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被定义为假洋品牌的那些起着华丽外国名字,假装成国际大牌,却彻底“土生土长”的国内品牌,最近日子不算怎么好过。 他
被定义为假洋品牌的那些起着华丽外国名字,假装成国际大牌,却彻底“土生土长”的国内品牌,最近日子不算怎么好过。
他们赖以生存的基础,“化装”成国际大牌迎合国内消费者的“崇洋”需求,正被更多的人识破。在纯正国际大牌及一线本土品牌的“崛起”下,他们逐渐失去了“假冒”的根基。
至少,在一线市场,他们已经没有多少发展空间了。
退出一线市场
来自国际时尚最先传递的一线城市及东南沿海发达城市的信息表明,频繁接触国际时尚的当地消费者已经知道穿哪个品牌更能代表身份。
2010-2015年中国服装行业投资策略分析及竞争战略研究咨询报告
浙江汉帛服饰营销公司旗下几个品牌的营销负责人邓韬观察到了这种变化,在杭州,他发现假洋品牌正在退出,至少在主流商场中,以前总是大规模突然出现,然后又大规模消失的“国外”品牌不见了。代之以稳定经营,大家耳熟能详的国内国际品牌。
“比如杭州的武林银泰商场,根据我的跟踪观察,近年来,该商场的品牌结构已出现大量调整,被我们称之为‘假洋品牌’的那些期望被消费者‘误认’为国际大牌的国内品牌,大约减少了30%。”邓韬表示,“这在杭州不算个案,杭州的市场意识比较超前,几乎所有的主流商场为假洋品牌提供的发展空间都在减少。”
在北京,同样的情况也于最近几年上演,在任何一家主要商业区的商场,及重要商业街上,活跃的品牌都是拥有长达十年发展历史的品牌,那些只标英文字母的品牌大多是人们所了解的纯正国际大牌,另一些则是国内品牌的营销噱头,他们期待“洋名字”能带来更大的市场认同,但他们并不打算以“国外血统”欺骗消费者。
只有少数的“假洋品牌”剩了下来,他们仍计划蒙蔽消费者。
“总体来看,假洋品牌的市场分布和前些年有变化。在一些竞争激烈的商场里,以及一类城市主流商场里,这些牌子正在慢慢退出。当地消费者的品牌意识增强,使其失去了市场。”邓韬表示,“但二、三类市场则不同,二三类城市及二三流商场目前仍然还是这些牌子的主要市场,这是因为二三流的商场招商能力弱,需要靠一些假洋牌子撑场,当地消费市场也依然存在被假洋品牌‘蒙蔽’的空间。据我个人的测算,假洋品牌在二三线商场的比重占总量的25%-30%左右,不过,近年来应该是没有增加了。”
服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