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2006年是中国“十一五”开局之年,GDP增幅仍高达10%以上,令世人侧目。而中国建筑工程机械,特别是装载机,伴随经济的高速发展也有不俗的表现。2006年中国装载机的产销量又跃上了一个新台阶,远超过了12万台,几乎达到13万台,再创历史之最。在这

2006年是中国“十一五”开局之年,GDP增幅仍高达10%以上,令世人侧目。而中国建筑工程机械,特别是装载机,伴随经济的高速发展也有不俗的表现。2006年中国装载机的产销量又跃上了一个新台阶,远超过了12万台,几乎达到13万台,再创历史之最。在这不平凡的一年中,中国装载机行业出现了许多不同凡响的大事件。本文将对2006年中国装载机行业市场运行的总体情况及一些主要的大事件作一概括和阐述。
2006年中国装载机行业主要的58家制造企业市场情况及与2005年市场对比变化。 2006年中国装载机行业全行业总销售量为129793台,在中国装载机行业市场销售量基数很大的情况下,比2005年的112527台,增长了15.3%,净增了17266台,其净增量超过了中国装载机行业“八五”以前任何一年的总销售量,可以说2006年中国装载机行业又是一个红红火火的丰收年。 中国装载机行业2006年发生了很大变化,柳工、龙工首次突破了2万台,宜工1-2月产销了200台,从3月份以后就基本上停止了生产。一个老牌的主要骨干装载机企业就这样基本上退出了行业。同时龙工迅速崛起,在基数很大的情况下,2006年比2005年增幅再创历史新高,达38.3%,净增5539台,其净增量超过了行业第9名全年的销售量,从2005年的第3名升至第2名。福田雷沃国际重工起步刚2年多,起步的第一年300多台,第2年也就是2005年翻了10倍,突破了3000台;2006年产销量又猛升至5000多台,增幅达69.3%,为行业增长率第一。福田雷沃国际重工出口也非常好,接近400台,可谓发展神速,被业内人士称之为杀入装载机行业的“黑马”。排头兵企业柳工2006年也有不凡的表现,在基数很大的情况下,2006年的增幅达27.3%,其增长率处于第7位,净增量达4322台,仅次于龙工为全行业第2,总量上保持了全行业第1的位置。 在第二层次企业中,除福田雷沃国际重工外,增长率第2位的是山工,2006年比2005年增长了22.3%,净增1469台,摆脱了被卡特收购前的困难局面,在行业中的排名也由卡特收购前的8名左右,上升了2位,稳座行业第6名。同时山工在行业中的排名还有继续上升的趋势,这就是卡特收购山工2年以来,使山工发生的巨大变化。 第三层次1000~5000台之间的企业处于动荡变化之中,极不稳定,增长率有起有落,排名有上有下,这个层次企业存在着向第二层次上升和向第四层次下降的可能性。但在这个层次的企业中厦装有较突出的表现,增长率达30.5%,2006年国际市场也做得不错,并已在国外设立企业。由此看来,在这个层次的企业中,厦装已具备很好的发展潜力。 第四层次企业对行业影响不大。其它500台以下的一般企业,2006年销量比2005年下降了24.7%,而行业总体是上升的,说明市场在向主要骨干企业集中,市场向龙头骨干企业集中的趋势特别明显。全行业2005年增长17266台,而4家龙头骨干企业就增长了13864台,占全部增长量的80.3%,增长量主要集中在4家龙头骨干企业。 2、2006年中国装载机行业的大事件 (1)行业竞争格局正在发生重大变化。 行业竞争格局正在发生重大变化,是2006年中国装载行业最大的事件。 中国装载机行业老牌的“四大家族”之一的宜工不见了。宜工是中国装载机行业最早起步的,与柳工、厦工、成工一并称之为中国装载机行业的“四大元老”,长期以来位于中国装载机行业十大骨干企业之列,也是行业中最早上市的股份制企业之一。从2006年3月以后,宜工从行业中消失了,多少使业内人士感到有些遗憾。