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  中国轴承工业经过50多年的建设和发展,由小到大,由弱到强,形成了生产布局基本合理、大中小企业并存、科研生产相结合、多种所有制相结合、产品门类齐全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具备了较大的生产能力和较强的技术实力,各种精度、各种类型的轴承都

  中国轴承工业经过50多年的建设和发展,由小到大,由弱到强,形成了生产布局基本合理、大中小企业并存、科研生产相结合、多种所有制相结合、产品门类齐全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具备了较大的生产能力和较强的技术实力,各种精度、各种类型的轴承都可以生产,最小的轴承内径仅有0.207毫米,最大的外径已达5.492米,基本满足国民经济各部门的需要。近几年来,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我国加入WTO,市场经济不断发展和完善,在中央宏观调控的经济环境中,在机械工业各主机行业快速发展的带动下,从总体上看,全国轴承工业实现了持续、快速、稳健的发展,取得了显著的成绩。

  首先,从经济总量上来看,我国轴承工业经过近几年的发展,已经取得了可喜的成果。全国“十五”规划规定的轴承产品销售收入310亿元、产量30亿套的目标已提前两年实现。2004年全国轴承行业完成产品销售收入446亿元,按可比口径计算比上年增长22.5%,轴承产量完成了49.3亿套,(其中外企独资在华企业为8.3亿套),按可比口径计算比上年增长28%。轴承行业112家主要企业销售收入较上年同比增长18.95%,其中轴承产品的销售收入同比增长24.91%,产量比去年同期增长11.83%。2004年全国轴承进出口增长强劲,结束了为期一年多的轴承进出口逆差,提前一年实现了轴承行业“十五”规划出口创汇9-10亿美元的目标。轴承出口近十年来一直在快速发展。1993年出口轴承1.73亿套,创汇1.47亿美元,进口轴承1.04亿套,用汇9893万美元,2002年出口轴承17.37亿套,用汇7.44亿美元,进口9.27亿套,用汇6.48亿美元,轴承进出口贸易,不但发展很快,而且一直是顺差。2003年出口轴承18.39亿套,比上年增长5.87%,创汇8.44亿美元,比上年增长13.35%;进口轴承13.58亿套,比上年增长46.37%,用汇8.79亿美元,比上年增长35.78%,由于进口额增长更快,轴承进出口十年来第一次出现了3000多万美元的逆差,这引起了全国轴承行业的关注。2004年,出口轴承22.7亿套,较上年同期增长23.51%,创汇11.4亿美元,较上年同期增长35.21%。进口轴承14.62亿套,同比增7.64%,用汇11.25亿美元,同比增长27.91%,轴承进出口仍然是快速、稳健增长,并实现了进出口顺差1600多万美元,提前一年实现了轴承行业“十五”规划的创汇目标。这是全行业共同努力取得的可喜成绩。

  轴承行业在销售收入、产量和出口创汇稳健增长的同时,各企业注意产品结构调整,增加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的产品,企业的利税也明显增加。据2004年轴承行业主要企业统计,主要企业2004年实现利税总额17亿元,较上年同比增长16.85%。

  第二, 从市场需求来看,2004年中国轴承市场需求总量增长较快。市场需求有三个主要方面,即:国内主机配套、机械设备维修和产品出口,这三方面都有一定程度的增长。其中主机配套需求仍保持快速增长态势。据统计,2004年全国机械工业完成工业总产值(现价)32711亿元,比上年同比增长27.41%,为轴承工业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空间。

