税率的提高将为扩大出口提供良好的环境。”郑国伟强调。
陆仁琪同样表示,本次对机械产品出口退税的大幅度调整,必将对整个行业出口结构的优化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同时,也有利于解决不必要的国际贸易争端,防止反倾销,这也在一定意义上维护了本国企业的主体利益。
有市场人士担心,对不同产品出口退税调整的差别化,会加速行业的两极分化。对此,陆仁琪认为,目前我国企业出口利润多靠廉价的劳动力优势,出口价格偏低。退税下调后,相关企业应适当提高产品出口价格,在提高出口报价上把因退税及人民币汇率调整而减少的利润补回来。
“如果我们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报价提高了,产品质量及附加值提升了,我国的大部分机械产品还是有一定竞争力的。”陆仁琪强调。
作为机械产品的出口大户,国机集团战略研究室主任王锡岩在接受记者专访时表示,该公司去年出口总值约40亿美元,由于本次退税调整范围广、幅度大,必将涉及到企业的一部分产品,对企业的利润会有很大影响。
但他同时表示,限制“两高一资”产品的出口是大势所趋,从国家的战略角度讲,有利于行业长远发展。因此,企业会积极配合国家政策调整,通过金融等手段尽量规避风险。
据王锡岩透露,国机集团将尽快调整企业自身的出口结构比例,以提前适应政策变化给企业带来的影响。
对于企业的自身建设,陆仁琪建议,相关企业应加强自主创新能力,以提高产品的附加值为目标,从根本上优化现行的企业运行模式
黄金正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