引起这种变化的原因可能很多,如在行业中竞争实力偏弱,企业所处的地理位置欠佳,还可能有经营管理上的问题等。 中国装载机市场之广,升幅之大,早已令世界主要装载机制造企业所觊觎,但是,世界主要装载机制造企业卡特、小松、沃尔沃、利勃海尔等公司从开始的向中国出口销售产品,到向中国输出技术,以技贸结合的形式进入中国装载机市场,即所谓的技术换市场等都未成功,直到后来的合资、独资等方式也都收效甚微。最近外资企业通过收购中国主要装载机企业,用“属地化”管理的方式初步获得了成功。 卡特从2004年开始,通过收购方式逐步将中国装载机行业的骨干企业之一的“山工”纳入自己的麾下。一切管理及产供销模式基本上维持原状,卡特只是从技术、培训、融资等方面给予支持,即所谓“属地化”管理模式。从目前看来,获得了较大的成功,从中2006年山工增幅达22.3%就可以看出。 其他国外主要装载机制造企业可能是看到卡特收购山工的成果,也在紧锣密鼓地效仿。沃尔沃成功收购了临工70%的股份。JCB、现代、约翰·迪尔等也正在为寻找合适的装载机制造合作伙伴而忙碌着。 龙工的崛起,使中国国内装载机制造企业逐步形成了柳工、龙工、厦工三足鼎立之势,形成了国内装载机阵营。这3家企业2006年占据了市场总份额的44%,几乎占据半壁江山。国外企业以卡特山工、沃尔沃临工为主也形成了较强之势,形成了国外装载机阵营。这2家企业2006年占据了中国装载机市场总份额的17.2%。可以预料,今后中国国内装载机市场的竞争,主要在国内、国外两大阵营之间进行。 当然国内还有最近迅速崛起的福田雷沃国际重工,很有可能形成国内企业四足鼎立之势。随着成都神钢对成工逐步完成并购,它也很有可能成为国外企业三足鼎立的一分子。 (2)行业首次出现了超2万台的企业。 2006年中国装载机行业首次出现了年产销量超2万台的2家企业,双双进入了世界装载机制造业的前3强。2006年柳工生产了装载机20214台,销售20177台;龙工生产20340台,销售20016台。 最近由《人民日报》、中央电视台等媒体组成的27人采访团对柳工进行了全面采访报道。柳工的成功被作为国有企业改革改制取得成功的典范加以宣传,并被概括为“柳工现象”。柳工在实现了国有体制全面、深入改革的基础上,实现了整个企业的全面信息化技术管理,率先在行业中引进世界一流先进制造设备,使柳工的制造技术处于行业领先水平,使整个柳工在资源无大变化的情况下,企业生产、经营实现了连年翻番,并从2003年到2006年实现了3年再造一个柳工的宏伟目标,这是柳工体制创新、管理创新带来的巨大成果。 龙工是一个一向低调、埋头做事的民营企业,在1993年几乎白手起家,到2006年只有短短的13年时间,与走过了近52年的柳工几乎并驾齐驱。龙工2006年装载机销售收入达39.2亿元,利润总额达5.2亿元,名列行业前茅。龙工的市场分析、市场运作非常成功。特别是龙工的预见性和超前意识,在行业处于低潮的2000年,龙工毅然决然在上海置300亩地建立龙工上海基地,之后恰逢2001年工程机械井喷式发展的高潮,获得了巨大成功。龙工目前拥有上海、龙岩、江西高安3大制造基地,占地约2500亩,建筑面积约30万m2。大部分设备为进口的国际先进设备,使龙工在装载机行业中拥有最先进的制造技术。 此外,龙工有比较完善的内部专业化生产体系。企业内部的专业化生产、核心配套件完全由企业自己生产,但实行的是公司化生产,市场化运作,是二者的完美结合使龙工的专业化生产获得了成功。 总之,如果说柳工是老国有企业经过改革改制获得成功的典范,那么龙工就代表着新兴民营企业适应现代市场机制获得成功的典范。 (3)三包或保修期由半年升至一年。 2006年11月21日,柳工宣布从2007年1月1日起,柳工全系列装载机和压路机享受整三包期一年。并承诺24h服务响应到位,一年或2000h以内主动5次为用户登门服务。龙工于2006年12月18日宣布,从即日起对龙工3t、4t、5t系列装载机实行整机保修一年。