  第三, 从组织结构上看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完善,为不同所有制企业的联合、兼并、合作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在计划经济时代做不到的联合、合作,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经过运作却可以顺畅完成了。民营、私营企业实力迅速壮大,成了我们行业的一支生力军。国有企业也迈出了调整结构的新步伐,与民营、私营企业优势互补、联手发展。例如:瓦轴集团与摩士集团合作发展微型轴承,与山东华天集团合作发展汽车轴承;哈轴集团与浙江健力集团合作生产电机轴承,与大连光阳公司合作生产冶金轴承;人本集团对杭州轴承厂的兼并,浙江天马轴承股份有限公司对成都轴承厂的收购,都已取得了良好进展,有的已收到很好的效益。2004年大型国有企业和有实力的民营企业又迈出了组织结构调整的新步伐,哈尔滨轴承集团公司利用为东北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革的机遇和政策,发挥其技术、品牌优势,引入民营企业资金控股组建了哈尔滨轴承集团精工轴承有限公司;格林柯尔通过资本运作,成为襄阳汽车轴承股份有限公司的第一大股东,使襄轴走上了快速发展之路;民营企业的后起之秀常州光洋轴承有限公司与日本NTN株式会社共同成立了“常州恩梯恩精密轴承有限公司”受到了国际轴承公司的关注。最近,在省、市政府的支持下,洛阳轴承集团公司与河南永城煤电(集团)有限公司共同成立了洛阳LYC 轴承有限公司,引起国内外轴承行业的关注,工作正在进行中等等。还有更多的中小企业也都期待与有优势的企业,不论是国有大企业还是有实力的民营、私营企业联合、合作或重组,寻求新的发展。轴承行业提出,要培育10个左右大企业集团、20个左右“小巨人”企业和若干个(一批)有特色的产品专业化和工艺专业化企业。中国轴承工业协会已连续两年召开大集团和“小巨人”企业研讨会,推动行业企业发展。这个战略思维受到了行业方方面面的高度重视。围绕这个目标的实现,各企业结合自己的实际,开展了多方面的工作,不论国有企业还是民营、私营企业,都在研究自己的发展战略,目的是把企业做大做强,发挥群体优势,提高行业企业的竞争能力。

  第四,从轴承的技术发展来看:“十五“期间轴承的技术发展水平有了长足的进步。我国轴承现已掌握了轴承规格品种5万多种,军用轴承、航天轴承已100%立足国内。“十五”以来,中国轴承工业协会在全国轴承行业先后组织了两次大的技术攻关活动,即微小型深沟球轴承的减振降噪和提高密封性能的行业技术攻关工作,和在此基础上继续开展的提高我国轴承寿命和可靠性及开展滚子轴承减振降噪的技术攻关工作。经过行业、企业的共同努力,攻关取得了可喜成绩,有些企业的部分深沟球轴承无异音、低噪声轴承已达到了国外著名轴承公司同类产品的水平。在企业管理和改革、转变机制方面也有很多成绩和经验。

  总之,全国轴承工业经过50多年的建设和发展,取得了很大成绩,我国已经进入了世界轴承生产大国的行列,这是有目共睹的事实。同时,我们必须保持清醒的头脑,我国还不是世界轴承强国。要发展,要前进还面临着严峻的形势,激烈的竞争。正如人们所说,即国际竞争国内化,国内竞争国际化。我们绝不可盲目乐观,而必须正视自身的问题和困难,以便发挥优势,加快步伐,取得更好的发展。在反思和总结中,我们要看到:

  第一,我国国内轴承企业技术还比较落后,产能发展比较快,技术进步速度慢,产品开发能力差,国内主机需要的一般通用产品能力过盛,而部分高质量、高档次、高附加值的产品还不能完全满足主机发展的需要。再加还有“市场准入”的限制,如引进国外成套冶金轧钢设备及其生产线用的维修轴承,引进国外的汽车制造技术及其相应汽车配套用大量汽车轴承,铁路车辆提速后的铁路轴承,数控机床和高精密机械、仪器仪表用精密轴承等,由于我们产品开发能力差,再加产量衔接不够,难以跟上维修和配套的需求,只好依赖进口轴承。有的产品,国内轴承企业也能干,但因品牌不过硬,用户对其可靠性、稳定性不放心,用户不采用,轴承产品滞后主机的发展。而新发展起来的多数民营企业,由于资金和技术的原因,产品结构与市场需求错位,企业之间又低价竞争,大的国营企业长期改制不到位,长期背负着沉重的历史包袱,经营困难、步履维艰等等,这都是阻碍我们更快发展的重要原因。

  从轴承进出口来看,十几年来,轴承出口创汇成绩很大,轴承一直是机电工业出口创汇的拳头产品,这是全行业共同努力取得的成绩。但必须清醒认识,我们出口的产品多是低端产品,而进口的多是技术水平和产品档次较高、附加值较高的产品,这是大量进口的关键所在,我们绝不可以掉以轻心。这种现象再一次提醒我们,必须加大技术创新和技术改造的力度,加快开发新产品,提高产品的技术水平和档次。特别是根据市场、关键用户的需要,开发和生产高精度、高可靠性、高附加值的产品。主机需要什么轴承,就研发和生产什么轴承,以满足国内各主机行业和重大技术装备的需要,我国的轴承制造才能取得更大更好的成果。

