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艾凯资讯: 在北京待了20年,徐福生因为拆迁需要已经搬了十几次家,“从四环被撵到了五环,又马上要被撵去六环了。”&nb

艾凯资讯:
    在北京待了20年,徐福生因为拆迁需要已经搬了十几次家,“从四环被撵到了五环,又马上要被撵去六环了。”

    不过每次“被搬家”,徐福生都很高兴。这位做建筑垃圾回收的生意人表示:“还要拆,就还有生意做。”

    在徐福生眼里,建筑垃圾也分三六九等:施工现场废弃的破旧门窗、泡沫板、铜铝铁都是好东西;渣土、碎砖石则是真正的垃圾,“连我们捡破烂的都不要,还有谁要”?

  2007-2008年中国垃圾处理产业研究发展分析报告

    答案是土地。

    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地理系博士高世扬花了近1年,调查北京建筑垃圾的回收情况。他得出了一组惊人的数据:在北京每年产生4000万吨建筑垃圾中,回收利用的还不到40%,其余都以填埋的方式进行处理。

    这一数字远高于北京每年700万吨的生活垃圾产出量。换句话说,就在我们为生活垃圾的处理问题焦头烂额时,建筑垃圾正如一头无人约束的猛兽,悄悄地吞噬我们的城市。
 5个人和4000万吨建筑垃圾的战斗

    偷运建筑垃圾是秦伟的工作。

    白天,他和工地的工头们谈好价格,“看运距远近,一车200元,熟人便宜20元。”一入夜,那辆他花4万元买的二手卡车就要奔驰在五环路上,往返于工地和填埋场之间。所谓的填埋场都是当地村民承包的,消纳程序很简单,“倒进坑里就得了”。顺利的话,秦伟一夜能倒3车。

    “万一被城管逮到了,一个月的收入就泡汤了。不过别的地方都还好,就东五环的城管查得严点。还好他们就要钱,不要那些东西。”秦伟透露。

    早在2004年,北京市市政管理委员会就颁布了《关于加强城乡生活垃圾和建筑垃圾管理工作的通告》。通知要求建筑垃圾的产生单位,要到工地所在区的渣土管理部门办理渣土消纳手续,并申报车辆,在规定的时间内按照指定的路线把渣土运输到指定的消纳场,然后进行填埋等处理。

    但在调查中,高世扬发现,北京市垃圾渣土管理处渣土办公室只有5名工作人员,“这是5个人和4000万吨建筑垃圾的战斗啊,怎么打得赢”。

    一个包工头曾向北京建筑工程学院陈家珑教援透露过行业的潜规则。由于承载力有限,北京市指定的20多家正规消纳场也不愿意消纳建筑垃圾,由于“上面规定大工地一定要与指定消纳场签署合同”,所以双方在底下达成了默契,“合同照签,但是消纳场只收很少的消纳费,交换条件就是工地自行消纳”。

    一条黑色的建筑垃圾消纳链就此形成。陈家珑很保守地估计,大约90%以上的建筑垃圾都没有通过正规渠道消纳。连秦伟都觉得垃圾真不少。他告诉记者现在“很多坑都要排号等着”,甚至那些填埋场都不再填埋,而是雇车将这些建筑垃圾运到更远的地方。

    “这些建筑垃圾,就像定时炸弹一样。”曾经主持过“首都环境建设规划项目”的刘欣葵表达了她的担心。

    由于缺乏有效分类,建筑垃圾中的建筑用胶、涂料和油漆不仅难以降解,还含有有害的重金属元素,长埋底下会造成地下水的污染,还会破坏土壤结构、造成地表沉降。

    而最大的风险在于其占用了大量土地。根据陈家珑的计算,每万吨建筑废物占地2.5亩。未来20年,中国的建筑垃圾增长会进入高峰期,将直接加剧城市化过程中的人地冲突。

    “城市化是一个外扩的过程,有朝一日,当我们需要在被建筑垃圾填埋的土地上进行建设的时候,建筑成本将大大提高。”北京建筑工程学院副总工程师刘航认为。如果缺乏规划,被填埋的建筑垃圾根本无法作为地基使用,还要面临建筑垃圾再转移的问题。

    “无人约束。”高世扬再三强调说。据他调查,只有10%的建筑垃圾会被运往指定的消纳场所,其余的或被随意倾倒,或被运往非法运营的填埋地进行处理。

建筑垃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