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摘要:拿出“改革开放”的名片,我们无法避开来自深圳的目光,而谈及深圳,则无法忽略华强北电子市场这个闪亮的交易窗口。深圳华强
摘要:
拿出“改革开放”的名片,我们无法避开来自深圳的目光,而谈及深圳,则无法忽略华强北电子市场这个闪亮的交易窗口。
深圳华强北路是中国著名的电子一条街,是目前中国规模最大、产品种类最齐全的综合电子专业交易市场。2007年10月12日开始正式发布的“华强北·中国电子市场价格指数”已经成为国内消费电子行业的风向标和晴雨表。
正文:
华强北电子一条街的发展历程可以说是深圳产业结构调整的缩影,它的诞生源于市场自然发展和政府政策引导。
上世纪80年代后期,深圳市政府着手产业结构调整,淘汰一批技术含量低、效益不高的企业,将原有低端的基础性电子加工、初级产品加工制造等工业转移到后起工业城市,把深圳产业重心放在了发展高科技产业上,这符合城市经济中心区的发展规律,也让华强北把握住了发展方向。
“一开始,上步工业区集中了深圳主要的电子工业企业,但还没有华强北这一概念。”据深圳市华强电子世界发展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向彦莉回忆,华强北是由始建于1982年的上步工业区改造而来,当时深圳特区成立不久,城区面积很小,上步工业区相当于市郊。这是深圳产业结构的形成期,原电子工业部、兵器部、航空局、广东省电子局等单位在这里成立了华强、赛格、爱华、京华、中电等一系列电子工业企业。
随着企业自身发展需要扩大规模,加上政府调整产业结构,简单加工型企业外迁,上步工业区厂房空置出来。为了解决厂房闲置和就业问题,同时便于服务集中在这里的几大电子工业企业,1988年成立了中国首家电子配套市场——深圳赛格电子配套市场。“当时仅仅是配套服务,起到拾遗补缺的作用,比如电子企业需要某些配置,而自身库存不足就来市场里淘货。没想到配套市场起来以后很红火。”向彦莉说,当时由来自深圳本地和内地的160多家厂商以及10家港商以自营自销、联营代销的方式经营,形成了华强北的雏形。
此后,华强北的电子市场一路向好。 1995年深圳国际电子城专业市场开业,1997年万商电器城、大百汇商业城开业,1998年华强电子世界开业,华强北逐步由工向商转移,成为中国最大最集群的电子产品商贸中心。
1998年华强电子世界成立时,市场面积只有6000平方米,商户约600家,很多商铺面积只有小小的几平方米。向彦莉用“一铺难求、皇帝女儿不愁嫁”这样的词来形容这段辉煌的历史,“我们只需把场地分割成一块一块出租,粗放管理,谈不上有序引导。客商来这里租铺也是看上货走得快,有钱可赚。我们也觉得拥有一块风水宝地,要充分利用。”十年后,华强电子世界的市场经营面积是创建之初的20多倍,经营范围涵盖所有基础电子元器件、品牌电脑、IT数码产品,经营商户近4000家。
2010-2015年中国硅钢片行业市场分析及投资前景预测报告
为什么发展这么火?向彦莉表示“赶上了好时机。”在中国改革开放的热潮中,电子行业呈现出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1988年4月7日电子工业部发布的数字显示,深圳当时电子产品出口产值 7.79亿元,占全国电子产品出口总额的21.48%,名列全国各城市之首。一大批专注于移动通信、数码电子等方面的高新科技企业崛起,时年11月15 日,法国汤姆公司与深圳美芝公司合资建立的深圳电子工业美芝制造厂开业,这是首家法国企业投资深圳。1989年中国长城计算机深圳公司以2.08亿元产值居全国计算机行业之首,产量和出口指标在全国遥遥领先。1989年12月29日,投资1.2亿美元的深圳“现代”彩管工程正式投产,这是当时深圳市最大的工业投产项目,年产彩管60万只(21英寸)。而到1997年,深圳市政府确定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发展目标,计划建成国内一流、国际上有影响的高新技术园区,产业规划重点是发展电子信息、生物工程、光机电一体化等产业,其中电子信息产业成为重点支柱产业。
深圳电子行业的快速发展给华强北电子市场的蓬勃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并逐步形成交叉经营的五大市场:以华强电子世界、赛格电子市场为代表的综合性电子市场,涵盖所有电子元器件、IT和数码、手机通讯和其它外围电子产品;以赛博数码城为代表的IT和数码市场;以都会100、新亚洲为代表的元器件市场;以远望、龙胜、通天地等为代表的手机通讯市场以及国美、苏宁、顺电等家电连锁店,成为了中国著名的电子一条街,中国规模最大、产品种类最齐全的综合电子专业交易市场。