  第二, 世界著名轴承工业公司加快抢滩中国轴承市场的步伐。世界八大著名轴承公司,都已在中国合资或独资建厂,已初步形成相当强大的生产能力。而且外国轴承公司在中国的合资合作,也采取了新的策略。在合资、合作方式上,最初是与中国企业合资合作,继而发展到外企控股,近年来又变控股为独资,昆山、烟台、西北等轴承厂都是由外资控股变为外企独资的实例,也占据了的比较好的市场份额。外国公司在抢滩中国轴承市场取得一定份额后,他们从发展战略考虑,逐步向中国轴承行业服务的主机市场深入,如铁路、汽车、机床、冶金等主机市场,并加强其在中国的办事机构建设、建立研发中心、销售网络等等。在产品发展上,国外大公司十分关注开发新的轴承产品,抢占中国轴承技术的制高点。把中国企业既看作是竞争对手,又看作是合作伙伴。他们选择中国有竞争力的轴承企业,包括几家大企业和具有发展势头的“小巨人”企业,多次考察、洽谈合资合作事宜。这样一来,国内竞争国际化、国际竞争国内化,竞争将更为激烈,情况将更为复杂。

  第三, 我国的企业规模小,尚处在产能扩张阶段。单个轴承企业年销售收入最多的才3亿多美元,这比世界八大公司中最小的还不如。我们必须实行企业集群战略,推动改组、改制、联合,以具备相应的竞争规模。同时还应看到,国外大轴承公司现在主要是品牌扩张,而我们还主要是产能扩张,技术扩张和品牌扩张还很不够。我们必须产能扩张、技术扩张和品牌扩张并举,但要突出技术进步这个重点,加快技术进步、技术创新步伐,积极稳妥地实施品牌战略,这样才能迎头赶上,取得更好效益。

  从以上情况可以看出,我国轴承行业面临着严峻的形势。我们必须采取相应的对策和措施,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一是要重视科技队伍和自主产品的开发,加快技术创新、技术进步的步伐。科技是第一生产力,技术创新是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因素。要把培养一支强大的科技队伍作为企业发展的一项战略举措,强化人力资源管理,做好人员的培养、吸引和用好工作,充分发挥科技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特别要研发有知识产权的产品,这是使企业不断发展和壮大的主要条件。

  二是企业要实施“竞合战略”或战略联盟。要优势互补、实现双赢、共同发展。轴承行业“十五”规划中提出,要培养10个左右企业集团、20个左右“小巨人”企业作为行业发展的脊梁和骨架,从而带动全行业的发展。近几年,轴承行业企业间已出现了联合、重组、兼并的新形势。瓦轴集团领导最近又一次提出,要发展多种形式的联合和重组,正在积极运作。中国轴承工业协会愿为企业双方联合、重组牵线搭桥。

  三是轴承企业在对外合资合作中,要总结轴承企业和机械工业企业在合资工作中的经验教训,注意选好合作对象,重视股权结构的设计,达到市场换技术的目的。要保护自己的知识产权和品牌,要有不测变化的应对策略。这样双方真诚合作,相信可以达到预期目的。

  四是积极稳妥地实施品牌战略,争创名牌效应。品牌是一种无形资产,能给企业带来巨大商机和利益。世界著名轴承公司都拥有自己世界级知名商标和品牌,而且十分重视维护自己的商标和品牌。最近几年,国家质量监督局和中国工业经济联合会、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已在全国推动实施名牌产品的认定工作。瓦轴集团的ZWZ已被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认定为中国驰名商标。有的企业已被省市认定为省级名牌产品。中国轴承工业协会2005年要加大创名牌工作的力度,成立两个非常设机构:轴承“名牌战略委员会”和“打假工作委员会”,积极推动企业创名牌,实施品牌战略,实行有序竞争。已经具备一定条件的企业应进一步做好有关工作,争创自己的知名商标和品牌,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

  五是加强企业管理和信息统计工作。在具备先进的设备和技术之后,如果管理跟不上,企业往往还是上不去。协会为了给大家服务,当前和今后一个相当长的时期的工作方针,就是推动行业发展,加强信息服务工作,加强国际交流(简称“一个推动、两个加强”的工作方针)。推动行业、企业发展,使我国轴承行业(从2001年起)用15-20年的时间进入世界轴承强国行列。

  我们相信,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指导下,贯彻科学发展观,抓住机遇,发挥优势,克服困难,经过全行业的共同努力,积极实行中国轴承工业协会提出的“一个推动、两个加强”的工作方针,轴承工业在2005年仍会持续、快速、稳健地发展。
今后轴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