同时,主动上门保养次数由3次增加到5次。 装载机三包或保修期由半年升至一年,给中国装载机行业带来了变革。继柳工、龙工先后提出后,许多装载机制造企业纷纷跟进。这将在中国装载机发展史上,掀起延长保修期的热潮。 中国装载机三包或保修期由半年提升至一年,引导行业从价格竞争直接转向服务与品牌竞争。其背后更是深藏着技术、质量方面的竞争。可以想象,没有技术、质量作支撑,将三包或保修期由半年提升至一年,企业将无法应对。因此,要能真正实行三包或保修一年的承诺,企业必须提升自身产品的技术,必须提高自身产品的质量及可靠性。同时,此举也实现了与国际接轨,对增强与国际品牌的竞争及产品出口也十分有利。 (4)出口迅猛增长。 出口超常规迅猛增长是2006年中国装载机行业第4件大事。 2001-2006年中国装载机出口情况。 从中可以看出进入“十五”以后,中国装载机的出口速度大大加快,从2002年起每年出口的增长率都接近60%以上,特别是2005和2006年的出口均翻番,每年增长率都在120%以上,可以说进入“十五”以来直到2006年,出口成超常规迅猛发展之势。 2001-2006年的装载机产品出口主要集中在前9名主要骨干企业,徐工、柳工2家企业2006年出口首次突破了1000台大关。徐工多年来借助徐工集团的国际营销网络系统,出口排名占第一位。柳工装载机出口从2002-2003年以后开始快速上升,特别是2005年和2006年出口成倍增长,这是柳工从2003年以后开始实施国际化战略的结果。 第9名的福田重工,2005年沃国际重工的出口潜力巨大。此外,临工、山工、龙工等企业2006年的装载机出口也得到了飞速发展。 (5)大型装载机增速加快。 “十五”以来,中国6t以上大型装载机市场销售情况。 多年以来,6t以上大型装载机,中国国内企业基本上没有成熟的产品投放市场。这一市场基本上被卡特、小松等国际知名品牌所占领。其中的原因主要是6t以上大型装载机技术难度较大。更重要的是,6t以上大型装载机国内核心配套件,如桥、箱、液压件等产品基本上没有或很不成熟,从国外进口装配成的整机与国外著名品牌相比无任何价格优势,根本无法与其竞争。但大型装载机进入的门槛高,相对来说盈利情况较好。国内有实力的装载机制造商多年来一直致力于大型装载机的研制。最近几年由于桥、箱等核心配套件国内研制逐步成熟,因此大型装载机市场也逐步浮出了水面。 可以看出,从2003年开始,6t以上大型装载机的总量虽然不大,但每年都在成倍增长。特别是2006年增幅超过了100%,推向市场的总量已达400多台,部分取代了进口,并有相当数量的出口。 目前中国国内装载机制造企业能将大型装载机推向市场的基本上只有柳工、徐工、山工、常林、宇通重工5家。2006年大型装载机表现最为突出的是柳工、徐工2家企业,基本上成近10倍的速度增长,且两家都有6t型和8t型装载机。柳工的CLG888达到了国际上同类机型的先进水平,不只是技术参数,技术水平、质量及可靠性、安全舒适性、环保、排放、节能降耗等,基本上全面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推向市场后得到国内外高端客户的认可。 3、2007年中国装载机行业展望 2007是中国进入“十一五”的第二年,在2006年充分准备的基础上,2007年将是中国国民经济建设新一轮腾飞的一年。在这种大的宏观经济形势下,2007年中国装载机行业一方面将是轰轰烈烈的可喜景象,而另一方面又将是你争我斗的残酷拼杀。 2007年中国装载机行业将在2006年突破12万台的基础上突破13万台,再创历史新高。出口仍将快速增长,市场仍将向主要骨干企业集中,外资并购将进一步加速。2007年,行业走向规范化的整合将按市场法则大步前进,从总体上提高技术质量水平及品牌认知度,这将成为2007年整个装载机行业发展的主流!
装载柳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